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
2022-02-09翟汉昭
翟汉昭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辽宁 沈阳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具体指单位为规避经济风险而组织的一系列经营管理活动。这就需要单位财务人员站在财务风险防范角度积极落实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并结合实际运营情况全面优化内部控制形式,以此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还可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推动行政事业单位长远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关系
行政事业单位运作与发展实际情况是内部控制最主要管理内容,通过管理控制、会计控制等手段确保单位良性、稳定运作,并早日达到所规划的发展目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共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内部控制环境、监督管理、控制活动、信息沟通、风险评估。与企业内部控制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目标以及评价导向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通常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其工作职能是将服务提供给社会群众,单位运作的核心诉求为社会价值最大化,在内部控制方面表现出极强的社会公益性。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对所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评价时,均需将公共利益作为导向,以群众满意度为评价标准,与企业侧重经济效益的内部控制评价有明显区别。
财务风险防范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工作人员精准识别、全面管控单位运作期间的各类风险因素,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降低财务风险对单位经营状况的不良影响,确保资金安全的同时为单位良性发展创设健康环境。而内部控制工作强调单位各部门员工与管理层的共同参与并执行,有助于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赋予单位更强的风险防范能力。在内部控制中,风险管理并非核心内容,其重点是风险评估,积极落实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将风险防范作为重要举措,可从根本上优化单位运行环境,由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核心目标为风险管理与防范。这就需要单位管理人员依托于财务风险防范的实际需要,着手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工作,并在管理期间尽可能发现隐藏的各类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处理手段,以此强化单位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并获得理想中的防范效果。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类型分析
1.资产管理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因其公益性的特点决定资产管理工作重要程度,但在长时间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很多单位财务人员未能够及时更新资产管理理念,且对于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技术的利用率较低,不利于资产管理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开展,无法保证大量资产数据的全面汇总与准确分析,增加了资产管理风险。
首先,很多单位没有根据资产管理制定科学且明确的管理程序与规章制度,且不具备充足的先进管理人才,阻碍资产管理工作实施进程。
其次,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化资产管理模式成为常态,但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做到信息化资产管理系统的充分利用,在功能模块设置方面也表现出较多的不足,无法保证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开展。
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涉及财务、合同、实物等,不同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不同,增大资产信息汇总难度,使信息完整性、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引发资产管理风险。
2.预算管理风险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性内容,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增大预算管理环节风险:单位大量资金由政府拨款获得,为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需重视起预算编制工作。
但是,当前此项工作通常由单位财务人员负责,因自身工作任务繁重且不能深入了解其他部门运作实际,又在缺乏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情况下,无法保证预算编制严谨性,致使财务风险发生。
此外,预算执行期间也是引发财务风险问题的主要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常将项目经费作为日常公用经费使用,导致资金利用缺乏合理性,提高财务风险发生概率;预算执行考核工作未全面落实。尽管近几年行政事业单位重视起绩效评价目标的制定,为预算编制提供参考,但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方面仍不具备完善性,且缺乏量化考核机制,不利于考核机制与预算管理的有效联系,增加了财务风险发生可能性。
3.其他财务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还表现在外部环境风险、债务筹资风险、投资活动风险三方面。以公立三甲医院为例,对不同财务风险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外部环境风险。市场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的不断变化,加剧市场竞争。与企业不同,三甲医院始终致力于为社会群众服务,组织经营活动时极易出现突发性状况,不利于医院稳定运行。此外,重大疾病绿色通道、医疗急救绿色通道的开通优化患者就诊形式,为患者提供免费就医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财务风险,比如资金的大量投入,导致国有资产利用率低、增多坏账和待账数量,使医院资金流正常运作受到严重影响等。而医疗改革、取消药品加成等政策制度的大力推行,加大了医院内部控制工作开展难度,在缺乏有效管理的情况下引发财务问题。
其次,债务筹资风险。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三甲医院的资金来源已不再局限于政府拨款,而是注重筹资渠道的完善与拓宽,在充足资金的扶持下,推动医院良性运营,并加大先进医疗设施的引进力度,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增强医院市场核心竞争力。资金的顺利周转往往取决于医院债务偿还能力,如果运作期间未合理控制筹资数额,将无法保证资金的良性流转,从而出现负债经营现象,如不能及时处理极易陷入债务危机,阻碍三甲医院长远发展。
最后,内部控制风险。内部控制具有固有局限性,存在不能防止和发现错报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变得不恰当,或对控制政策和程序遵循的程度降低,根据内部控制审计结果推测未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一定风险。
四、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措施
1.健全财务内部审计机制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秩序进行的关键,因此需要保证制度内容具备有效性、可行性。财务人员需根据单位实际运营情况以及财务管理需求,着手于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落实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还需要构建完善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并健全财务内部审计机制,实现对财务流动情况的实时监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需要充足的人才储备,针对内部审计工作设置相应的岗位与人员,重视起人员建设工作,并组织部门人员开展财务审计业务培训活动,结合单位运行实际,全面优化内部审计组织框架,规范审计流程。
此外,应赋予内审工作独立性,尽可能在审计时找出隐藏的财务问题,再结合单位业务活动特点制订整改方案,立行立改,实时跟踪,最后形成整改报告。以此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促使内部审计工作权威性得以增强,为组织运行效率的提升打造良好内部环境。
在此基础上,还需充分发挥外部监督部门的指导作用,每个年度终了,通过第三方审计进行外部审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从而客观真实地客观地评价医院的经济运行情况。在外部监督部门、财政部门及审计部门的共同合作下,实现对资金以及财务流动去向的跟踪检查,确保资金使用规范性,合理性,推动单位各项业务与资金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2.完善财务预算管控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经营发展过程中,若遭遇财务风险,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还会阻碍单位发展进程。财务工作中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执行力不够均是引发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对此,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时应将预算管理作为重点,并打造健全的财务预算管控机制,以此约束、规范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流程,推动单位财务工作良性开展。为实现单位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得理想中的内部控制管理效果,还应打造完善的预算风险管理约束机制,并将其落实到预算编制全过程中,既能够革新预算编制形式,还可从根本上增强预算编制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
在预算执行时,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所编制的预算方案进行,并根据执行成果对预算方案与实际执行情况存在的差距进行评估,分析差距产生原因。若与理想中的执行效果相差较大,则需要对预算执行流程进行深入分析,依据分析结果采取科学且可行的整改措施,以此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
3.构建相互协同工作机制
科学且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可防范、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运作期间遇到的各类财务问题,降低财务风险出现率。为此,需打造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防、风险控制于一体的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财务风险的及时管控,将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降至最低。而财务监督防范与控制是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环节,需做到风险制约、风险控制监督两项工作相互协调开展。
首先,单位监察部门、审计部门需要参与财务工作中,与财务部门一起打造出上下协同的协同网络。与此同时,还需有效结合内部与外部监督,从根本上强化财务风险控制效果。
其次,尽可能做到风险制约与风险控制监督工作形式相互协同,包括工作机制、工作责任制等,在此基础上积极落实激励机制,以此调动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财务工作综合水平。
再次,加大财务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力度。将行政事业单位所开展的各项核心环节以及重点项目作为切入点,采取人工形式定时对隐藏的财务风险进行细致排查与及时处理。还需全面优化内部控制机制,设置风险防控防线,将以往被动防控模式转变为主动防控方式,以保证风险控制效果。
最后,积极落实针对财务风险防控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内容,打造出三位一体的财务风险监督体系,即“财务核算有会计监督、财务管理有预算监督、职能上有内部审计”。财务风险监督体系的制定与实施能够从根本上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能力,降低财务风险,推动单位健康、长远发展。
4.搭建内部控制管理信息化系统
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如:医院HIS系统全面反映收入及药品入库情况,药品销售与财务核算信息全同步,同时将卫材物资采购纳入HIS系统管理。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可大幅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还可加快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环境创设进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革新了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流程与内部控制管理重点。因此,要想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秩序进行,强化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就需结合单位实际运营情况以及财务管控需求,打造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信息化内部控制管理系统。
首先,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搭建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并要求所有部门将各业务工作产生的财务信息上传到系统中,实现对财务数据的集中管理,确保信息完整性、真实性。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的使用可建立起各部门财务系统彼此间的有效联系,从而达到数据实时共享的目的,在大量财务信息的支撑下,推动财务分析与管理工作高质量进行,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同时防范财务风险发生。
其次,利用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财务管理系统、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以及风险预警系统。财务工作期间,当风险预警系统发出风险告警信号时,可由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第一时间接收,并根据风险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次减少经济损失。当前,所运行的财务管理软件大多将事后管理作为财务风险管控的重点。因此,研发财务管理软件时,应积极落实风险预警调研与内部控制系统部署工作,以此获得理想中的财务风险控制效果。
最后,搭建内部控制管理平台时,应借助现代化软件技术充分融合信息流与现金流,降低预算资金使用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五、结语
为了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明确并细致分析各类财务风险类型,以及风险产生原因,确保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的可行性、科学性。与此同时,还需深入了解风险防范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基于财务风险防范视角,构建完善的财务内部审计机制以及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推动财务工作秩序进行,强化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同时规避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