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
2022-02-07孔凡振
摘 要: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1年3月聊城市妇幼保健院实施治疗的6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以是否存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为单纯性药物性肝损伤,观察组患者为药物性肝损伤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统计及对比基础信息、药物种类,损伤程度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年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伤以乏力、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两组中度肝损伤、重度肝损伤、肝功能衰竭患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药、抗炎药、镇痛药及抗肿瘤药应用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胆汁淤积型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药物性肝损伤相比,药物性肝损伤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在年龄、性别、肝损伤类型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性。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9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011(2022)-2-0026-02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之中,药物本身或代谢产物造成患者肝脏损伤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1],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尤其是部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其肝功能存在异常,故极易在用药期间出现药物性肝损伤[2-4]。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脏功能下降,一旦发生肝损伤,会进一步加重肝功能下降程度,造成其病情恶化。本研究针对药物性肝损伤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基础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其临床特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8年3月~2021年3月聊城市妇幼保健院实施治疗的6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是否存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为单纯性药物性肝损伤,年龄31~65岁,住院时间5~20 d;观察组患者为药物性肝损伤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年龄31~67岁,住院时间5~22 d。本研究内容接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肝损伤诊断标准《2015年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②患者了解本研究,自愿参与;③全部患者在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前无肝损伤史[5]。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类型肝炎病毒感染;②精神类疾病;③中重度全身感染。
1.3 方法
依据患者是否存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为单纯性药物性肝损伤,观察组患者为药物性肝损伤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统计全部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相关信息,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及住院时间)、肝损伤表现、药物种类和损伤类型。
1.4 觀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住院时间。②观察患者肝损伤表现(乏力、黄疸、恶心、腹胀、肝区不适和食欲不振等)。
③监测不同程度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胆红素指标(中度肝损伤、重度肝损伤及肝功能衰竭)。④记录患者肝损伤药物种类(中药、抗炎药、镇痛药及抗肿瘤药)。⑤评价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损伤类型(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应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22例,观察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肝损伤表现及构成比
肝损伤表现包括乏力、黄疸、恶心、腹胀、肝区不适、食欲不振等,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3 两组中度肝损伤、重度肝损伤及肝功能衰竭患者胆红素水平比较
两组中度肝损伤、重度肝损伤、肝功能衰竭患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中药、抗炎药、镇痛药及抗肿瘤药应用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中药、抗炎药、镇痛药及抗肿瘤药应用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肝损伤分型比较
观察组患者肝细胞型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胆汁淤积型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大部分药物性肝损伤均可在停药之后自愈,但部分肝损伤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往往需要早期治疗,尤其是部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如不能尽早及时治疗,易发生肝功能衰竭[6-7]。
研究结果表明,药物性肝损伤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中,男性群体及年龄较小的患者比例更高,且肝细胞型肝损伤的比例较高,这可能与患者自身存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且该类患者常需要长期用药治疗,药物可能影响其肝脏代谢能力,易发生肝细胞型肝损伤[8]。
本研究针对药物性肝损伤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与对照组比较,男性患者较多、年龄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损伤以乏力、黄疸为主;观察组中度肝损伤、重度肝损伤及肝功能衰竭患者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药、抗炎药、镇痛药及抗肿瘤药种类的应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肝细胞型比例较对照组高,胆汁淤积型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合所述,药物性肝损伤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年龄较小、男性较多,患者肝细胞型比例较高、胆汁淤积型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周维珍,王代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8,15(6):120-122.
[2]李观,黄成军.结核病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症状及其处置和转归情况分析[J].抗感染药学,2020,17(10):1533-1536.
[3]全敏,邢卉春.无合并症的真实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不建议抗病毒治疗[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6):1279-1280.
[4]姚瑤.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治疗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18):127-129.
[5]周玲瑶,毛德文,张荣臻,等.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8,28(6):382-384.
[6]洪友志,黄记水,洪文聪,等.恩替卡韦治疗合并肺结核的慢性HBV携带者效果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11):2088-2091.
[7]陈伊明,钱申贤,谢亚萍,等.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预防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疗效对比及乙型肝炎再发危险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2014,36(11):941-944.
[8]吴秋萍,吴海丰,黄远江,等.PA、ChE、GGT联合诊断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价值[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1,13(9):1445-1448,1452.
作者简介:孔凡振(1981.6-),男,汉族,籍贯:山东省聊城市,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内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