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背景下财经类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2-02-07张昱昭
□张昱昭
一、引言
金融科技主要是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手段,实现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发展创新和效率提升。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一系列新的互联网科技手段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推动了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巨大创新。比如,金融科技应用于支付清算、证券和保险、借贷融资、财富管理、数字货币等多个领域。金融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金融市场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对金融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工程专业诞生于20世纪末,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已成为国内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金融工程深度融合了金融学、数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引入工程思维,解决经济活动中由不确定性引发的金融问题。所以,在金融科技的背景下,如何优化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金融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国内学者对于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例如,史永东和陈日清[1]提出财经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遵循理论性与应用型兼顾、思想性与工具性结合以及“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李国成,周本达和张穗萌[2]基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视角提出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牛华伟,颜荣卿和李旭东[3]认为在新的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为宽基础和重实践。潘海峰[4]基于实践教学体系的视角,提出了在金融科技背景下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主要包括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提升实践教学师资团队,优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内容。本文则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分析当前国内财经类院校在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进而根据该专业高度交叉特征提出针对性地实施建议。
二、财经类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金融工程专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迅猛,截至2021年,我国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高校达到了255所。在新形势下,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的深度融合对于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高校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改进培养方式,将会进一步导致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具体来说,财经类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在现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陈旧。教学环节往往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日后的操作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按照书本或者PPT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学习,这对于金融工程这门高度交叉的学科来说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不管是计算机编程还是数理推导,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单纯的讲解,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而失去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授课方式,比如,对于计算机编程,教师可以通过程序成果实现来吸引学生的关注,让编程成为一种乐趣而非负担;对于一些数理推导重难点,教师可以适当增加黑板板书的推倒过程,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感受到数理逻辑的美。此外,目前金融工程专业的考核形式比较单一,仍然是以试卷考试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适当采取一些其他的考核方式,例如结合金融科技和金融市场的案例分析,这种方式可以考察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利用计算机构建投资组合,验证行为金融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既能考察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又能考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二)课程设置与学生知识能力需求脱节。金融工程专业不仅要求掌握经典的金融学基础理论,还要有一定的数理推导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机编程能力,以及解决金融问题的实践能力。而在有限的本科学习期间,学生的课程繁多又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将会导致学生所学与学生的知识能力需求脱节,而这种现象在财经类高校中普遍存在。比如,虽然很多财经类学校开设了数据处理的课程,但是缺乏连续性。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时候掌握了数据的初步处理,但是在后续的课程当中缺乏对于数据处理方法的使用及深入。再比如,在很多财经类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没有涉及金融科技方面的内容,或者涉及了都是作为选修课的方式存在,这会让学生认为金融科技的知识不重要,也不会去重视,而了解金融科技相关的知识是现阶段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必备的素质。此外,专业设置的课程普遍以理论性课程为主,实践性课程占比过低,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导致其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弱。
(三)专业课设置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金融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较为抽象,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同时要求学生知识储备的广度与深度,所以很多专业课程的讲授必须建立在熟悉前置课程的基础之上,否则会导致学生听不懂而难以接受。一些高校在设置金融工程专业课程的时候,没有遵循难易循序渐进的规律,忽视了对于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教授的课程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使得学生听不懂而失去学习兴趣。比如,在金融衍生品定价中会涉及到较为复杂的数学模型,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较为全面的高等数学知识和较为扎实的推导能力,那么会难以理解模型背后的逻辑。在建立和解决数理模型时,如果学生对于金融学的理论知识没有深入的理解,那么将无法准确把握模型背后所体现的金融问题本质。在对金融市场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时,如果学生对于计算机编程不熟悉,那么将使学生束手无策,在实践时遇到阻碍。
(四)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国内财经类高校中高素质金融工程专业师资队伍较为欠缺。一是具有高学历的金融学博士或金融工程博士大部分流向金融行业,导致进入高校的高层次人才较少。二是从金融行业跳槽转入教育行业的人才非常少,绝大部分都是在行业内跳转,导致高校中的教师普遍缺乏从业实践经验。金融工程专业综合性强,这在客观上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多学科教育背景,还要有强大的综合知识体系,做到“能文能武”,最好还具备一定的金融市场实战经验,这样方能在教学和实验中游刃有余,对学生作出专业、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当今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教师还要额外掌握金融科技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将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进行融汇贯通,从而以生动的形式给学生讲解,这对金融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的缺口。
三、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充分利用课堂互动交流。由于金融工程专业不仅涉及到多专业,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了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与学生互动交流,这样可以调动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讲授数理公式背后逻辑的时候,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加提问的方式进行,并且适当增加学生当堂联系推导的机会。多学多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模型背后的逻辑。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接受程度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能够发现自身教学上面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可以更好地改进,提高讲解的质量。
(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金融工程专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如今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深度融合,在金融市场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传统的金融市场产生颠覆性的影响,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必须要重视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金融工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了紧跟时代发展,金融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中必须包含金融科技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熟悉金融科技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深入理解金融科技是如何与金融工程深度融合的。金融工程专业设置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能够解决金融市场出现各种问题的专业人才,所以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必须要始终走在科技的前沿,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必须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三)优化课程设计的时间顺序和比重。针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一是对于基础理论性的课程和工具性课程要尽量放在前面开设。保证学生在学习后续有一定难度的专业课知识时,具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对于工具性的课程在后续有足够的实践时间。二是适当增加数学推导和计算机编程能力相关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三是增加一些介绍前沿金融知识的课程,让学生及时了解金融市场的发展动态,拓宽学生视野。
(四)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对于高素质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一方面,院校应该加强对金融工程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优秀的金融工程专业教师去国外顶尖的学校进行交流访问,多参加学术、教学交流会,以增加自身的理论素养,对于教师访问交流的费用要予以资助;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去业界实践,比如去金融行业挂职锻炼。通过企业的实践经验,与自己的科研项目进行有机结合。同时积极引进经验丰富的业界从业者作为兼职教师,邀请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从业人员,开展讲座和课程讲授等活动。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金融工程专业仍属于新兴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诸多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根据金融工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本文在金融科技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的背景下,探讨了目前高校在培养金融工程人才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且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使得国内财经类高校对于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得到优化,最终培养出满足当下及未来我国经济与金融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复合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