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响“民族风” 续写新诗篇

2022-02-09陈海娟

剧影月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太湖苏州

■陈海娟

以吴韵文化为代表的苏州评弹作为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为满足本地观众和资深评弹听众的需要,不仅有听书说书的书场,从2000 年开始,每三年固定在苏州举办国家级的评弹艺术节。对初接触评弹的观众,在苏州的平江路、山塘街上,到处可以见到、听到、欣赏到苏州评弹的艺术茶馆,茶馆里会传出经典的评弹开篇,还有耳熟能详的江南小调,在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苏州城里,浓浓的苏韵评弹,软语的琵琶丝弦,渗透着江南水乡、古镇风情的特有文化情趣。

原以为,具有独特江南风味的苏州评弹,只有吴越地区的江南老百姓喜欢、爱听,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部分,可是,随着我近些年来,在全国的一些城市演出,特别是在北京的一些商业演出,令我感触良多……我认为,苏州评弹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地方的文化名片,苏州评弹也是一张国家名片,也是中华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评弹,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特色风韵,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讲好中华文化传统故事,讲好老百姓身边的故事。

一、唱响《蝶恋花》续写新诗篇

北京是我们演出机会比较多的城市,在北京,我们认识了很多的演员,比如京剧、昆曲、京韵大鼓、相声、模仿秀、蒙古歌手等。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给予了我们这些传承传统文化的演员不少展示自己所学的机会和舞台。北京的观众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说起苏州评弹,观众最熟悉的曲目,莫过于毛主席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了,对于这首经典曲目能唱上一段的观众不在少数。当年著名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杨乃珍老师,满含深情地演唱了毛泽东主席的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不仅让苏州评弹的旋律走向全国,同时,也产生了像流行歌曲一样的风靡效应,至今仍在传唱。遗憾的是,我们从事苏州评弹的音乐创作者们,并没有继续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前行,过分地追求流派老调,脱离了观众的欣赏改变,以及对音乐唱法时尚元素的嫁接融合。中华诗词名人名篇不胜枚举,早已家喻户晓,老少熟知。如果我们借用名人、名诗、名作,配以优美动听的苏州评弹旋律,就像央视播出的《经典咏流传》一样,也一定会成为全国老百姓喜欢的文艺作品,延续着《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流传效应而传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唐代诗人张继的著名诗篇《枫桥夜泊》,大家非常熟悉,用了俞调唱腔娓娓道来,让观众既听得懂,又能听到传统的唱腔开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唐代诗人孟郊写的一首歌颂母爱的五言律诗《游子吟》,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这首诗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创编成丽调,由曹莉茵老师首唱,曲调唱出了对母亲的感恩、思念和亲情关爱的可贵。我们在实际演出过程中,有观众听之落泪,也曾在婚宴上演出此曲,希望新婚夫妇幸福美满经营自己小家的同时,常惦念自己的父母,父母和子女彼此是永远的牵挂和港湾,送嫁的老父亲感激涕零。苏州评弹若与名人诗篇有机融合,不仅能够“经典咏流传”,还可以培养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们对学习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让评弹艺术走进校园、走进新媒体、走进家庭、走进人们的心灵。

二、唱响“影视剧”彰显吴苏韵

2012年,我们为电影《金陵十三钗》在腾讯星光之夜和张艺谋导演,主演倪妮、曹可凡等做电影首映宣传,没想到电影里的插曲《秦淮景》带火了评弹在年轻人中的市场,有结伴而来的女孩子们听到我们用琵琶三弦展示这首《秦淮景》,开心地和小伙伴拥抱尖叫起来。这首《秦淮景》改编自江苏民歌《无锡景》,是典型的来自民间流传下来的江南小调,温婉动听。

“月圆花好”是电影《西厢记》的插曲,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范烟桥作词,严华作曲,周璇演唱。这首经典传唱的歌曲歌词喜庆,旋律悦耳动听,是一首观众普遍喜爱的江南小调,用评弹方言版演唱,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著名影星赵丹的外孙赵彤,邀请我们去给他的母亲赵青女士演出“四季歌”“月圆花好”“天涯歌女”等。赵青女士和蔼可亲,想来是听到这些经典的曲目而勾起怀念自己的父亲吧。也由此可见,这些带有苏州评弹韵律的作品,给几代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

戏剧《杨贵妃》,剧中“宫怨”一场戏,是一首经典的俞调开篇,大致内容是杨贵妃精心梳妆打扮却就等皇上不来,直到高力士起禀娘娘说万岁今晚临幸昭阳,杨贵妃心中苦闷,辗转难眠,感叹还不如寻常人家一生一世一双人,何必面对这薄情郎。这首俞调开篇演唱将近10分钟,在非吴语地区演唱时,一般用来让观众感受苏州评弹开篇的原汁原味。歌词中写道:“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贵妃独坐沉香榻,高烧红烛候明皇。高力士,启娘娘,今宵万岁幸昭阳。娘娘听说添愁闷,懒洋洋自去卸宫妆。将身靠到龙床上,短叹长吁泪两行。想正宫,有甚花容貌,竟把奴奴撇半旁。衾儿冷,枕儿凉,见一轮明月上宫墙。劝世人切莫把君王伴,伴驾如同伴虎狼,君王原是个薄情郎。倒不如嫁一个风流子,朝欢暮乐度时光,紫薇花相对紫薇郎。”观众看得入情入戏,音乐旋律也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当下的影视剧是最好的宣传广告效应,我们既可以通过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在情节设置中巧妙地表现我们江南的苏州评弹文化、评弹艺术,以及评弹人生,同时,我们还可以创作一部描写我们评弹艺人自己的类似于“舞台姐妹”这样的影视作品,既让观众了解我们评弹艺人的历史艰辛与执着,同时,也能够领略到苏州评弹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品位。

三、唱响“民族风”张扬评弹调

《太湖美》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江苏民歌,用评弹方言版演唱,既耳目一新又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感觉。词作者任红举认为,虽然民间有一首小调叫《无锡景》,但歌词曲调都不能涵盖太湖的绝美,因此他想写一首太湖主题的歌曲献给江南人。《太湖美》创作于1978年,由任红举作词,龙飞作曲。任红举、龙飞两人都是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创作室的成员。一天,任红举坐着冲锋舟深入太湖深处,旖旎的风光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在船上一挥而就创作出了《太湖美》的歌词。太湖归来,任红举把歌词交给了龙飞。龙飞一边用吴侬软语吟诵着“太湖美呀太湖美”,一边酝酿着音乐的总体构思,不到半个小时完成该曲创作。因为歌曲创作时期,处于中国共产党探讨真理问题、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代,所以歌曲的创作以表现当时人们的个性与情感为主,寓意打破思想束缚及个人崇拜。同年,邀请李慧兰演唱该曲的普通话版本。此外,由程桂兰演唱苏州方言版本。

《苏州好风光》这首歌,是在评弹学校重点学习的评歌,在校期间就经常演出,当时有伴奏,多为女生小组唱,毕业后用琵琶三弦自弹自唱也深受好评。后来我们在大中型舞台上伴奏版本多用2004年朱虹演唱的版本。这首曲子我们也曾和中国大使馆夫人们联袂演出。该曲共有七段,尽管较长,但由于调式和结构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而很耐听,曲调明快、活跃、乡土味浓。弹词吸收为女声独唱的小曲唱段。不过,因曲式大而长,一首唱完需要近十分钟,不适合在会议上表演。于是,这个任务交到了苏州市文广局的身上。市文广局召集苏州市部分词曲家开会商讨。作词家谭亚新把原曲中的“十二月”精炼为四季,通过鲜明的园林、水城等元素的描写,展现苏州春夏秋冬风土人情各种意境,其改编后的词得到众人认可。根据歌词,在保留了原《大九连环》原汁原味的基本元素后,陈勇对曲调进行改编。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此歌一经亮相便好评如潮,它就是《苏州好风光》。较《大九连环》乡土味道浓厚、调式结构精巧的唱法,《苏州好风光》的管弦乐的伴奏更具现代的气息,还运用了转调、合唱以及带通俗的唱法,比起原来的《大九连环》来,现在的《苏州好风光》更易被人接受。于2004年被确定为苏州市市歌。《四季歌》《天涯歌女》《紫竹调》等,用苏州方言,评弹唱腔来唱,词曲如鱼得水,仿佛到了江南水乡。《卖花谣》在评弹书目《三笑》中唐伯虎诗云:“姑苏城外有山塘,果是人间极乐场。沽酒店开蜂亦醉,卖花人过路犹香”,这首“卖花谣”用琵琶三弦弹唱起来,仿佛到了苏州美丽的小巷,卖花姑娘从远处缓缓走来,一路花香,身临其境。

苏州评弹是美的文学表达、美的音乐旋律、美的艺术享受,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人们能够逐渐地喜欢评弹艺术、欣赏评弹美学,在紧张地工作和学习的闲暇之余,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也充满着慢生活的节奏,享受着人世间的美好与快乐。

猜你喜欢

太湖苏州
《太湖冬景》
太湖茭白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园林之城——苏州
长兴县太湖街道:从民富村穷到民富村强
太湖三白
2017中国太湖百合花节 花开园博 春满太湖
苏州大冢:十年磨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