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大数据技术助推山西农村经济发展

2022-02-08吕晓斌杜爱萍

三晋基层治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民农业

吕晓斌 ,杜爱萍

(1.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太原 030006;2.西北大学,西安 71012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已经深刻嵌入社会的多个领域。从农业领域来看,大数据已应用到农产品市场的实时引导、食品安全的流程监测、生产决策精准布局等方面,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为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出台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为大数据技术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指导。作为一个资源型经济省份,山西省在经济上长期倚重煤炭。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山西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出台了许多支农惠农政策,推进了农村经济较快发展。但是,当前山西省在大数据技术推动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方面仍存在短板。对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创新山西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实现大数据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促进山西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助力农产品有效供给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山西省内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数量也在逐渐增多,尤其是太原,人口已经达到500万以上。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必须推动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但当前,城市的“需”与农村的“供”之间还存在信息不对等、供需失衡的问题。有些农民盲目跟风种植养殖,导致产品过剩出现滞销,而有些城市居民大量需求的特色和高品质农产品产量不足、规模有限、供不应求。解决这两个问题,就需借助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既要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为农产品供需适配创造有利条件,又要提升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的贷款服务,使更多农民享受农业数据化带来的红利。

(一)发挥多元主体优势,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平台

供需矛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互通不及时,从而导致供大于求,或者供不应求。大数据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平台是信息的重要载体,能够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集散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农户、商户和客户的有效联系,能够实现共赢。而对农户来说,信息平台更是其获得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

为了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信息共享,要根据山西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化平台,探索由政府部门主导,高校、农科院、当地农产品协会和农民参与的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各主体的信息共享、相互关联。一是地方政府负责搭建农业信息平台。农业信息平台是一个关于农产品信息的公共服务平台,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是不太可能建立的,必须由政府主导才能最大范围地覆盖整个管辖的范围。平台既要包括农产品品种目录和数量信息,还要建立供需双方沟通渠道,便于双方互联互通。同时,相关监管部门要发挥好监督作用,坚决杜绝有人借助平台发布不实的消息和数据,导致平台的可信度和权威性降低。二是高校、农科院为农业信息平台提供专业农业技术支持。高校、农科院可以通过平台发布最新的农业研究成果指导农民发展农业,解决农民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农民要善于使用农业信息平台。一方面,农民要将种植的作物情况发布在平台上寻求需求方,还要根据平台上农作物的需求数据及时调整种植规划,以免同类产品过多而出现滞销;另一方面,农民还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平台向农科院、高校的专家提问,请他们帮忙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二)发展互联网普惠金融,扩大农村优质农产品产业规模

当前,农村优质农产品数量有限,产业规模满足不了城市的市场需要,是供需紧张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走集约化、规模化、高技术含量的农业发展道路。而当前山西省的农业发展状况与这些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主要原因是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提升农产品产业规模和技术含量,农产品的品质很难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再加上一些银行认为农业风险大、回报率不高,开发针对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的意愿不强,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民融资难,银行的资金也不能发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的作用。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互联网普惠金融,能够为现代农业融资提供更多机会,有效弥补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缺口,给农民提供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互联网普惠金融相较于传统金融更具有可控制性,因为金融机构依靠大数据技术建立的农村征信体系,不仅可以真实详细地了解农户、农业企业的信用情况,有效控制贷款风险,而且能够提高审批效率,有效缩短审批授信额度、下发贷款的时间。农民通过互联网普惠金融产品获得资金支持,可以有效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

二、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科学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一矛盾在农业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农业的科学化发展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还有一定距离。在大数据时代,为了解决农业领域这一问题,应该在实现精准管理、保证质量优良、加快物流速度上着力。

(一)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助力农业的精准管理

我国政府普遍建立垂直管理的结构体制,垂直管理虽然有利于提高政府内部的纵向行政效率,但也存在着横向信息封闭性的结构性弊端〔2〕。这种弊端在农业领域表现为:一是各部门之间缺少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导致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受到阻碍。二是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将单独的“条数据”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块数据”,缺少对农村人口、农产品的投入成本、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等情况的动态分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管理带来了新的革新路径,把大数据技术的信息系统合理纳入原有的管理体系中,能够有效解决上述弊端,有效引导资源配置流向,实现对农业的精准管理。对此,一方面,各级农业部门应及时录入、更新、维护农业数据,把他们整合为其他相关部门所需的农业信息,并以此为依据作出科学决策;另一方面,政府要借助大数据农业信息平台的端口增加各部门之间数据资源的联系,减少信息壁垒,提升涉农工作效率。

(二)用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农产品的质量提升

提升农产品质量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为提升农产品质量提供有益帮助。一是科学培养种子种苗。山西很多农村农作物产量和价值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品种不好。要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收集当地的土地、地下水、气候等信息,请农科院和高校的专家根据这些数据,加快培育价值含量高又适宜当地种植的种子种苗,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价值。二是推动农业标准化种植。所谓标准化种植就是按一定的科学标准来进行种植。山西位于黄土高原,地貌千沟万壑,可供种植的土地资源相比河南、山东和江苏等农业大省较少,农业种植主体也以小农户为主。采用企业标准化种植有助于转变农业种植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首先,要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科学标准,由政府牵头,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要发挥标准制定方面专业、灵活、反应灵敏的优势,依据大数据技术收集的信息,分析研判并制定出农业种植各个环节的标准,这个标准既符合本地区实际,又要与市场的需求相契合。而后,运用大数据技术将标准落实到各个环节。农作物种植是由多个环节组成,从播种、发芽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要通过大数据进行记录,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作物能够按照预期获得丰收。例如,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对每亩黄花从发芽、返青到花蕊成熟,再到人工采摘、加工晾晒、成品分拣,直到包装成产品,进行了追溯体系建设,通过扫码,就能看到大同黄花各个生长阶段数据记录,有助于加快推进黄花产业标准化发展。

(三)用数据分类技术保障农产品便捷配送

物流与农业发展相辅相成、互相倚重,多数农产品对运输和物流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光照、湿度、温度等相关要求都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腐烂损坏率。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和逐渐普及,农产品在存储、运输、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冷链物流中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反馈,进而通过信息分析合理优化冷链运输环境,使农产品有适宜的储存条件。例如,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云平台集合了大量的线上运转信息,如农产品储存区域温度变化、车辆行驶距离、交通信息等。对此,在云计算平台中,相关人员就可以借助大数据的运算功能,促进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从而有效过滤和筛查数据,以明确农产品冷链运输的实际储存数量、种类等相关信息,为农产品冷链运输系统的后续完善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3〕。

同时,通过大数据将管理部门与市场和农村联系起来,更有助于农产品的快速销售,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农民的收入。一是城市运输、交通等管理部门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农产品配送车辆提供绿色通道。由于城市机动车数量激增,拥堵现象严重,物流配送车辆成为被“限制”和“治理”的主要对象,包括运营时间和道路通行等多方面限制,给农产品运输带来诸多困难。城市管理部门可以通过道路大数据分析,合理调配物流配送车道路限制。农业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与运输企业和销售商制定合理的运营时间,保证农产品及时运输。二是利用大数据精准统计出各地农贸市场的需求,根据不同的需要,农业部门牵头,协调工商、运输等部门,组织农户将农产品精准而快速地运输到市场,既保障了产品的供应,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三是利用大数据精准统计城市各小区居民的需求,小区物业根据农业信息平台寻找对应农产品产地,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将农产品运输到小区,帮助农户快速地找准市场,提高销售的速度和效率。

三、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农民与市场的联系

农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抓住大数据技术赋予的时代机遇,积极利用科技成果,使农业发展提质增效。据2021年统计,山西省农村人口总数有1273.00万人,占山西总人口的36.58%〔4〕。而山西农村网民规模达980.7万人,这给农村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网络销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通过网络销售模式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一是通过网络销售团队直接进行销售。新型社交媒体的互动优势,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有效、便捷、个性化的服务,逐渐成为消费者购物的主要平台。专业的网络销售团队能够熟练使用新型社交媒体,加之具备丰富的销售产品的经验,能够比较有效快速地推广当地农产品。因而在选择网络销售团队时要加强对网络销售团队的培训,介绍当地农产品的特色和益处,让他们充分了解当地特色农产品,这样可以保证销售的效果,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二是对农民进行电商使用培训,使农民掌握直播带货能力。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金米村调研脱贫攻坚情况时指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在大数据时代,要让农民搭乘“电商”快车实现致富,就要重点做好系统培训农民职业化意识、农产品质量意识以及电商发展、运营理论、实战技能等工作,使他们尽快掌握在线直播推广农产品的方法。培训时要采用适合的方式方法,培训形式应以图片、视频为主,培训内容要比较贴近农民现实生活。同时还要培训农民有意识地防范算法的渗透,防范算法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带来的具有欺骗、诱导的行为。农民在熟练掌握这一技术后,就可以直接销售本村的农产品。比如,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鲍店镇的一个小村庄,结合当地实际,对农民开展直播技巧、短视频营销等课程培训,使得当地农产品在网上的销售量是原来的几倍。

(二)通过专业的交流平台加强与加工企业对接

农产品加工业是构建乡村产业链的核心,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是体量最大、产业关联度最高、农民受益面最广的乡村产业。一直以来,山西省很多农村的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的水平比较低,这也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大力提升山西农村的农产品加工水平。一是政府紧扣乡村全面振兴目标,通过搭建专门的交流平台,便于农民与加工企业对接,实现二者信息的互联互通,使农产品直接进入加工企业,将利润更多地保留在农民手中。而且企业直接购买农产品,降低了成本,再经过深加工和精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增加企业的利润。该平台不断聚集信息,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双边市场效应和集群效应将突破物理空间边界的限制,把全国各地的资源联合起来,农产品和市场实现零距离、零障碍、无缝对接,有效拉近农民和市场的距离。二是建立农产品信用服务平台。信用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建立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能使二者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农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农产品信用服务平台,并做好监管工作,既要让农民售卖的农产品符合市场需求,也要保证企业收购的农产品品质优良。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