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立德树人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实践探索

2022-02-09左元金

江苏教育 2022年90期
关键词:共育劳动学校

左元金

劳动教育与智育、体育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应注重学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的学习,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锤炼劳动品质,崇尚劳动精神。应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双减”的时代背景下,江苏省无锡市春城实验小学进行指向立德树人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探索,立足社会主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高度,观照审视和实施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努力开拓,创新实践。

一、课程回顾:梳理劳动教育新起点

学校地处致力打造一流教育新高地、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无锡新吴区。在“泰伯奔吴”吴文化熏陶下,学校以“诚毅”文化为引领,以“幸福童年”教育为办学愿景,构建了“幸福童年”校本课程体系。学校劳动教育在“生活德育”品牌建设中,以市级“品质提升工程”项目“职业意识启蒙创享行动”为依托进行创新实践,梳理了劳动教育现状。

一是劳动教育活动开展正常。对于每天卫生值日、每周教室卫生大扫除等校内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高,劳动意愿和劳动态度整体较好。二是注意了学校、家庭、社区劳动教育的衔接。学校在东操场开辟了种植园“一米农场”,每周安排学生家庭劳动主题作业,每学期举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利用校外丰富的社会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名人故居、国防教育基地等,组织全体师生春游、秋游。三是工艺制作、科技活动等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活动开展不足,加上家庭教育“重知识轻劳动”的偏向,导致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

梳理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家底”,就能准确把握发展“起点”,“起点”往往决定“终点”。通过“望闻问切”厘清优劣势,把握生长点,这就显得有意义有价值。

二、课程建设:拓展劳动教育新天地

1.课程图谱:构建劳动教育新格局

学者冯国文认为,现代学校课程的实质结构包括自我发展课程、人格课程、情感课程、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反映了“重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重视经验在课程中作用”的价值取向。学校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进行了整合,形成基础类、拓展类和研究类三个层级的课程,突出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选择性和生成性。在学校“四品六维”基础上开发了劳动教育国家课程拓展化模块“10个100课程”,如100个手工小制作、100种民间美食等。开发了校本课程选择化模块“幸福童年自助课程”,如民间美食、变废为宝、十字绣、快乐小园丁、发艺发箍发卡制作、毛线编织、丝网花制作、手工花式编织、手工DIY、茶道等。课程选择兼顾了年级学段和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如级部走班课程,就是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与能力,打破了年级、班级界限,体现了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兼容。劳动教育课程横向注重学生发展水平相当,具有整体架构的格局;在纵向上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连贯性,强调了由此及彼、由易到难的整体性。同时,又对学科进行充分的融合与升级,如“体育老师教朗诵”等,让学生在劳动实践和体验中动脑、动手,锻炼劳动技能,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2.课程类群:提升劳动教育新素养

课程类群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性、完整性为原点,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群的建构。在“五育并举”理念统领下,对关联学科进行内容提炼与知识整合,构建层次分明、彼此关联、结构科学的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课程群。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建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新”劳动教育系列微课程群。课程群建设让劳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微课程群之间彼此关联形成链条,以劳动素养贯穿始终。每个微课程群又自成体系,例如,“以劳树德”微课程群,围绕“三爱”劳动实践(即“爱校”主题劳动实践、“爱家”生活劳动实践、“爱家园”社区志愿劳动实践),同时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如技术类课程烹饪达人、茶艺文化、手工类剪纸、泥塑等,由此形成项目式和主题化系列活动课程。

学校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制订并实施《“我能行”好生活劳动计划》,有序开展学生生活实践和职业意识启蒙体验教育。

3.课程手册:探索劳动教育新操作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是多维主体、多方参与的,让学生如何发展核心素养,让教师如何按图索骥实践操作,让家长如何积极参与,是否可以有一套简单易行的课程操作资料?学校初步研制的《春城实验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家委会群等途径对《指南》进行无纸化推送。《指南》中介绍了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发展理念、课程教育目标、课程实践图谱、课程项目设置等,较为清晰地罗列出五个微课程群的提纲。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参加活动的意义和目标,在劳动实践中更有清晰指向;教师也面对目标胸有成竹,使课程得以更好地规划和实施;家长能够通过《指南》明晰学校劳动教育的背景与价值,更加理解与支持学校的教育行为,同时对家庭劳动教育要求会更加配合。

4.课程基地:构建劳动教育新空间

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就是课程设计的最佳场所。劳动教育“基地”1.0版本,便是校内提供学生活动的场所,让校内一切空间场所皆为劳动教育场地。如,让食堂空间温馨化、社交化,让楼道空间活泼化、审美化,让图书廊馆特色化、人性化等;用学生在社团中的劳动作品、劳动照片装饰教室,让学生轮流养护班级的“绿植区”。而2.0版本则在1.0版本基础上,对校外资源进行合理有序利用,并从多源头争取。学校引领学生走进非遗文化,体验太湖船点制作、桃花酿的酿造;走进纸文化,制作原浆纸张、体验印刷术等。杜威说:“一切学习来自经验。”劳动教育课程更加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获得,构建劳动教育新空间,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不断丰富学生的经验,拓展学生的见识。

三、课程共育:建立劳动教育新协作

学校努力开拓劳动教育空间,合理、高效使用社会资源,对家庭教育与社区服务进行有效整合,建设以学校指导为核心、家庭教育为主体、社区支持为辅助的劳动教育共育体系,探索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合作机制,携手共育、齐心协力,共同为“培养完整的人”的目标而努力。例如,学生将家庭劳动教育中养成的基本劳动习惯和学会的基本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带到学校,解决校内自我生活需要;学生将学校劳动教育树立的劳动价值观和培养的专业劳动技能带回家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家庭劳动。由此实现劳动技能与生活技能的相互转化,形成家校共育良性发展生态。抗疫延假服务期间,学校在线推出“家校共育大讲堂”,录制讲座视频,设立生命教育、安全卫士、励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实践等六大主题,通过讲座、论坛等方式与家长交流。一年级新生入学,学校要举办“家校共育大讲堂”,分批次向家长宣讲育人理念,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习惯培养,使学生的生存和生活能力得到应有的锻炼。

四、课程评价:量化劳动教育新参照

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性的特点。内容上有家庭日常生活、社区志愿服务等;形式上有校外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还有校内的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及自我评价。评价时特别关注学生是否参与劳动的全过程。学校据此对学生劳动教育进行量化,利用全新参照,使劳动教育的成果可呈现、可量化、可显示。以社团、工作室、主题类活动等为参照物,以培养“诚毅”少年为内核,全面观照劳动教育。如,学校成立“纸艺工作室”,以此为发展平台,让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融进劳动课程教育,实现“三课”联动。另外,将劳动教育融入各主题活动,包括饲养种植类、职业意识启蒙类、研学游学类、社区服务类活动等,从师生情志态度、活动组织、成效体现,从学生素养发展,从人的成长角度等多个维度对劳动教育进行评价。有了这样的参照,使劳动教育评价成为学校整体评价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不再割裂“德智体美劳”,由此真正实现了“五育并举”,落实了核心素养培育。

猜你喜欢

共育劳动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