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绿色发展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2022-02-07郑舒允

科技和产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汽车产业基础设施新能源

郑舒允

(广西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南宁 530004)

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绿色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同时,绿色发展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要求。中国要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映射,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则离不开绿色发展。这一发展理念的转变是党和国家在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所导致的问题后,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生态以及社会发展等问题所做出的重大转变,符合国内当前现状。高质量绿色发展现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标准与发展依据。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经济发展受阻,民生略受影响,众多中小企业也在此次冲击下面临极大的危机。但是,在疫情期间有一现象却显得十分特别。由于疫情关系,居民大多处于居家状态,减少了出行,多省、市的报告显示,在疫情期间当地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PM2.5指数显著下降。这一情况也侧面表明车辆的尾气污染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是极大的。而如今虽然在绿色出行的倡导下,人们出行选择共享单车、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变得越来越多,但是汽车的便捷性使得乘车出行已是不可逆的趋势。受此次疫情的影响,人与人之间需要一定的安全距离,地铁、公交等出行方式暴露出了其弊端。因此,如何在保持独立空间的情况下低碳、绿色出行,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新能源汽车将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早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纲领颁布的时候,新能源汽车已经被列为重点领域之一。但是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却不尽人意。此次疫情又将其拉回大众视野。绿色发展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所在,而高质量则是其问题所在。如何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绿色发展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即达到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

本文基于高质量的绿色发展视角,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出发,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探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任平和刘经伟[1]将绿色发展分为绿色投资、绿色生产、绿色消费3个维度。李梦欣和任保平[2]在研究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的绿色发展应保证供需的平衡,使生产与消费路径一致。从供给侧引导企业绿色生产与发展的同时促使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与之同步,合理对接避免供需失调。同时,消费结构的升级也有利于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3]。黄娟和王幸楠[4]指出可以借鉴绿色发展状况较好的北欧国家的经验,从鼓励企业绿色发展的税收政策的制定到相关绿色发展的法律体系的构建再到绿色发展理念与绿色消费的培养,全方位地进行绿色发展战略的部署。杨宜勇等[5]也从中国绿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要从法律建设、技术支持、观念教育等方面,综合利用对于绿色发展有利的政策工具,确保中国绿色发展之路的长远布局。对于高质量发展,冯莉和曹霞[6]将其内涵概括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由生产向创新的转变,是由中国“质”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高质量绿色发展同样是以人为中心,以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可持续地共同发展[1]。

在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中,弋亚群和向琴[7]基于波特五力模型进行分析,旨在发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盈利点从而使其更好地发展,提出应调动有效资源,增强技术能力等建议。张晓宇等[8]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基本是“政府+市场”型,发展战略还未完善。王秀杰等[9]探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政策、技术、成本、基础设施、商业模式等方面予以改进。赵世佳等[10]和杨时川[11]均在研究中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张芳和邹俊[12]提出可以在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上运用PPP模式,发挥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力解决现存问题。吴雪斌等[13]则是综合对比了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路径。在绿色发展的视角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应从产业目标创新、产业标准创新、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管理创新、产业推广创新方面体系化地进行升级,以适应绿色发展要求[14]。

2 国内外现状对比

2.1 国内发展现状

2.1.1 新能源汽车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稍晚,但近年来的发展势头却不可小觑。随着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补贴等政策的进一步加大,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购买对象。《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显示,将对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财政补贴政策延长至2022年底。除国家统一的政策外,各地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激励措施。

截至2019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达381万辆,与2018年底相比,增加了120万辆,增长率为46.05%,增长趋势良好,但也仅占全部汽车总量的1.46%,还有极大的增长空间。其中,新能源客车发展态势优于新能源轿车。在政策引导下,各地的公交车首先实现了纯电动的转换,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公共车辆也在逐步向新能源汽车更替。部分地区的出租车也正部分向新能源汽车转换。

国内的汽车企业涌现出了优秀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如比亚迪的元、上汽的荣威,吉利的博瑞等。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近几年发展速度显著提升,但由于基础薄弱,和国际领先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

2.1.2 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

新能源汽车拥有巨大潜力,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并与之配套。2015年至今,中国已颁布了多项关于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单位内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等的发布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使得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截至2019年底,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数量已达122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52万个,私人充电桩70万个,广东、江苏、北京的充电桩数量居前三。由此可见中国对于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已覆盖全国404个城市,形成了“十纵十横两环”的充电网络,充电桩的服务商有百余家。并且目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数量几乎已达美国的8倍之多。

发展趋势虽好,但国内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之比仅为3.4∶1,其中与公共充电桩之比仅为7.3∶1,车桩比明显未能支撑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础设施仍是制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短板。而且充电桩进小区难、充电耗时久、安装位置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绿色发展。

2.2 国外发展现状

2.2.1 新能源汽车

国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主要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主。国外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优先于国内出现,发展时间长,因此拥有良好的基础,市场渗透率普遍高于中国。

美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水平和政策支持一直处于世界前列。美国相关部门发布的《电动汽车普及蓝图》,明确了美国未来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道路,提出至2022年,每户家庭都能拥有插电式电动汽车。美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也持续高速增长,以特斯拉为首的美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掌握着动力电池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并且特斯拉的营销策略也明显优于全球范围内的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

日本目前采取绿色税制等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电动汽车发展路线图》提到,至202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并且日本在2010年所制定的2020年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在2013年就已实现,可见日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

以德国为首的欧洲部分国家承诺至2050年将不再销售燃油车,这一强力的举措可以看出其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德国投入了将近20亿欧元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并且将新能源汽车的免税期增加至10年。这种投入也为德国带来了极高的电动汽车增长率,德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相当大的市场。

2.2.2 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国外迅速发展。国外各国也大多采取财政补贴、财税减免等方式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虽说中国目前处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保有量之首,但在人均方面,国外明显占有优势。但是充电桩的盈利模式在国内外均未被充分发掘。

美国政府规定,每修建一个家庭充电桩可获得最高2 000美元的抵税优惠(相当于购买和安装家庭充电桩成本的一半),而商业用户修建大型充电基础设施则可以享受最高5万美元的抵税优惠。截至2014年底美国的充电桩74%属于私人充电桩,私人充电设施的齐全弱化了消费者对于公共充电桩的需求,节约了国家财政资源。美国有几个较大的充电桩服务商掌握了美国比例极高的充电桩数量,这使得美国同一区域内的充电桩品牌相同,从而大部分的服务操作都可统一简化。

日本则是由政府出资扶持企业扩建充电网络,这有利于充电桩的统一管理。并且依托日本便利店的客流量,积极扩充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运营规模,使得日本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的有效利用率得到提升。还采取了补贴退出机制,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政策措施上给予了支持。

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的对比,结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自身的发展,探析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3.1.1 缺乏核心技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虽然在技术创新水平上已有提升,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对于核心技术的掌控也存在不足。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核心技术仍由发达国家掌控,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这一重点领域,国内的技术水平仍远在发达国家之下。中国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技术创新水平低,在早期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还不敌发达国家一个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基础设施充电桩充电时长过长这一技术问题,目前没有明显的技术突破,这也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因素。

3.1.2 产业未形成规模优势,总体发展较为落后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仍未形成规模优势,各大新能源汽车企业均处于独立发展状态,未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规模优势得不到体现,致使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速度不高,发展质量未形成质的飞跃。在生产成本上,由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成本较高,且材料受上下游企业制约,在未形成规模优势前,使得汽车整体成本高,销售价格与传统燃油车相比也不具有竞争力。

3.1.3 绿色营销策略落后

新能源汽车企业应把握新能源汽车产品绿色、节能的重点,发挥其优势,向消费者传达绿色消费、环境保护的理念。打通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端口,简化营销流程与渠道,做到绿色营销,传递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消费者对于其品牌的认可度。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绿色营销手段单一,忽略了营销手段与策略的组合,并且未向公众进行理念的传递,因而未达到绿色营销的目的。

3.1.4 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用户体验不佳

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发展跟不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是困扰消费者购买的重要问题所在。随着公众绿色消费观念与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购买新能源汽车,但其基础设施的不配套,引发了充电难等问题,使得消费者降低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虽然中国一直在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布局,但目前的车桩比仍不足以满足新能源汽车车主对充电的需求,尤其在商圈等密集型场所往往会造成充电排队、充电难的现象。并且现有的公共充电桩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使得一方面用户充电难,而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充电桩闲置,甚至有部分充电桩安装位置偏远,根本得不到利用。对于充电桩出现故障时的维修也存在极大问题,权责不明晰使得充电桩后期维护困难,维修速度慢也导致部分充电桩被废弃。还存在私人充电桩难以进小区的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新能源汽车发展受制约,新能源汽车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3.1.5 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成本偏高

国内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成本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成本、配电设施成本以及运营成本,并且还有土地购置成本,这几者相加使得公共充电设施的建设成本极高,这也导致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慢,无法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匹配的情况出现,仅依靠政府支持难以解决根本问题。美国的私人充电桩数量远高于公共充电桩,极大缓解了财政压力。

3.1.6 充电设施未出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盈利能力弱

充电设施建设后难以收回成本、盈利能力弱的问题,使得私人资本对于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投入乏力,转变其商业模式以提高盈利能力问题应受到重视。而中国目前未探索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国际上也没有更好的模式可以借鉴,这就需要中国进行自主创新。目前国内的充电设施商业模式单一,充电费用直接由国家电网收取,而运营商仅能依靠充电服务费盈利,但这一利润点极低,难以维持运营。并且现有的充电桩服务商有百余家,极难形成规模效益,因此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影响,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同样存在很大影响。

3.1.7 相关政策体系未完善

中国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出台了众多举措,但整体的政策体系仍需完善。政府作为社会发展与前进的推手,应针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给予更细致的政策措施。地方政府的举措与中央政府的衔接并不紧密,这也会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于充电桩进小区的问题目前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政府的政策措施应对此进行完善与优化。

3.2 对策建议

3.2.1 促进产学研协调绿色创新,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低的问题,可以整合企业、学校、政府的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的密切合作,形成合力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绿色创新,减少资源的浪费,使新技术不仅能推动产业的发展,还能做到低耗能、绿色环保,兼顾绿色发展的理念,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到真正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励产学研协同创新,还应加大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保障技术研发持续进行。仅给予资金支持还不够,应同时兼顾技术人才的培养,人才才是技术创新的源头。这样才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注入动力。

3.2.2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力

一家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而聚合整个产业的力量则能够产生规模效力,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质的飞跃。使产业集聚发展还能够削减成本、减少成本的压力,以及减弱上下游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影响。在开放式创新的影响下,产业集聚形成的产业联盟能够在共性的技术上有所突破。产业的集聚发展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对于传统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3.2.3 培养绿色营销意识,打造国内龙头品牌

绿色营销涵盖的不仅是传统营销环节,还包括绿色意识的传达,能够向消费者传递企业社会责任感与环保使命感,增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赖。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缺少了行业的龙头领导品牌,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往往不止做新能源汽车,还涉及传统燃油车领域,这会使消费者质疑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专业性。相比于美国的特斯拉公司,国内缺少这样的行业领导品牌,因而也缺乏国际竞争力。所以打造一个技术过硬、有绿色营销意识的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导品牌十分必要。这不仅可以扩大国内外的影响力,还能够引领国内其他企业的发展,从而提升产业整理实力。

3.2.4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合理布局,统一运营管理服务

为确保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能够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良好匹配,政府应一方面加快公共充电桩的建设,另一方面解决私人充电桩建设的问题,鼓励用户建立私人充电桩,节约社会资本。对于公共充电桩的建设应对其进行合理布局,使充电桩的利用率最大化,积极与商场的地下停车库合作,以防在密集场所充电难的情况发生。并且改善充电桩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充电桩服务商众多的问题,可以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服务进行统一化管理,整合充电桩服务,一方面可以减少国家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方便用户,提升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并且减少用户的充电费用,从而增强用户的满意度。

3.2.5 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促进企业与政府合作

由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因此其建设进展慢,制约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可以拓宽融资渠道,从而弥补公共建设资金的不足,降低政府的财政压力。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其基础设施的需求不会小,单靠政府的财政支持不能彻底解决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的问题,因此需要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社会资本的加入可以减轻负担、分散风险。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定是向好的趋势,所以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是无利可图,从本质上讲加强企业与政府的合作是双赢的效果。

3.2.6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创新

充电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目的是实现充电桩与用户、充电桩与运营商、用户与运营商之间信息共享,为用户提供充电便利,解决找桩难、充电难的问题。与上文提到的统一运营管理服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互联互通的实现可以很好地解决在众多充电桩服务商市场上存在的不便利性。现有关于新能源汽车的App已出现,其对充电桩的分布给予地图显示,但像报废充电桩以及不可对外使用的充电桩并未给出提示。互联互通可以快速地针对充电桩的问题予以反映并解决,增强用户体验。在商业模式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企业的引导,促使其探索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也可以利用互联互通的优势进行探索,整合资源,提高盈利能力。也可效仿日本模式,依托流量进行布局,使利用率与利润率均得以提升。还可以通过探索私人充电桩共享的方式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3.2.7 健全政策和法律体系

在现有政策体系上完善、健全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对私人充电桩的规范化、合理化要进行政策指导,私人充电桩的建设有利于缓解财政压力,因此私人充电桩的准入政策应给予明确与完善。其次对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布局应随着其发展进行调整,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与技术标准也应调整与完善,并且对新能源汽车购买的鼓励政策也应不断调整以激发市场活力。最后对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其他方面也需健全现有政策。在倡导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法律方面应给予完善,一来可以提高公众关注度,表明国家对于绿色发展的立场,二来可以约束企业的行为,使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趋势逐步扩大。

3.2.8 加大宣传力度,培养绿色消费理念

结合绿色发展法律体系的完善,政府和企业均应从自身层面加大公众宣传力度,让公众看到新能源汽车对于环境改善的优势,并培养公众的绿色消费理念,从而促使公众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选择。

4 结语

绿色发展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应对资源与环境挑战的共识方案,中国政府也明确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低耗能、低污染的新兴产业在疫情期间又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如何使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绿色发展,而且实现高质量的绿色发展,还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比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基于高质量绿色发展视角,剖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并为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猜你喜欢

汽车产业基础设施新能源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商洛加快培育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共享新能源汽车产业盛宴
绿色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