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戏剧元素在电视文化类节目中的运用
——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2022-02-08

剧作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典籍类节目

■ 董 妍

2021年2月央视一档精心策划的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应运而生。它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手法,讲述了华夏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源起、流转及一个个让人感动的故事。截至2021年10月份第一季11集播放完毕,豆瓣的评分高达8.7,赢得了国内各个层面观众的好评,视频平台节目播放的弹幕中遍布这样的评论:“这就是中国!”“热血沸腾,太燃了!”“这才是穿越的正确打开方式。”《典籍里的中国》也因此成为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故事里的中国》之后又一现象级的电视文化类节目,以生动的形式、厚重的底蕴充分地展现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而纵观节目的构成与呈现,戏剧元素在其中的成功运用是《典籍里的中国》赢得观众和口碑的关键,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戏剧元素丰富节目内容、活化节目节奏

《典籍里的中国》的主持人撒贝宁在每一集开篇语中都会这样说道:“打开典籍,对话先贤,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而以戏剧形态展示典籍的魅力,用戏剧元素贯穿节目的主体,正是让这档文化类节目融汇古今、突破创新、活起来的重要原因。

剧作家雨果认为,戏剧应该是向观众展示两个意境,就是把生活的戏和内心的戏交织在同一幅图景中。《典籍里的中国》正是将戏剧的这两个意境充分展示,活化了节目的节奏,丰富了节目的内涵。《书》,被称为上古之书,所以被后世称为《尚书》。《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正是从《尚书》开始,它的戏剧表演部分以历史上保护《尚书》第一人伏生为主线,通过演绎他穷其一生、舍命藏书、护书、讲书的故事,述说中华民族不绝如缕、薪火相传的文化密码。

故事从西汉汉文帝派晁错与伏生学习《尚书》开始,在戏剧的呈现上追求对历史和人物的真实还原,以平实、生活化的语言将古代深奥的典籍进行通俗易懂的表达,打破了典籍与大众之间的隔膜壁垒,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在伏生讲述《禹贡》《牧誓》两个篇目时,舞台上随即出现大禹治水后分定九州和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牧野决战前领民誓师的场景,环环相扣的戏剧场面让节目的节奏流畅、凝练,也让观众在戏剧情节中了解典籍蕴含的哲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气节,从而赋予文化类节目更加丰富的延展性和明快的节奏。

二、多空间戏剧舞台打造沉浸式观演体验

戏剧,是舞台表演的艺术。因此舞台的表演空间、舞美设计会直接影响观众的观演体验。《典籍里的中国》打破了电视文化节目以往常用的一个主舞台一个副舞台的舞美模式,以多舞台多空间多维度的舞美设计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戏剧体验。

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尚书》中,舞台共分为四个演出区域,一号台是主舞台,用来表现“大禹定九州”“牧野宣誓”等宏大的场面;二号舞台是伏生向晁错和弟子讲授《尚书》的书房三号舞台分为两层,上层是“大禹治水”的空间,下层是幼年伏生读书的地方。三个舞台中间有甬道相连,也作为表演区域。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呈现时空交错、古今对话的历史纵深感,同时又可以让戏剧画面在呈现时切换自然、无缝连接,更好地刻画人物事件,解读经典。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时空来请教伏生《书》好在哪里时,伏生说:“《书》我读了90多年,这里面的好处我来告诉你,我名伏生,自幼读书。”他说完这句话,镜头从二号舞台转过,幼年的伏生跑过长长的甬道来到三层舞台下他读书的地方,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背诵《禹贡》的名句,让观众随着空间的转换一起走进伏生的童年。因为多空间舞台的精巧设计,让戏剧内容自然发生,也让节目的叙事表达更加丰满。

源于多空间、多舞台的设计,节目中多次呈现多视角的戏剧场面,当伏生和撒贝宁在连接三个舞台的甬道上对话,书房中晁错和学生们在倾听,而主舞台的大禹在讲述九州的设定,不同舞台展现的不同时空彼此呼应,将观者不自觉地带入情境,全身心地融入到节目所营造的情景中,更投入地从人物故事中领会典籍的内涵与深意,达到沉浸式观剧的效果。

三、戏剧元素让古今映照,达到情感共鸣

戏剧是动作的艺术。戏剧正是通过动作的表达、戏剧情境的展示来传递情感,同时获得观众的情感反应。《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戏剧化的场景演绎、人物刻画,赋予中华典籍以生命力,让古今映照,达到共情。

怎样让艰深的典籍走进人们的心中,怎么让更多的人认识和领悟典籍里的智慧和精神?《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运用戏剧元素,戏剧化的呈现做到了古与今的情感共鸣。作为第一集《尚书》中的核心人物,伏生是连接各个人物和古今的焦点。当人们看到将近100岁的伏生仍在认真学《书》、以讲授《书》为己任时,会向他投出敬佩的目光。当伏生讲述妻儿都为了护书而丧命伏案哭泣时,观众也会跟着流泪。情境的营造和演员高超的演技,让观众与历史人物的经历共情,从而达到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典籍里的中国》正是通过戏剧元素的精准运用,展现中华文化之美,展现优秀文化典籍崇高的精神价值。在展示《禹贡》和《牧誓》两个篇目时,不论是大禹讲述华夏九州的划分,每个州辽阔的地域、丰富的物产、灿烂的文化,还是周武王带领士兵和百姓气势如虹地呐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观者都会跟着热血澎湃,为生于华夏、身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相信这样的情感共鸣正是这档文化节目制作的初衷,也是最终的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戏剧的形式传递文化魅力和人文情怀,契合时代的审美和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正是《典籍里的中国》能够引起各年龄层共鸣的原因。

综上所述,通过戏剧元素的成功运用,《典籍里的中国》带给人们深刻的审美体验和精神引领,它以生动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华典籍的无穷魅力,让我们感悟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根脉。流传千古的典籍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中华儿女不断向着未来努力前行。“有典籍才有中国”,相信《典籍里的中国》打造的文化空间和情感空间,将会引领更多人去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追本溯源,继往开来。

猜你喜欢

典籍里的中国典籍类节目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评论
《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央视“神仙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你“穿越”华夏文明之美
《典籍里的中国》被赞“神仙”综艺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