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舆情反转特点及对策

2022-02-08陈晓宇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舆情舆论

陈晓宇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碰撞,再加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社会的舆论能在短时间内发酵,网络舆情反转频现,尤其是在强弱群体对立等方面极易出现网络舆情反转。而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许多社会问题的媒体报道会容易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并借助网络舆情反转之势大肆宣扬,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1]。因此,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舆情反转展开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移动互联网时代舆情反转的主要特点

1.1 传播主体广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舆情反转新闻中,不仅能听到普通网民的声音,也能看到精英知识分子、媒体人员的观点,甚至在部分事件中会有政府官员发声,可见舆情反转新闻传播主体的广泛性,而广泛主体在推动舆情反转的过程中均发挥着关键作用。具体来讲,传播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类:

其一,普通网民。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并且仍呈现上升趋势,这些网民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反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民只需要一部能上网的手机就可以进入论坛、贴吧、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随时随地面向全网发布信息,人人都可成为舆论场的引爆点,也能成为网络舆情反转的重要力量。

其二,精英知识分子。这部分人群受过高等教育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活跃在政治、经济、教育、医学等各个领域,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互联网中,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的观点对于许多新闻事件的舆论导向会有决定性影响[2]。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精英知识分子能够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新闻与引导舆论,许多原本只在普通网民群体小范围传播的事件,经过精英知识分子的传播后,便会呈现裂变式传播的趋势。

其三,媒体人员。媒体人员指的是在媒体单位任职或从事媒体工作的相关人员,其中包含新媒体、自媒体及传统媒体。这部分人基于自身职业优势,能够更快、更多地获得可靠信息,所以他们也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在舆情反转中发挥巨大力量。此外,如今的粉丝经济时代也是媒体人员发挥作用的良好契机,如白岩松、海霞等知名主持人,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均拥有上千万的粉丝,他们能够很好地引导舆论。

1.2 传播内容极化

所谓群体极化,指的是开始阶段群体成员的想法如果较为保守,通过群体商议后,最终会变得更加保守;反之,如果较为激进,那么群体商议之后会变得更加激进。在许多舆情反转新闻事件的前期,舆情针对的可能只是某一个体,但是经过舆论发酵后,许多想法偏激的网民在互联网“相遇”,并发表一些比较激进的言论,极易出现群体极化的现象。具体来讲,这种传播内容的极化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内容非理性。由于互联网络具有虚拟性特征,所以许多人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会毫不顾忌,从而导致言论内容极为不理性,主要表现为肆意谩骂、主观臆测等。其二,意见指向性。在舆情反转新闻事件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带有强烈意见指向性的传播内容,其指的是网民意见常常会表现出趋同倾向。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民众在现实生活中压力大且有一些负面情绪,会借助这些高关注度的社会事件去发泄,在发表言论时自动将自己归为弱势群体一方,不自觉地用非理性言论去压制理性言论,导致舆情逐渐走偏。

1.3 传播载体具有互动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涌现了大量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媒体,而互联网也成为现代人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纵观网络舆情反转新闻的传播规律,传播载体的互动性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网络媒体之间的互动和新旧媒体之间的互动[3]。

其一,网络媒体之间的互动。这一方面的互动主要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微信、微博、抖音、移动客户端等。如果某个网民在这些平台上爆料,那么平台将会立即反映出来,并以热门话题的形式给予爆料信息一定流量,而网民也会通过平台去评论相关事件,随着网络媒体之间的互动愈发频繁,也就会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

其二,新旧媒体之间的互动。尽管网络新媒体在时效性、互动性等方面比传统媒体更具优势,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等方面是新媒体难以企及的,一旦传统媒体对某个新闻事件进行了深度报道、专题报道,那么网络新媒体就会纷纷跟进转发与评论,此时的网络舆情很可能会跟随具有权威性的传统媒体所指的方向发展。

2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反转的规避策略

2.1 提升新闻媒体的权威性

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其必须致力于提升自身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新闻报道需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尽量增强时效性。笔者通过对大量舆情反转新闻进行分析后发现,对网络舆情走向影响最为明显的始终是新闻媒体。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虽然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但是其仍倾向于使用新闻媒体获取新闻,尤其是有一定权威性的主流新闻媒体。虽然舆情反转新闻很难避免,但倘若新闻媒体能够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对事实进行深挖,并及时将事件真相报道出来,便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对受众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及时将网络舆论引导至正确方向。此外,新闻媒体在报道时需保持严谨态度,针对网络上的过激言论要做好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其二,严控“标题党”现象的出现。现如今,媒体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有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会刻意用夸张标题做噱头,这种对新闻事实的夸大和肆意炒作都是不顾客观事实而追逐私利的表现,会给新闻媒体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新闻媒体工作者一定要不断提升个人新闻素养,在撰写新闻稿件时,避免夸大新闻内容,误导受众;同时,要加强对稿件的审查,从源头避免“标题党”现象出现,只有这样新闻媒体才能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正向引导,很大程度上避免舆情反转新闻的出现,提升自身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其三,全面提升媒体人的新闻素养。首先,要坚守新闻志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加剧了媒体市场的竞争,无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工作取向与新闻志向。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其次,要强化责任意识。新闻作为文化载体的一种,会对受众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所以新闻媒体不能为了获得流量报道未经核实的新闻,导致舆情反转概率升高。对于新闻媒体人员而言,一定要强化自身责任意识,认识到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从而加强自律,客观、真实地引导正确社会舆论[4]。再次,要增强把关意识。新闻媒体编辑既要有新闻敏感性,也要有质疑精神,在审查稿件时需要重点关注新闻是否真实,并对细节进行推敲与求证,剔除主观偏向太过明显、言辞过于激烈的新闻内容,提高新闻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

2.2 提高受众对新闻的辨识度

受众具有一定的媒介信息素养是其面对新闻保持冷静头脑的根本,能够确保受众不会因为海量信息的冲击而失去辨识能力。要想提高受众对舆情反转新闻的辨识度,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其一,受众一定要理性对待网络媒介与信息,切实提升自己的辨识能力。一方面,受众要立足全局视角对网络信息进行审视,保持较高的警觉性,尤其是要懂得如何分辨真假信息,自动剔除那些与客观事实不符的新闻;另一方面,受众面对网络舆情时,不能丧失自己的判断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其二,受众从不同渠道获取新闻时,切忌偏听偏信,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一定要多从公信力高的媒体渠道进行了解,以信息互补的方式对事件进行立体式思考,避免形成思维惯性。多关注公信力高的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可以对新闻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与思考能力。

其三,借助互联网增强受众的法律意识、提高受众的道德品质。在网络社会中,受众需要自觉维护他人合法权益,不能为了宣泄个人的负面情绪就实施违法违规行为,如人肉搜索、恶意造谣等,一定要严格遵循互联网公共安全规定。

2.3 加强对网络舆论环境的监督管理

对网络舆论环境进行监管,需要从平台和政府相关部门两个角度出发:

一方面,要加强平台的监督管理。首先,抬高准入门槛。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等平台是网络舆情反转的“重灾区”,应当主动肩负起抑制舆情反转的重任。互联网平台需要提高媒体身份认证门槛,保证媒体单位有实体办公地点和资质证明,所有想要认证为媒体从业人员的人不仅要出具新闻从业证明,还要通过线上的职业道德测试。其次,时刻保持谨慎。新媒体平台每天充斥着各种消息,其中不乏具有较高社会关注度的热点新闻,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而引发舆论[5]。对于能够瞬间引爆热点、舆论影响巨大的新闻,媒体平台一定要保持谨慎、客观的态度,并且要在具体新闻话题版块中使用醒目字眼提示受众要保持冷静头脑;同时,当真相即将浮出水面时,要能够正确引导舆论。比如,新浪微博平台在每一次热点新闻话题中都会发出警示,告知受众最终真相尚未定论,因为其如果仅仅为了获取短期流量而对舆情反转新闻“添油加醋”,当真相呈现在受众面前时,就是失去公信力之时。再次,加大平台审核力度。舆情反转新闻之所以会不断涌现,原因就在于对源头新闻的审查不到位,平台作为新闻信息承载方,需要加大对新闻内容的审查力度,杜绝“标题党”现象,避免出现具有煽动大众情绪、刻意制造冲突的新闻内容。如果出现的舆情反转新闻对平台本身的影响十分恶劣,平台完全可通过封禁、注销账号等方式予以处置,从而维护自身的权威性,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首先,加强针对媒体的法律监督。在当前的媒体市场中,既要保障新闻媒体的言论自由权,但一定也要对该权利进行规制,使其在实现自由的同时要保持自律。政府相关部门对新闻传播领域的监督力量相对薄弱,也是造成舆情反转新闻较多的原因之一。所以,还需要通过加强对新闻领域的法律监督,大幅度降低新闻报道失真的概率,以此改善新闻传播环境,避免舆情反转。其次,及时公布新闻真相。舆情反转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会存在各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网络媒体也会有不一样的报道,导致受众对事件关注的焦点变得模糊。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提高对新闻事件的核实效率,保证受众能够及时知晓新闻真相,从而减轻舆情带给受众的负面影响,不给部分别有用心的媒体炒作机会。新闻事件真相的挖掘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劝导受众冷静、耐心、理性地等待官方通报结果,不要轻信谣言、以讹传讹。

2.4 加大舆论源头问责力度

完善网络舆情监督制度一直是社会广泛讨论的焦点,如果缺少完善的制度保障,许多应对措施难以推行,大量不负责任的言论将充斥于互联网上,对网络舆情引导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有必要加大问责力度,保证舆论源头可查可控。

网络舆情反转在互联网这种开放、自由、低门槛的环境中诞生,很容易造成谣言蔓延、权益侵犯、角色失范等。当前,我国针对舆情管理的措施主要分为“硬性”与“软性”两方面,其中“硬性”措施指的是法律法规、行政监管、技术保障等手段,而“软性”则是行业自律、社会教育等手段。尽管我国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但是在职责认定等方面依旧暴露出很多问题。随着网络舆情反转的弊端不断显现,互联网行业也逐渐开展自律行动,如新浪微博构建了微博辟谣、举报机制,出台了《微博客用户自律公约》等,但这种自我约束对个人道德水平要求较高,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笔者认为,法律手段更具强制性与威慑力,政府部门一方面可通过严格审核网站平台、网络社区管理员资格等手段,杜绝水军、推手引导舆情事件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可以对社交媒体、政务平台中的信息予以甄别,找出谣言源头,加大惩罚力度,给予网民警示,同时也能威慑网络水军、推手等专业造谣传谣组织。

3 结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舆情反转新闻频繁出现,对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需要极力避免出现这种现象。笔者通过对舆情反转的特点进行分析后发现,舆情反转存在传播主体广泛、传播内容极化及传播载体具有互动性的特点,而之所以网络舆情反转频现,原因主要集中在媒介话语权转移、舆论监管缺失及部分媒体为私利而刻意引导舆论等方面。所以,要想有效规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反转现象,就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除了媒体本身要加强自律外,还要加大对网络舆论环境的监管力度,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如此才能保证多元主体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时能够冷静对待和客观分析。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舆情舆论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群众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