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媒体人,如何“蜕变”应对新媒体挑战

2022-02-08董云平

新闻传播 2022年13期
关键词:蜕变

董云平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哈尔滨 150010)

作为从事了二十多年党报工作的新闻工作者,近10年来,经历了新媒体浪潮的冲击和洗礼。从传统的媒体人逐渐成长为一名新媒体人,此间,有如经历了一次蜕变。在此过程中,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下,如何主动转型并发挥自身优势,成为一名适应媒体变革的新媒体人,在此浅谈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一、新媒体时代,记者面临的挑战

毋庸置疑,新媒体时代,对记者而言,增加了越来越多的挑战。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更让这一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就采访而言,看似更便捷,更简单了。比如,一个发布会,可能不需要记者必须到现场,根据通稿,就可以满足新闻报道的简单需求;比如,随着各行各业对宣传需求的提高,战线上通讯员素质的日益提高,所提供的稿件在一般情况下,也都可以满足新闻报道的需求。

但与此同时,新闻的“独家性”也越来越难以获得,记者的“原创性”越来越难以体现。比如,突发事件,也许你还没有得到消息或赶到现场,离新闻最近的人就已经拍摄完成,并配上“解说”发布到朋友圈了;再比如,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公众号的开设,很多“新闻”都以最快的速度在其平台上发布了,在你发现的同时别的媒体人或读者也已经看到了。

凡此种种,可以看出,媒体已不像10年前那样,不再是发布新闻的唯一途径;记者,也已不再是能发布“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唯一报道者。

那么,在此情况下,作为媒体人,就要认真审视自己,了解所在媒体的定位和受众,了解自身的优势和短板,进而想办法进一步发挥优势,并补齐短板。

二、真、准、快!采访方式要灵活多元

新媒体时代,若论如何才能写出好的报道,能够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面对面”“零距离”,依然是首要条件。

虽然是新媒体时代,因为新闻依然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可见,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以能够最快地走近新闻,亲眼看、亲耳听,必然最接近新闻,为写好真实而鲜活的新闻提供了必要条件。

那么,如何能以最快的速度接近新闻呢?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发展,记者应当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以求得真、准、快!

第一,如果有可能,就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二,如果时间上来不及,就要借助适当的媒介,比如,借助互联网远程访谈,通过网络在线与被采访者“面对面”沟通访谈,这样既提升了效率,又最接近现场,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真实而鲜活的素材。此外,为了提高新闻时效性,还可以提前做好采访功课,将采访提纲预先通过微信或邮件等方式发给受访者,让对方做好准备,会大大提高采访效率。

三、深度思考,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让读者享受到了“快”的最大效应,但也正因为求“快”,因此而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作为媒体人,人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研究解决的途径。

比如,“雷同”稿件、“通稿”稿件,在媒体发布中屡见不鲜。往往是一个发布会刚结束,十余个乃至数十个新闻公众号就“不约而同”地推出极其相似的或者完全相同的新闻稿件。

诚然,新媒体时代,信息时代,人们对时效性要求越发高了,媒体为了关注度也在时效上狠下功夫。那么如何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就需要积累,需要用脑用心去探寻。

比如,2021年11月,全国戏剧期刊联盟、田汉戏剧奖组委会、上海戏剧学院等主办的第35 届田汉戏剧奖评奖活动举行。黑龙江省话剧剧本《高天厚土》和《战争的遭遇》分获剧本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这是出现在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公众号上的一条信息。信息后面简单介绍了获奖剧本的内容。按照惯例,记者拿过来简单改写一下就可以发一条消息。但是,由于在文化战线十余年,记者知道,田汉戏剧奖是中国戏剧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奖项。从创立之初就要求戏剧理论、剧本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高品质的艺术水准,鼓励探求与创新,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统一,要求作品文学性较强,风格样式流派多样化。许多优秀戏剧作品因获奖而得以广泛传播。

那么这样一个“重量级”的奖项能够获得,背后有哪些故事呢?获奖原因是什么呢?剧本创作中有哪些创新?……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在记者脑海中。

为一探究竟,记者就联系了获奖者,并事先给出了要采访的提纲,待对方做好准备后就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访谈。最后采写完成了一篇深度报道——《话剧〈高天厚土〉,缘何拿下田汉戏剧剧本一等奖?》报道发出后,受到业界人士的好评。

再比如,2021年10月,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开展的省级非遗就业工坊评定结果出炉,我省共有4家非遗就业工坊被认定为首批省级非遗就业工坊。

当时记者得到这个简报,首先想到的是发一个消息,但随后又想到,到底什么是非遗工坊,我省的非遗工坊开展得怎么样?这样的评选对我省非遗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记者采访了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了解到我省非遗工坊开展得并不是很好,所以萌发了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问题的想法。

经过认真采访、调查,最后记者写出了《非遗工坊,如何破茧成蝶?》的问题性的深度报道。报道引起了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为我省非遗工坊的下一步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四、创新形式,让报道精彩又“吸睛”

新媒体时代,对时效性的要求,对稿件在表现形式上的要求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时代。这对记者来说,在采访过程中,就要根据情况做出及时的判断,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最佳,并在采访中将其尽可能地完成。

比如说,如果报道的是一个规模很大、展品非常丰富的文博展会,就要考虑到突出视频和图片的呈现展示功能。那么在采访过程中,就要对特色的精美的展品拍摄出精彩的特写;对琳琅满目的展馆场景,就要精心地选择好最佳视角进行拍摄,用精美的视频呈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文字可以精练,起到为视频和图片做补充或者点睛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文字,不仅仅是单纯的补充,而是应当与图片和视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往往,对文字的要求也很高,记者根据素材,甚至可以摒弃中规中矩的叙述语言,使用散文化的语言。

此外,在采访中,即使遇到那种较为“干巴”的素材,亦可动脑筋采用合适的多样的呈现方式,让其“动”起来。比如,插入图表、视频、漫画等方式,或者制作成H5等形式,只要肯动脑,就会让素材“活”起来。

2021年“十一”假期,黑龙江省正处于疫情防控阶段。在采写假日文化活动盘点的报道时,记者突破了以往的写作模式,采用了《“艺”起守得云开待“疫”散》这样一个有些“诗意”的标题。

开篇亦采用散文化的笔法:

文艺,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底色!

文艺,是哈尔滨人血液中流淌的特有基因!

疫情,关了博物馆、音乐厅的门

却关不住文艺的心!

无论是云展云演

抑或是检测队旁响起的小提琴声

都迎来了人们的笑容和掌声!

哈尔滨人,用文艺的方式

让疫情中的生活依然有着“绿色”的诗意

让居家的日子依然有着“红色”的阳光!

内文,记者采用三个小标题,依然使用这样的短句,配以大量精彩的图片,将“十一”期间精彩纷呈的云展和云演,将文艺工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来轻松而让人感动。

五、真实第一,坚守新闻记者的职责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以,无论何时,作为新闻记者,都要严守新闻的这条生命线;无论何时,都要尊重新闻,坚守自己的职责。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点击量、爆款,成为许多媒体人追求的目标。因此,“标题党”、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其结果最终影响的是观众和读者对越来越多的“新闻”的质疑。

所以,还新闻一个“真实”的天空,是每个媒体人的职责和使命。除却内心坚定的操守,要想让新闻“真实”,大抵可以做好下面提及的一些准备。

首先,要有专业的储备和积累。那么在判断事实是否真实时,就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第二,可做准备的情况下,做好充分的访前准备,包括自采题目,提前做好沟通,让受访者有所准备,做好充分的案头工作。

第三,虽说眼见为实,但有些问题性的报道,不仅要向反映问题的人了解,予以倾听,更要采访被反映方,乃至和其有关的人。只有多了解,多倾听,才会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此外,“真实”还体现在文字的呈现上。只要有足够的文字素养和思考,就会起出精彩而真实的标题,而不需要借助空、虚、假的标题博取读者的眼球。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记者,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更为宝贵,也更为重要。当我们以真实为新闻的生命,走近新闻、走近被采访者,平等而真诚地倾听他们的声音,关注新闻真实的内在和背后,就在新闻采访的道路上迈出了最扎实最有力的一步。■

猜你喜欢

蜕变
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蜕变研究
浅议《简·爱》中罗切斯特的蜕变之路
论美国电影中的癫狂之美
“微”体验:因“生”动而生动
正本还需清源
从“专诸刺王僚”,谈先秦刺客的侠义精神
国产手机或迎“蜕变”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