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时期四川秦巴山区厚朴和黄连的分布变迁(1368-1911)

2022-02-09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罗文攸

区域治理 2022年43期
关键词:建始县巫山县秦巴山区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罗文攸

厚朴,落叶乔木,树皮厚,紫褐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主要用于治疗“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1]。因其皮厚、色紫、味辛等性状,也有烈朴、赤朴等别称。黄连,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黄色,常分枝。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用于治疗“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1]秦巴山区位于秦渝川鄂四省市交汇区,囿于其地理条件,封闭性较强,具有山地地带典型自然特征和人文风貌。但在历史时期厚朴和黄连产地变迁的相关研究中关注四川秦巴山区区域的成果不多,本文从1368年至1911年这一时段入手,探讨四川秦巴山区厚朴和黄连的分布变迁,希望能为该地区厚朴、黄连等中药材的开发、研究与保护提供一点帮助。

一、厚朴产地分布变迁

(一)1368年以前

汉末药学著作《名医别录》中记载厚朴的产地在交趾、冤句。交趾位于今天的越南中北部,冤句位于今天的山东曹县西北,在秦汉及之前没有厚朴在四川范围内的相关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载:“今出建平、宜都。极厚肉紫色为好,壳薄而白者不如。”[2]这里提到的建平大致在今天的重庆市巫山、巫溪二县及湖北省兴山、秭归二县,大致位于秦巴山区南部。宋代药物学著作《本草图经》中记载:“今京西、陕西、江淮、湖南、蜀川山谷中往往有之,而以梓州、龙州者为上。”[3]宋代医学著作《本草衍义》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今西京伊阳县及商州亦有,但薄而色淡,不如梓州者厚而紫色又油。”[4]可见,宋代时期,四川地区的厚朴主要分布于梓州和龙州,这里的梓州即今天的四川三台县,龙州即今天的四川平武县、青川县及江油县一带,龙州地处秦巴山区西南部。前文所提及的蜀川应是指当今巴蜀一带,宋代李公麟《蜀川胜概图》长卷中蜀川范围大概“汶山、岷山起,经茂州、石泉、永康军、青城山、成都···跨过嘉州、叙州、泸州、渝州、涪州后,接忠州、万州、云安、夔州、巫山县结束”[5]从画卷中绘制的地理范围来看,当时的蜀川大致从今四川北部、中部、南部延伸至重庆市东部和北部地区。总体而言,魏晋南北朝至宋朝这段时期内厚朴在四川境内主要分布在建平郡、梓州和龙州,即今天的巫山县、巫溪县、三台县、平武县、青川县和江油县等地,大致位于秦巴山区的南部和西南部。

(二)1368-1911年

明代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提到“道地蜀川、商州、归州、梓州、龙州最佳。…用皮紫厚者佳。”[6]明本草类著作《本草蒙荃》记载:“陕西、川蜀多生,梓州属四川出者独胜。”[7]明朝时期,四川仍是黄连的道地产区,厚朴的主要分布产区仍在梓州、龙州,产地没有明显变化。除本草学著作外,这一时期的方志中也有很多关于厚朴产地的记载。在明嘉靖《四川总志》[8]和明万历《四川总志》[9]都有关于厚朴的产地记载,《夔州府·土产》中均提及“厚朴,俱云阳县出。”此外,川东城口厅也是清代厚朴的重要产地,道光《城口厅志》中记载“厚朴以川产为道地,川朴以厅产为道地,厅朴又以野产为佳。厅境厚朴皆有紫油,野者皮厚而油多,园林栽植者皮薄而油少,以年之久暂异也。相传乾隆间老林未开,山中野朴树大数围,皮厚数寸,人家往往以之盖房。嘉庆后始知厚朴之可贵,而树已少矣。樵者入山偶遇之,复至则迷其所在,殆为神物欤。近有得之者,皮以一二分厚为止,亦不恒有,惟园林植者时有之,虽厚与油不及野朴,而较之他产为佳。”①。这里提到乾隆年间居住在此处的人们用厚朴树拿来盖房,虽稍显夸张,也可以见得此处厚朴数量颇丰,是适宜的生长区域。此外,同治《建始县志》中提及“按建邑所产黄连、厚朴、桑寄生、五加皮、党参之类亦属地道药材也。”②光绪《巫山县志》中记载“今出建平、宜都,皮厚肉紫者佳③。”这一时期,厚朴成为四川知名道地药材,厚朴产区有所扩大。表1主要整理了该时期地方志中提及的四川秦巴山区厚朴产地。

表1 1368-1911年方志所载四川秦巴山区厚朴产地表

据表1内容可知,1368-1911年时期内四川秦巴山区厚朴产地主要集中在夔州府(辖今重庆、太平县、达州、梁山县等市县以东地区及湖北省建始县)、保宁府(约当今阆中、苍溪县、梓潼县、广元、南部县、江油县、通江县、南江县等市县地区)、城口厅(治今城口县)、云阳县(属今重庆市)、开县(属今重庆市)、建始县(属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乡县(属今达州市)、巫山县(属今重庆市)等地。与明朝之前相比,厚朴产地范围明显有所扩大,从巫山县、巫溪县、江油县等小范围区域延伸至重庆市东北地区和四川省东北部地区,几乎跨越了整个四川秦巴山区。

二、黄连产地分布变迁

(一)1368年以前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提到“黄连…生川谷”[1],此书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对当时中医药情况作了系统概括和总结。汉末药学著作《名医别录》载:“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采。”[10]这里的巫阳可以释读为巫山的南面或是指巫峡地区,后世南北朝时期由陶弘景编写的《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巫阳在建平。”[2]建平则是今天的重庆巫山县,由此可得,前文中的巫阳应是指今巫山县一带。唐代《新修本草》记载:“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浓极苦,疗渴为最。”[11]这里的蜀道应是指通往蜀地的道路即泛指蜀地。宋朝《本草图经》中记载:“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夔州郡亦有。”[3]除去前文提到的巫阳和蜀郡,到了宋代,黄连在四川的生产地区还增加了夔州郡,夔州郡大致在现在的奉节县、云阳县、达州市、巫溪县一带,主要集中在四川东部地区和重庆东北部区域。

(二)1368年-1911年

明代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载:“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12]这里提到黄连在明代主要产自吴地和蜀地,其中以雅州(今雅安)和眉州(今眉山)质量为佳。明代官修本草书籍《本草品汇精要》中提到:“道地出宣城秦地及杭州、柳州、蜀道…者最胜”[6]。此处蜀道大致范围包括自陕西西安到四川成都的广阔区域,横跨秦岭、大巴山一带。清代《本草崇原》中载:“黄连生于西蜀。”[13]西蜀主要指代四川的西部地区。在这一时期的方志中也有不少关于黄连产地的记载,补充了药物著作中关于黄连产地记述的不足。明嘉靖《四川总志》[8]和万历《四川总志》[9]中提及“黄连,建始县出。”建始县今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秦巴山区东南部。表2列出了方志中四川秦巴山区黄连的生产地区。

这一时期,四川秦巴山区黄连产地与之前相比也有所增加,主要新增了巴州(即今巴中市)、城口厅(即今城口县)、开县(属今重庆市)、建始县(属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乡县(属今达州市)等地区。

三、分布变迁特点

从上文可知,历史时期四川秦巴山区厚朴和黄连分布变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分布相对稳定

厚朴在1368年之前和1368年-1911年都基本分布在秦巴山区的南部和西南部。黄连在1368年之前和1368年-1911年期间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的南部。虽然在1368年后,两者的分布地区都有所增加,但之前的产地仍然是药材的主要产区,保持着相对稳定。

(二)区域范围不断扩大

厚朴在1368年之前大致分布在夔州府和龙安府,1368年-1911年时期范围扩大,新增了保宁府、太平厅和绥定府,整体上呈现出从四川秦巴山区的两侧向中部延伸的趋势。黄连在1368年之前主要分布在夔州府和绥定府,1368年-1911年间新增了保宁府、城口厅,显现出自东向西扩张的趋势。总体而言,两类药材在1368年-1911年这一历史时段内的种植范围都呈外延趋势。

(三)区域特征性明显

清代严如熤在记叙川陕鄂三省边界的《三省边防备览》[14]中提到川东北地区“药材之地道行远者为厚朴、黄连两种。老林久辟,厚朴、黄连之野生者绝少。厚朴树则系栽成于小坡平坝中…黄连于既辟老林山凹山沟中栽种…大抵山愈高、谷愈深,则所产更好。雪泡山、灵官庙一带,连厂甚多。”厚朴和黄连是四川秦巴山区的道地药材,两者的产地分布地区具有类似的地理特征,从气候条件来看,厚朴和黄连的主要生产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影响,气候湿润,降雨充足。从地形条件分析,两者出产地大都位于大巴山和米仓山的山麓地带,地形起伏较大,以山地为主,地势陡峭。厚朴和黄连的分布地区都凸显出明显的地域特色。

四、产地分布变迁影响因素

(一)人口增长

17世纪中叶,随着“湖广填四川”,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川内,推动了由于复杂地形导致经济开发程度低的山地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秦巴山区地处四川、陕西、湖北、重庆四省交界地带,地形情况复杂,交通不便,行政管理较为松懈,在明代就有不少流民移居此处,《明实录》[15]中成化年间官员所奏“四川地连湖广荆、襄,陕西汉中等处,其间深山旷野,流民尚多,宜于夔州、重庆、保宁、顺庆四府增按察副使一员,专治流民。”除了官修史书外,地方志中也留存了流民相关情况的记载,嘉靖《云阳县志》称“县治多集四方流民…惟邑山险旷野,多杂以四方流民。”[16]大批人口的迁移、流动对山区自然资源开发产生了重要影响。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山区野生资源的消耗速度也逐渐加快,仅依赖采集天然资源难以继续维持,在这种情况下,该地区的药材种植得以发展起来。

《三省边防备览》称“黄连…商人写地数十里,遍栽之,须十年方成,常年佃棚户守连,一厂辄数十家。”[14]光绪《大宁县志》中也提及关于黄连的种植“黄连…野人匀山地种子,藉密枝作矮棚…每年上土薙草,须伛偻以入④。”药材种植成为当地居民谋生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带动了该地区药材的开采和栽培,使得药材产区范围不断向外扩展。

(二)交通商贸

1368年-1911年间药材产地范围有所增长与当时秦巴山区的交通和商贸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秦巴山区由于其地势险峻,地貌构造复杂,陆路交通不便,水运较为发达,境内嘉陵江、大宁河、云阳河、开江、巴江等河流遍布,为水运运输提供了便利。清光绪二十七年(1895年)开埠后,重庆成为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川内药材得以运往全国各地,更远销日本、法国、安南(越南)等海外。

明代以前,药材贸易已经出现。1644年后,随着对药材需求的增长,药材贸易活动更加普遍,有直接在药材生产地进行交易的,如巫山县龙溪乡场“以贩卖药材为大宗”⑤。还有来自外地的商人,自农民处购入药材,再运往各省贩卖,城口厅“居民少逐末,百工匠艺多别省别邑之人,商贾亦多外来。以棉花、布帛、杂货于场市与四乡居民赶集交易,复贩药材等,各省发卖”①,巫山县“商贾半多客籍,道光初年多两湖人来巫坐贾,均获厚利”③经济利益的提升推动了药材规模的扩大。

五、结语

秦巴山区是四川川北的重要药材生产区,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赋予秦巴山区药材生长的绝佳条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催化了秦巴山区药材分布区域的变迁,就厚朴和黄连而言,1368年-1911年间普遍出现生产区域扩大的现象。历史时期厚朴和黄连的分布规律、特点、影响因素为当代秦巴山区中药材产业结构构建和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宝贵经验。目前四川省在平武建立了厚朴的栽培基地,厚朴成为当地的地理标志产品,带动了当地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助于打造其特色农业品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巩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战略成果。

注释

①(清)刘绍文纂修:城口厅志.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

②(清)熊启咏纂修:建始县志.同治五年(1866)刻本

③(清)江锡麒纂修:巫山县志.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④(清)高维岳纂修.大宁县志.光绪十一年(1985)刻本

⑤(清)周宪斌编纂.巫山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

猜你喜欢

建始县巫山县秦巴山区
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省“616”工程对口支援建始县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
摔屁股蹲儿
建始县自然条件下药用植物分布及保护开发思考
春雨
我们念书
秦巴山区枇杷丰产栽培及关键管理技术
一半老师,一半娘亲——记湖北恩施自治州建始县官店镇张锦梅扎根深山教书育人36载的感人事迹
秦巴山区黑木耳黑色素的提取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秦巴山区浅表层滑坡成灾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