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转型为共建:社会公益组织与图书馆合作新路径
2022-02-08郭应佳
郭应佳
(海珠区图书馆 广东广州 510240)
1 社会公益组织援建图书馆起源、作用与变革
1.1 援建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
社会公益组织,是指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条例》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符合《社团登记管理条例》的民政部登记的社团。本文中使用的社会公益组织一词与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非政府组织)同义。在我国,20世纪80—90年代,各领域出现了一批社会公益组织并开始发挥作用。在环境保护方面,有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在扶贫方面,有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援建图书馆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科技教育协会于1987年开始进行“认助乡镇公共图书馆”和“认助乡村学校图书室”项目。美国加州健华社于1990年在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镇捐建了第一所健华图书馆[1]。进入21世纪,有很多官方背景的社会公益组织开始援建基层图书馆,其中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建设“希望工程图书室”达到14 753所,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红十字书库”也达到了1 035个。截止到2010年的数据,社会公益组织在中国建设的民间图书馆达到26 023个,捐赠书刊达到1 034万册[1]。
根据《NGO援建民间图书馆发展报告(2011)》显示,社会公益组织援建民间图书馆集中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如贵州、四川、甘肃、云南、湖北、湖南、青海、河北、江西等地区。另外,在流动人口密集、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也有不少援建民间图书馆的项目。这些援建的民间图书馆多数是以独立办馆、多方社会力量合作建馆以及捐书、捐款建馆的模式进行。某种意义上,这些社会公益组织援建的图书馆,基本上没有与当地政府或公共图书馆产生联系,他们只是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环境,建设与其目标相一致的民间图书馆。正由于这种目标与各自的原因,大部分社会公益组织援建的图书馆在发展到一定时间后,往往出现瓶颈期:一方面,社会公益组织缺乏长期发展的资金,造成对援建图书馆的支持不足,难以长久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即使有政府背景的社会公益组织投入足额的经费,也由于不参与直接管理,或者不善于对图书馆进行有效管理,造成援建图书馆的资源利用低下,服务人群逐淅流失[2]。
1.2 援建图书馆的作用与局限
社会公益组织援建图书馆,对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事业提供了有效的补充,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早期中国存在地域经济差异的情况下,大量的社会公益组织在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援建图书馆,弥补了当地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不足。这些援建的图书馆满足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提升了居民的知识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从而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社会公益组织援建图书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援建图书馆基本欠缺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路与方案,缺乏优秀的管理模式,使其服务效能难以提升;同时,由于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公益组织发展理念的变更、经费的持续募捐能力下降、管理团队的人才不断流失,社会公益组织援建图书馆的阵地逐渐萎缩[3]。
1.3 与图书馆合作的新契机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加强,我国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公共文化的保障法规也不断出台,公共图书馆事业迎来了一个高速的发展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于2017年11月颁布,于2018年1月1日实施。该法对于促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发挥公共图书馆职能、保障公民基本公共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起到了根本的保障作用。而在地方,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的颁布实施以及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的制定,为广州建设公共图书馆事业谋划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到2020年,广州市将以广州图书馆为中心馆,各区图书馆为区域总馆,街(镇)图书馆为分馆,社区图书馆、流动图书车、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延伸,形成全天候、全方位、多形式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形成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称、与世界先进城市和地区图书馆事业相对接的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在此机遇之下,社会公益组织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上,从而成为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支持者。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图书馆建设的方向,将从援建走向共建。
2 社会公益组织与图书馆共建的案例成果与要素分析
2.1 与图书馆共建的成功案例
社会公益组织共建图书馆的案例较多,本文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进行陈述。海珠区占地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70万,辖区内共有18个行政街道,265个行政社区。根据《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的相关要求,海珠区辖区内18个街道文化站图书室需要进行专业化改造,使之成为能实现全市通借通还的基层图书馆分馆。同时,分馆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提供对外服务。这是一项非常专业而且投入巨大的工作,特别是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对社区服务的熟悉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基层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此,海珠区图书馆主动与区内的社会公益机构满天星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满天星公益”)合作,以共建的形式,共同打造基层图书馆分馆。
至2020年止,海珠区图书馆已与满天星公益合作建设了两家图书馆分馆,并计划在2021年共建第三家街道图书馆。海珠区图书馆与满天星公益合作建设的兴仁书院图书馆分馆,是由华洲街龙潭经济联合社提供场地,由海珠区图书馆提供图书与借阅设备,由华洲街文化站提供阅读设施与业务支持,由满天星公益负责日常运营的四方合作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把龙潭村最古老的书院活化为公共图书馆,使历史建筑重新焕发活力,也成为乡村儿童乐而忘返的“悦读天堂”。另外,海珠区图书馆与满天星公益合作建设的华洲分馆,运营面积达到520平方,藏书26 000多册,该项目于2019年成功获评广州“最美基层图书馆”称号。满天星公益也通过华洲街的社区图书馆项目,获得了第四届广州社会创新榜——“十佳社会创新项目奖”的荣誉。
2.2 与图书馆共建的要素分析
2.2.1 共同的使命与愿景
图书馆“是人们寻求知识的重要渠道,是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的场所。图书馆的使命包括了“养成并强化儿童早期的阅读习惯;激发儿童和青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支持并参与各年龄群体的扫盲活动与计划”等内容[4]。
满天星公益是一家专注于乡村儿童阅读推广的社会公益组织,其公益项目之一是在中国城镇流动儿童密集的社区与当地公共图书馆合作建设公益图书馆。从空间、馆藏、馆员、服务、设备、活动、志愿服务等层面,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为社区居民打造友好的公共文化空间及社会参与平台,提高读者使用社区图书馆的意愿,帮助读者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满天星公益的使命是提高乡村儿童阅读品质,其愿景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发现出色的自我,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世界[4]。
由于图书馆与满天星公益在公共文化服务、儿童阅读推广等理念与愿景上均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在基层图书馆的合作上,双方都能愉快地达成共识,实现合作共赢。
2.2.2 资源优势互补
作为广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一员,海珠区图书馆在全市“图书馆之城”的建设过程中,已实现了图书的全域通借通还,拥有了庞大的图书资源;同时,区图书馆作为区域总馆,在推进总分馆建设过程中均实施统一的服务平台和服务标准,在资源、技术与管理上存在绝对优势。
社会公益组织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基层服务经验、积极的服务响应和人数可观的志愿者团队。以满天星公益为例,早在其到民政局注册登记之日起,便将总部定在海珠区的小洲村内,为华洲街的城中村外来工子弟提供了便利丰富的阅读推广服务。其星囊计划、阅读推广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为此,满天星公益在海珠区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基层服务经验。其次,满天星公益由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组成。由于服务愿景与公共图书馆高度契合,因此在合作过程中,满天星公益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对群众服务的极大热情。第三,满天星公益积极组织各志愿团队共同开展服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志愿服务团队均与满天星公益有着深度的合作,也为基层图书馆服务构筑了一个稳定的支持团队。
2.2.3 社会公益组织不可替代的优势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除了社会公益机构参与图书馆建设外,还有各种类型的企业或者经营性社会力量参与到图书馆的共建上。为此,广州图书馆出台了《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建分馆工作指引》,指导有意愿的企业及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图书馆分馆。然而,受到政策特别是公配文化用地相关政策的限制,目前企业在公共图书馆场地内开展的项目,既要满足公共服务,又兼顾商业经营的可行性并不高。这也制约了一些企业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上来。为此,社会公益组织只要有着合规的经费招募来源,就可以与图书馆实现长期合作。在此基础上,社会公益组织也可根据图书馆的合作项目,向社会募集更大的资源,从而有助于形成良性的发展循环。以满天星公益为例,目前满天星公益开展的“月捐计划”“99公益日”“阅读马拉松”均针对公益图书馆运营、阅读推广而设计,这些项目均获得稳定且良性的支持,有助于满天星公益长期开展基层公益图书馆的服务[5]。
2.2.4 为基层图书馆发展提供新机遇
随着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的不断深入,基层图书馆将迎来发展的最佳机遇。如何把基层图书馆的服务与群众紧密相连,将是图书馆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社区第三空间”“主题生活馆”等新型阅读空间理念,将会在基层图书馆上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单靠公共图书馆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向社区的多方资源争取支持,而扎根社区服务的社会公益组织,将是基层图书馆建设合作的最佳伙伴。只要把两方的优势整合在一起,有针对性地为社区提供优质及持久的服务,将是基层图书馆发展的春天,也是社会公益组织与图书馆合作的春天。
3 社会公益组织与图书馆共建的经验探索
3.1 充分的沟通与互信是成功合作的基础
有别于以往部分社会公益组织独立建馆或者援建模式,海珠区图书馆与满天星公益的合作共建有着充分的沟通与互信。在双方接触的初期,满天星公益只是希望图书馆能提供一个基层服务场所,由其统筹解决所有资源和服务,从而建设一个独立运作的民间图书馆。然而这样的构想,会让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无法达至基层。为此,海珠区图书馆与满天星公益进行了多次沟通,充分介绍广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模式,以及“图书馆之城”的美丽构想,从而让满天星公益接纳了新的服务模式,成为广州市总分馆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为此,图书馆提供了90%以上的图书资源和服务系统,满天星公益则集中精力开展阅读推广工作。而这样的构想也获得了满天星公益资助方的认可,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社会公益组织与图书馆的合作,需要充分沟通,互相信任。社会公益组织与图书馆之间要彼此了解,清楚对方的核心价值与诉求,找准共识。这样,双方的合作才有意义。当前,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需要将服务深入到基层中去,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服务保障、平等服务保障和多样化服务保障,充分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此,图书馆需要充分向社会公益组织强化图书馆的服务核心,才能共同打造优质的图书馆服务。而社会公益组织也通过围绕图书馆的服务核心开展工作,从中创造自己的价值。
3.2 灵活的合作机制是基层图书馆管理新模式
社会公益组织与图书馆合作建设基层图书馆,是深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的新尝试。新的合作机制,会丰富图书馆目前的管理模式,形成新的工作经验。以往,仅靠上一级图书馆大包大揽,业务难以下沉到基层。另外,基层政府部门在社区文化服务上仍然存在投入不足,特别是缺乏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公共图书馆可以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群体共同开展图书馆建设,将大大提高基层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并且,社会公益组织一贯的工作热情,也促进了公共图书馆为基层投入更多的资源与服务。双方利用各自特长,优势互补,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使基层图书馆服务朝着更积极更专业的方向,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