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影》的艺术审美
2022-02-08孙华健李焕芹
孙华健 李焕芹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
1 张艺谋电影《影》的美学风格
1.1 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
在张艺谋导演的大多数电影中,浓郁的民族情节是他常用的美学手段之一,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或表现淳朴与自然的时候,能够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共鸣和代入感。在本影片中,其灵感来自于中国画的典型代表水墨画,水墨画起始于唐代,相较于五彩缤纷的西方画,水墨画化繁为简,黑白之间孕育着中国阴阳两极的奥妙。影片运用大殿的外景,将山水、人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建出了最重要的叙事空间,即用浓烈的中国元素符号建构出了山峦起伏的水墨长卷。
除了水墨空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传统乐器和兵器等道具的身上也有着用来强化作品主题的中国风艺术效果。淋漓不尽的雨水配合着沛伞这一独特兵器,演绎出了极具东方武侠魅力的画面美感。琴和瑟是中国传统乐器,象征着夫妻的恩爱,影片借助这一民族乐器,传递出了子虞与小艾的爱情、子虞和沛良的兄弟情,也使得小艾这个人物形象充满了古典的神韵和韵律美。条屏和屏风也在影片中的室内大量使用,通过一层层的叠加,建构出了一个多层次的空间关系。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绪的表达和氛围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对影片整体形成的中式文化氛围有着渲染和强化的作用。《影》以传统历史故事的权谋策略为背景,以传统爱情故事为线索,以中华文化为底蕴,追求世界雅俗共赏。
1.2 人性善恶的深刻揭露
人们经常通过隐喻来理解和交流事物的抽象定义,这是一种认知事物的常见手段,而电影是以真人与影子的关系为叙事线,运用黑色和白色来烘托主题,人们往往将白色与正义和道德相关联,将黑色与邪恶和低俗相关联。通过服装色彩来看,子虞从影片开始到结尾主要以黑色为主,隐喻了他内心的黑暗与邪恶,境州最后一步步摆脱了子虞的控制,实现了从影子到真身的跨越,也隐喻了由黑及白的蜕变。而与子虞形成鲜明对比的主人公小艾,她始终身穿白色的服装,白色是她典型的代表性颜色,这隐喻主人公内心的纯洁和善良。而这种黑色与白色的鲜明对比,反映了社会现实,隐喻了人生面貌,不管现实如何,人们都处在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转化过程中,都躲不过善恶两端。
灰色是除了黑色和白色之外的主要色彩,灰色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是混沌和模糊的,它没有黑色或者白色的绝对,改变了人们对于非黑即白的看法,但较难引起人们积极向上的联想。灰色也隐喻人们在善恶和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摇摆不定,强烈地反映出了社会现实。本影片讲述的是人们之间互相利用、互相算计,利用权谋来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人物命运在黑白之间不断转化,所以影片运用灰色也更加合理。在这场错综复杂的谋略之中,小艾面对子虞和境州,表现出了纠结和犹豫。面对无情的杀戮,她的温情和善良得以软化众人,也表现出了人性的多样性。而故事情节在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基础上徐徐展开,揭露了人性的善恶,也使影片显得更加流畅自然。
1.3 独具一格的叙事留白
在心理学方面,格式塔理论认为,当人们看到一个不完全或者不完整的图形时,会产生将图形填补齐全的心理。在艺术作品中,这种有意或者故意的缺失会让观众产生积极主动的再创作心理,以求达到心理的平衡。影片中的留白有很多种,如色彩留白、声音留白、镜头留白、叙事留白等。在电影《英雄》中,残剑和无名之间激烈的比武争斗,与静谧的湖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电影《归来》的结尾中,开放式的留白放大了妻子在等待丈夫时的焦灼情绪,从而带给观众悬念,引起观众强烈的猎奇心理;《影》也利用了传统水墨画的留白,增强了观众的互动体验。
在影片的最后,女主小艾两次偷看都没有交代出具体的内容,在小艾冲向大门朝门外看后,脸上充满了惊恐的表情,而影片到此也就结束,没有交代出具体情节,却与影片前后呼应,完成了整部影片的悬念设置。影片结尾的叙事留白隐喻着这场权谋的争夺之中还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在背后还有一只手在操纵着一切,而这也许就是张艺谋真正想在影片中想表达的想法。
2 张艺谋电影《影》的审美应用
2.1 视觉的审美建构
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红”,到《十面埋伏》的“绿”,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张艺谋对于色彩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不管是在塑造人物、描写环境,还是其他哪个方面,他都能准确将色彩运用到电影当中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影》在视觉建构方面的光线、色彩、视点等都表达出了其思想感情。例如:在大殿内,建筑的线条和屏风相交叠加,构建出了特别的空间关系,从而营造出压抑、威严、不容侵犯的敬畏之感和民族意蕴。
光线也是影片烘托氛围的主要手段之一,如在影片开头和结尾,小艾通过门缝偷看时,光线通过门缝映射在小艾的脸上,强烈的明暗对比营造出了紧张和悬疑的气氛。利用光线的强弱和对比来勾勒出主人公面部的细节,增加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聚焦观众的视线,打造电影感。除了对于光线的直观表达,影片利用烛光来呈现出特殊的戏剧效果。例如:在境州和小艾的独处的时候,烛光在表面上能够直接表达境州内心对于光明的渴望和期待,在深层次的影片内涵上,烛光却隐喻着作为影子的境州,他的现实生活状况与他理想的生活状态相差甚远。
在影片的镜头方面,远景镜头运用的数量较少,大部分采用了全景、近景、特写的镜头组合。大量的近景镜头能够清晰地表达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心理活动,同时也没有将人物和背景的联系割裂。在运用近景的同时辅之以特写,将人物和背景分离,从而通过人物表情细微之处的刻画传达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影》中极简的水墨风格使得影片弥漫着玄幻的味道,黑白透露着阴阳两元的思想,极具玄妙之意。画面的云雾、烟气等用淡墨处理,山水风景等采用实墨处理,水中的倒影采用虚墨处理,影片巧妙运用了墨的变化形成虚实结合的景象建构。影片中所出现的道具尽可能地选用黑白两色,以近千张的水拓画来构建上面的一些纹理和图形。影像制作阶段也会将画面中多余的颜色转为黑白两色,精心雕琢每一个水墨细节,将水墨这种古典阴阳两极色彩融合到影片当中。
影片在视点方面也能够体现出张艺谋导演的经典手笔,主要以主观观点进行视角表达,辅之以客观观点和导演观点,从而创造出令人紧张的紧凑场景,推动剧情发展。摄像机机位的不断变换也会带给观众强烈的参与感,使得观众融入戏剧冲突当中,在观影过程中放大某一个视点,让观众不得不留意到细节的刻画,了解导演留在影片当中深刻刻画的内涵。主观视点中穿插进去导演视点,利用特写的雨滴、湿润的画面等来调整观众对于影片的欣赏角度,能够传递出影片的整体情绪。
2.2 听觉的艺术表达
导演在《影》中利用音乐音响和人声的融合来展现影片的艺术风格,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通过独特的古典音乐音响,打造了影片的传统韵味和神秘感,从声音方面扩大了影片的观影深度。声音元素往往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成为一种特殊的造型手段,如《红高粱》里的腰鼓声迸发出原始的野性之美;《英雄》中的“静”,突显了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感觉,给人以一种无限的空间感;《我的父亲母亲》中,音响贯穿于整部影片,见证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父母爱情。
《影》在小艾的尖叫声中开始,尖叫声可以抓住观众的情绪,促使紧张情绪的产生,紧接着尖叫声伴随的咚咚声等声音,又将这种氛围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声音在刺激观众耳膜的同时制造悬疑点,激发了观众的期待情绪。影片的所有故事都发生在阴雨天,贯穿影片的雷声和雨声,在传递时间、地点等信息时,加强了影片的逼真感。导演将视觉和听觉相联合,增添画面感染力,与雨声配合营造出属于每个场景不同的节奏感,体现出影片的现实主义风格色彩。
听觉艺术表达的重要性不亚于视觉艺术的表达,《影》中背景音乐大多为中国古典传统乐器的奏乐,原创音乐里都只使用了古琴、古萧、古瑟等传统乐器。这些乐器的使用能够在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与每一个场景和画面相融合,烘托出环境氛围和人物的情绪变化。《影》中的乐器在旋律方面使用了单音节节拍,通过音乐的关键节点与剧情的发展相关联,刺激观众进行想象,推动剧情的发展,从而构成此影片独特的听觉艺术结构。
音响在《影》的创作过程中可谓是重中之重,不同材质的道具能产生与之相对应的不同音响,怎样区分这种细节的音响难度较大。例如:影片中,帝王的剑声音要有威严的气势,刺客的剑需要尖锐和锋利的感觉;子虞的盔甲声音需要表现出其疯癫状态,而杨苍的盔甲声音需要体现出他的坚硬和锐利……这些能够体现人物特征的声音细节在《影》中被刻画得极为细致。另外,整部影片的7个日夜一直在下雨,为避免观众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审美疲劳,导演的做法是以全片的整体脉络为主,分清楚主次和轻重缓急,使得观众慢慢适应剧情的节奏。如果一味追求雨声等自然音响的真实,可能会影响影片人物的对白,所以在这个时候,影片将雨声作为一种背景音来处理气氛。而随着情节的发展,例如攻城的时候雨声和雷声也会逐渐加大,隐喻着一场大战即将来临。
《影》在音乐制作方面素材丰富,音响方面层次分明,声音元素极为丰富。张艺谋在运用声音的方面化繁为简,凡是有悖于古典传统的全部去掉,将有关剧情的有效元素一击到位,尽量做到精确,既能够保证不喧宾夺主,不会影响主体脉络,又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烘托戏剧效果,这也正是声音的魅力。
2.3 蒙太奇艺术结构
对于《影》的结构艺术,可以定义其用的是短镜头蒙太奇式手法。张艺谋将影片分为不同的部分,对不同的场景进行单独详细的刻画后,按照主线叙事逻辑结构组合起来。在镜头和场景的组合过程中,运用了联想、隐喻、对比、暗示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能够完整地表现导演对于人性的理解和感悟,其熟练的运用也是每个导演必须掌握的技巧和手段。在影片最后,境州与杨苍在决斗,而在同一时间线上,小艾和子虞也同时在暗室展开较量,这种交叉式蒙太奇的手法使得两场决斗更加紧凑,营造出激烈和紧张的气氛。这种蒙太奇的艺术结构手法突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性和不可调和性,放大了剧情的矛盾和冲突,产生了极具艺术风格的视听效果,提升了影片的整体紧张感。
3 结语
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粱》,让人们认识到了出身于摄影师的他作为导演同样优秀。随后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影片,其中的现实主义基调在映射着历史的同时映射着现实世界,每部影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在21世纪,《满城尽带黄金甲》《英雄》等极具商业化气息的影片让张艺谋极具争议。最后,《归来》和《影》这种充满文艺气息的影片问世,人们看到了张艺谋对于他自己风格的独特追求。在《影》中,故事剧情或许不是导演想主要表达的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才是导演拍摄影片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影》在视觉、听觉、蒙太奇结构等艺术风格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