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以优秀新闻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2022-02-08任荣荣

新闻传播 2022年13期
关键词:节能灯选题

任荣荣

(安徽广播电视台 合肥 230071)

当下,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让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传播主体从一对多变成多对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网络的节点;其次,传播内容越来越碎片化,新闻事件经常出现多次反转,真相往往与谣言、情绪相伴而行;由于算法的深入,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圈层化,不同圈层信息很难破圈,也就是所谓的“信息茧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通过优秀新闻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对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是非常重要的。从中国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新闻作品作为历史的草稿、时代的反映,优秀新闻作品对形成理性、成熟而有建设性的公民社会也有着重大意义。

那什么样的作品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呢?如何做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呢?本文以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安徽新闻特别奖的优秀作品为例进行分析,从选题、采写、编辑、传播的过程,尝试分析这个问题。

一、优秀新闻作品的选题有什么特征

新闻选题简单地说,就是媒体报道的内容。媒体的基本使命是报道社会,但不是什么都报道,报道什么、怎么报道,体现了一个媒体的基本价值取向。好的新闻选题一定是遵循新闻价值规律的,越是能反映时代主题、百姓诉求的选题,越重大性和公共性(公众关切、公众利益),也越值得挖掘和传播。纵观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无不如此。

2017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世界首条量子通信干线今天正式开通》,这篇短消息不到400 字,采写非常朴实和规范,但却反映了中国量子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有着很大的社会意义。量子科技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陌生的,但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的领域,这正是它值得挖掘的传播价值所在。打通最后一公里,将重大事件的重要信息传递给受众,这是媒体的社会职责之一。可以说这篇作品非常典型地诠释了“好的选题是报道成功的一半,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半”。[1]

选题的意义并不总是显性的,需要记者对社会发展阶段和问题的洞察。2012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获奖作品《城市社会管理的“小岗村”——聚焦铜陵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这个选题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就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步凸显,各项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为此,2011年5月,党中央从战略高度做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部署。同年7月29日,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在铜陵宣布,国家民政部已将铜陵市铜官山区确定为首个“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在此基础上,稿件通过一个个的故事,详细报道了铜陵市取消“街道”这一层级后,社会管理带来的变化及取得的效果,拉开了创新社会管理的大幕,对全国这一层面的工作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重大选题的新闻价值,对有着多年新闻采编经验的记者编辑来说,往往一目了然。但这样的选题有着天然的稀缺性,往往可遇不可求,那么作为地方台的新闻从业者来说,从普通的新闻事件中发掘不普通的角度,以小见大,就很重要了。有的事情很小,蕴含的意义很大,有的甚至是隐性的东西、隐性的内容,经过挖掘之后变成显性的,这是很独特的。以安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废旧节能灯该往哪里扔》为例,这是一篇舆论监督类的作品。从文章的导语我们能看到,这篇新闻的由头是非常正面的:“听众朋友,节能灯作为传统白炽灯的理想替代品这两年被大力推广,到2010年底,安徽省已经推广了800 多万只。”但是,记者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向前追问一步:“您知道吗?一只废弃节能灯管所含的汞能污染90-180 吨地下水,而目前我省乃至全国节能灯的回收机制还是一片空白。”这就是这篇稿件的价值所在。

二、优秀新闻作品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

在新闻采访报道中,往往越重大、越有影响力的选题,会面临越多的同题竞争。那如何在同样的内容中,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呢?美国新闻教育的创始人之一朱利安·哈里斯曾说:“写作是一门再思考的艺术,最先涌上心头的东西很少是令人满意的。写作技巧的基础不是现成语句的涌流,而是字斟句酌。”[2]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必然是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对稿件组织和架构反复推敲过的作品。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台中国之声推出了《青春英雄》系列报道,其中《青春英雄杜富国》获得了当年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这篇稿件的组织和架构非常出色。扫雷英雄杜富国作为2019年最令人震撼和感动的典型人物之一,曾被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接见过,两次在重要讲话中提到他的名字,媒体对他的关注从未稀缺过,对他的报道也非常丰富。那么,如何将选题做好、做出新意和深度,就特别考验记者和编辑的功力。

在这篇稿件的开头,是记者从杜富国的家乡,给他带了春天的新茶,让已经丧失视觉的英雄,通过茶香感受到家乡的春天。这个特殊的设计,可以说奠定了整篇作品的基调,是对采访对象发自内心的尊重,对英雄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充满温暖的关爱。为了不触碰英雄“心中的伤口”,作品没有让杜富国本人回述受伤时惨烈的一幕,而是通过事发时现场的真实音响来呈现。这样的设计,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在采访灾难或意外中的当事人的时候,可以很好地避免了对当事人心理、情感的二次伤害。稿件有一个环节是同类报道所不具备的,是记者提前了解到杜富国一直有一个心愿,想成为一名电台节目主持人。所以作品中,记者邀请了杜富国一起主持了一期特别节目,并在节目中回应了广大网友对中越边境扫雷的种种关切:比如“中越边境为什么不用机器人扫雷?”“扫雷大队的装备如何?能否确保扫雷人员的安全?”……种种疑惑在杜富国极具专业性的解答中一一得以澄清,既回应了网络上的关切和质疑,又凸显了一名训练有素、业务精湛的扫雷战士甘洒热血征战雷场的丰满形象。在作品的层次上,没有停留在杜富国以往的事迹上,而是通过坦诚的心灵交流,着力刻划了一个排雷英雄到一个生活强者的成长。作品更是对杜富国康复过程、治疗效果及康复训练中的乐观表现做了独家披露,他受伤后经历过的心理冲击、情绪起落及自我调整更是首次触及。稿件从英雄的事迹到英雄的心理,从英雄的一瞬间、到英雄的日常,让作品更有了动人心魄的力量。通过记者的采访和写作,可以让听众看到,杜富国的可敬之处,不仅于危急时刻“你退后,让我来”的挺身而出,更在于面对突如其来的命运转折和人生考验的豁达和勇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是“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有一种任性的展现”[3],记者通过深入的采访、精心的谋篇布局、细腻的写作,让故事来体现人性的力量,让故事来体现思想的深度。这样的中国故事,传播出去才能打动听众,才有生命力和传播力。

三、采访的一些技巧

采访是有技巧的,在中外的新闻教课书中,都曾强调这一点。从记者的衣着打扮到提问的具体形式,都不一而足。但对于新闻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说,那真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笔者从多年的采访经历中梳理一二。

第一,要做好充足的案头工作。采访之前的案头工作很重要,对于你要采访的事情,一定要充分了解,这样,你提问的时候,才能问到点子上,才能设计你的提问,得到你想要的答案。以舆论监督类稿件《废旧节能灯该往哪里扔》这篇报道为例,节能灯的灯管含汞,会污染地下水,但对节能灯却一直没有回收机制。记者对广东佛山照明安徽办事处的负责人做了采访。在采访之前,记者已经通过资料收集了解到,节能灯的回收比例不超过百分之十五,但是想要通过厂家证实这个数字,并不太容易。因为厂家也知道节能灯灯管有污染,也知道是需要回收的,但回收成本太高了,他们不愿意正视、也不愿意承担这个问题,他更不希望媒体来关注这个问题。那么如果记者采用高高在上的道德审判式的采访,就很容易引起采访对象的抗拒,也不可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因此,记者在采访时,并没有一开始就说明采访目的,而是通过不断地提问,从节能灯的推广慢慢到最后的回收,这样一步步接近真相。记者的采访提纲和采访节奏,是在充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慢慢推进达到采访目的的。另外,如果你比采访对象知道的多,也会给采访对象带来比较大的压力,比如当记者对相关事实证据、专业术语、法律条文都了解清楚的时候,采访对象是不敢轻易撒谎的。

第二,采访的时候,要提简单的问题。很多记者,特别是初入行的记者,往往希望自己的提问高深、尖锐,最好能“问住”对方,这是一种误区。简单的问题更能让被采访对象放松下来,快速进入采访状态。通常,经验丰富的记者都会把比较抽象、比较概括的问题,分化成几个简单的问题来提问。比如曾获得安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股改村的奇迹》,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村民江志平:村民带头融资!

记者:你有没有带头融资啊?

村民江志平:我融了十多万块钱。

记者:你怎么放心把十多万全投进去了?

村民江志平:那怎么不放心,对这个领导班子信任。

通过这样的提问,让村民对村两委的信任、让改革措施深入人心的事实跃然纸上。如果直接对村民提问“你觉得这个改革怎么样?”就很难获得这样的效果。通过简单的问题,让采访对象将稿件带入更深的层次,作品更真实可信,过渡也更自然。

第三,采访时的典型音响要引导。对于典型报道,一般在报道之前主题就已经很明确了,但是找到体现主题的典型音响就非常重要。有些记者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得典型音响,常常会对采访对象做“指导”,这样的采访音响,感染力和生动性就会打折扣。想要获得精彩的音响,应该通过提问进行引导,如果一次不行,就从不同角度多问几次,一个人不行,就可以同一方面采访多个采访对象。

下面这段文字是《安徽省首位盲人大学生王香君今天到校报到》消息里面的录音:

王香君妈妈:要是没有这个条例,她就不能参加文化课考试,要是不能参加高考……

记者:就只能上职校什么的了?

王香君妈妈:对。

记者通过引导式提问,让王香君妈妈来说《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暂行规定》对残疾考生的意义。

四、多维度立体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最后的落脚点在传播,再好的作品也必须抵达受众,才能形成影响力。网络技术催生了蓬勃发展的新媒体和自媒体,传播的主阵地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移动端正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受众在哪里,新闻作品就应该传播到哪里。因此,优秀的新闻作品,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在广播电视上“一听而过”或“一看而过”。以2021年度安徽网络新闻优秀作品《网友在合肥延乔路路牌下献花:时隔百年,这盛世如你们所愿》为例,2021年安徽省合肥市的延乔路“出圈”了,这条路是为了纪念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而命名的,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这条路名字的由来由安徽广播电台的记者做了录音报道,于此同时,相关内容也同步以图文形式在新媒体呈现,通过图片,细心的网友发现“延乔路短,集贤路长,它们没能汇合,却都通往了繁华大道”。由此,这条新闻迅速在网上破圈发酵,形成舆论爆点。后续记者陆续在新媒体端推出《合肥有条延乔路,通往繁华大道》《合肥延乔路命名始末》《延乔路,又被鲜花包围了》《延乔路上,突然响起了歌声》等一系列报道,网友们纷纷留言“这盛世如你们所愿”、“合肥以如诗般美好的方式纪念革命英烈”,网友们的自发传播让延乔路迅速破圈,成为代表英雄精神、致敬革命先烈的精神符号。这就是优秀新闻作品从单一平台到多维度立体传播、不断破圈、扩大影响力的典型案例。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新闻传媒行业也在经历不同的变化与革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传播环境如何变化,好的内容都具有穿透传播技术和传播渠道的生命力。“主力军挺进主战场”,不仅要求新媒体时代的记者能熟练掌握各种新型传播技术,更要求优秀内容抵达价值高地。讲好中国故事,要求记者从确定选题到新闻采写编辑,再到融媒传播全过程发力。只有有生命力和传播力的优秀作品,才能实现鼓舞人、引导人、塑造人的效果。■

猜你喜欢

节能灯选题
《探求》2022年重点选题方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智珠二则
节能灯省电有技巧
节能灯省电技巧
建立LED节能灯回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