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乃裳教育思想形成的时空逻辑与经验启示

2022-02-09黄梅红

教育评论 2022年12期
关键词:英华福州书院

●黄梅红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新时代“大侨务”观的侨务工作格局,高度肯定了华侨华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指出:“正是由于习近平总书记对陈嘉庚先生、黄乃裳先生的深入了解,高度凝练、准确科学地概括出陈嘉庚先生、黄乃裳先生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1]

1991年11月5日,习近平同志称赞:“黄乃裳先生不愧为华侨的楷模,他代表着华侨的大多数,他的品德是华侨中最宝贵的财富。黄乃裳先生是华侨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2]笔者有幸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的协助,获得《基督信徒中之伟大人物黄乃裳》[3]原件复印件后,如获至宝地认真研读,深感身上责任重大,黄乃裳先生(以下称“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观将永远彪炳史册。先生一生奉献教育、办报刊、跨出国门开发马来西亚“新福州”、探求救国救民之路,永远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德无愧于“华侨中最宝贵的财富”。如今中华儿女在挖掘这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生平事迹时,深刻感受到这位先人在国弱民贫时代勇于探索、不懈努力的奋斗史、创业史,感受“百年树人”的深厚文化底蕴。

二、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爱国爱乡、民主革命思想、近代报刊报业、下南洋垦荒、参加辛亥革命等。从中国知网上看到关于黄乃裳先生的内容,均来自文章后简单的注释“绂丞七十自叙”,没有明确说明是哪个版本,而且摘录出来的几句内容几乎千篇一律。关于晚清民国时期教会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者邓洪波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书院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著作、论文系列成果。其中,专著有《中国书院学规集成》(邓洪波,2011)、《中国书院史资料下》(陈谷嘉等,1998),论文有《积极靠拢与灵活应对——晚清教会书院与中国社会关系探微》(宗尧等,2017)、《近代书院与中西文化交流》(邓洪波,1993)、《晚清书院史学教育研究》(宗尧,2019)等。此外,《关于黄乃裳研究中的几个史实问题》(詹冠群,1990)、《“兄弟之辩”:近代福州天主教与新教传播之比较》(汪泉清,2011)以及各高校硕博士论文的研究等。

中国社科重大课题组成员及晚清书院研究的学界系统分析了19世纪教会书院和新式书院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授课方式等,邓洪波用敏锐的眼光揭示了教会书院是名副其实的融通中西文化的实体,为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西学东渐作出了重要贡献。[4]宗尧用犀利的眼光揭示了晚清时期的教会书院主观上是为了在华传播基督教和发展信徒,但客观上,在立足西方现代教育体制的同时兼顾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具有“中西结合”与“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点。[5]

硕士论文《近代福建基督教中学教育模式研究》从教育目的、课程设置、师资状况、校园文化、学生的就业与出路等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教会学校的现状,提出福州鹤龄英华书院等学校作为西式学校的模式,以西式管理、西学课程和西方化的校风,为福建近代新式公、私立中学校的创办起到了示范作用,推动福建传统教育改革,推进福建教育近代化进程。[6]笔者有幸参与2020年福建师范大学赖正维教授受福州市政协委托承担《福州与马来西亚海丝文化相关文献与史料收集整理》项目的资料收集,在收集过程中加深了对华侨领袖黄乃裳先生的敬仰,决定撰写系列论文。本文尝试解读文言文《绂承先生七十自叙》教育内容部分,从中领略这位华侨领袖的教育思想,期待跨越时空,对当今高校能有点滴借鉴。

三、黄乃裳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19世纪中后期的福州教育

黄乃裳[7]先生在自叙中这样写:“余閩之閩清人也,累世業農,父為木工。”[8]祖父辈靠农业生存的他意味着“艱難困苦。歷百折而不回。窘迫憂虞,俱一誠之相興”[9]。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1843年,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James Legge)决定将书院迁往香港,并着力进行中西文化交流。1847年,美国卫理公会派斯蒂芬·约翰逊来福州传教,为“基督教在福州传教之始”[10]。

“1848年,柯林在福州设一男学塾,是美以美会在福州办学之始;1854年,美国公理会在福州保福山办女子寄宿学校保福山书院”为“福州有女子学校之始”。[11]1856年,牧师麦利和与妻子在住宅旁又设一女塾,开启了福州有女校之先河,之后福州女校不断增多。教会和牧师创办的福州男女书院和文字事业对研究福州近代中外交流史提供重要的文献依据[12],促进了福州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新式书院的兴起

学者对中国传统书院出现的时间各抒己见,白新良指出“书院之名,始于唐朝中期”[13]。之后,经历了宋代的发展与繁荣时期,自18世纪中叶开始,传统书院的发展出现了较为严重衰落态势,师资水平严重下降,经费入不敷出,严重影响制约着传统书院的发展。[14]19世纪后半世纪逐渐衰落,最后结束于晚清民国时期。此期间,中国本土出现了外国传教士和教会创办的学校。学界把外国人兴办的学校称为教会书院,以此区别本土传统书院。[15]

教会创办人为了在中国顺利传教,在培养目标上进行了调整,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经典纳入课程体系,同时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种书院称为新式书院,新式书院“弥补中国近代教育的不足”[16]。新式书院培养的学生既有书院传统教育的美德,又有西方学校学生的敏锐和创新,是“中国近代新制教育之滥觞,更是近代科学教育之先驱”[17]。李鸿章考察了新式书院后赞赏说:“西洋水陆兵法及学堂造就人才之道,条理精严,迥非中土所及。”[18]

四、先生教育思想形成的时空逻辑

(一)跨越时空,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清同治三年(1864年),薛承恩到闽清县传教。对好奇心强、学习欲望浓厚的先生来说,已经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了。除了上乡村私塾,只要有时间,先生就会去书院听课。他发现,在外国人创办的书院里牧师身着儒服,学习汉语,研读儒家经典著作,言行举止温文尔雅,用方言说起教来“头头是道、娓娓动听”,而与私塾先生动不动训斥人、打手心的教导方式差距甚大。[19]笔者从先生撰写的《薛牧师传略》一文中领略到先生从教会书院中获得教育思想之启蒙:薛牧师宣讲,初以为此作恶之人之事也。然心辄慕其为人之蔼然可亲,肃然可敬,与塾师之教人者迥别,如慈父之诏其子。贤兄之勉其弟也者。见疾病无依倚者,则济以药物,或躬为侍其疾。[20]教学内容也不同,传统私塾以儒学读物为主,如《三字经》《四书》《五经》等。新式书院涉及面广,有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农业、医学等知识的讲解,如电话的构造、疾病的产生及预防、卫生常识的普及等[21],特别是引入女子学校,开设盲校、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女子裹足,这在当时全国“无疑是革新之举”[22]。

这些教育理念与晚清时期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儒学思想差距甚大,这些“新知识”的传播吸引着无数有识之士,对女性来说更是传播“福音”。当然,这也遭到封建社会思想落后的多数人的反对,但是先生在逆境中独善其身,开始接触西方科学,并加入到外国人创办的书院中,广泛学习科学知识。

(二)翻译西学,开拓办学理念

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领下,1869年,先生考取了福州基督教年议会的传道资格,之后被派到东街口福音堂讲学,边讲学边翻译书籍,如协助薛承恩翻译《天文图说》,协助武林吉翻译《丁大理传》等。[23]这些书籍的翻译与传播,对启迪民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875年,先生撰文劝人种牛痘预防天花。同年,为破除封建思想旧观念,“與保夫人合著《革除纏足論》五篇,都萬餘言”“有無影響於社會概不敢知”[24],但“見夫流俗藐宗教中少文人學士與夫上流社會之人才,乃勵志學為八股。廿九歲以第二名入泮”[25]。

凭借先生的才华,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有不错的前景,但是先生只想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見夫外力之侵迫,國勢之孱弱,民治之腐敗,社會之頹落”[26]。先生常思考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但是,先生内心对教育的赤诚之心不变,于是决心从教育做起,去影响别人、影响社会。

(三)参与创办书院

晚清时期,随着沿海通商口岸经济的繁荣,中国与外国通商的增多,先生意识到“實力廣興學校”[27],只要用智慧、用心思大力兴办学校,传播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培养西学人才,就有机会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表达“妄希有所効力於國家”[28]的心愿。

中国的积贫积弱是由于民智不开,而开通民智,必须从教育开始,“办学为治本之图”[29]。“据旧学之基础,展新学之钻研”[30],“矌觀環球商戰,與夫各國人才經濟彌滿之勢力、世界之潮流,知英文必大行於宇內”[31]。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择其善者而从之,先生发誓“願至死之日,遇有機會”[32],必协助外国人创办的“英華、福音、培元與女學各校,無不竭力提倡而輔助之”[33]。1879年,先生任教于福音书院。1881年“繼福音培元兩校後創設英文書院”[34],同年福州鹤龄英华书院设立,1891年,先生为福州鹤龄英华书院章程撰写叙言。[35]本文以福州鹤龄英华书院为例,做进一步的探讨。

五、先生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先生从年轻开始一直探索教育如何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尽管位卑,但未敢忘忧国,立志从自己做起,从教育做起。

(一)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实用型紧缺人才

先生明确指出,设立英华书院目的是“为我国家培育有用之材而设也”[36]。“国家已设同文馆及制造水师学堂多年于兹矣,培育人材之道,犹有未广欤?”先生曰:“然。”[37]国家已设同文馆及制造水师学堂多年了,培育人才还不够吗?是的,还不够。

“间尝旷观天下万国,其版图之大,或有过我朝,而人民之多,综六大洲计之,我朝辖四之一。吾知矿务、铁路、农田、织造诸大利必从此而渐兴,且海禁既开,而后各国交涉愈纷,则需材更不知凡几,而仅恃同文馆及各学堂之诸君子出以泛应之,不免兴借材异地之思,此传教士所以推其大公无我之心,为设英华书院也。”[38]先生深谋远虑,预知国家未来发展趋势,外国的入侵,中国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国家将朝着国际商业贸易发展,光靠清政府官办学校培养的人才一定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求,于是高瞻远瞩地加入到外国人创办的学校中,为国家培养人才,解决人才不足问题。

(二)课程设置——中英文并重的外语人才培养

福州鹤龄英华书院学制为8年,其中七、八年级相当于大学一、二年级。[39]学院规定“国语不容缺少,特聘真正官音一师”[40],课程设置分预科2年、正科4年。

预科每年18门课程,国语课有国文、论语、小学等,英语课有英文、识字、切字、练读、文法启蒙、摹习西字、翻译浅文,此外重视身心健康的课程,如唱歌、体操、打球。

正科4年每年18~20门。在预科课程基础上层层递进,深入学习。唱歌、体操依然每年必学。此外,正科课程增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国语和英文课程同等重要,其强调英语学习必须具备深厚的汉语语言功底。

一是人才培养效率高,成绩有依据可查。“较诸招幼年之官学生而栽培之者,可省数倍功,是养士费俭而得士校奢。”[41]“在在有成績可稽。處處而良模足採。”[42]

二是精通英汉两门语言,能胜任外交翻译工作。“英华书院培育之士必有起以佐同文馆、制造各学堂之诸君子,为斯民谋乐利而效忠荩于国家,岂但精通英汉者,堪膺参赞翻译之选哉!”[43]

(三)教学模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一是省内最先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的学校之一。书院始终坚持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因为英文版教材表达更地道、精确。此外,书院与书院之间相互联系,共同编写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教育教材,为近代中国的科学教育工作提供了经验[44],成为当时教授英语成功的典范。

二是省内最早重视西学的学校之一。书院重视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强调数学可以培养慎密的逻辑思维,地理学可以开拓视野。八年课程授天文、地理、医学、算学、格致、电学、翻译等。班级授课分习英文班和习译文班,英汉语学习课时均等,习英文班偏向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习译文班偏向西学要领的掌握。

三是省内最重视教学方法的学校之一。“裳砚耕南台多载,得与掌院及洋汉教习盘桓,知其所以设书院之意,并观各席洋师教授诸法,未尝不叹其循循善诱,为不可几及。”[45]其效果是“聪颖者于是乎愈奋,即钝而惰者亦以耻居人下而发愤于其所为”[46],意思是课程设置符合学习者的求学心里,聪明求学者越学越好,学习差的也会发愤图强,不甘示弱。

四是省内人才培养最突出的学校之一。其一,重视英语学习的同时,强调汉语学习的重要性。书院章程规定,生童入学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汉语知识,强调学好英语必须具备深厚的汉语语言功底,汉文不满70分者,无论英文成绩高低,实行降级学习。书院重视学生之间的口语训练,学生早晚在学校宿舍期间,必须与朋辈以英语相互练习,“口音愈见纯熟,即各学问亦易增长,盖即引置庄岳之良法也”。[47]其二,严格学习管理,课外生活丰富多彩。每日早晨六点起,在房自习英文、汉文、摹写西字;上午和下午授英文、汉文各课程;晚上在房自习英文、汉文;傍晚做体操、打球、唱歌或诵读儒学著作。其三,重视学习效率。“八年之间,十余考之。迨限满,考列优等,给照出学。”[48]学业期满后,学生已经精通英汉两门语言。“由是自行专习一科,亦可造于精微之域,或由官选颖异者,著令负笈精究专门。”[49]毕业后,可以选择政府输送出国留学,继续学习更专业的科学知识,回国后更好地服务社会。其四,毕业生英语水平高,成为当时省内最有影响力的学校。鹤龄英华书院学生毕业时,能读英语报刊文章,能写英语论说文,能英汉对译,能与外国人流利交流。由于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书院在福州乃至福建省成为当时成功的典范,从此打开了重视英语学习的大门,成为当时福建最有影响力的一所牌子学校。[50]

(四)培养目标、就业前景

在培养目标上,“英华书院之大有关我国富强与夫各与国交涉事务”[51],强调培养通晓西学、熟习英汉语言文化、能胜任外事工作的人才。书院强调学好英文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智慧、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扩大国际贸易。英华书院学生英语水平高,翻译能力强,还精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因此,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可以选择洋人所办的机构工作,也可以选择担任学校教员。还可以选择出国留学,直接进入美国任何大学的第三学年,修业2年课程后,即得美国学士学位。还可以选择对外贸易。英华书院毕业的学生不但都有工作,而且去向好,父母都喜欢把子女送到英华书院就读。[52]英华书院从清光绪十六年到民国六年(1890-1917年),共毕业学生147人,其中到英、美设立的企事业、学校任职以及留学美国的有84人,占57%。[53]

综上,课程设置采用“中英文并重”的方式,同时融入西方科学知识,引入体操、打球、唱歌等发展学生身心健康课程,重视中西文化交流,培养国家实用型人才,成为福建培养西学人才的重要基地,弥补沿海通商口岸翻译人才的不足,成为晚清理学书院和汉学书院的补充和推进,是近代中国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

六、结论

19世纪中后期,复杂动荡的社会形势使先生意识到兴办教育,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参与创办书院,开拓办学理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重视教学方法等一系列举措,先生的教育思想对福建现代教育的影响至今仍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跨越时空,回望过去,立足当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总结为指导,站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世界里,对先生教育思想形成的分析与探讨,能给当今高等教育带来些许的借鉴,为弘扬黄乃裳先生的教育思想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英华福州书院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breaking of aluminum particle shells
Empirical Likelihood for Partially Linear Models Under Associated Errors
朵云书院黄岩店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白鹿洞书院记
QUANTILE ESTIMATION WITH AUXILIARY INFORMATION UNDER POSITIVELY ASSOCIATED SAMPLES∗
书院讲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