庆祝《心电与循环》杂志四十华诞有感
2022-02-10陈端
陈端
今年是《心电与循环》(原名《心电学杂志》)创刊四十周年。四十年来经历了两个时空穿越,两次时代创新,作出了与时俱进积极贡献。这一过程,我见证,我感言。
1 “六个第一”奠定了心电学以及心血管病学发展的基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大二院)心内科赵昜教授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主编了《复杂心律失常心电图专辑》一书,组织4名心内科医师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编写。书中附带有89张复杂心律失常心电图,每张图下方用梯形图解法来表达,加以分析说明,加深理解。本书于1974年正式出版。同时,赵教授从1960年开始,就在浙江省内举办很多次心电图普及班、学习班,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培养了一批心电图学的专业队伍;通过多次办班有了比较丰富的办学经验;以及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之有效的自编教材,大家反映受益匪浅。赵教授认为取得了这“三有”,还要为继续发展做贡献。
1980年,赵教授率先创议,经卫生部批准,浙江医科大学为举办“全国心电图提高班”基地,1981年第一期开办,以后每年一期。学习班上授以无创性心电图新图像、新概念、新理论,新进展以及新应用。学员普遍反映有收获、有提高、有吸引力,开阔了眼界,增进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学员们热烈提议办一本自己的专业期刊,建立自己的学术组织,以利于学习交流。
在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医学会全力支持下,1982年赵教授创办了《心电学杂志》,填补了国内心电学术期刊的空白。同时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心电学术团体——浙江省医学会心电学会于1986年在杭州正式成立,报道一传开,实现了全国心电学术界的夙愿,起到示范作用,一时间有安徽、辽宁、河南、新疆、天津等10余个省(市、区)以及更多市级心电学会(组)纷纷建立。同时,《临床心电学杂志》《实用心电学杂志》相继诞生,都邀请赵教授担任名誉主编。自此之后,心电学术交流更加广泛深入,更加生动活跃,更加规范高效,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蔚然成风。
1988年10月,在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大力支持下,赵教授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心电图学专业学校——杭州中华心电图专修学校,至1998年共培训学员3 000余人次,1998年因改制,经浙江省卫生厅批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创办了“浙江省心电图学专业岗位培训中心”,从根本上提高了心电技术人员的学历和业务能力,对确保工作质量和工作规范,起到关键性作用,获得心电学界广泛赞赏。1994年经浙江省教委批准,在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现已升格为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心电学专业,对外招生,把心电学专业人才培养列入正规高等医学教育范畴,这是我国心电学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突破。
赵昜教授创办“六个第一”,为浙江树立品牌,为我国心电学专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4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在北京建立,并聘请赵昜教授为首届顾问和终身资深会员,同时对心电学内涵作出了明确界定。由此全国心电学会统一更名为“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同年,中国心功能学会对浙江工作给与充分肯定,授予赵昜教授“心电图学特殊功勋奖”。
在《心电学杂志》而立之年,更名为《心电与循环》之际,赵昜教授语重心长祝愿心电学事业薪火传承,“循心电轨迹,索医学奥妙”,为我国的心电学及心血管病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 “三个彰显”树立天增岁月,人延寿命,为患者谋福祉
心脏分为两大部分,有两大功能。窦房结及传导系统这一部分,由于心脏自身有窦房结这个生理起搏器,负责心电发生及传导功能,接着才有心肌收缩舒张功能,从而推动全身血液循环。心脏两大功能一前一后既是分工,更是合作,就像接力赛一样,这是心脏大家族内一家事,是完整心脏,不是分家,这就启迪进入了“心电与循环”时代。王建安教授继续担任主编。
我省在心电学科快速发展奠定下扎实的基础上,为心血管病学科蓬勃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如一直紧紧依靠两个分会、两支队伍的密切合作,鼎力奋进,在新技术临床应用、人才培养以及学术交流活动等工作中,亮点纷呈,蒸蒸日上,充满生机与活力。
心电疾病(窦房结病、心律失常)、心肌病、冠状血管病、瓣膜病以及血管病,统属于心脏病范畴。心脏病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往往内部相互影响,合并或并发,其病情复杂难治,甚至发生猝死。自从利用血管这个天然通道经导管介入方法开展以来,新方法显示出无比优越性:(1)这一新技术、新方法,为心内科临床诊治心脏病,多了一条渠道,多了一个选择;(2)新技术、微创、安全,效果立竿见影,康复快,患者容易接受;(3)紧急情况,分秒必争,成为心内科临床医师争分夺秒、就地就近抢救患者生命的武器。
1977年,浙大二院单江教授为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安装了省内第一台单腔永久起搏器,并于1986年率先植入双腔起搏器,此后心脏起搏技术在省内得到大力推广,我省起搏器植入数量一直处于全国前列。1985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陈君柱教授进行了省内第一例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的冠状动脉(下称冠脉)造影,此后我省冠脉诊治技术蓬勃发展,冠脉介入治疗成为我省心血管领域发展最快、最成熟的技术之一。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以及冠脉介入治疗,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人工起搏器本身也在不断更新创新,功能更完善、更先进。2018年,项美香教授为我省首例患者成功植入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开启了我省应用无导线起搏器时代。心脏起搏学既属于心电学,也属于心血管病学,随着起搏技术继续提高升级,相信将会可能真正进入起搏“无线”完美时代,让患者享受莫大幸福。
长期心房颤动(下称房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脑梗死。对房颤患者适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可从根本上防止心源性脑梗死的发生。
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带领团队,突破难关,于2013年开展我省第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取得圆满成功。迄今瓣膜团队已累积逾千例手术经验,手术量之多,处于国内领先行列。同一年,王建安教授团队又开展了国内第一例经导管介入二尖瓣修补术,难度较前更大。王建安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心脏瓣膜疾病经导管介入疗法的理念,以及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杭州方案”,均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他们同时研发了国内第一个可回收、可精确定位的人工瓣膜,开启医企结合范例。王建安秉承“责为人先”,挥洒着睿智和辛劳的汗水,带领团队在上述原创性创新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为国家争光,为患者造福。
我省各省市医院比较早将心脏中心细分为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衰中心、瓣膜中心、起搏中心等,一方面为了各类心脏病的诊断、治疗更加规范,更加有效;另一方面,组成团队,形成攻克难题的研讨基地,成为交流学习的培训基地,也为术后患者提供了医治、预防、保健、康复一体化保障服务。心脏中心细分的优势更在于深耕细作笃前行,凝心聚力谱新篇。吴祥教授编写的《心律失常梯形图解法》一书于2006年出版,沈法荣、郑良荣和徐耕3位教授合著《现代心脏起搏治疗学》一书,于2004年出版。鲁端教授于2019年11月撰写了一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跨两个世纪的《浙江省无创心电学发展的总结回顾》,这真是一篇非常宝贵的史料。2021年,王建安教授撰写了一篇《浙江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令人鼓舞。
与这一大好形势相适应,我省高质量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年轻人脱颖而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科专业队伍、学会专家阵容不断壮大、强大,犹如钱江潮涌逐浪高。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代代传承,责有攸归。
我省学术交流,一直依托两个分会和《心电与循环》杂志作为基础。经学会科学设计、严谨实施,精细搭建各类平台,平时分类分组活动,使得学术交流活动充满生机、生动活跃、富有特色、卓有成效。随着学科的不断进步,年会增添了医技示范内容,如心电图现场比武,新技术操作视频展示,使得交流更加夺目增彩。年会还开展医患互动,通过媒体举办义诊、咨询答疑,指导就医,以及科普保健。由于我省心电学和心血管病学突飞猛进发展,实力大大增强,2007年钱江国际心血管病会议应势诞生,每年一次,把省际学术活动推广到国内外,进一步推动了我省乃至全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疫情期间,避免人流过度集中,采取主会场,增设分会场,通过视频互动,使得学术交流不间断,收效良好。
3 《心电与循环》杂志40年简短回顾
回顾1982年《心电学杂志》创刊,2012年更名为《心电与循环》。杂志做到了以下6点:(1)杂志一直坚持学术第一,质量第一。(2)始终紧密联系两个分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和心血管病学分会。(3)期刊从1982年时半年刊到1984年改季刊,2009年改双月刊,保质保量按时出版。(4)根据学科发展及热点内容,出版重点号及增刊。(5)始终紧紧依靠编委会、编辑部、专家、作者、读者五方力量形成合力,全力办好杂志,搭建了先进医学科技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等交流与学习平台。(6)发挥了六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引领作用、促进作用、交流作用、联谊作用、育人作用、规范作用。
本刊一直受到广大作者、读者的欢迎与厚爱。编辑部将杂志创刊以来,每期一例思考心电图连同答案,汇编成册,方便读者查阅。还将赵昜教授在耄耋之年亲自为《心电学杂志》撰写的“心电图继续教育”专题近40篇文章汇集成一本可供自学的教科书。随着心电学科、心血管病学科不断进步发展,杂志影响力日益增大,如近期热门问题,无导线起搏器研究进展、消融治疗房颤的进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现状及展望等引起关注。祝愿杂志不惑之年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热烈庆祝《心电与循环》杂志创刊40周年,同时我们更要感谢杂志创始人、奠基人赵昜教授留给了我们“无可取代”的珍品。乘凉常思种树人,我们要遵循为“循心电轨迹,索医学奥妙”,不懈努力、奋发有为,发扬光大,为心电学和心血管病学不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