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儿童歌曲创作策略

2022-02-09汤美灵

剧影月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创作儿童幼儿

■汤美灵

儿童歌曲是指在旋律、歌词、节奏适合幼儿、少年演唱与欣赏的歌曲,是反映孩童世界、生活、情感、性格的艺术表现形式。2018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所处的幼儿期是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学前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发展开端,更应该得到大众足够的重视。提高幼儿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有可能实现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教育目的”。由此可见,优秀的儿童歌曲对儿童身心成长能产生促进性的积极作用,给适龄阶段的儿童带来欢乐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对儿童进行审美与价值教育,陶冶情操助力成长。

儿童歌曲创作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而不断成熟,在与社会现实密切相连的进程中获得长足的进步。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音乐创作在现代社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逐步成为社会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歌曲作为音乐体系的内容之一,每个时期的创作也浓缩了时代的审美。新时代背景下,儿童歌曲想要获得喜爱、认可与发展,既要在遵循歌曲创作基本规律中展现自己的风格特点,同时在符合时代审美中具有一定的创新。

一、儿童歌曲的特点分析

儿童歌曲的受众群体为0-14 岁阶段的幼儿及青少年,他们有着独特的审美以及身心特点,在音乐的需求及审美上有一定的规律特征。儿童的理解能力、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有自己的标准,加上儿童的智力在不断的发展,因此儿童歌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具备相应的歌曲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结构简单。儿童歌曲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简单,一般由2-4 个乐句组成。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往往是指较长,或用休止来补充,形成起始分明的效果,也能在演唱中自由地换气。乐句与歌词的配合也相对简单,没有过多复杂的节奏以及音高效果。大部分儿童一气呵成,采用一段体的曲式结构。二是易学易懂。儿童歌曲的歌词采用口语化,在简单的演唱中形成相关的艺术联想,儿童能够一听就懂,歌词内容与描绘的意境较为简单,容易让儿童感知与模仿。在听到歌词时便能够马上理解作品表达的内容。三是形象生动。儿童对事物有一定的理解,特别是对于反复接触和直接接触的事物往往印象更为深刻,儿童歌曲一般会以幼儿的视角出发来进行事物生活场景的描述,将其接触的形象放入作品中,在生动、活泼的描绘中吸引儿童的关注与喜欢,并且融入儿童想象的范围。四是教育意义。儿童歌曲并不是毫无寓意,相反,优秀的儿童歌曲都具有一定的思想以及教育性,让儿童在接受歌词含义的同时,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儿童歌曲能够锻炼儿童的记忆能力、语言能力,同时歌词的词义对儿童也具备教育意义,教导其生活常规、人生态度等。

二、新时代背景下儿童歌曲创作的影响要素

优秀儿童歌曲积极向上的格调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然而当下儿童歌曲的创作相对来说进入了较为低谷的创作时期,现在广受欢迎与常用的优秀儿歌大都是经典的作品。诚然优秀作品的诞生需要创作者们的灵感及长期的积累,儿童歌曲创作的质与量,都离不开创作者的意愿与水平,与社会的发展与导向也有着重要的联系。

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取得飞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年代,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的商业化使得娱乐性、商业性对音乐的传播与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现有的社会体制与文化市场的发展中,每个人都置身于庞大的商业文化音乐体系中,这对音乐创作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优秀的音乐创作者们更多地将写作偏向于能够更快速获利的“流行歌曲”,而减少对儿童歌曲的创作;出版商为了经济利益将精力放在包装与炒作上,而降低了对真善美与艺术层次的追求。

其次,是创作队伍的断层。我国儿童歌曲创作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开端于20 世纪初期的学堂乐歌,其中有繁荣也有低迷,更是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以及作曲家。如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李叔同等人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赛船》《送别》《春夜》等优秀作品;五四运动之后,黎锦辉等人创作了体现科学精神与儿童兴趣的作品《好朋友来了》《小小画家》等;抗日战争时期有李劫夫创作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冼星海的《只怕不抵抗》等作品体现出儿童在战争年代追随前辈的英勇事迹;新中国成立后,瞿希贤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刘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均展现了儿童的幸福生活与积极面貌,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传承发展的特征。而近年来,活跃在创作一线专为儿童歌曲写作的作曲家依旧是老一辈的作曲家,年轻一代的作曲家远离时代,缺少生活,因此优秀作品的日益减少正是与创作队伍的断层密不可分。

再次,是多元审美的影响。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审美多元化”的新时代,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与民族文化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对文化审美、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流行歌曲商业运转速度的加快,外来文化与音乐的冲击,孩子们的音乐空间逐渐被流行歌曲、日韩音乐占据。尽管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堂一再强调经典音乐作品、民族音乐作品的比例,但依然改变不了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儿童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根据相关学者曾经做过的调查,“以儿童歌曲、通俗歌曲、流行歌曲这三类歌曲,请一个班(小学三年级,8-9岁)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填写顺序,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流行歌曲为第一爱好,通俗歌曲排在第二位,排在最后的便是儿童歌曲。”在开放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儿童在知识、思想方面都处于开放之中,特别是互联网能给予他们更多接触信息的社会的机会,因此在音乐审美上也有更多的选择。

三、新时代背景下儿童歌曲创作策略探索

(一)坚持与时俱进、不忘初心的创作理念

首先,坚持与时俱进。从大量优秀的儿童歌曲作品中可以发现作品创作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创作同样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功能,这当然与作曲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所思所想也有着极大的关联。儿童的成长期是全面发展的,他们很容易领会新鲜事物,在不同的社会背景成长下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身心特点,儿童歌曲的创作需要因地制宜地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将创作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作曲家鲍元恺老师曾说过:“在艺术上的独创性是可贵的,不重复自己也不模仿别人,独树一帜的作品才能吸引人。”创作者们的儿童歌曲创作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与特点,形成符合我国发展国情与符合当代幼儿身心特点的写作意识,优秀儿童歌曲的创作才能逐渐形成积累,形成具有连贯性、一致性的时代发展特性。

其次,坚持不忘初心。从市场经济的冲击与多元审美的影响形成的艺术商业化确实可怕,但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这不应当成为阻挡创作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音乐的商业化,但创作者们应当有“不忘初心”的信念,深入理解自己创作的初衷、感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真正从内心热爱创作事业。同时,国家与社会层面也可以为儿童歌曲的创作提供更高的发展与平台,可以采取设立专项资金、与企业合作吸引投资等方式、定期开展歌曲作品选拔与比赛、展开职业化的创作培训等,从理论到实践,从物质到精神都予以足够的支持,从而全面提升创作队伍的水平,充实创作者的内心追求。从主观到客观改变部分创作者的功利心态,为儿童歌曲的创作提供有力的创作人才保障。

(二)严格遵循音乐发展规律的创作方法

其一,题材。歌曲的创作,如何选择题材、表现题材、拓展题材是最基础的步骤之一。创作者只有扎根于一线,观察创作对象才能对题材有明确的把握。(1)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儿童歌曲的题材与儿童的生活、认知、情感紧密联系,在儿童广泛的兴趣中,对各类题材都表现出相关的兴趣,动物、人物、生活场景、故事等都可以成为创作的题材。儿童既喜欢雄壮的进行曲,也喜欢欢快的歌曲;既喜欢优美动听的独唱,也喜欢讽刺幽默的诙谐歌曲。儿童歌曲创作者们可以充分从幼儿的心理角度出发,选择符合儿童的题材来展开创作,从而展现儿童的独特魅力。(2)充分挖掘传统音乐素材:创作者还可从传统文化中去挖掘创作题材,在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中去挖掘音乐元素,展示艺术的魅力。只有懂得聆听与挖掘,用专业的眼光与素养去挖掘,探索题材的广度与深度,才能丰富儿童歌曲的创作。

其二,歌词。一首优秀的歌曲必须有的歌词,歌词是体现创作者思想的标志,歌词能有效激发作曲者的情感与热情。儿童歌曲创作的歌词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与教育性,能够紧密与儿童联系在一起,突出孩子的特点以及爱好。(1)生动的语言描述:儿童歌词实际也是具有个性的文学创作,不同于成人歌词,在创作中用生活化的儿童语言来表达幼儿情趣。如家喻户晓广为传唱的歌曲《丢手绢》便是描绘了儿童游戏场面的歌曲,热闹的场景描绘受到儿童喜爱。创作者充分融入儿童的生活,站在儿童的视野看待世界,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除了场景的描绘,歌词还可以对动物、人物进行简单描述,如儿童歌曲《数鸭子》描写了小朋友看到鸭群的兴奋。如《我的好妈妈》,通过对妈妈回家幼儿内心的描绘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与依恋。(2)虚实结合的意境描述: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儿童歌曲的歌词创作可以结合虚实描写创作意境,符合儿童的身心特征。如儿童歌曲《云》,通过对蓝天白云的描绘,将其与大海与帆船结合,营造出虚实结合的意境,引发孩子天真烂漫的思维。

其三,旋律。旋律是音乐创作的灵魂所在,优秀的儿童歌曲,好的旋律是必备要素。旋律中的节奏、速度、力度、节拍、音高都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儿童歌曲的旋律创作不仅要与歌词紧密结合,其曲调也应当符合儿童语言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曲式、音高、节奏、调式来展开写作。(1)结合调式特征展开创作。在音乐中,调式有着明确的情感特征,大调明亮热情、小调忧伤暗淡,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活泼开朗的作品可以采用自然大调来展开,明亮的色彩适合表现热情、开朗的形象。在表达情感时可以适度采用小调来展开。(2)节奏与节拍。大部分儿童歌曲采用2/4、4/4 的节拍进行创作,这一节拍能较好地适用于各种内容与风格题材,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易于理解与掌握。在不少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有效利用节奏形成了仿真的节奏型,如《开火车》中,通过节奏的逐渐加快来模仿火车与鸣笛的声音。在节奏与节拍的巧妙配合下,更好地表现出儿童活泼好动的个性。

(三)增强作品趣味性与认同感是创作关键

艺术作品创作的成功关键是获得受众群体的认同,儿童歌曲作品创作要想成为优秀的作品,必须获得儿童的认可,孩子喜欢唱、愿意唱是关键,增加作品的趣味性是提升认同的有效手段之一。(1)突出孩子特点,开阔儿童视野:儿童歌曲要想获得孩子的喜爱,必须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突出孩子的特点。儿童喜欢夸张、简单、重复,在创作中可适度从创作对象出发,激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从音乐的兴趣出发,可以结合儿童所喜爱的事物来进行创作,贴合儿童审美与心理,在实践中发掘幼儿的兴趣。不论是游戏儿歌、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的儿歌、描写生活场景的儿歌,都可以借助写作的手法将增强儿童趣味性放在写作的重要位置,提升作品的趣味性。(2)借助商业手段推广儿童歌曲:就目前的社会发展来说,儿童歌曲的推广相对来说非常少。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可以借助商业、宣传等社会资源来进行一定程度的推广,现代社会是科技发展的信息时代,既可以做商业推广,也可选择一些平台的免费推广。如可以将创作的儿童歌曲与影视作品合作进行推出,与儿童感兴趣的动画片节目结合起来,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blibli等网站等进行推广,吸引大众对儿童歌曲的兴趣,从而助力儿童歌曲的发展。(3)丰富儿童歌曲的演唱、表演形式:儿童歌曲一般采用独唱、合唱的形式来展开,在歌曲的创作中可以更大程度地拓展演唱形式,如可以采用问答式、对唱形式等。在表演形式方面也可以从校内外分别入手,创设儿童歌曲的演唱平台,鼓励儿童歌曲的原创,从各个层面来激发儿童歌曲的创作。(4)借助音乐教学法展开歌曲创作。三大音乐教学法作为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的儿童音乐教学理念,蕴含诸多有效的教学策略。游戏、趣味、互动作为普适的教学策略同样可以运用至少儿歌曲创作中。如儿童歌曲《碰一碰》《小猫歌》等作品,均是将儿童的趣味体现在作品的歌词创作中,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将游戏、趣味有效地融合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儿童歌曲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儿童歌曲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引发儿童的感悟与思考,成为儿童抒发感情、表现童真、获得成长的有效载体。我国老一辈的儿童歌曲作曲家们为儿童的成长创造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宝贵又丰富的精神财富。如今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儿童歌曲的创作应当从内容、色彩、形式、风格上都有所创新。儿童歌曲创作离不开我们一代代幼教工作者、艺术创作者的关注与思考,笔者在多年的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学习与实践中,深感新阶段社会缺乏创新的儿童作品、缺乏有力的儿童歌曲推广,因此结合多年的理论学习与一线教学思考,从以上方面对儿童歌曲的创作做出几点思考,期待能看到更多的优秀儿童歌曲,期待能对儿童歌曲的创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猜你喜欢

创作儿童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一墙之隔》创作谈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幼儿画刊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