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以《庭院景观设计》课程为例
2022-02-07罗淞雅
□罗淞雅
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与全面部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劳动精神面貌和崭新劳动价值观的时代新人[1]。
本文通过结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庭院景观设计》,针对以往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中劳动教育主题难以体现的问题,通过课堂实践改革,探索劳动教育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可行性方法和教学改革效果,通过不断地推敲和探索,逐步实现以劳促美、以劳促新、以劳促教,通过劳动教育引领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2]。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三全育人”背景下,思政教育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铺开,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明显的增强。劳动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中展开。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相对于专业技能课程而言,劳动教育的课时安排非常之少,劳动育人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被边缘化、弱化的情况[3]。
高职教育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职教育中,通过劳动可以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学生在进行劳动的过程,可以让人产生责任感、荣誉感、协作精神、坚毅品质、劳动习惯等思想观点[4]。劳动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还要通过“劳模精神”的输入,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帮助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强化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质,让学生深刻领悟美好的未来需要通过辛勤的劳动和付出来创造。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从专业方面来看,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鉴于其专业的性质和工作特点,许多工作的开展地点多在条件简陋的户外场所,甚至可能在偏远的工地项目上,这导致学生实习、工作期间,需要面对与在家、在校时截然不同的、相对艰苦的劳动环境。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适当地强化劳动教育,务必通过劳动教育增强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
当前高职学生以“00后”为主,这些学生许多受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中学阶段开始就普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课堂上仅有少数学生能做到专心听课、勤思考、勤提问、勤交流;反之,学生上课聊天、玩手机和睡觉的现象更为常见。因劳动教育的相对缺失,大部分学生在三年的校园生活中,对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等劳动精神也只停留在书面感受,难有深刻领会。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这些“00后”学生家庭条件都相对较好,在家时不需、或是较少需要进行家务、农务劳动;如果在校期间不加强对他们的劳动教育,将会导致学生的劳动意识愈发薄弱,造成学生不爱劳动、不愿劳动、甚至不会劳动的现象[5]。
三、《庭院景观设计》课程存在的劳动教育问题
(一)劳动教育展开形式单一。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中,教师一直以来都将培养学生进行设计创新和艺术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对于劳动素养的培养方面则很少关注。在这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通常单纯地以课后打扫教室卫生的方式展开,形式单一,缺乏具有创造性、教育性的劳动教育,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劳动意识,提升劳动兴趣。
(二)劳动教育专业针对性弱。在课程思政全面铺开的背景下,艺术设计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仍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导与实践为主,辅以美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庭院景观设计》课程通常以项目导入法进行课堂教学。在劳动教育环节中,所进行的与劳动素养相关的“工匠精神、手作传统”等口号式传授,与其他类别专业的劳动教育大同小异,与思政教育的内容也相去不远,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特色劳动教育元素与劳动教育内容。
(三)劳动教育考评机制缺失。为考核学生《庭院景观设计》课程学习的情况,课程考核结合设计方案的创作思维导向,实训过程的责任意识与设计的创新精神来进行综合考核。其中职业素质考核占20%,综合实训考核占50%,庭院景观快题设计考试占30%。在本门课程的考评机制中已经融入了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同时进行了考核项目、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标准及权重比例等考评问题的探索。目前职业素养的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平时学习记录、团队合作精神、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等,劳动教育尚未明确出现在考核评价标准中,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劳动”的不关注和不重视。
四、《庭院景观设计》课程中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法
《庭院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专业课,在进行教学实施设计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对课程所涉及到的劳动教育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并将这些元素按照艺术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在二年级阶段的技能学习与生活需求,有针对性地将劳动教育元素分层次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当中。
(一)确立“立德树人”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目标的确立应以“劳动精神”为核心,树立“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坚持“劳动行为”。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在劳动教育精神的指导下,在课前需要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仔细推敲,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带领学生体验专业劳动过程、引导学生克服劳动困难、带领学生获取劳动成果等方式,让学生从劳动过程中获取快乐,从劳动成果中收获喜悦。
(二)构建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劳动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一部分,可以与《庭院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实训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院造园实训室资源,将职业技能竞赛“园林设计与施工”赛项内容引入教学实践,实施以赛促学、工学结合,劳动育人。《庭院景观设计》课程主要通过:创新创业的思维能力、严谨规范的工匠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劳动等方面来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劳动态度养成的方面,通过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课中记录、课后整理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劳动意识,通过提高对学生的实训过程的考核标准,培养学生日常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心态和主动承担“脏活、累活”的担当。在劳动行为的引导方面,通过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场地前期测量与调研、庭院景观局部施工作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既强化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获取了劳动能力。
(三)健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调整课程原有考核评价体系,在素养考核部分增加劳动素养内容,并明确具体考核内容、评价方式、权重比例等,以解决教师和学生对于劳动教育不重视、对于劳动考核不落实等问题。在考核标准方面,将劳动素养融入到:“在调研及现场踏勘等环节表现出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关心他人等优良品质;体现良好的工作习惯,能事前做好准备工作,事中有条不紊,逐步推进;”等具体标准中。通过具体考核标准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课程实践的劳动过程中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专业的劳动技能。
(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专业课程劳动教育的教学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其自身思想价值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在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分析,使劳动育人与课程环节有机结合。教师在课堂上以劳动先行,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来陪伴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培养的全过程。
五、《庭院景观设计》课程改革的成效
(一)以劳促美。《庭院景观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在课堂教学上,学生通过动手劳动实践,在完成设计作品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实际劳动,把自己脑海中的思想与创意,通过图纸、作品等实实在在地呈现出来。因此,在本次课程学习中,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同时,还感受到了是劳动创造了美,通过劳动促进了审美的提升。
(二)以劳促新。劳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更有创造性的方案设计。在《庭院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学生初次独立进行作品设计的劳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他们鼓励,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开放思路,创作出多元化的设计作品。例如在进行庭院风格呈现时,可以通过不同的元素组合方式来表达,例如中式风格庭院可以以铺装为主元素、也可以以绿化景观为主元素、亦或是以假山叠水为主元素;当发现某种元素使用效果不好,无法呈现预期效果时,可通过多次劳动的尝试,激发创意灵感进行再次创作,直到完成最终的作品。
(三)以劳促教。具体到本门课程的教学实施,引入往年“园林设计与施工”职业技能竞赛赛项内容,将学生分为3~5人一组,要求各小组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构思设计并呈现一套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庭院景观设计系列图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前期资料收集整理、方案设计构思、电脑模型和效果图制作等主动劳动,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连贯的劳动行为。通过以劳促教,保障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加强他们对职业劳动观念、制度、过程等方面的思考,以培养学生成为兼具设计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六、结语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中有机地融入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提升艺术修养的同时能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让他们能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自身具体的职业类别展开创新性劳动。劳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