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颌骨粘液纤维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2022-02-09刘伙莲卞丽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2年6期
关键词:牙源粘液颌骨

刘伙莲,卞丽娟

根据WHO的定义,牙源性粘液瘤是一种良性的牙源性肿瘤,当肿瘤组织中胶原纤维增多的时候,称为牙源性粘液纤维瘤[1],属于牙源性粘液瘤的一个变异类型。牙源性粘液纤维瘤是一个罕见的良性肿瘤,但有局部侵袭性,且有较高的复发率[2,3]。本文回顾性分析了7例颌骨粘液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及治疗方案,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为今后的颌骨粘液纤维瘤的诊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病理科2018~2022年诊断的7例颌骨粘液纤维瘤,复习其临床症状、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手术治疗等相关资料。本研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伦理号SYSKY-2022-062-01),所有患者均获豁免知情同意。

1.2 方法

所有标本均经过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4 μm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采用VENTANA Discovery XT全自动免疫组化机。一抗S-100(4C4.9)、Desmin(MX046)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Vimentin(UMAB159)、Actin(UMAB237)、β-Catenin(EP35)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D34(NCL-L-END)购 自Leica Biosystems,Ki67(C3G4)购自河南赛诺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抗抗体均为日常工作液,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分析7例颌骨粘液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表1),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5~50岁,平均年龄29.286±18.382,患者的性别、年龄没有明显差异。右上颌骨3例(42.86%),右下颌骨3例(42.86%),左下颌骨1例(14.29%)。4例患者无症状,3例有疼痛症状,4例有颜面改变。1例为首次手术后11年复发的肿瘤,其余6例均无既往史,7例均无家族史。治疗方案均为手术切除。

2.2 影像学检查(表1)

表1 患者临床资料

7例病例,其中5例有本院影像资料,单房或分房状肿瘤,膨胀性破坏周围骨质,提示肿瘤有局部侵袭的能力(图1)。

图1 病例3全景片右下颌骨可见多发分房改变,似“肥皂泡”,破坏骨质,右下第5、6牙根受累

2.3 诊治情况

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切除并术后随访(图2)。

图2 病例3手术切除+钛板重建术后半年复查全景片

2.4 病理特征

大体检查:部分颌骨膨隆,肿物边界不清,破坏边缘骨质,切面胶冻样、质中、脆。如图3大体照片,上颌骨肿物破坏上颌窦骨壁和上颌骨牙槽骨。镜下观察:肿瘤边界不清、破坏骨质,疏松细丝网状结构,基质粘液样,肿瘤细胞少而散在分布,细胞梭形或星芒状,核卵圆形,核分裂象罕见(图3)。免疫组化:在收集的7例病例中,Vimentin(图3f)阳性率为100%(4/4),Actin的阳性率为40%(2/5),Desmin(5/5)、S-100(6/6)、CD34(5/5)、β-catenin(4/4)为100%阴性,Ki67阳性指数 2%~5%(表2)。

表2 7例患者的病理特征

图3 颌骨粘液纤维瘤病理特征a:大体标本;b:HE 0.46×,边界不清、破坏骨质,侵犯周围组织;c:HE 2×,破坏骨质;d:HE 10×,疏松细丝网状结构,基质粘液样,肿瘤细胞少而散在分布;e:HE 20×,细胞梭形或星芒状,核卵圆形;f:Vimentin阳性

3 讨论

粘液瘤一词在1863年首次被提出,1948年定义了粘液瘤的组织学标准,即组织学上与脐带粘液样物质相似,同时不转移,并没有其他可识别的间叶细胞成分存在,如软骨细胞、横纹肌细胞等[4]。当粘液瘤出现胶原纤维增多,则称为粘液纤维瘤。梅奥诊所研究了6000多个骨肿瘤,发现除了颌骨,其他部位都没有存在类似的骨粘液瘤[5]。本研究入组病例患者发病部位亦全部为颌骨,约85.72%发生在右颌骨,约57.15%发生在下颌骨。

本研究患者为儿童及青壮年,最大年龄50岁,最小年龄5岁,中位年龄36岁,男女发病比例无明显差别,与文献报告相仿[3]。无症状的患者是因为面部不对称或发现明显的肿物前来就诊,其他患者是由于肿物引起疼痛症状来就诊。收集的这7例病例,我院的CT示单房或多房软组织肿物,均有骨质破坏,部分有类似文献报告中的影像学改变,如肿瘤内部结构内有细骨小梁,呈“蜂窝状”或“肥皂泡”外观[1]。但大多数病例影像学改变无特异性,容易和其他颌骨的肿瘤混淆,因此,明确的诊断需要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来确定。

粘液纤维瘤组织学上由松散排列的梭形和星芒状细胞组成,许多有长长的纤维突起,相互交错。疏松网状的组织结构,细胞少而散。细胞无异型性,核卵圆形,偶有多形性的核,但核分裂罕见。细胞间基质物质为粘液样物质,同时散布不同数量的微小毛细血管。免疫组化表型有Vimentin和Actin表达,但Desmin一般阴性,其他神经、血管等标记阴性。

鉴别诊断主要有:粘液样神经鞘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低级别粘液纤维肉瘤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伴间质粘液变性等。粘液纤维瘤存在高迁移率族蛋白超家族HMGA2重排和HMGA2蛋白过表达[6]。而粘液样神经鞘瘤,与神经根关系密切,同时免疫组化S100阳性[7]。软骨粘液样纤维瘤,镜下除了在粘液基质中见到梭形细胞,同时可见圆形软骨母细胞样细胞和良性的多核巨细胞,有时可见颗粒样钙化,免疫组化S100阳性,可有谷氨酸受体基因GRM1重排[8]。低度恶性纤维粘液样肉瘤,纤维胶原化区和粘液区交替性分布,肿瘤以粘液区为主时,形态学上需要鉴别,肿瘤细胞密度会较牙源性粘液纤维瘤多,并且细胞有轻度异型性,免疫组化MUC4阳性表达,有特征性的染色体异位t(7;16)(q34;p11)或t(11;16)(p11;p11),形成FUS-CREB3L2或FUS-CREB3L1融合性基因[7]。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间质广泛粘液变性时,形态也和牙源性粘液纤维瘤相似,但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有不成熟的编织骨形成,这一点与牙源性粘液纤维瘤破坏骨质残存的板层骨较好鉴别。

同时需要注意鉴别的是颌面部的皮肤或粘膜粘液瘤,后者常与Carney综合征相关。Carney综合征是以皮肤或粘膜粘液瘤、色素性病变、神经内分泌病变,同时伴有砂样瘤黑色素性神经鞘瘤的一种罕见的多发性肿瘤综合征[9],由位于17q24的PRKAR1A基因失活突变或大量缺失引起的,通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偶发的遗传突变发生[9,10]。所以,通常从病人皮肤或粘膜是否有色素沉着、内分泌系统是否过分活跃,甚至相关的基因检测便可做出诊断。尽管个别研究发现颌骨粘液瘤具有PRKAR1A基因的体细胞突变[11],但未见颌骨粘液瘤/粘液纤维瘤与Carney综合征相关联的报道[1],本研究入组的7例病例均未见Carney综合征家族史或相关的病变。

由于颌骨粘液纤维瘤的罕见性,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较少,多为病例报道,难以获得不同手术方法预后的可靠数据,手术切缘的安全范围仍无统一共识。目前的治疗方法,较小的肿瘤可刮治术处理,较大的肿瘤需要手术完整切除[1]。部分文献作者基于肿瘤的局部侵袭性,建议部分或完全性节段骨切除,并且安全切缘为1.5 cm[12]。在肿瘤比较大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先活检明确肿瘤性质之后再计划治疗方案。因为颌骨粘液纤维瘤的明确诊断只能依靠组织病理学,而且肿瘤发生部位容易影响患者外貌的美观性,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复发的可能性以及审美需求。目前3D打印技术在颌面外科的应用日益普及,并已开始很好地融入外科实践,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颌骨重建,可以帮助病人拥有更好的咬合和美观的外貌[13]。虽然肿瘤生长较慢,ICD-O编码9320/0,属于良性肿瘤,预后较好,不发生转移,但有局部侵袭的能力。肿瘤质地脆、胶冻状,手术不容易完整切除,术后易复发,复发率约25%,多在术后两年内复发,但也可间隔较长时间[1],如本研究收集的病例中就有一例为11年后复发。目前入组的7例病例随访预后均良好,未见复发。

猜你喜欢

牙源粘液颌骨
种植体-颌骨界面微动损伤的多指标评价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突发鼻窦炎,竟是种牙“惹的祸”
不同方式开窗减压术在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中的疗效评估
周边型牙源性纤维瘤21例临床病理回顾
乳腺粘液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46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体会
原发性左心房粘液纤维肉瘤1例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研究进展
儿童颌骨骨折托槽牵引临床疗效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