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育学领域的我国户外运动研究可视化综述
2022-02-06徐学伟
徐学伟,车 超
户外运动作为一种集运动健身、旅游休闲、娱乐社交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形式,随着国民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日益受到追捧[1-2];同时,据前期研究显示,我国户外运动研究总体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对户外运动研究领域的梳理与反思则尚显薄弱[3]。为此,依靠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通过数据挖掘和图像分析对中国户外运动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回顾,厘清中国户外运动的研究现状、热点及成果等。一方面期望对该领域理论梳理稍作弥补;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国户外运动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了解研究前沿、把握发展动向,对推动我国户外运动领域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目前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中文核心期刊在数量方面较为可靠,本文选取CNKI作为数据检索平台。进入CNKI期刊页面,检索策略采用“主题=户外运动”,并精确学科为“体育”以排除无关数据,检索时间为2022年1月16日,共采集文献1 526篇,下载格式为Refworks。研究主要采用基于JAVA平台的Cite Space 5.4.R4版本分析软件。该软件在呈现学科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和功能优势[4],可将庞大的数据绘制成图形或图像直观呈现出来,为研究决策提供依据[5]。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时间分布特征
根据普赖斯提出的科技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将户外运动研究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86—2005年户外运动研究的学科诞生阶段、2006—2015年户外运动研究的大发展阶段、2016—2019年户外运动研究的成熟阶段、2020—2022年户外运动研究的相对完备阶段。在1986—2005年学科诞生阶段,中国处于物资尚不充足的时代,社会主要精力集中在发展生产上,从事户外运动的人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故此阶段发文量较低。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该领域第一篇文献为王昆仑于1986年6月30日发表于《体育文史》(现《体育文化导刊》)第3期的文章《清代女子的户外运动——走桥》。该文章指出走桥即闲行、漫步,描述了清代女子身着绫衫,结伴行游街市的情景,作者明确指出走桥对于封建时期的妇女无疑是一项很好的户外运动[6],该研究开启了我国研究者对户外运动研究的序幕。2006—2015年是户外运动研究的大发展阶段,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缩减,人民群众的休闲时间增加,加之城市化发展到中期阶段,休闲场所等各项配套设施相对完善,使得户外运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与此同时,户外运动相关研究增多,相应文献数量增长也较为明显,较为严格地符合指数增长曲线。2016—2019年是户外运动研究的相对成熟阶段,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的“去中心化”战略,这个阶段城市经济的发展较为依赖休闲经济的支撑,休闲经济发展日渐成熟,因此,这一阶段户外运动的研究也相对成熟,其中,2016年文献数量最多,达到148篇。2020—2022年是户外运动研究的相对完备阶段,这一阶段发文数量相对减少,究其可能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根据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事物发生发展有进退盛衰,在经历过户外运动发展成熟阶段后,学科发展逐步走向完备,发展中遇到的主要矛盾基本解决,此阶段刊文数量逐步减少;其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也可能对户外运动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高产作者分布特征
研究者是学科演进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内生力量[7]。经统计,户外运动研究领域仅有14位作者的发文数量在5篇以上,他们的总发文量为119篇,占总发文量的7.80%,不足10%。且14位高产作者之间的合作成果较少,体现出作者之间未形成规模较大的科研合作团队。科研合作是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的重要方式,未来还需构建合作密切的研究团队,加强交流合作,为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做好保障,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我国户外运动研究领域作者发文量统计表(频次>5,前12位)
(三)发文基金资助分布特征
基金资助情况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的重要程度,也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的深入程度[8]。统计显示,该研究领域共有207篇相关文献受到39种不同类别的基金资助,其中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文献就达到63篇,优势较为明显,受该项基金资助的文献主要针对户外运动安全事故、山地户外运动以及国外该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由表2可知,在以省为单位的基金资助类别中湖南和贵州分别占据2个不同类别基金资助项目,说明该两省此领域拥用的研究力量较为充实。
表2 我国户外运动研究领域发文基金资助分布统计(频次≥5)
(四)发文期刊及研究层次分布情况
由表3可知,发文期刊分布方面,在户外运动领域发文量超过50篇的期刊仅有4种,此4种期刊共发表文献358篇,占总发文量的23.5%,比例不足1/3,说明中国户外运动领域研究的载文期刊分布较为分散,没有户外运动的特色期刊;研究层次分布方面,发文量超过50篇期刊的研究层次共有4类,共发文1 422篇,占发文总量的93.2%,其中社科类基础研究占75%,排名第一,其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于山地户外运动、体育旅游、体育产业等方面,展示了户外运动多样化的发展。
表3 我国户外运动研究领域发文期刊与研究层次分布统计表(发文量≥50)
(五)发文机构分布特征
发文机构代表了相关研究的知识生产、传播来源,对其进行分析可以评估研究实力及影响,为科学布局、科研人员求学进修、人才引进和机构合作等提供参考[9]。由表4可知,户外运动研究领域发文排名前10的机构均为高校,其中体育类院校5所,占到前10位机构的50%。户外运动领域发文排名前10的机构共发表文献265篇,占文献总数的16.98%,其中,吉首大学以39篇文献排名第1,北京体育大学36篇位列第2,上海体育学院33篇位列第3。吉首大学地处武陵山区,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为发展户外运动的相关实践与理论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吉首大学也以此为契机,将山地户外运动列为该校体育学4个主要发展学科方向之一,并常规性大力度地组织力量积极推动户外运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则主要针对高校户外运动的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研究;户外运动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历史悠久,是该校的特色项目之一,其体育学院依托校地质优势学科,坚持登山运动与地球科学相融合,积极推动户外运动发展,被誉为中国登山户外运动的“黄埔军校”,培养出了王富洲、李致新、王勇峰等多位著名登山家,且多名师生、校友先后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武汉体育学院也抓住自身优势,积极推进户外运动发展,并与神农架林区政府合作,成功将武汉体育学院户外运动产学研基地落户神农架。
表4 我国户外运动研究领域发文机构分布表(前10名)
(六)研究热点及脉络分布情况
词频分析法是在文献信息中提取能够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依据其频次的高低分布,来研究领域内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的方法[10]。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如果某一关键词在其所在领域的文献中以较高频率反复出现,则可反映出该关键词所表征的研究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应用Cite Space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设定相应阈值,可得出相应的关键词知识网络图谱。
由图1可知该网络共有节点152个,连线183条,说明该时段共有152个共现关键词,无孤立节点存在,说明此研究领域在时间跨度长达36年的研究过程中其词间联系较为密切。图1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共词,用不同形式与深度的圆圈标识,圆圈的大小与其出现频次成正比;圆圈最外层的圆环表示文献的中介中心性(Centrality),中介中心性是指在网络中起连接作用大小的度量,成为联系沟通其他节点的枢纽,圆环宽度越宽,其中介中心性越大。
图1 我国户外运动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Cite Space控制面板上Timing Slicing设置时间跨度为1986—2022年,单位时间长度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选取“Keyword”(关键词),阈值选项选择默认状态,即前50个高频节点词,通过寻径算法对网络进行剪裁,然后运行软件,得到相应阶段关键词的知识网络图谱。共献频次最高的为“户外运动”一词,但此词为文献检索关键词,故没有进行分析。排名第二的关键词是“山地户外运动”,共现频次为255,排名第一,其中介中心性也是最高,为0.92,与网络中多个关键节点相连,在整个网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说明“山地户外运动”是研究人员研究户外运动的主要研究领域。综合图表可知,本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山地户外运动、户外运动的现状与对策、高校户外运动、户外运动相关产业四个方面。
1.山地户外运动
从图1可知,在我国户外运动研究领域关键词“山地户外运动”排名第一,其中介中心性也最高。此外,与比赛成绩、对策等词的共现强度也很高,其关系比较密切。此关键词的相关文献主要研究了组织形式和外在表现力对山地户外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在出现“山地户外运动”关键词的131篇文献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张小林、张天成、朱福军3人合作的文章,最高被引频次为85次,该文章以重庆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为例,分析了山地户外运动比赛对该地区的体育、旅游和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分析说明了西部地区户外运动的开发背景与资源优势,为我国西部山地户外运动的资源开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途径和开展策略[11]。排名第2的文章作者是邹本旭,被引频次36次,主要针对我国山地户外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文章强调我国山地户外运动对比国外发展相对较晚,人们尚对其理解不够;同时,实践经验不足、装备不够精良等是山地户外运动安全事故多发的主要因素;文章还对山地户外运动的损伤形式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得出受伤形式主要集中在皮肉伤、扭伤和动植物伤害等方面,虽然危及生命的损伤占比不大,但是参与山地户外运动时安全问题始终应被放在最主要的位置[12]。陶宇平的文章对登山运动的风险管控进行了研究,认为事故发生的规律是有迹可循的,可以被掌握的;对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山难”事故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事故发生的特点,对事故成因进行分析,并建立了风险管控体系[13]。
2.户外运动现状与对策
由图1可知,与关键词“对策”紧密相关的关键词有“现状”“分析”“发展”等,说明研究者多以现状为基础,力求通过对发展前景、发展空间的分析来探究户外运动持续发展的对策,为后续发展提供指导策略。通过对文献系统分析,发现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户外运动的首要问题——安全问题。纵观中外体育运动史会发现,在体育竞赛以及各种体育活动中,由于运动员自身或其他外在因素导致运动员受到人身伤害或致他人人身伤害的事件屡见不鲜[14]。据统计,我国户外运动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发展迅猛,运动项目逐渐丰富,参与人群迅速增加,据统计,户外探险游每年参加人数累计不少于一亿人次[15],而且,户外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直接接触,与一般运动相比,户外运动具有与生俱来的生理、心理上的双重风险,存在不可预知的危险性。因此,伴随而来的户外运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已成了令户外运动组织者和参与者万分担忧的首要问题,该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将成为影响户外运动发展的瓶颈。据我国登山户外运动事故调查研究小组统计仅2011年国庆假期期间,就发生了十余起影响较大的户外运动安全事故,2021年甘肃白银马拉松越野赛更是21人遇难。对此,多位研究者针对户外运动安全问题及风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对户外运动风险形成整体认识,肖海婷对户外运动安全事故做了总结,认为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自然致害(如山洪、泥石流、雷击、冰雹、雪崩等)、人为致害(如先天性疾病、体力衰竭、失温、跌坠伤等)和第三方致害(如在活动过程中因交通、住宿、饮食、导游或动物袭击等由第三方原因造成的危害)[16]。针对事故出现的原因,陶宇平则将其划分为社会与自然环境问题、器材装备与技术问题以及人为操作问题[17]。
3.高校户外运动
从图1可以看出,研究力量较为集中的又一热点问题是高校户外运动方面。该组关键词主要研究了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和户外运动课程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构建的关系问题,同时对户外运动课程在高校开展的功能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发现户外运动能够较明显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关于户外运动在高校方面的研究,前期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分析、课程构建、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在出现“高校”关键词的255篇文献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杨汉、董范等学者发表的文章《高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自2005年发表以来被引频次为193次。文章主要研究了户外运动项目教学的主要构成部分:户外运动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三项。户外运动主要在山地、海岛、荒漠、高原等地进行,并列出了各个领域户外运动的主要项目。从教学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体系的目的来论述了教学体系的构建,指出理论、实践和训练三个方面是户外运动课程的基本构成。为了解户外运动课程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效果,研究对课上的700名学生进行三个学期教学实践的调查,得出户外运动课程有利于实现《纲要》的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18]。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户外运动多个项目纳入到高等体育教育范畴,为响应国家号召,“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的开设、构建、教学”也必将成为该时段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王俊杰等人的研究从户外运动在高校中开展的可行性方面分析了户外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各方面影响,指出户外运动的开展是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有机补充,户外运动被引入高校有利于其良性发展[19]。从户外运动的概念来看,户外运动是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的带有探险或体验性质的体育运动项目群[20],随着户外运动在各大高校中的广泛开展,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黄亨奋对高校户外运动安全防范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户外运动在高校开展时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研究表明其原因主要集中在户外运动参与者、户外运动组织者和社会的相关救援保障机构这三方面。研究显示户外运动参与者准备不足且安全意识薄弱、户外运动组织者专业程度不够、公共救援体系不健全等是户外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21]。以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户外运动被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内容。
4.户外运动产业
户外运动产业作为研究的又一热点,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从图1得知“户外运动产业”与关键词“旅游”之间的连线最粗,表明其关系密切程度较高。“户外运动产业”的共现频次149次,但其中介中心性却比较低,为0.18,说明该词被研究得较多,但是与其他主题之间的联系较少,且该主题的研究范围相对集中,研究方向比较狭窄。在其共现的238篇文献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王莉等人的文章,自2005年发表以来被引频次高达237次,也是1 526篇文献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主要研究了北京市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从多个角度和维度来对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文章调查了1999年到2002年北京市户外俱乐部的性质和规模,对其经营内容、开展形式和营销渠道做了详细论述[22]。被引频次第2的是李久全的文章,对户外运动的定义做了详细解释,并对户外运动作为一个产业在我国能够迅速发展所具备的经济条件和社会需求做了深度调查,得出我国城乡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达到17.2%,人们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为人们的体育消费提供了物质基础。人们对户外运动的需求越来越多,相应的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运动装备产业、户外运动赛事也都能够如火如荼地发展[23]。李香君、王爱丰的文章对户外运动产业营销策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实地走访和发放问卷对南京市户外运动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做了深度的调查,得出对其营销影响最大的五种因素为市场因素、组织与管理因素、企业选址因素、专业与营销环境因素、资本因素,这为户外运动产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24]。黄河、朱斌的文章分析了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户外运动产业不仅使户外运动本身得到了迅速发展,对该地区的旅游业和当地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桂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桂林开展户外运动产业的自然环境优势。作为我国的旅游胜地,源源不断的游客给桂林发展户外运动提供了客源保障,户外运动项目作为桂林旅游产业的一部分也使得旅游产业的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25]。综上所述,研究者主要从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条件、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产业的管理和经营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户外运动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支持。
三、结论
户外运动发文量自1986年以来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16年达到最高,近年来基础研究逐步完善、发文数量略减,标志着户外运动的研究逐渐进入到较为成熟直至相对完备的阶段;该领域研究文献共受到39个类别的基金资助项目支持,受资助文献达到207篇,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文献达到63篇,主要针对户外运动安全事故、山地户外运动以及国外该领域的相关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机构多分布在各大高校,其中吉首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分列前三位;户外运动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山地户外运动、户外运动现状与对策、高校户外运动、户外运动相关产业研究,这些热点内容结合中国户外运动出现的问题、遇到的瓶颈等文献中也都相应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