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仪式观视域下《声临其境》文化认同的建构

2022-02-08蒋潇潇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3期
关键词:竞演仪式化场域

蒋潇潇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首次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概念,并将传播分成传播的仪式观和传播的传递观。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发送、传递与接收的过程,更是一个通过参与、交流构筑而成的信仰共享的仪式过程。它能通过仪式化表演的集体在场,将分散的个体凝聚成想象的共同体,通过信息互通、文化互融、情感共鸣来建构起秩序与意义并存的认同空间。

2018年初,湖南卫视推出了我国首档声音竞演类综艺节目《声临其境》,该节目凭借独辟蹊径的配音创意、匠心独具的内容编排、精致优良的节目制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相较于其他竞演类综艺节目而言,该节目摆脱了传统竞演综艺的狂欢戏谑,而是多位实力不凡的竞演嘉宾通过专业的竞演内容给观众呈现了一场全新的仪式化表演。观众不仅感受到声音世界的魅力,还在经典声音的仪式化表演中唤醒了内心记忆,进而通过仪式的互动共享增强了观众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因此,本文立足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从仪式场域的营造、集体记忆的唤醒、仪式参与者的互动等方面来分析节目如何实现文化认同的建构,以期为同类节目的创作实践提供参考。

1 借助多方联动,营造节目的仪式化表演场域

在詹姆斯·凯瑞看来,仪式化传播的最高境界就是构建并维系一个有序的、有意义的、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这也就意味着其通过对多种符号的处理与创作,能够定义一个人们活动的空间和在这一空间所扮演的角色,从而确认与他人共享的观念和信念[1]。可见,任何仪式的传播都需要建立在传播场域的基础之上,如此才能完成意义共享的行为。《声临其境》借助多重力量营造出仪式化的表演场域,在电视和新媒体手段的加持下,受众得以在这个场域中观看仪式展演,共享仪式体验,从而建构起秩序与意义并存的认同空间。

1.1 用视觉符号设计丰富的舞台造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竞演类综艺节目舞台造型的设计可谓是焕然一新,其摒弃了以往单一的舞台背景,巧妙借助视觉符号,增强了舞台造型的可看性和观赏性,为仪式化表演场域的营造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声临其境》节目中,节目组设置了上下贯通的两个仪式场域,一个是敞开的舞台空间,另一个是遮蔽的配音间,每个空间在视觉符号的加持下均被赋予了仪式的色彩,但二者却发挥着不同的仪式功能。就节目的舞台空间而言,《声临其境》的舞美设计很有仪式感。节目的舞台采用了剧场式的造型设计,主舞台呈环形,4块大屏幕组成的总舞台呈半环形,整个舞台效果在舞美灯光的设计下呈现出“圆形”的包裹感,令观众感受到一种神圣性与仪式感。与此同时,节目开场的设计也是仪式感十足。节目开场时,金色追光闪耀整个主舞台,随着主持人的5秒倒计时,由4块冰屏组成的大门被缓缓拉开,主持人从里面走出来,此时幕后的背景墙上呈现出被闪闪星光包围的金色节目Logo。随着主持人话语的推进,舞台背景墙化为耀眼夺目的金色帘幕,在舞美灯光的加持下,金光闪闪的舞台充满了神圣感,为节目营造出浓浓的仪式氛围。可见,视觉符号的设计不仅增添了舞台效果的观赏性,还能尽快地将观众带入仪式氛围中,为接下来的仪式体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就节目的配音间而言,由于受到节目“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形式限制,它与舞台空间的场景设计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从现场观众的角度来看,舞台空间是敞开式的空间设计,而配音间则是封闭式的空间设计,在这个遮蔽的配音间里没有现场观众的直接参与,只有一个立麦、一个台本、一台视频显示器与竞演嘉宾的配音展示,在电视媒介仪式的加持下,让配音这一幕后职业更具仪式感。每轮竞演环节展示完毕后,都有一位竞演嘉宾通过一个圆柱形的直梯从幕后被邀请至台前,从而实现两个仪式场域的转换。可见,封闭式配音间的设计不仅为节目增添了更多的悬念和趣味,而且为嘉宾的配音提供了安静的展示区域,有利于嘉宾为观众带来更佳的仪式体验。

1.2 用现代科技打造沉浸式仪式场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舞台艺术中也出现了更多现代科技的运用,正是在这些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才加强了节目的艺术感染力,进而为节目打造出沉浸式的仪式场域。首先,《声临其境》节目在每期节目的“声音大秀”环节启用了三维(3-Dimension,3D)全息投影技术,赋予了观众沉浸式的视觉体验。3D全息投影技术指的是借助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这种技术延伸到舞台表演的领域,赋予了观众立体、逼真的沉浸式仪式场域。在节目中,无论是“声音大秀”环节中生动逼真的仪式表演场景,还是嘉宾表演过程中涉及的穿越时空的对话,该技术逼真地还原了影视片段中的场景,使竞演嘉宾仿佛置身于配音片段的场景之中,受众也因此获得了声身合一的沉浸式体验。其次,节目对冰屏、纱幕技术的巧妙运用也打造出沉浸式的舞台场景,不仅使节目呈现出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还赋予观众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享受,使其在沉浸式的仪式场域中与竞演嘉宾的精彩演绎实现了直观且深刻的交流。

2 利用经典声音来唤醒观众内心的集体记忆

20世纪2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首次提出了“集体记忆”这一概念,在他看来,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和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2]。由此可见,集体记忆不是个体记忆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体记忆被社会化的最大公约数。《声临其境》作为一档声音竞演类综艺节目,其汇聚了多段根植中华文化土壤的经典声音,如振奋人心的革命经典声音、极具中华文化精髓的历史名著声音、在观众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的收视经典声音等。竞演嘉宾将这些经典声音通过配音的形式重现于观众的视野,在配音语言的展演和仪式场域的烘托下,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绝伦的仪式化表演。仪式作为承载记忆的重要媒介,当经典声音通过嘉宾的仪式化表演重新回荡在观众耳畔时,观众内心的集体记忆也逐渐被唤醒。

在《声临其境》的仪式化表演进程中,随着一段段革命题材经典声音的重现,观众的记忆被瞬间拉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岁月中。例如,在周一围配演的《董存瑞》片段中,当“为了新中国,前进”这句声嘶力竭的呐喊声在观众耳边响起之时,董存瑞在战火中冲向敌人碉堡的场景再次浮现于观众的脑海。又如,在郭京飞配演的《建党伟业》片段中,观众听到了陈独秀在北京大学振聋发聩的演讲:“要使民众觉醒,国家强大,就必先将民众心中两千年的这座大山彻底推翻。”这句话不仅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也将其记忆拉回到“五四”运动的年代。伴随着革命经典声音在观众耳边的再度响起,观众的记忆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他们的集体记忆也逐渐被唤醒。除了革命的经典声音,节目中还重现了《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历史名著中的经典声音。比如,在“师傅之声”中,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世宏再现经典声音,一句“师傅,俺老孙来也!”瞬间唤起了几代观众对《西游记》的情感记忆;在“藏不住的声音”中,竞演嘉宾白客通过再现《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初次相遇时的经典影视片段,观众的脑海里便浮现出二人纯粹的爱情故事。与此同时,节目还带领观众重温了《梅兰芳》《红高粱》《甄嬛传》等影视剧中经典的声音。虽然《声临其境》中汇聚的经典声音的种类不同,但涉及了人类共通的历史,当一段段经典声音再度在观众耳边回响之时,在仪式表演与家国情怀的感染下,可以唤醒观众内心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作为文化认同生成的历史积淀和记忆源泉,观众只有在回顾集体成长印记的过程中,才能通过情感凝聚的强大力量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3 通过仪式参与者的互动共享建构文化认同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斯林在其著作《互动仪式链》一书中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在他看来,互动仪式的存在离不开4种起始条件:第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第二,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因此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而谁被排除在外;第三,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通过相互传达该关注焦点,彼此知道了关注的焦点;第四,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3]。这也就意味着成员间高度的互相关注能够引起其之间的情感连带,在此基础上,仪式参与者能够产生一种较强的集体同在感,在仪式的渲染下,这种集体同在感能够凝聚成强大的共同体意识,最终在情感互通与文化共享的仪式体验中,观众的文化认同得以建构起来。

3.1 主持人与现场观众之间的互动共享

在《声临其境》节目中,主持人话语助力仪式的互动共享,成为文化认同的建构过程中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在节目伊始,主持人都会通过一句仪式化的话语与现场观众进行一轮简单的互动:“您现在收看的是由喜马拉雅独家冠名播出的中国首档原创声音魅力竞演秀《声临其境》,大家好,我是主持人凯叔,欢迎大家!”紧接着主持人便向现场观众做出欢迎的手势语,此时现场观众也以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给予其充分的反馈。经过首轮的简单互动,现场观众迅速完成了从现实时空到仪式时空的阈限转换,将注意力集中在节目的仪式化表演中。之后,当前两轮竞演环节结束后,芒果新声班成员行使邀请嘉宾的权力之前,主持人会与现场观众再次互动:“在这一环节中,大家最想邀请出是几号嘉宾?”此时台下的观众又以高亢的呐喊声就主持人的提问给予了积极的反馈。最后,在“声音之王”的加冕环节,主持人与现场观众开启了新一轮的互动:“今天最触动你的声音是哪一个声音?”随即台下观众又给予了兴奋的呐喊声。经过主持人与现场观众一轮轮的互动交流,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共同关注的焦点上[4]。双向交流的过程是推动节目发展的过程,也是互动共享的过程,其不仅赋予了仪式参与者群体的成员身份感,而且成为文化认同建构的先决条件。

3.2 场内外观众与经典声音的互动共享

除了主持人与现场观众的互动共享,场内外观众与经典声音的互动共享在文化认同建构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场内观众而言,他们作为节目构成的内容元素且同在一个共同的仪式场域内,因此他们是经典声音的接收者和共享者。在竞演嘉宾仪式化的表演过程中,他们既感受着经典声音传递出的精神主题,又对接收到的讯息给予着积极的情绪反馈。这种情绪反馈可视为一种互动行为,也是一种情感共享的行为,他们都因经典声音中所蕴含的情感文化与精神主题而感动,形成一种仪式共同体关系。

就场外观众而言,他们虽然没有同现场观众一样身体在场,但在媒体手段的助力下,他们获得了同样的仪式体验。就电视媒体手段而言,无论是对于场内观众还是场外观众,经典声音涉及了人类共通的历史,所以其也能触动观众共有的、互通的情感热点,使他们产生一种共同的情感体验。在电视手段的助力下,所有观众都能获得一种强烈的集体同在感,使观众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认同的建构。除了电视媒体手段,《声临其境》还依托芒果TV、腾讯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助力仪式的互动共享。由于视频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具有弹幕、评论、转发等功能,所以屏幕前的受众可以借助这些功能与经典声音展开互动交流,共享自己的仪式体验。在此基础上,受众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一种集体的同在感,在仪式的渲染和情感的连带下,《声临其境》的文化认同得以建构起来[5]。

4 结语

《声临其境》作为我国首档原创声音竞演类综艺节目,不仅凭借多种创新成为了行业内的标杆之作,还通过多重力量实现了文化认同的建构。在节目中,制作团队借助多方联动,营造节目的仪式化表演场域,通过经典声音的仪式化表演,唤醒观众的集体记忆,使得观众在互动共享的过程中凝聚成想象的共同体,最终在情感互通、高度共鸣的基础上强化了观众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猜你喜欢

竞演仪式化场域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开心麻花年度大戏《竞演州长》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调查
大雪里一枝月季走过的倩影
仪式化传播对传播路径的科学建构
浅谈如何从少先队活动中促进队员习惯的养成
小学名著阅读教学活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