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文化涵养新时代政德的价值意蕴
2022-02-08于波
于 波
(1.山东工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2.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73165)
君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有的道德人格概念。据考证,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指具有一定政治地位的人。从《易经》到《诗经》,君子的使用频率渐次增多,其所指除少量作为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称谓外,主要指的是奴隶主贵族。因身居高位,君子的含义与道德素质要求相关联,然而这一关联尚属松散状态。总体而言,西周时期的君子通常是身份地位的标志,尚未发展出系统的道德内涵,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多典籍中,君子一词不再单纯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更多的是德行的体现和表达,逐渐淡化了地位内涵,逐步确立了道德内涵〔1〕。由此,在先秦以来各学派齐力推崇宣扬和倡导践行下,逐渐形成的君子文化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伦理精神的基本要素。中华文化是不同于西方宗教文化的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伦理文化。西方宗教承担道德教育职能,具有政治与道德教育相分离的特征,然而中华传统伦理文化则以政治与道德教育合一为特征,甚至政治本身便具教育内涵〔2〕。作为一种历史和影响力深远的文化存在,君子文化蕴含着十分广泛而深刻的政德思想,或如“故君子之从政也,宁公而贫,不私而富”直接表达为政以德的立场和观点,或如“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君子固穷”通过表达向善理念、人格理想对为官从政进行教化和浸润。
与中国古代重视政德教育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领导干部政德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将政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对新时代领导干部从政之德提出了新要求。笔者认为,君子文化蕴含的政治道德教化思想与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要求相契合,围绕“廓然于类群时空的价值追求、诚敬于社稷福祉的身份认同、不怍于日用常行的个体自修”,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维度和国家、社会、个人三层面,阐发君子文化对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教育的启思。
一、明大德:廓然于类群时空的价值追求
“大”在于大格局、大境界、大气度。“明大德”是对领导干部价值理想、党性信念等层面的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结晶,而君子文化中廓然于类群时空的价值追求也为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哲学深解、精神超越
君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古代士大夫的深层精神追求,体现着超越个人小我、不计个体得失、进而超然物外的哲学意蕴和思想境界,强调生命的精神自觉、人类的存续义务,从而以正确方式建构生命自身、谋求人类宏旨。“君子不器”强调不应被物的形象与用途所束缚,而应有思想、懂深度思考,应领悟且回归到无形的规律之道,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其与“君子谋道”“君子忧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之精神高度契合。《庄子》“君子九观”、《毛诗传》“君子九能”皆强调整体把握社会文明和世道人心的发生原理和运行规则。由此彰显的君子文化足可探询天地万物之本源,其蕴含所有和超乎所有的辩证智慧显现出内在超越的特殊思维方式。
重视哲学思维、善用哲学方法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多次提出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与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就是他的传记”〔4〕10。领导干部或可从君子文化的哲学深解和精神超越中有所启悟,在从政实践中提高哲学自觉、提升精神境界,不断增强形而上思辨能力,在实现哲学深解、精神超越的基础上助推从政实践。
(二)坚定信仰、矢志不渝
君子文化处处体现着对“坚定信仰、矢志不渝”高贵品格的推崇和追求。《论语》“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强调内心的笃定和坚守,不因外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墨子》“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强调志向坚定,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都不会改变初衷。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同样表达笃定不屈的品格。王阳明《答友人》“君子不求天下之信己也,自信而已”,强调君子通过学习增长见识,让内心有定力自信、做到宠辱不惊。《菜根谭》“君子处患难而不忧”,是对君子遇强不屈等优秀品格的赞扬。
激活、焕发和培植由君子文化长期熏陶而形成的“坚定信仰、矢志不渝”的信念追求对于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教育极具意义。原初语境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德建设的理论主要表现在对共产主义政治信念的毕生追求〔5〕。因此,新时代领导干部应吸收君子文化“坚定信仰、矢志不渝”的力量支撑,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在诱惑困难面前坚定立场、无所畏惧,在是非曲直面前旗帜鲜明、保持定力,将理想信念与笃定党性寓于政德追求之中,并于为政实践中不断锤炼强化。
(三)社会责任、天下为公
有学者认为,古代士大夫“总是以天下为怀,希望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政治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甚至不惜舍生取义”〔6〕。《周易·大象传》多次强调君子化导社群的责任,指明君子不仅要自懿文德、开拓事业,还要启蒙教导、容纳保有人民,使社群和谐、人民富庶。宋代易祓《周易总义》提及君子自居贤德并使风俗醇美、人群和谐,正是身为君子的人生责任〔7〕。苏轼《屈到嗜芰论》提及君子应明“大义”、报效国家,他一生屡遭贬谪,却始终保持君子风范,终成为政楷模。
综上,古代先贤尚且有如此情怀,新时代领导干部更应有无私奉公的精神境界,更应从个人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大小来谈生命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早年任福州市委书记时,提及清乾隆福州知府李拨曾把做官与榕树作对比,践行为官者“在一邑则荫一邑,在一郡则荫一郡,在天下则荫天下”,也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封建官吏尚能如此,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应做得更好。
(四)博施济众、民本情怀
《论语》中孔子回应子路“君子之问”的精神实质与《大学》“八条目”相通,是统摄自身、他人以至百姓社稷的多维观照。君子“修己以敬”,因自我修养而心怀虔诚、自尊自信;待到“修己以安人”便进入“推己及人”的君子人格之人际关系,除了彼此共同的敬畏之心的自然沟通之外,必然还有彼此之间“美人之美”“自尊尊人”的精神内容;循此再进入“修己以安百姓”的境界,一般人际关系转化为社会政治关系〔8〕,进入更为阔大的社会民众的“主敬”层面,则达成君子“博施济众、民本情怀”的政治实践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两段关于君子德风的古训,即为告诫和勉励广大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紧盯自身问题,抓好精准整改,切实发挥以上率下、示范引领的作用,团结带动亿万人民汇聚起迈向美好生活的澎湃激情和奋进力量〔9〕。当前,随着伟大建党精神的确立与彰显,“人民至上”理念要求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唯物史观,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二、守公德:诚敬于社稷福祉的身份认同
“公”在于公正、公义、公平。“守公德”即为新时代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即为“在服务人民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中恪尽职守、公正廉洁”〔5〕。
(一)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孔子认为入仕必须遵循“义”的原则,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为大众服务〔10〕。君子“见义而为”,既应恪守原则,又应灵活应变〔11〕。由“见义”到“义为”的过程包含着被称作“权”的活动,这个“权”表示把握分寸之意,进而引申出在“度”的范围内灵活应变的含义。无论是孟子反对的“执中无权”,还是顾炎武反对的“执一不化”,都强调了一种灵活变通的精神。诚然,君子睿智但不可投机取巧、识度但不可苟且附和,君子可外圆但一定内方、可权变但一定守经。此外,履职尽责、担当作为还体现在仗义执言上,荀子认为君子好言乐言、敢于论辩,当以“仁心”去言说、以公心去辩论〔12〕。
进入新时代,新形势、新考验要求领导干部立足本职工作,发扬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精神,勤勉敬业、精诚进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据理力争、据实建言,力戒唯唯诺诺、畏首畏尾;坚持正确的为政价值理念导向,秉持良好的政绩观,科学施策,务实工作,切忌乱作为、瞎折腾,避免“有勇而无义为乱”情形的出现。
(二)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无论是《周易》中自强不息的君子,还是《论语》中“固穷”的君子,抑或是《孔子家语》修道立德的君子,都强调君子应不断积累德行、开创事业,倡导一种积极进取、有为前行的人生态度。《周易》“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旨在通过自我反省而觉察自身与外界的不一致、不协调,进而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快速发展变革的社会要求。《易传》“君子安而不忘危”意指始终保持一种冷静理性、警醒进为的状态方为上策。《墨子·亲士》“君子自难而易彼”强调君子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达到自己的理想。正所谓君子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初心不改、素心不变,而且从不怨天尤人,甚至是在此情境中乐观以对、迎难而上〔13〕32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党校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以斗争为主题提出了相关要求,并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到“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新时代领导干部一方面应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伟大事业作为毕生的理想追求;另一方面也应充分认识到国家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挑战,砥砺过硬党性,保持至诚本心,承受各种考验,乐观应对困难和挑战。进言之,领导干部应该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保持坚定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明确坚持正确操守,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三)示范引领、谨言笃行
我国古代“政”与“正”往往通用,政就是端正,为政者带头端正则百姓随之端正。“君子”蕴含着对为政者更高的要求,因为责任大所以要求高〔14〕。孟子“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强调为政者如果能够施行仁政,那么百姓不仅爱戴他,甚至愿意为国家去奉献和牺牲。《颜氏家训》“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皆表此理。杨爵《漫录》认为吕泾野的君子之道能够感化更多的人成为君子。《论语》“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言不可不慎”强调言说须谨慎,“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强调言行须立诚。孔子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回复子贡的“君子之问”时则强调行先言后、言行合宜。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以表达政德的重要性,从中也阐释了君子品行对于当代社会的积极影响。见贤而思齐,新时代领导干部应充分发挥影响带动作用,做带领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主心骨,并通过自身言行和修为引领社会风尚;应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强化自身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标准;在实践工作中遵循社会道德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提高自身政治品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发挥出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服务职能和领导职能,为提升社会道德风气作出自己的贡献〔15〕。
(四)廉洁自律、清正奉公
张养浩《三事忠告》提到君子从政“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宁让而损己,不竞而损人”,强调为官从政不能与民争利,不能损人利己,须做到道义至上、清正奉公。《墨子·亲士》“君子自难而易彼”则强调君子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论语》“君子怀刑法,小人怀惠”强调君子尊崇礼法,遵守典刑法纪。《颜氏家训》指出君子“守道崇德、蓄价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强调为官应谨守正道,如果不择手段而获得名望与官职,则与偷食填腹、窃衣求暖并无二致。《后汉书》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四知”(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典故和为政清廉的典范。《盐铁论》提出君子“守道以立名,修身以俟时,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惟仁之处,惟义之行”,则很好地阐释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商道核心思想。
对领导干部而言,“民不负我能而服我公”,能力水平固然重要,但放在首位的要求是公正,应有公心、讲公道,否则将难以服众。当前,少数领导干部走上违法犯罪之路,不少是从为人处世上、道德品行上出问题开始的,进而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严重影响了治国理政的形象。新时代领导干部应廉洁自律、清正奉公,切实以人民所赋予的权力造福于人民,保持敬畏初心,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抵制歪风邪气,拒毫末之错于千里之外,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三、严私德:不怍于日用常行的个体自修
“私”在于慎独、自守、清雅。“严私德”即为保持良好的个人品行、作风和习惯的良好行为自觉,完成日用常行的个体自修实践。领导干部应通过“严私德”树立和维护自身良好形象,形成提升自身政德素养,实现诸如《孟子·尽心上》“君子三乐”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品行追求。
(一)厚德仁善、谦和包容
《周易》里的“谦谦君子”是一种“卑以自牧”的形象,强求与人谦恭有礼,位高不自傲、功高不自居、名高不自誉。《论语》强调具有君子品行的人安详坦然而不骄矜凌人。《孟子》强调君子以“与人为善”为大,奔赴一种“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的人生志趣。杨万里《诚斋易传》强调君子唯有不断累积德行,才能持续宽弘器宇。潘士藻《读易述》阐释了“心实无疆”的君子,强调常怀谦敬之心,志在卑以自牧、尊贤容众。《墨子·耕柱》称“君子无斗”,认为君子应胸怀宽广,与人和睦相处。
历史上很多有才怀能者因为没有相应德行而未能作出相应贡献,甚至有些人反而成了“罪人”。如今一些领导干部出问题并非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新时代领导干部既应反身自省,也应“推己及人”,心怀“利他”思想,善于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坚持“和而不同”,凡事求大同、存小异,努力引领形成一种中正宽和的人际关系。
(二)慎独自守、修身齐家
《孟子·尽心下》主张君子以“修其身而天下平”自守,体现慎独自守的君子品格。《大学》第六章先后两次出现“慎独”一词,强调无论人前人后、公事私事,在任何情势下都心存敬畏,严守一种绝对的律令,并将自己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无限接近这一律令,恪守操守纯粹和本体自觉,心向往之,念兹在兹。所谓“君子求诸己”,即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钱穆《论语新解》论君子有过之后不加文饰,“如日月之蚀,人皆仰望,盼其即复光明,亦无害其本有之尊崇”,意指君子面对自身过错不掩饰、不回避,这并不会减损其在世人心中的形象,反而会因这份本真如一的坦荡而增添世人的敬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来检视发现自身不足,做到知耻而后勇。新时代领导干部应严以修身、正心明道,时刻保持政治自觉、思想自觉、纪律自觉、作风自觉、生活自觉;应慎独慎微、律己自警,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提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应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具备“刀刃向内”“刮骨疗伤”的胆气和作为。
(三)惩忿窒欲、俭德淡泊
孔颖达《正义》强调君子要通过惩止忿怒、窒塞情欲而使品德日高。《益·大象》提出“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君子唯有惩忿窒欲,才能尤悔日少。李光《读易详说》认为克制自己的忿怒与欲望实则于己、于他皆有利益。损减忿欲从根本上还需看淡名利得失,怀具一份俭德淡泊的品格,“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固穷”皆表达出此种境界。此外,《周易》“以俭德辟难”的君子、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君子,皆表达了俭德淡泊的高贵品质。
新时代领导干部应牢记宗旨意识,惩忿窒欲、宽和包容,去掉颐指气使的官僚作派,坚决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厉行节俭;应俭德淡泊、艰苦奋斗,杜绝各种铺张浪费以及奢靡享乐的行为,积极践行为人民造福的理念,做到在性情上达观、在物质上淡泊〔16〕。
(四)意趣高洁、适情超脱
君子追求一种乐观通达的精神境界,《论语》中“文质彬彬”的君子重在追求对中正平和、散逸适情个体形象和自身品性的养成。荀子《不苟篇》“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认为,积善为学以达君子人格境界之后,人面对天地获得了精神人格的独立性。郑板桥《题画竹》以竹为喻,赞赏“豪气凌云、不为俗屈”的君子,表达对其高洁雅趣的推崇。苏轼《宝绘堂记》中“以寓意于物”的君子虽寄情于物,却不执念于物,经典地表达了古代士大夫对“物”的一贯态度,既讲究“玩物”又强调不能因物“丧志”。
当前,领导干部应承继这一意趣和适情,将现实情怀与超越意趣深度融合,追求“深邃的哲学宇宙观念、坚韧的社会使命担当和潇洒的艺术生活情趣的圆融合一”的理想化境。在此理念指导下,领导干部自应严格恪守本心,提高道德境界,追求志趣情操和精神生活的丰满充实,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永葆人民公仆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