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伦理思想对国家治理的现实启示

2022-02-08

三晋基层治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论语诚信

张 鑫

(山东师范大学,济南 250014)

《论语》作为儒家传世经典,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伦理思想,而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国家治理既有融合相通的地方,也有冲突与矛盾之处。在国家治理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应深刻理解《论语》伦理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密切联系,并对其多方面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1〕。如《论语》中的等级观念、重农轻商等思想会对国家治理产生阻碍和限制作用,那么就应及时规避和摒弃。而《论语》中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和谐思想和民本思想等伦理思想对国家治理则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因此,运用《论语》伦理思想时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其进行批判性继承并大胆创新优化。

一、《论语》伦理思想与国家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种具有较强后发型特点的,在深入研究西方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后,必然选择的一种与我国文化特点相符合的现代化建设模式。历史的实践经验已经表明,中国要想真正实现现代化,既不能够借鉴全盘西化的思想理论,也不能够盲目复制传统文化中的复兴理论。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诸多学者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而这些研究的普遍共识,就是两者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论语》伦理思想与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者虽有冲突矛盾之处,但更多的是融合共通的内容。

而将其延伸到国家治理之中,《论语》伦理思想中,既有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内容,也有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同样秉持着这一观点,其指出应摆脱传统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在国家治理中决不能照搬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或是恪守传统的历史保守主义,而是要准确找到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实现其科学融合〔2〕。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论语》思想在很多内容上都是融合共通的,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实现《论语》伦理思想与时俱进发展的关键举措,而《论语》伦理思想的时代新发展对于国家治理工作则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现阶段我国各行业、各领域都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并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这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国家治理必须朝着更加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其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建构的具体内容,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以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内容,只有在整体上综合实现现代化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才算是真正完成。而在进行国家治理工作时也必须积极吸取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思想中的有益内容,以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为基础推进现代化建设,将更多的民族特色融入国家治理工作中,当然还要坚定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中的具体内容,适当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实践成果,在赋予国家治理工作民族性特色的同时也应体现其时代性特点,深刻认识到《论语》伦理思想中的内容精髓,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给予国家治理工作更多指引和启示〔3〕。

二、《论语》伦理思想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一)《论语》中的诚信敬业思想能推进经济生活中的道德体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生活中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也在逐步建立。随着经济更深入地发展,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变化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实现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保证经济秩序的稳步运转,就必须具备更高层次的道德水准,同时经济生活中的个体也要具备更好的道德品质。如果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整体道德水平不高,道德体系建构也不完善,那么社会经济就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4〕。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为构建和完善经济生活中的道德体系提供智慧和营养,其中,诚信敬业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而这一道德伦理思想在《论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论语·学而》篇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论述表达出的是人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这突出了《论语》对人与人之间诚信交往的重视。《论语·为政》篇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更能体现出《论语》对诚信的重视,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准则。《论语》进一步提出诚信的美德不仅是“立人之道”,更是“立政之本”。“民无信不立”,“治国不可失信,失信则不立也”,〔5〕160更是阐述了诚信对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此外,《论语》伦理思想也蕴含着敬业精神,其所提出的“敬业乐群”便是证明,即开展工作以及与人交往时都要有一个谨慎敬业的从业态度。

古为今用,将诚信敬业的道德伦理用于当今经济生活之中,诚实守信的美德与当今社会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所需要的道德层次是非常契合的,而爱岗敬业又是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的一项基本要求,都是相辅相成的。概括而言,《论语》伦理思想中的诚信敬业精神与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中的道德伦理要求是相一致的,为了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积极继承《论语》伦理思想中的诚信美德和敬业精神,并以此为基础在经济生活中构建更高层次的道德体系。

(二)《论语》中的民本思想能促进社会民生建设

民本思想是《论语》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涵,这一思想充分展现出了人本主义精神。《论语》主张安民,“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要求统治者要爱护人民,养民安民,使民众安居乐业;《论语》还主张富民,《论语·子路》篇记载:“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富之’。”可见,《论语》提倡的是“使民众都富裕起来”〔6〕137。综合来看,《论语》认为执政者的最根本责任是安民和富民,只有老百姓真正安居乐业,他们才能够支持和拥戴执政者,只有老百姓生活富足,国家才能富足强大。《论语·颜渊》篇提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强调的是“富民”与“强国”是密切联系的,两者在本质上也是相通的。治国安邦之本便是安民富民,这也是我国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内在要求。所以,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论语》民本思想与我国当前社会所注重的民生观念是一致的,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便是能否得民心,在任何历史阶段广大人民群众都是主体。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的国家治理,就更应注重民生建设工作,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生产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制定多样化的政策方针以实现安民、惠民和富民,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增强他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论语》中的和谐思想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和核心精神,《论语》中很多篇章都阐述了“和”的重要性,如《论语·学而》篇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论语·子路》篇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在《论语》中“和”不但是区分小人和君子的重要标准,也是当时的最高价值标准。《论语》中的和谐思想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在实现自我身心之和谐方面的“以理导欲”和“修身养性”等思想,在实现人际关系和谐方面的“息事宁人”和“忍耐、谦让”等思想,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方面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治理国家和民族关系稳定方面的“协和万邦”和“天下一家”等思想。我们要在国家治理、社会建设以及个人道德培养等方面继承和弘扬和谐思想,与新时代相结合,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三、《论语》伦理思想与国家治理的优化

(一)《论语》中“义以为上”思想与市场主体的功利化取向能够实现优化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无论人们身处哪个时代或是哪种社会群体中,追求名利都是大多数人的本性,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哲学角度看待追名逐利这一人类的本性活动,其也是有着善恶两方面内容的。如果是在社会道德规范之内合理地追求名利,那么就会让人感觉到愉悦和幸福,实现人们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同时满足,这就是善的;但如果超越了道德规范而盲目非理性地追求功利,那么就会在社会上形成唯利是图、自私自利、见利忘义、损人利已等诸多不良思想,就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导致道德败坏,这便是恶的。虽然《论语》伦理思想中的“重义轻利”思想与市场经济中的功利性取向是相悖的,但其所提倡的“先义后利”和“见利思义”等思想即使是放在当今社会也具有现实意义。《论语·里仁》篇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也清晰地阐述了每个人都有获取利益和荣华富贵的权力,但是一定要通过符合道义的渠道和途径获得,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今社会的企业和个人在追求功利时也应正确看待利与义之间的关系,应做到先义后利。《论语》伦理思想中所倡导的伦理观念,明确指出了当人们无法同时兼顾义和利时或是义与利之间存在着显著冲突矛盾时,人们都应该把“义”放在首位,在谋取利益的同时绝不能够失去道义,在获得自身利益的同时绝不能够侵犯或是损坏他人利益。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趋利性,大多数企业以及个体都想要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这也是保证市场经济持续稳定运行的重要动力。但是追求功利一定要有度,如果一味盲目地追求功利,不但会导致市场失衡,还会出现坑蒙拐骗和假货横行等诸多违法犯罪行为,整个社会风气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论语》中的“义以为上”伦理思想则能够更好地引导市场主体,更好防范各类市场主体非理性追求功利的行为,这就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主体的功利性取向实现了优化,保证市场经济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7〕。

(二)《论语》中崇尚精神生活的思想与振奋国民精神能够实现优化

人类是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个体存在,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社会大众都同时需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且精神生活也是区分人类与其他物种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发展历史并始终崇尚精神的伟大民族,我们认为物质生活是基础,而精神生活则是对物质生活的升华,任何人都不应完全沉溺在物质生活中。正如孔子所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即君子不应过于在意物质生活方面的内容,而应更加在乎精神层面的追求,有的人虽然物质生活较为匮乏,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却仍然很充实。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一些不良思想通过互联网渗透到了国民的日常生活中,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对人们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不利影响,不少人开始沉溺于物质生活中,他们开始抵触并排斥信念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也是当代社会出现道德缺失、信仰淡化、精神萎靡等不良现象的重要原因。《论语》伦理思想尤其崇尚精神生活,其要求国民应具备坚定的精神素质,精神素质的高低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也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应同时做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强化社会大众的道德品质,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振奋国民精神,提升国家治理工作的整体效果。

(三)《论语》中“以理导欲”思想可以控制人们不断增长的欲望

人类从出生开始就会不断产生欲望,而欲望不断得到满足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作为存在于社会的普遍性个体,人们在一生中也一定会不断追求各类欲望,如金钱的欲望、情感的欲望、权力的欲望、享受的欲望、占有的欲望等。《论语》中的伦理思想认为人类产生合理的欲望是正常的,正如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人类有欲望并不是一件邪恶的事情,但绝不能够任由欲望无止境发展而不去克制,否则整个社会也都无法有序运转了。也就是说欲望的满足与修身治国平天下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并不矛盾。《语语》中还提出了“以理导欲”这一重要伦理思想,即借助道德伦理的标准将欲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不断提升,追名逐利和满足欲望也成为一种合理的行为,但要在国家治理工作中将其正向积极的作用发挥出来,就必须合理控制自身欲望,用自身的道德理性控制欲望的不断膨胀,体现出《论语》“以理导欲”伦理思想的重要价值导向。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论语诚信
如何读懂《论语》?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半部《论语》治天下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主旨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