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流媒体美食纪录片比较分析
——以《人生一串》第二季和《主厨的餐桌:烧烤》为例

2022-02-08蔡芯蕊

新闻传播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主厨餐桌纪录片

蔡芯蕊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江苏 210013)

一、高口碑的流媒体自制纪录片

哔哩哔哩作为中国最大的短视频网站之一,凭借青年用户群体的增长,在流媒体视频网站行业占有一席之地。2017年末,b 站发起《哔哩哔哩纪录片寻找计划》,正式宣布进军纪录片。2018年,b站首发之作《人生一串》播出,迅速成为纪录片爆款,其创新的形式和独特视角都在纪录片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人生一串》第二季于2019年7月播出,在内容上延续上一季的“烧烤”主题,形式上则较第一季更为大胆与创新。据统计,《人生一串》第二季的播放量高达8000 万,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增长了1000万,并以豆瓣评分8.6分的高分收官。

西方流媒体巨头Netflix是如今世界最大的视频收费网站,在纪录片的内容生产上利用数据分析统计用户观看习惯作为其独特的生产策略。2020年推出的《主厨的餐桌:烧烤》,继以往《主厨》系列的短剧集与长篇幅,深度探索每一个主厨的烹饪世界,并以8.3 的高分延续了前几季的制作口碑。

人文情感的记录与呈现是纪录片永恒命题,但在《人生一串》第一季中,创作团队以“讲食物的比例约70%,人物和故事仅占20%和10%”为纲要,不围绕人和故事来展开,而单纯地关注食物。第二季的制作过程中,导演团队不再以严格的7:3 公式制作,将更多的视角关注到人物本身。《人生一串》第二季单集篇幅由第一季的30分钟延长至45 分钟,对于人物叙述时间也有明显增加。以第二集为例,整集由四个故事组成,通过立足“传承”与“新年的祈盼”以结束四位烧烤老板传奇人生的讲述。而《主厨的餐桌:烧烤》中,人物情感更甚于美食镜头的展现。将主厨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理解,融于美食的制作中,这种极具人文关怀与视觉吸引力的展现方式,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审美情趣。

二、差异化的创作理念

(一)《人生一串》第二季的创作理念

被称之为中国版“深夜食堂”的《人生一串》,将美食纪录片很少涉及的宵夜文化搬上荧幕。通过幽默诙谐的视听手法,激起观众的观看兴趣。《人生一串》第二季仍然扎根中国的本土文化环境,创作理念紧紧扣住当代青年观众的观看需求。

1.根植文化语境,传递民间话语。

中国烧烤文化包含了对食物原味的探索,具有对惯常饮食的反叛的文化属性。与西方国家将烧烤作为主餐的饮食文化不同,在中国,烧烤更多作为正餐后,好友相约欢谈的僚机。此前,我国美食题材专题纪录片不在少数,如《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等。然而,不同于众多品牌化、标签化的美食,烧烤多来自于街边小店、大排档,甚至是流动的摊位。《人生一串》第二季全篇分为六集,分别以“您几位啊”“吃不吃辣”“来点主食”等烧烤老板招呼熟客的话语作为标题。日常话语的再现,将影像与观众的生活经历串联,零距离感的饮食记录,使观众与影像之间形成了天然的连接。

传统文化语境无疑影响着当代纪录片的创作以及价值观的构建,在由父到子,由一代到另一代,以“传承”为纲的中国家庭伦理下,《人生一串》第二季除了关注食物本身,也进一步突出了烧烤老板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第二集以烧烤二哥挂灯笼迎新年作为结尾,一方面体现中国人佳节相聚的传统,另一方面,除旧迎新的节日寓意与“传承”这一主题形成互文。中国传统民间话语,在《人生一串》第二季中得到更精准的体现。

2.通俗化、娱乐化的视听风格。

随着新媒体时代下我国短视频文化的崛起,观众不再满足于冗长的画面节奏,而追求更具有视觉冲击、能激发自身感性经历的叙述方式,网生纪录片的娱乐化倾向也愈加明显。

《人生一串》第二季在娱乐化的视听设计上呈现出两个特征。其一,奇观化的视角运用。如第一集开篇出现的延时摄影镜头,以第一视角展示走街串巷寻找街边美食的过程,迅速将观众带入影像的语境之中。此外,使用Go-Pro 拍摄的镜头也为影片的观感增添新鲜感。法国戏剧家让·柔琏曾提出“第四堵墙”理论,在影视中前沿应是一道“第四堵墙”,它对观众是透明的,对被摄者来说是不透明的,通过建立“第四堵墙”,协助观众认可影像的真实性。在马坡村烧烤老板二旦章节中,用到大量的GoPro镜头,二旦以自拍的形式直接与观众交流,营造出打破“第四面墙”的荒诞感,拉近了观众与被摄者的心理距离。

其二,顺应受众观看欲望——食欲。《人生一串》第二季延续第一季的制作核心,牢牢抓住观众食欲。影片中,不论是令人胆战心惊的“烤鼠”,还是鲜见的“羊枪”,都在丰富的画面语言和生动解说的包裹下,成为引人垂涎的美食。

(二)《主厨的餐桌:烧烤》的创作理念

《主厨的餐桌:烧烤》作为《主厨》系列的第六季,已经有一套相当成熟的创作模式。相比《人生一串》的快节奏与趣味化,《主厨》通过主厨的个人讲述,结合炉火背后传递的人情世故娓娓道来,以细腻的方式呈现了西方烧烤文化。

1.深掘主厨精神世界,引发观众审美思考。

西方的思想观念以个人主义作为基础,强调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2]《主厨的餐桌:烧烤》每集分别讲述来自不同地区的主厨,对每位厨师进行深度记录,展示不同主厨的人生及其传达的精神,美食既是他们表达自身对世界的看法,也是宣扬生活态度的一种方式。如第二集中,玛雅小镇妇女罗萨莉亚,一直致力于发扬玛雅传统文化。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主厨的具有玛雅特色的食物受到各地厨师认可,从而与现代文明产生连接。影片以玛雅地炉烧烤作为枢纽,将玛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联系在一起,探讨传统文化的生存困境以及未来出路,展现美食之余,也引起观众的深度思考。

2.以“静”制“动”的视听节奏

现代美学认为,节奏是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是有组织的序列,是显示时空生命力的象征。节奏带给观众心理情绪或热烈活跃或激昂开朗的起伏,并具有了一种征服的力量。”[3]

《主厨》在视听语言的节奏把控上,采取与《人生一串》截然不同的创作理念。首先,视觉元素的选取上《主厨》偏向使用升格镜头和大景别。慢镜头呈现下人物的动作更富有诗意,缓慢的节奏呈现每一位主厨背后的坚持,将影像与观众的情感共鸣推向高潮。其次,音乐的选取上,《主厨》常用轻柔的小提琴曲调作为背景音乐,一方面用于配合慢镜头增强画面仪式感;另一方面以小提琴的旋律做基调,将主厨对食物的态度与其丰沛的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给予影像更多温度。

三、不同叙事模式中的风格探索

通过叙事模式的分析,有利于灵活掌握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人生一串》第二季与《主厨的餐桌:烧烤》二者在叙事模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叙事结构上:缀合式团块结构VS线性模式

“缀合式团块结构是指整体上无连贯统一的中心贯穿情节,而是通过几个相互间并无因果联系的故事片断连缀而成的影片文本结构。”[4]缀合式团块结构的影像作品通常由多个段落组成,各段落之间没有固定的时空联系但有相同的情绪和基调,最终统一于同一主题组成一个整体。《人生一串》第二季采用缀合式团块结构进行编排,每集由四个人物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来自不同的时空地点,讲述不同人物,但都以展现平凡人身边的平凡事为主题,以烧烤老板和食客与亲人们的牵绊为情感线索。这些相同的元素将各个段落连接聚合在一起,展现更为丰富的叙事空间。

线性模式可以分为单线结构和多线结构,单线结构是指根据单一的逻辑线索展开叙述,以事件发生的先后为序,将人物事件进行串联排布。这种叙事模式更加适合展现单一主人公,通过人物经历的事件时间顺序完成起承转合。《主厨》每集讲述一位主厨,以主人公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作为逻辑线索。这种因果式的线性叙事结构,更加清晰地向观众表明人物的转变及其心路历程,影像传递的价值观也更容易被观众理解。以第一集斯诺烧烤为例,从主厨斯诺年轻时从入门到摸索,后遭遇中年时期的人生变故,最后回归烧烤事业。烧烤不仅是他的事业,也是改变斯诺人生态度的契机,使她由独立封闭的人格逐渐转变为接受他人的陪伴,情感更丰沛。

(二)叙事角度上:非聚焦模式VS内聚焦模式

弗朗西斯·瓦努瓦在《书面叙事·电影叙事》一书中指出,“任何的叙述都是一种话语,即陈述句组成的一个系列,其必然会反映出一个陈述主体”。[5]人作为叙述的主体,《人生一串》第二季和《主厨的餐桌:烧烤》在叙述视角的选择上有明显差异。

非聚焦模式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叙事角度,在这种叙事模式之中,叙述者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对于被观察者进行讲述。非聚焦模式在纪录片中经常使用,此种全知视角能够为观众提供全景式的信息呈现。《人生一串》选取非聚焦的叙事模式对人物进行观察,通过创作者的旁白对食客、老板及老板家人进行介绍,将不同地域烧烤传奇人物故事拼接在一集之中,观众可以随着创作者的解说词游离在天南地北之间。这种叙事模式既可便捷地展现人物信息,又能宏观地呈现我国烧烤文化图景,最大限度为叙述者提供了创作自由。

内聚焦模式是指厨师主题一般限制于影片中的角色,通过片中人物的叙事呈现信息,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曾在他的内聚焦视角观点中指出:“人物叙事说明的事件仿佛是唯一一个人物直觉的过滤”。《主厨的餐桌:烧烤》每集聚焦一位主厨,由内聚焦的主厨视角陈述,使观众亲历主人公的感受,同时增加影像的可信度。以第四集为例,烧烤厨师罗萨莉亚开篇以独白的形式告知观众,第一人称的叙述开场迅速拉近了观众与被摄者间的距离,罗萨莉亚对玛雅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直接流露在短短几句自白之中,此种内聚焦的叙事使观众迅速把叙述者与片中的人物重合,有利于片中人物作为创作者直接表情达意。

(三)叙事风格:互动叙事VS故事化叙事风格

作为以青年用户为主体的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其最具代表性的“弹幕文化”决定了《人生一串》的叙事风格——互动叙事。《人生一串》第二季与观众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与传统美食纪录片的单向信息输出叙事不同,《人生一串》对观众进行引导性对话。如第一集“吃不吃辣”中,先出现重庆有名美食地标镜头,再结合旁白“这样看重庆的是外地游客,这样看重庆的才是本地吃货”。引发大量弹幕刷屏。解说词与画面的结合在创作者和受众之间建立一种自然的交互,极大增强了观赏娱乐性。

《主厨的餐桌:烧烤》在叙事风格的选取上更加注重深入和故事主体的陈述,其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通过悬念和冲突来牢牢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这种需求体现在解说词设计和使用上。以第三集罗德尼全猪烧烤为例,影片节奏以主厨对于自己人生历程的陈述进行起承转合。如罗德尼由少年迷茫时期接触烧烤,在外人对烧烤的非议下坚持,中年时期取得一定成就,一帆风顺的事业因一场火灾而毁于一旦后,罗德尼踏上巡回烧烤之路。观众的情绪始终被主人公的经历所牵动,跟随主人公的陈述一探究竟。

结语

综上,《人生一串》第二季和《主厨的餐桌:烧烤》两部作品在创作理念和叙事模式的构建上都各有千秋。从创作理念上来说,二者皆立足于本国的文化环境,对影片的精神内核进行精准定位,从而呈现差异。《人生一串》第二季力图于传达我国市井文化,展现平凡大众的生活日常,将人文情感融入烟火缭绕的美食画面中,并从观众的口腹之欲出发,通过采用极具感官冲击力的视听语言营造影像风格。《主厨的餐桌:烧烤》的视听皆为传达主厨的个人精神服务,通过四位主厨对于个人精神和对美食态度的表达,呈现的本土文化以及人文关怀。从叙事模式上来看,《人生一串》第二季基于大众文化背景,更注重受众观赏的娱乐性,在叙事内容广度与宽度上有大量考量,力图短时间内交待更多叙事信息;《主厨的餐桌:烧烤》则以较为传统的叙事方式呈现美国本土文化,通过对一个主厨故事的深度挖掘,控制叙事节奏并传达其精神理念。

在比较二者的创作理念以及叙事模式之后,探析出其对未来创作的启发。首先,对于《人生一串》第二季而言,在创作的的广度和宽度上延续了第一季的特征,然而相似的创作模式和叙事上的重复,也在观看性上略显疲态。需抓住新的精神内核,在展现视觉美食的表层下,也应进一步加强纪录片的文化责任。其次,在《主厨的餐桌:烧烤》中,精致的视觉画面和饱满的情感传递固然使得作品具有较高审美价值,而这也一定程度削弱了美食本身带给观众的观赏愉悦。在强调内容深度的同时,也需要挖掘更多趣味性使得故事更为饱满。■

猜你喜欢

主厨餐桌纪录片
色彩缤纷的腊月餐桌
米其林行政主厨的GENTLEL
三位大厨携手联袂创作具有艺术性的视觉美味佳肴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大餐桌,小小船
小餐桌上来点“鲜”
12星座之家有小主厨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