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消防应急救援要点分析
2022-02-08杨文俊
杨文俊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交通工具制造行业不断发展,智能化生产手段的大量应用,家庭对于私家车辆的购买能力也逐年提高,导致路面上的车辆越来越多,事故潜在风险也就随之增加。同时,由于车辆性能不断提升(如某些跑车最高时速可达434km/h),速度越快也越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此外,事故发生后,往往还伴有硫酸、液化石油气、液氯、液苯等具毒害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危险化学品泄漏。因此,消防救援队伍参与交通事故救援的出警频率也越来越高,消防救援任务异常艰巨,对于救援人员综合素质、处置技能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第5项“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也就是说,只要发生了交通事故,就一定伴随着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或者说,消防救援人员对于交通事故的处置,就是尽量减少或避免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就近几年对于车辆交通事故的处置来看,还存在以下情况。
一是对车辆结构不熟悉。比如对车辆蓄电池、油箱、安全气囊等位置不清楚,对于它们在救援中的重要性及危险性还不了解;尤其是在车辆发生碰撞以后,车身各部位可能会出现的变形情况、会对救援造成哪些影响等掌握不够。
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训练
二是对处置技术不掌握。比如常用的稳固支撑方法有哪些,需要用到哪些器材;破拆可以从哪些部位入手,先后顺序应该怎样;车门、车顶如何破拆等。如2006年7月11日某高速公路发生一起中型客车与大型客车相撞事故,造成21人死亡、35人受伤。救援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值得反思:切割车头铁板时由于稳固工作不完善导致司机疼痛喊叫;想利用千斤顶拓展救援空间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支点;拆除一侧车门后,先用小型机动车牵引卡住司机的方向盘,但力度不好掌握;后改用人力但绳子突然断裂;另外,整个处置过程中,还出现了指战员手臂被残片割伤、手掌被玻璃划伤等情况。
三是救援理念不合理。由于受某些传统固化思维的影响,或是认为在交通事故救援中速度高于一切,却忽略了由此可能导致车辆稳定状态不受控制,发生二次伤害;或是认为救出为赢,争先恐后往外搬人,却可能对被困人员造成更大伤害;或是先入为主,对伤员伤情判断、允许的救援时间、搬运时的动作方法等都自己说了算,并未征求医护人员的专业建议,导致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四是组织指挥不恰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轻重缓急不明确。如多车相撞、多处有人被困时,由于未做充分侦察,可能会先处置到达现场最先看到的事故点,而不是先施救容易救出的,或是先考虑伤情最重者。如2012年1月18日,受春运和雨天路滑的影响,某高速前后共有百余辆车发生碰撞,共40多个事故点。对于该事故的救援,先易后难,先重后轻,分清轻重缓急以救出更多的被困者、创造更高的存活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②停车位置不合理。由于救援人员处置交通事故的“战场”往往位于高速公路上、城市道路中、隧道内、桥梁上等,其特殊性在于现场的救援人员是“腹背受敌”,并没有所谓的“大后方”,因此停车位置就显得非常关键。既要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也要确保车辆自身的安全。如2012年6月29日某高速公路发生货车与油罐车追尾交通事故,泄漏油品遇火源发生连环爆轰,并引发火灾,导致3辆消防车受损。再如2019年3月4日,某高速公路一辆小轿车自燃,处置过程中,一名消防员被一辆面包车冲破警戒后撞成重伤,后经抢救无效牺牲。
③未做最坏打算。发生车辆交通事故后,通常会伴有危化品泄漏、驾乘人员骨折内伤等情况,而救援人员如果心存侥幸,或是对灾情预判不足,就会导致灾情扩大,或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如2006年5月18日凌晨,某高速公路8车追尾相撞,硫酸二甲酯大量泄漏。由于未能及时准确地检测出泄漏物质,采取了较为简单的防护,导致了大量救援人员中毒。再如2005年3月29日,某高速公路发生一起液氯槽罐车与卡车相撞的重大交通事故,大量液氯泄漏。救援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泄漏的处置上,在救援过程中,卡车车头突然着火,救援工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的要点分析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对车辆交通事故,作为一名消防救援人员,不仅要充分了解掌握车辆结构特点,还需要有成熟的救援经验、科学的救援理念,以及过硬的处置本领。对此,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 熟悉车辆结构
充分学习并了解车辆结构,可以加强沟通配合,提高救援效率。如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之间会针对稳固支点、破拆部位、搬运注意事项等进行交流、表述、沟通等,熟悉了车辆结构并对各主要部件形成默契认知后,就不会出现答非所问,或表述与落实相脱离的情况。还有,现在的车辆多为高强度车身,破拆难度大、器材要求高、技术要求高,这些都给救援带来了较大的考验。对车辆结构比较熟悉的话,就能够在处置时避重就轻、游刃有余、高效救援。
(二) 组建救援团队
完成一次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应该具备的最少种类的人员力量单元,称为最小编成单元。交通事故救援的最小编成单元一般由6个人组成,分别是:指挥员1人,驾驶员1人,安全员1人,卫生员1人,操作员2人。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实际人员组成由具体情况确定。如多辆车发生事故、多人被困、危化品大量泄漏、车辆落河或翻下山崖等,救援团队可能就需要更多的人员组成。而在某些时候,也会出现一人担任不同职责的情况,如指挥员兼任安全员,但一般不建议这样设置。
(三)掌握关键技术
在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中,稳固支撑是救援的前提,破拆扩张是救援的关键,搬运伤员是救援的核心。稳固是为了对车体或被困者操作时,防止车体移动;扩张是为了创造或扩大救援空间;搬运是使被困者脱离危险处境。当然从完整的程序而言,还包括现场警戒、危险源侦察、伤员心理疏导等环节,所有的操作都是一个目的,就是顺利救出被困者。因此,稳固支撑、破拆扩张、搬运伤员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的三个关键。另外,如果现场情况允许直接救出伤员而不受到二次伤害,则可以直接救出。
1. 稳固支撑
稳固支撑就是将事故车辆及其接触物如树木、护栏等,稳定在事故发生时状态的操作。交通事故发生后,车内被困人员可能造成了外伤如穿刺、流血等,也可能受到内伤如骨折、内脏受损等,救援过程中任何不受控制的移动,都不应该发生在伤员身上。稳固支撑的目的就是防止二次伤害。
下面以直立车辆做简单说明:首先,可以通过拔除钥匙、拉紧手刹、挂至空挡(自动挡车辆挂于P挡)等操作,对车辆进行系统稳固。依靠车辆自身制动系统,保证车轮不转。其次,可以通过在轮胎前后放置轮挡的方式,对车辆进行轮胎稳固,保证车轮不滑。最后,可以使用支撑工具垫块、液压顶杆等将车体与地面进行硬连接,使悬挂空置(因为轮胎稳固后,车辆依然会随着悬挂系统左右摇晃,或上下倾斜),对车辆进行车体稳固,保证车身不动。提醒一点,抬升车辆时,采取背靠车体、反手提升的姿势,对于保护救援人员的腰部非常重要。
2. 破拆扩张
前文提到,破拆扩张是为了开创救援通道、扩大救援空间,因此,破拆工作就需要适度、精准,而并不是每起事故都要把车辆拆成碎片。下面简述几个重要部位(蓄电池、玻璃、车门、车顶)的破拆要点。
一是拆除蓄电池的关键在于:
①弄清蓄电池所处的位置。有的位于前引擎盖下,有的位于座位底下,或是后备厢内。
②准确判断正负极。可以通过外观(通常正极是一把线束,负极是一根铜线)、颜色(通常正极是红色,负极是黑色或蓝色)、粗细(通常正极较粗,负极较细)、标识(正极为“+”,负极为“-”)等方面来判断。
③尽量拆除负极。通常负极与车身直接连接,正极通向各类电器。如果剪断正极,其线头接触车身的话,相当于正负极相连,可能会造成短路、发热、起火等。
④包好线头备用。拆除负极后使用绝缘胶布等将断头包好(也可以喷上发泡胶等),注意不要把负极取走,因为救援过程中有时候需要短时间接通电路,如放下车窗、打开天窗、挪动座椅等。
需要注意的是,需撬开引擎盖以对蓄电池进行操作时,应放慢速度,边观察边撬开,以免大量空气突然进入,如果有油料泄漏、温度较高的话,可能会引发着火;与此同时,安全员也应做好灭火准备。
二是拆除玻璃的关键在于:
①拆除侧窗玻璃最安全方法是直接手动摇下。
②侧窗、后窗与天窗属钢化玻璃,一点碎则整体碎,破拆前可先贴上胶带以防玻璃碴飞溅。
③前风挡玻璃属夹胶玻璃,可以采用玻璃刀凿洞后,使用玻璃锯切割。
④所有对于玻璃的操作,救援人员务必佩戴相应级别的口罩,以防止吸入玻璃纤维粉尘,从而造成肺部伤害。
⑤还可以直接用小刀划开玻璃周围的胶条,将其整块取出。
⑥破拆玻璃时,需对被困者进行防护。
三是拆除车门的关键在于:
①用扩张器挤压翼子板以打开闭合线。
②使用扩张器对铰链上下部位进行扩张。
③使用扩张器对门锁上下部位进行扩张。
④以背靠车门的方式抓住门内把手,以托住车门。
⑤严禁用手触摸车门边缘以防被夹。
四是拆除车顶的关键在于:
①切口要进行锐边保护。
②将被困者从下到上垂直运出是相对安全的,如果从侧面则可能导致脊柱损伤。
③安全员应全程做好监护。
3. 搬运伤员
所有前期工作如稳固、破拆、扩张等,都是为了将被困者安全搬运出事故车辆,一方面要了解被困者可能发生的损伤,另一方面在搬运过程中要注意掌握一些技巧,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二次伤害。可能发生损伤的部位有:头部、颈部、脊椎、胸部、腹部、盆骨、大腿、膝盖、脚、肠道、内脏等,提前注意到这些可能性,在搬运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还有几点应注意的事项:
①救援人员应从正面接近被困者,一方面可以在第一时间减轻伤员的恐惧情绪,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其扭头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②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被困者的颈部、脊椎,同时尽可能让其保持原姿势被平移出车辆,以避免二次伤害。
③救援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被困者环境温度,长冷或长热都会比较明显地改变其生命体征。
4.优化处置理念
一是安全至上。交通事故救援现场,本身就存在许多危险因素,以往也出现过多起因警戒不当等方面引起的救援人员伤亡的事故,因此,务必加以重视。《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同时,应树立科学合理的救援理念,运用专业的程序方法,以及适当的装备,尽可能保证所有救援人员不受到任何伤害。
二是控制第一。控制的目的是防止二次伤害,可以通过稳固、支撑等对车辆进行控制。据统计,65%以上的情况,被困者伤情是稳定的,可以按部就班、沉着冷静地救援;25%左右被困者伤情相对不稳定,可以适当提高救援速度;10%的被困者可能处于垂死状态,应快速救援。也就是说,90%以上的现场,救援时间是足够的,不应该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控制。控制得当的话,本身也是高效救援的体现。当然了,也可以通过改进救援技术方法,来提高救援速度,这里不再赘述。
三是重视程序。虽然在实际救援中,对交通事故的处置程序并非一成不变,但规范的程序,是顺利救援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指挥员心中,要有明确的救援程序、步骤,应该有一套以上成熟的处置方案。同时,以相对标准的程序引领救援,也是解决救援后可能出现的一些纠纷的重要依据。
结语
总之,交通事故救援在消防救援出警任务中占比越来越大,也日趋困难和复杂。需要广大指战员思想高度重视,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充分了解车辆结构、事故特点,熟悉救援程序、人员任务分工,掌握关键处置技术、人员搬运方法等,强化实战实训,不断改进救援理念,以保证救援任务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