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杂技改革的点滴思考
2022-02-09颜强
■颜强
杂技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始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是一门以展示技巧为核心的艺术,再由演员融入了表演、身韵、音乐等技艺为一体,既然杂技是一门艺术,就应该在技和艺两方面狠下功夫,二者缺一不可。江苏建湖、河北吴桥以及山东聊城是我国杂技艺术的三大发祥地,而我们江苏省杂技团的前身建湖杂技团,正是在杂技发祥地建湖县“十八团”。
建湖杂技植根于民间,经过多少代艺人的不懈追求,一代代探索创新,一辈辈守正传承,他们从田间地头到撂地设摊,从布围大棚到剧场舞台,经过漫长的改革探索,逐步登上大雅之堂,以它独有的魅力树起一面大旗,从中国走向世界,让世人为之惊叹!
特别是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演大唱红色文化,建湖杂技团的艺术前辈和团内的编导们煞费苦心,大胆改革创新,把杂技的纯技艺表演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编成有情节的故事,如把“爬竿”和海军的晨练结合在一起,反映我海军战士苦练杀敌本领的剧目,定名为《军舰的早晨》;《飞夺泸定桥》则融进传统技艺“走钢丝”,演员在钢丝上表演跑、跳、匍匐前进、射击、投弹等动作,惊险刺激令人耳目一新;最为人称道的是《红色通讯员》,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广播突然中断,原来是广播线被大风刮断,两个广播线路维修人员登场,一人扛着竹竿儿,一人爬上竿顶,风雨中做出各种高难惊险动作,终于接通线路,“东方红”乐曲响起,全场观众起立,掌声雷动。还有杂技魔术剧《地道战》,把钻桶、钻圈、对打、魔术等有机融合,代入感极强,我军的神出鬼没和鬼子兵的晕头转向,让观众大呼过瘾神奇。
以上这些改革创新都是我们前辈艺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探索而取得的丰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杂技更加注重了编导的重要性,把杂技表演内容与风格各异的表演形式进行完美的艺术处理,杂技编导与其他艺术品种的编导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也有较大的区别,电影、戏剧、舞蹈等艺术品种可以根据演员的特点进行创作,也可以根据剧本的情节塑造的人物进行选择演员,而杂技不一样,很可能这一个动作只有这个人可以完成,而这个动作是这个节目的核心难度动作,编导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就大大增加了编排的难度,所以对每个演员的综合艺术培养就极其重要,练舞蹈,练体型,有乐感还要适应一些特殊灯光的变化,当所有艺术都融合到一起的时候,演员才能够在舞台上展示出既有技艺也有美感的节目,杂技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技术得心应手,无技术台上出丑”。但红花还需绿叶的陪衬方显得姹紫嫣红,高超的技艺与周边艺术的完美结合,才能够把这个节目推上一个新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建湖杂技艺人先后编排创新改造了两百多个杂技节目,这些节目融杂技、武术、舞蹈、音乐于一炉,合舞美、声、光、电于一体,可谓技艺精湛,赏心悦目,既有杂技的传统风格,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在各类的比赛中获奖。此外,还借鉴了戏曲、舞蹈、书画等姐妹艺术来丰富自己,拓宽了艺术空间,使自己的艺术风格更加鲜明,艺术特色更加彰显。《春江花月》这一剧目便是改革创新的又一成功范例,该剧目脱胎于传统柔术,借鉴了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以“静态”为“动态”,用飞天的翩翩舞姿来衔接串联柔术动作的技巧,定名为《春江花月》,在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旋律中,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观赏性大大增强,并得到专家的认可和赞扬。
升格为江苏省杂技团以后,我们团加大了改革创新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我是其中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目前,我国杂技专业院校少之又少,没有科学、系统、规范、纲领性的杂技教学大纲。为此,我团在杂技学员的选材上进行第一步改革,因为选择对象通常是处于发育期的学龄前儿童,所以,不仅要诊断出他的先决条件还要利用科学的检测方法定时地预测其发展情况,再通过思想、身体、技术等条件,在众多的孩子中挑选出适合杂技表演的学员。二是基本功培训的改革,杂技教育的整个过程基本上始于童年时代,贯穿于整个少年期,完成于青年早期。从启蒙到成才,这十余年也是人的生命活动最活跃,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杂技培训最适宜的时期,但这段时间正是学员的身心发展成才的阶段,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科学。对于学员,一定要因人施教,因向施教,从刚开始就要着重于形体课程的安排,要让形体在学员头脑里扎下根。这样做以后,在练四项基本功:腰、腿、顶、毯子功的时候,学员就会自觉地将形体贯穿于整个技巧过程当中,为将来的节目功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注意练功进度的安排,这个进度在整个施教过程中是个关键,太松不出“活”,太快容易伤,甚至会“废”。我团早期就有两名学员因此而付出了代价,由于老师的蛮力施教,导致腿部韧带永久性拉伤,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他们走路依然是一瘸一拐,给他们的人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现在只能做一些后勤的工作,更是给后来想要从事杂技工作的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认为杂技太残忍,哪怕没饭吃,也不能从事这个工作,给招生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三是基本功向节目功转变过程中的改革。以前都是个子大做底座,个子小做尖子,而现在必须要考虑到演员的发育快慢,基本功是否扎实,力量是否充足,尖子演员还要控制住体重,保持好体型,才能让他们的艺术寿命达到最长。四是思想教育的改革,以前的演员都不注重思想教育,都认为这个节目上台了,也拿到奖了,演员们就开始飘飘然,坐在成绩簿上吃老本,其实这是从辉煌走向没落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要从源头上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经常进行思想教育,告诉他们艺无止境,懂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内涵,才能让杂技艺术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我团改革力度增强后,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音乐杂技剧《猴·西游记》于2013年赴美国纽约林肯中心连演二十七场,打破林肯中心有史以来的多项纪录,提高了中国杂技在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接着,我们江苏省杂技团又创排了国内首部诗词歌赋杂技剧《小桥、流水、人家》,融文学性、故事性、戏剧性和声、光、电、舞于一体,新型杂技舞台表演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可谓可听可看,引人入胜,好评如潮,并斩获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优秀剧目奖等众多奖项。
值得一提的是,杂技报告剧《芦苇青青菜花黄》以运河船夫日记为主线,串起华中鲁艺1941 年的那段抗战历史。该剧大胆创新,主题鲜明,表演奇妙,舞美新颖,巧妙地把红色文化和铁军精神融进杂技艺术中,全剧紧扣剧情故事,穿插表演了《滚环》《地圈》《草帽》《绸吊》等二十多个杂技节目,一改人们对传统杂技表演方式的固有印象,着力将传统杂技技艺与红色革命题材嫁接,融会贯通、直观鲜活地创造出引人入胜、催人奋进的新的杂技舞台表演样式。该剧也成功入选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优秀剧目,并参加了紫金艺术节和江苏省艺术最高奖“文华大奖”的展演,获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正是有了这样大刀阔斧地改革,才有了今天杂技艺术突飞猛进的进步,才让古老的杂技艺术时至今日仍然朝气蓬勃、广受大众喜爱。这也是历代杂技艺人坚持不懈努力创新的结果。
作为新时代的杂技工作者,传承好这门古老的艺术,是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我们要以敬畏之心,苦练基本功,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坚持与时俱进,让杂技艺术永远年轻,充满活力,一代一代地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