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研究*

2022-02-08严贝妮陈佳佳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内容活动

严贝妮 陈佳佳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9)

1 引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定义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包括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和场所[1]。我国于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并一直从立法、行政、宣传等各角度不断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的项目总数已达到42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国”[2]。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中强调:“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3]传承非遗不仅是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更关乎国家和民族文化自信。

多年以来,我国学界在图书馆与非遗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多数集中在数据库建设、资源建设、地方文献、特色馆藏等这类偏向存储与保护方面的主题。本文以省级公共图书馆对非遗的推广为研究主题,立足当前我国32家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推广现状及整体水平,从推广内容、推广活动、推广平台、推广合作主体四个方面对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推广活动具体“推广什么、如何推广、向谁推广”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引起省级公共图书馆对非遗推广工作的重视,推动公共图书馆非遗传承与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

2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推广非遗的意义

2.1 推广非遗可以提高社会非遗保护意识,提升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说“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4]。省级公共图书馆宣传与普及非遗,一方面让非遗更加贴近人们生活,使公众更容易接触并了解非遗,从而自觉增强对非遗乃至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另一方面也能引起社会重视传承和保护非遗,在整个社会营造出保护非遗的强烈氛围,用文化当纽带,将各个民族联系起来,团结一致,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自信。

2.2 省级公共图书馆推广非遗的社会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指出,图书馆应对非遗进行整理、研究、学术交流以及宣传和展示非遗代表性项目[5]。《公约》第十四条也提到,要加强非遗教育和宣传,使非遗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1]。作为一省公共文化保存中心和传播中心,传播和推广非遗是省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责与使命。

2.3 省级公共图书馆推广非遗的重点及特点

长期以来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对非遗进行抢救、申报以及常态化保护期间积累了大量珍贵一手资料,有利于增加非遗推广内容的深度和文化价值[6];并且省级公共图书馆广泛的读者群体、宽敞的馆内空间以及权威的网上平台也大大扩展了非遗的推广范围。因此省级公共图书馆推广非遗的重点在于,一方面要加强对馆藏非遗资源的利用,丰富非遗推广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要广泛宣传普及非遗内容价值,发动读者主动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

非遗的特性也决定了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推广的特点:非遗的地域性要求在推广非遗时,要向读者传达出该非遗产生的背景以及文化意义;活态性使得非遗传承人尤为关键,因此省级公共图书馆在非遗推广中也要注重对非遗传承人的人文关怀[7]。

3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推广实践分析

本文选取32所省级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对其非遗推广现状进行调研,并从推广内容、推广活动、网络推广平台以及合作主体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非遗推广内容及媒介

我国非遗内容可划分为六大类: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②传统表演艺术;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⑤传统手工艺技能;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8]。

推广非遗内容的传播媒介可分为口头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以及媒介渗透融合四种[9]。早期省级公共图书馆推广非遗,主要依靠口头媒介和印刷媒介,比如举办非遗线下活动以及出版非遗相关书籍等,近些年电子媒介也开始被大量应用。电子媒介所记录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其传播更具时效性、生动性,传播范围更广。省级公共图书馆的非遗数据库资源以及“两微一抖”平台的非遗内容都依赖电子媒介来进行推广。而媒介渗透融合则是前三种模式的融合互补,适用于新兴自媒体平台。比如省级公共图书馆在抖音、微博平台上进行非遗网络直播,将口头非遗录制成音频发布在听书软件上等。

3.2 非遗推广活动

省级公共图书馆举办非遗推广活动,旨在引导公众主动了解和学习非遗,让公众对当地非遗有归属感、认同感,从而自发进行宣传和保护。调查发现我国32家省级公共图书馆自2020年1月以来所开展的非遗推广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讲座培训类:该类活动主要是以“教”促推广。讲座类活动主要面向普通读者,一般由省级公共图书馆邀请该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或者知名学者前来开展讲座。比如,河南省图书馆邀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来开展讲座《河南木板年画溯源》[10];天津图书馆邀请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前来讲授“中国琵琶艺术”[11]。培训类活动既有为馆员提供的专业性培训,也有面对大众读者开展的普及性培训,如山西省图书馆就开展了“左琴右书”——走近非遗古琴艺术公益普及计划培训班[12]。

(2)展览演出类:这类活动是以“展”促推广。在对32家省级图书馆这类活动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活动集中在传统节日前后,如安徽省图书馆的元宵节主题展[13]、吉林省图书馆的“岁吉年祥——中国传统剪纸文化展”[14]以及黑龙江省图书馆的古琴新年音乐会[15]。有些省馆也会举办有关某类或某个非遗项目的展览以及演出,比如重庆图书馆举办的“言子儿艺术”演出[16]。

(3)互动体验类:此类活动是以“试”促推广,让读者亲身尝试、体验非遗项目。如四川省图书馆为庆祝春节所举办的“换却桃符辞旧岁 木版红笺迎新年”就是一场传统手工雕版印刷体验活动,由四川省古籍修复带头人以及四川省图十余位修复师,指导读者现场体验雕版印刷技艺[17]。

(4)延伸类活动:上述三类活动多在图书馆内开展,而延伸类活动则不局限于面向馆内读者推广,而是去馆外举办非遗推广活动。比如湖南图书馆就在长沙国金中心举办了“又见大宋·古籍修复及雕版印刷体验活动”,通过将活动地点设在长沙最繁华的街头,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古籍修复及雕版印刷,也为湖南图书馆自身“打了广告”[18]。

3.3 网络推广平台

省级公共图书馆不仅是非遗资源的收集与保护中心,更是向大众传播与普及非遗的关键平台。在数字时代尤为如此,要重视利用网络推广平台做好非遗推广工作。现阶段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网络推广平台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官方网站。官方网站是省级公共图书馆推广非遗的主要网络平台之一,是图书馆利用网络进行非遗推广的基础。省级公共图书馆官方网站在非遗推广中主要起到两个“阵地”作用:一是“通知阵地”,省级图书馆将本馆开展的非遗讲座、培训、展览以及数据库建设等信息发布在官网公告栏,一方面可以让读者提前了解并预约活动,另一方面也为该非遗活动做了宣传。二是“资源阵地”,省级公共图书馆官网(除个别馆外)有关于本省非遗的特色馆藏或自建数据库,其中内容展示形式包括视频、文字、音频、图片等[19],游客可以通过访问这些非遗数据库,了解该省非遗内容。此外,省级公共图书馆官网上还会附有一些优质公共文化类网站,读者可以通过这些网站,了解全国非遗信息。

(2)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是一种定位于“一对多”的网络推广平台,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目前我国32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均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通过对32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涉及非遗推广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存在两个共性作用:一是非遗信息推送,包括对非遗活动的通知性信息推送,以及对非遗内容的普及性信息推送。二是非遗活动预约,比如上海图书馆公众号导航栏中就有一栏为“上图讲座”,经常举办非遗专题讲座活动,读者可以用其直接预约相关非遗活动,方便快捷。另外,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有些省级公共图书馆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非遗讲座直播、线上非遗展览、非遗线上答题等活动。如浙江图书馆在疫情期间就在微信公众号举办了线上非遗讲座,读者通过微信扫码就可以观看[20];陕西省图书馆举办了元宵节习俗微信端全景展[21];福建省图书馆举办了“贺新春”春节习俗线上答题活动等[22]。与图书馆官网相比,微信公众平台的最大优势就是主动性,省级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该平台主动地向读者推送非遗信息,提高非遗推广效率。

(3)微博、抖音。微博、抖音这类社交型新兴网络平台,传播信息更加及时和广泛,更加看重平台用户互动性。当前我国32家省级公共图书馆中有29家开通了官方微博,占比90.6%;26家开通了官方抖音账号,占比81.25%。通过调查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微博、抖音平台上发布的内容,发现与非遗相关的内容较少,且多限于发布介绍非遗的文字、图片以及线下非遗活动预告,形式新颖性和内容吸引力还有待提高。此外微博、抖音这类社交平台的优势在于互动性、营销性以及传播性,但当前各省级公共图书馆账号之间以及账号与粉丝之间互动频率不高,同时也较少利用相关营销手段推广非遗,不利于其增加账号粉丝粘性,在进行非遗推广时难以借助平台发挥出其传播优势。

3.4 非遗推广合作主体

(1)公共文化领域馆际合作。除了利用自身资源做好非遗推广,省级公共图书馆近年来也在加强与其他公共文化领域的馆际合作。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分别联合各省级图书馆,在2021新春之际推出年俗主题活动来推广非遗——与浙江图书馆共同推出“赏春意、品书香、暖万家”春节主题活动[23],与重庆图书馆共同举办庚子鼠年春节活动[24]。另外,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比如“国家公共文化云”就整合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资源,并且提供手机APP下载以及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服务,为省级公共图书馆进行非遗推广提供了有利契机[25]。

(2)与社会力量跨界合作。随着人们文化需求提高,省级公共图书馆要想让公众愿意去主动了解非遗,其合作推广主体就不能仅局限于公共文化领域内,还要积极引进社会力量。通过社会力量参与,一方面可以让省级公共图书馆推广非遗更有新意,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图书馆的推广成本。比如吉林省图书馆就与吉林广播电视台合作,打造大型系列纪录片栏目《吉林文脉》,创新了非遗推广方式,使非遗内容更加生动立体[26]。陕西省图书馆与神舟共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主题为《景和清明——清明节传统习俗展》的线上全景展览,既节约了场地,又能扩大传播范围,从而为省级公共图书馆推广非遗增加效率、降低成本[27]。

4 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推广建议

4.1 丰富呈现视角、拓宽涵盖范围,提高非遗推广内容吸引力

虽然现代传播媒介大大助力了省级公共图书馆推广和传播非遗,但当前非遗推广内容、呈现视角较为单一,深度和广度也有待提高。当前省级公共图书馆在推广非遗时,大多直接展示该非遗,让读者只能看到这类非遗外在表现,却不容易了解到其内在意义与传承价值。另外一些省级公共图书馆将非遗以音视频形式在网络平台进行推广时,大多采用纪录和教育视角,缺少对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吸引力。此外省级公共图书馆推广非遗,所涵盖的非遗内容范围也十分有限,大多局限于大众认知度较高的非遗项目,而对于当地特色小众的非遗项目推广较少。

因此,省级公共图书馆制作非遗推广内容时,不仅要注重其传承性和教育性,也要充分挖掘并巧妙结合大众文化需求特点,从而丰富呈现视角,增加其趣味性和观赏性,让读者能与非遗共情、被非遗吸引。比如新疆图书馆制作的“孜然秦腔”微视频,就以一位新疆姑娘为视角,自述其秦腔学习经历,让读者了解到非遗传承人背后的付出,而新疆姑娘的身份也让源自陕西省的“秦腔”更亲切[28];广东民俗类非遗“水上婚嫁”被创作成同名动画,更加完整连贯地展示了非遗内容[29]等。此外,省级公共图书馆还要深耕自身非遗馆藏资源,充分利用好资源优势,多推广本省具地方性特色的“小众”非遗,让“小众”也能被大众所熟知。

4.2 打造专业化、系列化活动项目,创新非遗推广活动形式

虽然我国32家省级图书馆大部分都举办了非遗推广活动,但活动举办类型和频率仍较为零散。除了民俗类非遗活动大多集中在传统节日前后举办,其余非遗活动不论是举办时间、方式还是推广内容,都比较随机,不固定。因此省级公共图书馆在策划非遗推广活动时,不仅要考虑非遗本身,还要考虑面向人群类型以及举办活动的规律和频次,让非遗推广活动更加主题化、系列化。比如云南省图书馆就面向儿童读者,举办了“少儿习茶班”活动[30];南京图书馆非遗品牌项目“书海识遗”,就每月举办一次非遗活动,每次活动聚焦一个非遗项目,主题内容涉及南京白局、布贴画、汉服展示等多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31]。有些省级图书馆还专门为本省代表性非遗建立了分馆,成为了该馆甚至该省的非遗名片。比如云南省图书馆普洱茶文化图书馆[32],天津图书馆谦祥益相声分馆[33]。

此外,我国将每年六月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省级公共图书馆可以固定在这一天前后举办非遗推广活动,以响应国家号召。这样带有主题性质和纪念价值的活动不仅有助于馆内形成非遗保护氛围,还能引导公众重视非遗系列活动[34]。另外,省级公共图书馆在非遗推广活动形式上也要有所创新。当前省级公共图书馆的非遗推广形式旨在展现给读者非遗的“音”和“形”,而将非遗与其文化空间分离开,影响了非遗的活态性和完整性。因此省级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创新非遗推广形式,发挥其平台优势,充当非遗与其文化空间的桥梁,让读者能走进非遗文化空间,走到非遗传承人工作场所中,实地体会、亲身体验,了解非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非遗推广不能只靠“推”,还要让读者愿意主动了解、学习甚至自发地推广。省级公共图书馆在举办非遗推广活动时,还要重视读者的参与和接受程度。比如举办非遗知识技能竞赛,激励读者主动学习非遗知识。有能力的省级图书馆还可以引进AR和VR技术,使读者更生动地体验非遗。

4.3 积极借助新兴网络渠道推广非遗,重视非遗数据库建设和应用

为了加大非遗推广力度,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务必要把握好新媒体高速发展这一契机。一方面要积极尝试新兴网络渠道,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比如上海图书馆入驻了哔哩哔哩平台,开通了“上海图书馆官方”账号,粉丝数量达2.1万。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这类网络平台的运营,一要积极推出适合线上推广的非遗内容,这些内容要将非遗与大众审美相结合,并兼具时长短、内容通俗有趣、易传播等特点;其二也要重视与粉丝互动,比如建立微博非遗话题,鼓励粉丝上传和分享相关内容,增加用户粘性,进而提高省级公共图书馆官方账号的内容特色性与文化竞争力。

另外,作为公众获取非遗资源的权威渠道之一,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官网的非遗数据库还存在开放性不足以及重视度不高等问题。大多网站首页均未设置非遗数据库导航,甚至有的非遗数据库访问入口缺失,近乎名存实亡[35]。因此,省级公共图书馆一方面要借助数字化技术继续优化非遗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非遗数据库的利用途径,比如将其与线下活动或者线上平台的推广内容相结合,从而提高非遗数据库利用率和影响力。除此之外,有些图书馆还采用了“圈子推广”,即通过微信、QQ群这类即时通讯软件,把图书馆管理者与非遗的传承人、爱好者及相关研究学者联系起来[36]。这样既为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推广开辟了一条专业化分支,同时这类专家的聚集和参与也有利于提高图书馆非遗推广活动策划水平。

4.4 跨领域合作推广非遗,优势互补、适度营销

我国大部分省级公共图书馆虽然都分别与公共文化机构或社会机构企业合作推广过非遗,但合作主体领域较为单一、持续时间短、创新度不够,从而导致各主体间非遗资源和技术力量难以得到更深层次的利用与发挥,不利于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合作推广可持续。因此,省级公共图书馆应发挥好自身的平台优势,积极联系公共文化领域内机构以及社会企业进行多元跨界合作。比如湖北省图书馆就将其馆内长江报告厅提供给湖北广播电视台和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用以举办“首届荆楚非遗购物节”启动仪式,并进行网络大直播,推广荆楚非遗[37]。此外,省级公共图书馆还要重视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比如与非遗中心以及地方图书馆长期合作,共建非遗资源;与专业机构、企业合作,开展馆员技能定期培训等。

省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本省代表性图书馆,在推广非遗时,也要合理适度营销。如与文化机构和文创企业合作,开发非遗主题文创产品、图书馆吉祥物等。一方面通过合作可以弥补省级公共图书馆在这方面专业度不足、人才匮乏、创新意识欠缺等短板[38];另一方面设计精美且非遗内涵丰富的文创产品、图书馆吉祥物也能起到营销作用,从而扩大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推广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图书馆内容活动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图书馆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主要内容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