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美育改革背景下艺术教学的突破与转型*

2022-02-09周信达

江苏教育 2022年90期
关键词:美育课程标准学科

周信达

艺术教学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各种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调动情感、创造形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艺术教学也受到格外重视。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艺术教学的全过程”,并要求“艺术教学应与时俱进”。当前,艺术教学需要以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获得为出发点,充分挖掘艺术课程内在的审美价值,让学生从发展艺术专项特长走向艺术素养提升。

一、新时代美育为艺术教学带来新机遇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对美育概念的全面解读,促使艺术教学不断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实现艺术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1.立德树人——明确艺术教学根本任务

在艺术教学中,至少存在“技艺”和“道德”两个育人指向,这是“以技入道”的基本意义,也是艺术教学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价值体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艺术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核心素养时代,要深入理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把握教育改革的新动态,树立艺术教学新观念,改进艺术教学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

2.提质增效——提升艺术教学整体水平

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艺术教学存在投入时间多、培养周期长、成效体现慢的特点。因此,在学校的艺术教学中,尤其是中学阶段或多或少存在不被重视的现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将艺术、体育类科目规划为非学科类,增加了中小学艺术学习时间,并积极鼓励学生学习艺术,使艺术课程由过去的“餐后甜点”变成“正餐”。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随着艺术学科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加及其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艺术的主动性明显增强,艺术课堂教学、艺术作业设计和课后服务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

3.学科融合——打通艺术教学专业壁垒

纵观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艺术科目分分合合,增增减减,在螺旋式循环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如《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必修模块和选择性必修模块的设置上既独立又交叉;《课程标准》更是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整合和优化,体现了艺术课程的时代性、融合性、分科性和选择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艺术科目的学科门类正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艺术科目的学科边界被不断突破。艺术课程的学科融合要求教师突破艺术众多学科门类的边界,开展本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教学,让学生获得多种艺术学科门类的知识与经验,并将技能与方法进行融会贯通,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艺术表现能力。

二、艺术教学的突破与转型需要补齐四大短板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2022年秋季全面实施,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五大艺术学科门类在学校工作中全面落实是一种崭新的尝试。《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凝练了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加强了学段衔接,这一切均对艺术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1.义务教育中艺术新课标理念的软着陆

《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是教材编写、教学、学业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管理的直接依据。艺术课程理念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决定因素。《课程标准》自2022年秋季正式实施,相应的艺术课程教材正在编写中。这一现状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把《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到旧版艺术教材中,结合学生当下的生活和社会情境,运用艺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根据学业质量标准对旧教材进行架构和重组,创造性地开展艺术教学活动。

2.艺术教师专业素养的自身培育

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三个方面。对学校的艺术教学来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作为保障。在艺术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上,既需要个人的主观努力,也需要研修团队通过众筹行动给予强有力的支持。通过组建艺术教学共同体,基于主题开展研修活动,针对艺术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进行攻坚克难,共同打造和谐、开放、主动、协作、互动的专业发展学习平台。

3.“互联网+艺术”课程资源的迭代

在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艺术教学的新常态。在信息网络化的浪潮下,源源不断开发的课程资源为艺术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教师不能局限于旧版艺术教材的课程资源,应该深入发掘、充分利用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艺术资源,将丰富多样的优秀艺术资源与艺术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作为艺术教师,要认真思考有哪些课程资源能为艺术教学所用,研究分析艺术课程与本土文化资源的连接路径,通过寻找其中的共通性和差异性,树立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多元取向意识。

4.艺术教学“教—学—评”一致性

《课程标准》第一次正式提出了艺术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对艺术教学“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以及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量”的多少和“质”的高低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艺术课程学业质量作为检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情况的重要途径,突出了艺术课程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性,呈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知识学习递增变化和学业水平发展的状态。针对处在过渡期的旧版艺术教材,教师要在艺术教学中对标四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在每个学段学习结束后,应要求学生在观念、思维及学科能力等方面达到学业水平标准,使艺术核心素养可评、可测,达到“教—学—评”的一致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优化学校艺术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学校的艺术教学需要与课程改革同步,用新课程标准的育人理念进行跨学科的探索与实践,促进艺术课程中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科之间的交互与融合,丰富艺术学科的本体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

1.开展艺术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

艺术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艺术课程的学习任务、活动为核心,以艺术课程中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五个艺术学科中的某一个学科为主体,挖掘并整合另外四个学科的课程知识,引导学生开展艺术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艺术课程的学科边界、强化艺术课程的协同育人,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不管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还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均没有进行界定,对如何实施也没有具体规定。因此,艺术教学可以通过跨学科建构生活经验主题,回归艺术课程之源;建构审美立美主题,传递艺术课程之力;建构核心素养主题,奏响艺术课程之音;建构学习情境主题,引领艺术课程之真;建构师生互动主题,彰显艺术课程之美;建构拓展空间主题,践行艺术课程之新,以主题学习作为单元的核心,发挥艺术课程培根铸魂的作用。

2.借助数字技术助力艺术教学创新

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与艺术教学的深度融合丰富了艺术教学的表现样态。“空中课堂”“云端写生”“云端表演”“云博物馆参观”等既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学习途径,也促进了艺术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在线教育作为一种通过数字化媒介开展的教学活动,以其跨越时空的便捷性成为日常艺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云平台”,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接触到海量的艺术课程资源,实现艺术教学的“增值”。另外,“云研讨”“云课堂”“空中巡课”等依托数字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传递,通过各种网络会议平台进行艺术教学问题的探讨和交流,使艺术教师能够便捷地得到教学资源,并应用于艺术教学中,成为艺术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新形式。

3.引领艺术教学回归美育本源

艺术往往运用特定的媒介、语言、形式和技艺等塑造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的创造性。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艺术教学旨在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表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科技之美和社会之美。课堂是美育的主阵地,美育在价值追求上与艺术教学是一致的,而这种一致性需要渗透在艺术课程的知识建构与传授过程之中。因此,艺术教学实施应从美育出发,全面认识美育对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探索指向审美立美的美育实践,以此实现美育的回归。

以美育人,时代之需。艺术教学的突破与转型,需要以艺术课程的各个学科门类为主体,重视艺术学科之间的融合,同时加强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多学科协同育人的功能。艺术教学要注重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科学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艺术创意实践、音乐情境表演、舞蹈创编与表演、戏剧创编与表演、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实践的多元选择中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养分。

猜你喜欢

美育课程标准学科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学科新书导览】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