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2022-02-07王明宇郭汉丁贺雨桐金振兴

科技和产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项目风险阈值工程项目

王明宇,郭汉丁,贺雨桐,苏 聪,金振兴

(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管理研究中心,天津 300384)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战略需求,也是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的必然选择[1]。据相关资料表明,截至2019年,中国既有建筑约为718亿m2,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达到50%,能源消耗占全国能耗总量的比例约为47%,绿色建筑面积约为50亿m2,既有建筑存量大、能耗高,改造迫切、潜力巨大。至今,中国既有建筑改造多以单项节能改造为主要内容,虽取得一定成效,但距综合效益集成的整体化绿色改造目标还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既有理念观念问题,又有体制机制问题,更有合同能源管理(EPC)模式运行的风险制约问题。因此,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风险预警值得深化探究。鉴于国内外对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尚属鲜见,从风险管理内容来看,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与一般工程项目属于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基于此,本文从梳理国内外一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着手,解析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的特殊性,论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风险预警机制与响应策略研究的价值与必要性,以期为中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以风险治理有效性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效益,驱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健康高效发展。

1 国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动态

国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源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美国萧伯纳博士提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概念[2],拉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帷幕。近期的研究主要涉及风险治理、风险感知、风险阈值、风险分配优化等4个方面。

1.1 基于要素协同的风险治理研究

从风险管理向风险治理转变是主动应对风险的理念变革。“风险治理”一词是在2003年由国际风险治理委员会(IRGC)提出的。Ruijter等[3]基于复杂网络视角,指出风险治理是由行为者、规则、惯例、流程和机制构成的复杂网络在综合评估风险的法律、制度、社会和经济背景下,收集、分析和传达相关风险信息并做出管理决策的活动。Ingram等[4]强调项目治理中合作关系的内涵,认为风险治理是将良好的治理原则应用于风险的识别、评估、管理和沟通,由此意味着良好的风险治理需要多元参与、沟通包容以及协调配合等多种要素协同下的合作关系。Hardy和Maguire[5]从风险结构角度出发,指出风险治理能够预先确定风险管理实施的条件,通过变更风险结构和排列风险次序,从而改观管理层对风险的看法,使风险管理从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Gachie[6]基于动态视角阐述了风险治理理念,认为风险治理具备动态的应对能力,通过整合项目风险与项目资源,能够帮助管理人员灵活调整项目运行的方向,并提高对于项目结构、流程和环境之间的风险意识。Lidskog等[7]基于对项目风险认知偏差的本质,指出风险治理的基本理念是公开、透明、参与、包容、审议和反思,在保证专家之于风险的不同见解持开放态度的同时要多方考量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1.2 基于主体特征的风险感知研究

项目主体特征和因素复杂性波及风险感知与决策。行为的异质性决定了风险感知因素的复杂性,稳定的感知风险有赖于对风险感知影响因素的科学分析。Requier等[8]将项目主体的风险感知因素概括为先天偏见和后天经验的范式组合,即文化、社会、政治和情感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方法,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价值。Regan[9]提出风险感知因素中存在“堤坝效应”,认为主体的风险感知强度与其风险防范程度成反比关系,项目主体针对风险采取的防范程度越高,风险的感知能力就越低。Ploywarin等[10]在泰国铁路项目中以问卷的方式获取了675个样本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信息获取、信任、情绪与风险感知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在影响风险感知的因素中,公众对铁路项目的情感因素影响更为直接。Liu等[11]对项目中不同主体分别设计问卷,发现项目合作主体分享的知识和经验能够使管理人员对潜在的风险更加敏感,进而增强其风险感知,同时能够减轻项目主体之间角色模糊的现象。Pandit等[12]指出风险感知因素不仅涵括风险本身的特征和信息来源,还包括不同主体的性格、情绪和价值取向,项目主体的性格或情绪嵌入可能导致对于实际情况和风险的忽略抑或对于风险发生与影响的适应,价值取向则会影响风险评估与风险纾解的路径。Wauters等[13]通过调查发现,影响项目主体决策的风险感知因素不仅受到决策所造成潜在损失概率和程度的影响,其之于项目的熟悉程度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项目熟悉程度高的决策者具备更稳定的风险感知。

1.3 基于柔性原则的风险阈值研究

风险的未知性与动态性决定了风险阈值柔性的本质特征。Malhotra等[14]基于风险动态性特征,利用由进度风险分析(SRA)获得的敏感性信息和在项目控制期间获得的挣值管理(EVM)信息作为设置风险阈值的合理指标,实现了风险阈值的柔性调整。Kim[15]指出项目风险控制策略实施的有效性受牵制于风险阈值设定,基于项目目标在时间和资金上的可实现程度提出了一种根据项目进度动态柔性调整阈值的定量方法,以实现项目风险预测的及时纠偏。Liu等[16]针对阈值设定的原则展开研究,指出阈值设定没有绝对的准则,在预警系统中强行套用阈值并不可取,每个环节都必须经过风险承载力的测算,视不同情况进行柔性设定。Xie等[17]基于D-S证据理论和粗糙集理论柔性地设定了风险阈值,能够处理不精准、不精细和不完整的数据。Holm[18]指出风险阈值要参照可忽略风险与必须接受风险的水平评估结果柔性设限,并提出嵌入主体风险偏好的支付意愿(WTP)方法以及添加不同阈值加权平均的两种阈值设定的方法。

1.4 基于价值导向的风险分配优化研究

工程项目风险的损失和收益双重性决定了风险分配优化的价值趋向。Rouhani等[19]通过研究智利公路建设PPP项目风险分配策略,指出项目的性质和参与者的风险偏好是影响项目风险共担的核心要素,最优化风险分配形式的形成取决于承包商现有业务与项目之间的关联程度。Nasirzadeh等[20]针对项目先前风险分配研究忽略缔约方行为的困厄,利用量化风险分配的博弈模型予以优化,同时着眼于客户和承包商成本,使客户和承包商的总成本降到最低。Shrestha等[21]指出在PPP项目中风险分配不当源于政府外部风险承担的缺失,致使风险承受能力与风险承担责任失衡成为常态,据此提出避免政府向私营部门转移过多外部风险的做法,并促使政府在风险管理方面承担更多责任的优化策略。Klinke[22]指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中合理的风险分配是业主择取节能服务企业(ESCO)的重要因素,并基于激励系统理论与风险道德模型从风险分配内容上进行优化,厘清了合作过程中ESCO承担技术风险、财务风险以及重新谈判风险。Hufen等[23]针对鹿特丹市节能改造项目合同案例展开分析,基于风险因素的动态变化设计激励机制与风险分配的优化策略,以形成互利共赢的动态风险分配。Su等[24]设运用博弈论对IPD项目主体风险分配决策的互动分析进行建模,重构了IPD项目风险分配优化框架,同时考虑框架中相互作用的4个层次:成本超支、管理过程的风险、激励机制和参与者决策等影响项目效益的风险。

2 国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1987年郭仲伟的《风险分析与决策》出版标志着中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开端[25]。近期研究主要集中于风险动态监测机制、风险演化规律、风险评价体系、风险预警模型4个方面。

2.1 工程项目风险动态监测机制研究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长期复杂多变性决定了实施风险动态监测的必要性。邹静等[26]基于系统视角围绕“点面结合,整体关联”的原则实现风险因素的风险点采集,深层挖掘风险数据以搭建监测平台为媒介建立风险监测机制,通过实时监测保持动态风险信息的掌控,达到应急处理的目的。王国明[27]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立的基础上详细设置安全区、轻警区、重警区的域值,旨在明晰实时风险强度,掌握风险好转或恶化的变动,以实现风险动态监测机制的建立。刘飞[28]针对海外工程项目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采用常规监测、特殊监测与随机监测相结合的风险监测机制,灵活、全面、系统的识别风险信息,从常规到特殊、从既定到随机全方位判别风险,为风险管理模式高效化提供保障。肖玲玲[29]以GIS 方法为核心,以通信技术为指导,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实时监控,通过对监测数据同步归并形成风险动态监测机制从而保障项目稳定运行,提升风险信息监测水平。林鸣[30]在岛隧工程中建立动态风险库,同时利用PDCA动态循环实现风险库内信息的实时更新,通过反复渐进式地辨识风险,不断扫清项目风险的“盲点”,从而建立更加健全的风险监测机制。

2.2 工程项目风险演化规律研究

工程项目风险形成的内在机理决定了风险的动态演变特征。高军等[31]着眼于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演化规律,借助系统动力学本身的动态演变特征建构风险演化模型,通过仿真试验发现项目存在“阈值效应”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水平等要素的投入会使项目风险从演化阶段跳转到消解阶段。刘晓峰等[32]以自组织理论为基础探析项目邻避风险的演化规律,从而得出:邻避风险演化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倒“U”形规律,随着公众风险感知增强,风险会在一定阶段内处于高发状态,但并不会就此愈演愈烈。江新等[33]通过模拟仿真实验发现项目前期规划阶段风险演化的规律,即信息不透明、公众参与度低等负面情况的交互式效应使利益相关者的负面情绪上升,导致风险伴随工程的推进不断加剧,若不采取合理的管控措施,将会达到风险峰值使风险爆发。向鹏成等[34]引入社会燃烧理论对项目的风险演化规律展开分析,得出公众风险感知会给原有平衡局面施以“负贡献”,经过外界“助燃剂”的推波助澜,致使其质、量突破点火温度阈值,从而爆发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秦旋等[35]基于 CAS 理论构建风险演化模型,通过计算实验方法和强化学习 Q-learning探究风险演化规律,得出管理者应对风险的态度是抑制风险加剧最为关键的因素,并提出“探测—效应”风险治理模式有效提升风险应对能力。高武等[36]基于风险演化外生动力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指出风险演化动力不仅有环境改变的因素,还受到主体价值导向与博弈格局的牵制,并通过建立项目风险交互演化的“三重动力机制模型”发现了风险演化的动力规律和路径规律。

2.3 工程项目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工程项目风险治理与应对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风险度量和风险评价。郭柯兰等[37]通过MATLAB软件构建BP神经网络风险评价体系,同时参照BIM模型可视化操作功能实现与计价软件的交互,从而依据清单定额量化风险,最后结合实例验证采用该方法能够实现风险评价的客观性与高效性。汤晓玲等[38]通过文献梳理识别出风险因素,基于因子分析法测算风险因素权重,以国际政治、外交关系等为基本的评价维度,建立风险评价体系,从而形成有效决策依据。郭子妍等[39]基于投资视角建构多层次项目风险评价体系,从外部环境、节能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得到投资风险程度的权重,架构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投资风险控制思路。刘晓君等[40]在既有住区节能改造项目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综合风险因素间关联机理,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综合评价法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对技术、财务市场、效益等方面展开评价,并针对高权重风险因素从不同角度提出管控措施。李强年等[41]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材料设备、客观环境、参与方因素等项目风险展开评价,通过对风险因素的量化排序从而确定关键风险因素。

2.4 工程项目风险预警模型研究

工程项目风险主动治理的基础前提是风险预警。建立有效的预警模型能够有效提升风险预警的可靠性,是强化风险管控的关键途径。黄德春等[42]基于项目多元利益冲突视角,依托贝叶斯网络,以其网络节点表征利益相关者与利益诉求风险,连接节点有向边表征利益冲突,据此构建风险预警模型,通过港珠澳大桥项目中预警模型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预警模型能够较好地锁定风险源泉。程平等[43]将风险诱因作用于项目风险的强度注入贝叶斯网络结构,依据对各级节点的赋值,测探各指标节点对风险的作用程度,据此建立风险预警模型,以期为项目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提供路径指引。文凡等[44]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以项目全过程监控优化提升为出发点,应用正态分布拟合量化时间节点、集成多维数据、设定预警区间,形成项目症结节点管控和偏差剖析的预警模型,旨在增强全过程风险管控。谢宇浩等[45]在系统分析项目合同履约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合同履约实践与风险管理理论双向引导,来实现项目合同履约风险预警管控的概念模型构建,继而提升履约风险的整体管控。马力等[46]基于风险持续发展视角,围绕政府公共工程项目特性,基于云理论通过云推理和正逆向云模型分别测算以 COWA 算子赋权的定量、定性风险指标测度值,据此构建投资风险预警模型。

3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特殊性分析

同一般工程项目相比,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是一项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下追求建筑性能系统提升的特殊改造项目,除具有一般项目属性和通用风险管理原理要求外,还由于改造目标综合、内容过程集聚、改造与使用重叠、维护与更新兼顾以及EPC模式下风险分配不均衡等特征交互影响,带来了其风险管理研究的复杂性。

3.1 改造目标综合性与内容过程集聚性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复杂性

相较于传统改造项目而言,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以提升建筑综合性能为目标,注重用户感知体验的增强,旨在提升业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高品质、低能耗的生活与工作空间。综合目标下的绿色改造集聚控制能源消耗、优化功能分区、完善配套设施完善和改善环境品质等诸多内容与调查居民意愿、设计建筑结构、监测节能效果等众多过程。改造目标综合性与内容过程集聚性势必导致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因素庞杂、风险源头多端、风险诱发多变。一方面,伴随改造过程各个阶段工作内容的骤增会产生相应的增量风险因素,由此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另一方面,集聚性的改造内容相互存在关联,伴随漫长的改造周期形成风险因素交叉,从而诱发风险因素之间的耦合效应,迸发出新的风险,造成风险因素的复杂性增大,进一步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复杂性。

3.2 改造与使用重叠、维护与更新兼顾导致了风险管理的困难性

相较于传统新建项目,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不仅包含了人机交互还涵括了环境交互,承载了更多潜在未知的风险。一方面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开展过程中面临改造与使用重叠的问题。从内部施工来看,除既有建筑自身占用空间之外,民众使用过程所占据的停车、休闲及通行空间等严重压缩了施工空间,导致施工环境狭小,为机器堆放及运输制造不小障碍,由此为改造内部风险管理带来了困难;从外部环境来看,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具体使用对象的需求层次及需求结构的异质性,导致无法与改造价值目标提升趋同,增加了改造过程外部环境的风险系数,同时施工带来的噪音、污染以及安全隐患导致民众生活品质下降甚至危及到人身安全,故民众与机器、施工环境与生活环境的交互势必会带来民众的不满情绪,既要解决民众诉求又要协调各方利益,同时在不影响建筑正常使用的前提下保证施工有序开展导致了风险管理的困难性;另一方面,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进行维护的同时还要兼顾更新。由于待改造建筑物年久失修、线路老化,在更新过程中容易造成结构、设备的损坏,带来重复维护等问题。此外施工顺序错乱、设计方案不兼容等矛盾都会使风险出现的环节增多、未知性增大,同样导致了风险管理的困难性。

3.3 EPC模式下风险分配不均衡加剧了风险管理的挑战性

中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刚刚起步,与取得一定成效的节能改造拥有共同市场运作模式。经国内外证明EPC模式是节能改造有效的市场运作模式,具有风险分配不均衡的特征。其内涵决定节能服务公司需要为业主提供一系列专业化绿色改造服务,设限了ESCO承担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中大部分风险的困局。在项目的改造过程中,ESCO负责项目的投资与建设,由此默认了投资和建设过程中主要风险的归属性;在改造完成后的运营管理过程中,业主用能不规范的行为或是外部宏观市场环境的变化引起能源价格的波动进而造成投资收益缩水,导致ESCO还承担着收益和回报不稳定的风险,这样一味地将项目中大部分风险转移给ESCO的分配格局增大了其风险承受压力的同时加剧了风险管理挑战性。另一方面,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风险与收益分配的不匹配性导致ESCO承担项目大部分风险后,还要与项目其他主体共同分享节能收益,无疑弱化了ESCO风险管理的主动性,更加加剧了风险管理的挑战性。

4 结语

市场机制下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有效风险治理。纵观国内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涉及风险治理、风险阈值、风险演化规律、风险评价体系等4个方面。以研究对象来看,国内外理论多局限于一般工程项目,以管理主体来看,则聚焦于同等地位的主体,以治理视角来看,多侧重于双方主体风险共担。以ESCO承担风险为主的EPC模式下,考虑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目标综合性与内容过程集聚性、改造与使用重叠、维护与更新兼顾,以及EPC模式下风险分配不均衡带来的风险管理复杂、困难与挑战特征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研究尚属鲜见,以EPC模式下风险主动治理为切入点,考虑其风险管理特殊性开展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风险预警机制与响应策略研究具有现实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因此,基于项目治理视角,以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风险主动治理有效性为导向,以实现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归宿,综合考虑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目标综合性与内容过程集聚性、改造与使用重叠、维护与更新兼顾,以及EPC模式下风险分配不均衡的特殊性,阐释EPC模式下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特征,探析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ESCO风险预警影响要素及其关联关系,剖析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ESCO风险成因,识别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ESCO风险因素,构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ESCO风险预警模型,探索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ESCO风险预警运行机制,剖析中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具体实例,判定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风险警度,提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ESCO风险预警响应策略,推动基于风险主动治理驱动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事业高效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项目风险阈值工程项目
基于ISM模型的EPC项目风险网络分析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采用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作为假体周围感染的阈值
小波阈值去噪在深小孔钻削声发射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海外大型铁路工程项目设备采购实践
基于概率分布的PPP项目风险承担支出测算
基于迟滞比较器的双阈值稳压供电控制电路
一种改进的小波阈值降噪方法
加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
代建项目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