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党的社会治理理论体系研究

2022-02-08张继军曹雨露

三晋基层治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张继军,曹雨露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社会治理理论是历史和现实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中蕴含的社会治理思想是其形成的思想渊源,社会矛盾复杂化是其形成的时代背景,卓有成效的社会治理结果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这一套相对成熟的社会治理理论体系,带来了延安时期社会治理的良好发展。同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理论特性,蕴含了公平和公正、全局和系统、秩序和稳定、权威与合法、长期与有效、民主与科学等一系列价值。这一社会治理理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党在延安时期的有效发展,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探究提供了有益借鉴和营养源泉。

一、延安时期党的社会治理理论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社会治理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科学地回答了“谁来领导治理”“依靠谁来治理”“如何来治理”以及“治理为了谁”的问题,形成了一个治理主体、治理对象和治理条件相互联系的系统社会治理体系。

(一)党对社会治理的核心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是社会治理的政治保证,也是社会治理取得成功的本质所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树立起执政为民、依法治国、抗战御敌良好形象,赢得了民心,成为延安时期社会治理取得成功的本质所在,主要凸显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基层党组织成为发动人民生产建设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关键一环,成为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为人民谋生存,带领人民开拓生产,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条件。第二,党内建设净化社会治理政治生态。延安时期,一方面,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从严治党,《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指出,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的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另一方面,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思想建党,延安整风运动解决了党内的思想认识问题,在党内形成了统一的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第三,有效提升了党的社会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就是“制度”与“人”的关系。要兼顾制度建设与治理能力并重,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延安时期,党领导的社会治理拥有系统的制度保障,从而规范并强化着党员干部的为民服务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而延安时期制度建设与舆论建设的有机结合,更健全了党领导的社会治理的监督体系。

(二)政府对社会的良政善治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人民赞同满意的就是良政,反之,就是劣政。“良政善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开公正是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旨意。”〔1〕809延安时期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不仅在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的制定上集中民意,也积极在群众中反复进行宣讲法律政策,并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团体的监督。第二,对人民负责是核心。一方面,政策制定具有人民性,政府的法令政策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设计的;另一方面,政令的实施具有回应性,制度的顶层设计是对社会治理的有效回应。延安时期,各级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政策体系保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吸纳民众建议和意见,及时制定或调整公共政策,并把控政策在实际运行中的偏差行为,使政策达到预期目的。第三,解决问题是根本。“良政”必定具有有效性,能够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根本,通过精兵简政,采取政事分开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帮助人民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党和政府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倡导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社会治理需要利益相关主体的共同参与,其主要行为体包括:其一,党和政府领导。“国家—社会”关系视野下的社会治理需要依靠党和国家的力量,延安时期社会治理都是在党的统一政治纲领、路线方针的指导下开展的。其二,人民群众参与。人民群众的参与能更有效地推动社会治理进程的广度和深度。延安时期,社会治理的过程也是积极号召群众和广泛动员群众的过程,形成了强大的剿匪声势和社会氛围,顺利完成了戒烟禁毒、改造“二流子”等任务。其三,社会团体的参与。延安时期的社会治理很少有依靠单独个人开展的活动,每个人都从属于一定的社团和组织。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产生了抗日救国、文化教育、组织生产等多类型的团体组织,它们积极融入社会治理。“党在整合各民众团体的基础上成立了统一的抗敌后援会,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构建基层政治结构中有别于党与政权系统的另一个组织系统,这些民众团体直接促进了社会治理活动的进程。”〔2〕

(四)构建社会治理法治体系

法治能够促进社会治理活力与秩序之间的动态平衡,相较于人治而言,法治是一种更科学、更公正、更持久的社会治理方式,可以有效化解社会治理中的复杂矛盾。没有法治的社会治理,只是“纸上谈兵”的,只有真正把握社会治理的本质规律,并将其上升到法律规范层面,才能维护和巩固治理成果,为全局治理、系统治理奠定根基。延安时期,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根据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不断完善修订有关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将社会治理的诸多领域都纳入法治化轨道,不断促成有法可依的法治化社会,以社会治理的法律规范如纲领性法律、乡规条例等,净化社会风气、治理匪患难题。另外,我们党尤为注重党内法规建设,以党内法规约束党员干部行为,优化社会治理的政治生态,提高党的公信力。总之,党在延安时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构建起完整的社会治理法治框架,为社会治理提供了行动指南,积极保护民众的基本权利。

(五)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理念

“历史实践证明,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坚持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社会治理工作的首要目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社会治理工作的最终标准,人民群众更是推动社会治理工作不断前进的滚滚齿轮。”〔3〕我们党辩证地吸收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并由此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成果。延安时期,我们党建立的良性党群关系是社会治理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首先,经济上为群众谋取核心利益。党中央在陕北抓住土地这个核心,以满足广大农民利益为根本,维护农民阶级利益,准确调节富农和中小工商业者的利益关系,稳定社会阶级的秩序关系,稳定物质生存和发展基础。其次,政治上为群众谋取合法性权益。一切抗日者都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妇女也享受到应有的政治权利。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维护妇女权利,发挥妇女群体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优势。最后,社会上为群众谋取教育医疗权益。教育和医疗的供给状况是检验民众对政府态度的重要方面。以文化教育改变民众的思想、思维,以满足医疗卫生所需,推动民众的觉醒和主体意识的生成,从而奠定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延安时期党的社会治理理论的特性

延安时期党的社会治理理论作为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具有自身理论特性,它既具有社会治理理论的共性,也具有延安时期社会治理的理论特性,主要表现为:人民性与阶级性相统一、领导性与参与性相统一、管理性与服务性相统一、权威性与协商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局部性相统一和科学性与革新性相统一,这些理论特性有其内在的关联性、联系性和交融性,共同锻造了延安时期社会治理理论的本质属性。

(一)人民性与阶级性相统一

“阶级性是指某种事物具有与社会存在的阶级有必然联系并相互作用的属性,具有阶级性的事物能给阶级造成利益区分,阶级利益因素也能改变具有阶级性的事物。”〔4〕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人民性与阶级性的辩证关系是:阶级性是人民性的基础,人民性是阶级性的体现。延安时期党的社会治理的人民性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主体性治理的实践探索,党领导下的人民主体治理功能发挥是社会治理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另一方面是为了人民。延安时期,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医疗、军事等方面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发展所需。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其“社会治理”思想始终代表的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阶级立场。反观阶级性,由于延安时期的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治理也必然是坚持阶级性的,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更要求它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处理这些矛盾,为此,我们党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团结中间派力量,凝聚起各方抗战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在延安时期所进行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是为了人民利益,人民性与阶级性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密不可分的。

(二)领导性与参与性相统一

延安时期党的社会治理,是由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与其他主体共同推进的。社会治理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领导性更多体现在中央层面的决策部署和统筹协调,而参与性更多体现在多元主体的参与过程。首先,党组织在治理中起着统筹协调、领导核心作用,为社会治理提供坚强领导和组织保障。同时,延安时期,各根据地加强党建,党组织发挥出强大的引领作用,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制度和举措,紧密结合群众诉求展开工作,加强了对各根据地的社会建设。其次,延安时期党的社会治理的参与性,表现在多元主体(党员、民众、社团、基层组织等)参与社会治理,贡献治理智慧和治理力量。经济生产上,党员积极地领导农民进行生产,组织变工队帮农民开垦荒地等;政治宣传上,党员承担了党的政策宣讲员的工作职能,在农民群众中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文艺生活上,通过组织村民演戏、唱小调、排练新式剧目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三)管理性与服务性相统一

延安时期,党的社会治理过程是管理的过程,也是服务的过程,管理与服务相辅相成,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管理,即协调统治区域内的利益矛盾,均衡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5〕服务性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把群众需求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让群众有权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并接受评估。二是“以服务为价值导向,建立回应机制,通过公共政策、制度供给、法律保障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产品”〔6〕。三是有限与有效相统一,各主体实行分工治理,限制政府的权力,同时又要保证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有两种政府,一种只知道刮刮刮,另一种则帮老百姓的忙——延安时期政府就是这种帮忙政府。”〔7〕160具体来说,延安时期政府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去制定治理政策、治理制度,进而提高社会治理质量。“帮忙政府”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服务型政府”,二者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人民,使人民生活得更富裕更幸福。管理与服务相互联系,更是鲜活地体现在延安时期社会治理的各个层面、各个方面,〔7〕“以后为人民服务更体现在政府的政策方针和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在每一名‘人民公仆’兢兢业业的工作之中,进而实现民众利益所需”〔8〕。

(四)权威性与协商性相统一

权威性是具有信服力和威望性,能够让人相信结果而不质疑。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权威性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法性权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颁布了许多法令条例,通过严格守法、公正执法为中国共产党树立了权威。二是人民性权威。儒家讲“君为轻,民为贵”,只有一心为民的执政党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爱戴,广大的人民群众使中国共产党具有权威领导力。三是魅力性权威。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厉行节约的思想、高风亮节的品格、艰苦朴素的作风、运筹帷幄的能力树立起权威。

协商则是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协商能有效化解矛盾和冲突,使问题得到最优解。延安时期的社会治理,最具特色的就是将民主协商引入社会治理过程,充分尊重并发挥各阶层广大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性功能和积极性作用。一是在推进社会治理的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一系列有价值、有意义、有影响的历史探索,在选举、征粮、婚姻、文教、“改造二流子”、利益调节等过程中,通过广泛的民主协商深化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以征粮为例,十分重视发扬民主精神,由工作干部和普通群众等人士组成征粮评议小组或其他组织,确保征粮工作体现和顺应民意,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二是在化解社会复杂矛盾的实践层面,注重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发挥民主协商的优势,建立有群众参与的表达机制、参与机制和行动机制,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功能作用,正确处理人民群众之间的内部矛盾。

(五)整体性与局部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社会治理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整体性治理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社会治理以群众的需求为基础,提供高质量的整合性服务,不能相互推卸责任。二是强调政府内部机构和职能的整合,以及强调政府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结合作。三是在整体性治理体系中,有效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协调行动者与整个治理网络的关系。因所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民众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不同,社会治理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合适的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延安时期,我们党在农村运用符合当时农村实际的社会治理方法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以民众投票为例,考虑许多村民文化水平较低情况,便采用“投豆法”“烧香燃洞法”等适应现实情况的方式进行投票,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平等权利。从基层实践看,“投豆法”的产生也是农民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体现;从顶层设计看,则是符合农村现实情况的局部有效治理的过程。

(六)科学性与革新性相统一

理论的科学性是指该理论的内涵符合客观存在,能够反映出客观事实的本质和规律。社会治理理论具有科学性,可以从实际出发,正确地揭示社会治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延安时期,社会治理理论围绕社会治理实践进行变革,客观存在大量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治理制度,促进民众社会行动,规范民众社会行为。同时,党和政府创设了一系列社会治理制度,注重制度设计的科学性、适应性和有效性,运用治理机制将治理理论、治理主体、治理制度和治理技术串联起来,释放社会治理机制的无穷魅力和无限力量。同时,构建社会治理系统机制,促进民众广泛参与,鼓励、促进各个阶层的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发挥制度引导功能,规范社会治理秩序,推进这一时期社会治理的伟大实践。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理论又具有革新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推翻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理论武器。延安时期社会治理理论的革新性根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也代表无产阶级以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此外,延安时期社会治理理论还具有理论系统性和逻辑严密性等特点,经受住了抗战实践的严格检验,达到了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科学与革新的高度统一。

三、延安时期党的社会治理理论的价值

理论具有价值性,可以指引实践按照理论内容朝着正确道路前行。延安时期党的社会治理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治理客观规律的新认识新探索,其具有的独特理论价值指引延安时期社会治理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追求公平与公正价值

“公平正义历来都是人类追求的社会价值,就治理而言,公平正义是社会治理的必然目标,是社会治理努力实现的价值。”〔9〕保证社会公平公正,推进社会治理,是我们党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公平强调一视同仁,是制度政策的应有之义。公正侧重的是社会的价值尺度,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正直形象。社会治理过程中,法律制度要做到公平,党政工作人员要做到不偏不倚,二者结合起来共创社会治理效能最优化。延安时期,党和政府积极拓宽民众参与渠道,创设科学、合理的参与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诉求;进一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中间不动两头平”的土地分配法遏制收入差距扩大,夯实社会治理的经济基础;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军人抗属、妇女老人、移民灾民都有相应保障,做到了治理成果惠及人民大众,夯实社会治理的利益基础;加强监督体系,颁布党内法规坚决消除干部腐败,夯实社会治理的政治基础。同时,我们党切实维护民众权利,规定了人民享有民族平等、政治自由、财产权、生存权等基本权利,释放了民众最大潜能,增强了民众最大能力,极大地激发了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性、自主性和行动性。这一理论突出把社会治理重心放在乡村社会,尊重广大农民群体的真实意愿,吸收农民群体的智慧,发挥农民群体的力量,践行最大化的民主治理,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追求最大化的公平与公正。

(二)追求全局与系统价值

社会治理就是要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确保多元主体发挥最大合力。延安时期党的社会治理始终坚持从全局出发,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以人民群众的具体问题和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土地制度的变革到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都充分体现了紧紧围绕群众需求和群众利益这个核心,尊重民众意愿,凝聚群众共识。第二,组织群众与服务群众同时进行,组织群众更重要。在破除陈规陋习、努力扫除文盲、推动民族团结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参与作用。第三,社会治理的内容、规划是一个过程,而健全民主法治、实现公平正义更是一系列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执行体系的综合治理过程。延安时期党的社会治理从人民群众经济需求上的吃穿用度到政治需求上的参与选举,再到文化医疗军事等社会保障,都是中国共产党统领下的有条不紊全局治理,特别注重把握社会治理的内在联系,推动社会治理形成整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系统是指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治理是一种更优的治理选择过程。而社会治理的系统性要求治理内容统筹兼顾,治理目标全面概括。延安时期,就坚持将系统治理贯穿治理过程,有效调动各类人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扫文盲、启民智、传思想,把抗日救国解放思想的价值理念融入农村社会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构建起党组织引领、干部尽责、百姓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理论还注重制度设计的科学性、适应性和有效性,运用治理机制将治理理论、治理主体、治理制度和治理技术发挥协同作用,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社会治理理论追求全局性、系统性价值。

(三)追求秩序与稳定价值

社会秩序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各社会主体之间形成的相互的物质关系与精神联系,以及在这种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结构。稳定的社会秩序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条件。“在社会领域,社会秩序是指维护社会有条理、不混乱的规则和法规,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社会都会出现一定范围内的矛盾冲突,但这种无序现象只要在一定程度之内,没有形成质变,也是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

在延安时期,社会秩序面临着不少的矛盾和冲突,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十分迫切,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巨大努力。从外部来看,社会井然有序表现为良好的社会风貌,更表现为社会和谐。而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延安时期我们党积极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秩序与稳定环境,吸纳诸多社会群体为社会治理的有序和持久而不懈奋斗。从内部来看,稳定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人际和睦的社会。延安时期党和政府在不断地调节各阶级、阶层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自由的秩序,在自由秩序中达到了权利与权力的有效平衡,使得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互信友好的人际关系。

(四)追求权威与合法价值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社会治理的过程,也是获得权威性和合法性的过程。一是群众的支持。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支持,人民的支持决定政权的合理性和持久性。延安时期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党处于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中心地位,通过加强对社会的领导,带领劳动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带领全民族抗战,打造了良好的公民社会基础。二是法律的支撑。合法性必定以法律为基础,法律被民众所认可程度越高,政党的权威合法性也就越高。延安时期社会治理按照法治轨迹运行,制定出许多有关社会治理的制度规范,上到具有宪法作用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下到乡村社会的《村规民约》,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三是宣传的巩固。宣传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从理论上构建起党领导的合法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延安时期树立卫生模范村、调解模范村、运盐模范村等典型,成功地宣扬了党的执政力。四是民主的建构。任何一个社会都要面对民主的话题,民主不是西方独有的。延安时期我们党积极建构出多种民主形式,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摒弃对立的博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为有效治理和治理有效奠定了合法性和认同性基础。一方面,塑造政府的公信力。保障政府的制度、政策在实际执行中的治理效果。确保政策制度都能执行到位,提高政府在民众心里的可信度。另一方面,“权威性直接表现在领导人的决策力,是否敢于担当,敢于负责”〔11〕。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所具有的魅力,也使政府更具权威性和合法性。例如,在生活物资匮乏的条件下,毛泽东同志只有在读书写字的时候才舍得把煤油灯拨亮一点,思考的时候就会拨暗一点,最大限度地节约,避免浪费,这样以身作则的中国共产党人自然赢得了民心。

(五)追求有效与长期价值

只达到短期目的,而没有解决本质问题的治理是无效的,有效的社会治理必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因此,可以说治理的长期性嵌于有效性之中。而有效性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自上而下的有效性,即国家意志和政策得以准确、迅速地贯彻和执行;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有效性,即国家意志和政策的执行是否真正带来了国家发展、社会平等与秩序〔12〕。进一步说,有效的社会治理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主体。社会治理需要人的参与,参与社会治理的各方具有用治理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充分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进而实现有效治理。二是手段。运用技术手段使得参与者更主动地融入社会治理的过程、更有效地促成社会治理的结果。延安时期的“联系会议”“投豆法”都是实现有效治理的“技术手段”。三是结果。一方面,治理的长期有效性必定是由多个微小的治理成果逐渐叠加形成的,而某一个领域治理的失效可能会产生蝴蝶效应,直接影响整体性治理成效。另一方面,学习需要不断强化,社会治理也是一样。形成这种有效治理的强化机制、学习机制,可以促使治理效果制度化地延续发展。

延安时期党的社会治理,不是一项短期工程,既实现了延安时期的社会稳定、秩序发展,又为长期社会治理奠定了基础。同时还立足于客观环境,考虑到长远的社会发展趋势。延安时期党的社会治理实践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了政府治理以及基层治理、文化治理、教育治理、法治治理等多方面。无论从纵向上,还是从横向上看,它都充分体现了社会治理理论的有效性、长期性和发展性。总而言之,延安时期党的社会治理追求的公平正义、全局系统、稳定秩序、合法权威等,都是实现社会治理有效性和长期性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六)追求民主与科学价值

民主是一种理念、一种实践、一种目标、一种手段,也是处世方式、社会制度。延安时期的民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人民民主思想。“‘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的概念,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实践智慧的概念。”〔13〕延安时期的人民民主具有主体的广泛性、内容的真实性,从主体、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充分展现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和有效性。第二,民主集中制思想。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政体。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上的集中,集中统一之下的民主。延安时期,我们党指明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统一。党的七大召开前夕,党从组织制度层面强调民主集中制是“民主的集中制”。第三,军事民主思想。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对军队内部的民主和军民关系等作了明确规定,在军事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军事民主思想。第四,协商民主思想。延安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多党合作制度的逐渐成熟,创造性地建立了多党合作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真诚合作,广泛征集各派人士的意见,最广泛地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民主需要与科学同构。科学性首先表现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科技思想武装全党,将科学技术研究与民族抗战需求相结合,将科学技术研究与人民群众的日常劳动生产实践相结合,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科技文化建设事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其次,艺术与科学紧密相关。延安时期,国内外爱国青年、文学艺术家们汇集于此,他们遵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精神,开展文艺抗战活动,创作出了音乐、戏剧、建筑等具有中国特色并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经典,延安时期文艺的发展与大众化助推了科学的进步。最后,重视科技教育工作。延安时期,专门成立了一个科研教育机构——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解决了边区严重的科技人才匮乏问题,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力量培养起科技人才。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