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语境下作为地缘群体共享文化资源的中泰蜡条舞

2022-02-06焦健

剧影月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土司傣族佛教

■焦健

泰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汉唐至今一直起着沟通中国与印度洋的海上交通枢纽的作用。中泰两国的交流伴随着贸易往来,逐渐向文化艺术等领域扩展与深入。两国的蜡条舞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由宗教到宫廷再到民间的变迁。

一、由宗教到宫廷

“蜡条舞”因舞者手持蜡条而舞得名,它先是燃灯敬佛的宗教仪式舞蹈,后来逐渐演化为统治阶层的礼仪乐舞。中泰两地的人们通过这种端庄而神圣的舞蹈表达着对神与王的虔诚。

2300多年前,印度阿育王遣使者至今之缅甸、泰国地区传教,之后泰国历代王朝大多重视佛教,并向全国推广。素可泰三世兰甘亨国王[1]即位后,引进小乘佛教来对抗原先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并将小乘佛教作为国教。14世纪以后,兰纳逐渐成为佛教圣地。曼谷王朝建立后,王权与佛教的关系更为密切,国王及王室成员多有皈依佛门者,而佛教此时也已深入人心,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作为清迈佛事活动中的祈祷仪式中的蜡条舞,其动作十分缓慢、表情肃穆、没有伴奏音乐。其后来逐渐变为宫廷礼仪乐舞,仍然很少采用直立的舞蹈形态,保留了原有的庄严感和虔诚感。再后来,这种舞蹈成为了为国王祈福活动中的节目之一,参与舞蹈者多为女性,称为“Changfon”[2]。舞者们白天是戴着长长的金属假指甲起舞的,夜晚才用点燃的蜡条。所以可以说,长甲舞是由蜡条舞演化出来的。舞者用食指和中指夹住蜡条,并用拇指拖住蜡条底部起到支撑和固定作用。每到第三拍时屈膝一次,之后在第四拍时向前走一步并向左旋转90度。这样便保证了各个方向的观众都可以看到其舞姿,并且营造出幻妙的视觉效果。在游行的长队中,所有舞者动作整齐划一,动作幅度不大且相当缓慢。

由于同印度地区贸易往来密切,小乘佛教逐渐经中南半岛传入我国傣族地区。孟连县娜允傣族古镇遗存的佛教建筑是佛教在此地历史悠久的印证。佛教成为孟连全民信仰的宗教后,人们在赕佛活动中普遍通过点燃蜡条以期佛光普照。后来土司政权以蜡条舞为礼仪乐舞来强化其统治的神圣性。孟连蜡条舞逐渐成为集傣族、百越、中原、佛教文化之大成者的云南土司文化的一部分。明永乐年间,孟连宣抚礼仪乐舞被册封为官府的礼仪乐舞队后,其中的蜡条舞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由法摆勐[3]指挥。孟连蜡条舞者也很少将上半身伸直,主要舞蹈动作包含跪拜伏身、跪坐、半蹲、作揖等傣族的礼仪姿势,还包含勾腿、画圆等动作,形成了神圣与世俗并济的舞蹈形态。

综上,孟连和清迈的佛教与统治阶层分别都利用蜡条舞作为宣传教化的工具,对该舞蹈的推广起到了一定作用。两地蜡条舞多以屈膝行走为主,具有娱神和娱人的功能,是一种宗教感和宫廷感兼具的仪式性舞蹈。

二、由宫廷到民间

娜允城始建于1289 年,是孟连土司的驻地,设木连路军民府,委任傣族首领罕罢法为总管。[4]1296年,清迈为兰纳都城[5]。两地政权几乎同时建立,而后又都先后被元、明、清,缅甸和各自现今政府统治。蜡条舞作为历史上同一时期的统治阶层的艺术,其必定与政权的兴衰和交替息息相关。

元朝建立后,不断侵略东南亚的地区,导致今孟连和清迈两地战争连年,并都曾先后在元朝的统治下建立土司制度。由此笔者推测,两地蜡条舞的相似性很可能是因受命于同一政权的要求所致。据《孟连宣抚司历史情况》记载,内战造成勐卯傣族大规模的南迁。另外,从元代李京所著《云南志略》中可见,元朝军队是经川西入云南的,大批孟连居民南下而非北上。为此,笔者认为“云南蜡条舞是缅甸或泰国传去的”这一观点并不正确。

1426 年-1435 年,明朝采取了收缩的政策,因而各处土司和明朝的联系也逐渐淡化。《明史》中《土司传》有记载:1522年-1585年,孟连土司与孟养土司(领地在今缅甸卡杜)、孟密土司(领地在今缅甸蒙来特)互相争夺领地仇杀数十年而没有按时朝贡,但明朝廷对其鞭长莫及,于是废除了孟连长官司的建制。[6]1487 年-1523 年,兰纳在连年战争中国力不断衰落。1546年-1551年,兰纳的君主混乱状态导致各派大臣互相厮杀,极大地消耗了国力。[7]为此笔者认为,今孟连与清迈两地在明朝时政局动荡,宫廷礼仪乐舞必定不会受到重视,蜡条舞在宫廷很难取得生存空间。那么笔者推测,乐工需要谋生并且人民也对宫廷文化颇为敬仰,原宫廷蜡条舞很可能会在土司制度衰落时流入民间。

东吁王朝(今缅甸)崛起后两线作战,一边东征兰纳,一边北伐明朝,最终成为了当时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也就是说,今孟连和清迈都曾受缅甸的控制。

孟连宣抚司中后期,孟连周边的各民族对其统治的反抗斗争不断,土司政权逐步衰落。随着达信[8]在暹罗建立了吞武里王朝并驱逐了缅甸人,兰纳受到鼓舞后与暹罗联手力图摆脱缅甸的统治。1774 年,兰纳在暹罗的帮助下复国,之后臣服于吞武里王朝。在暹罗对兰纳“改土归流”期间人民起义不断,到1902年达到顶峰,但都被镇压了下去。19世纪中叶后期,拉玛五世撤销了藩王制度,清迈成为了清迈府的首府。由此可见,随着孟连土司制度的废除和清迈被撤销藩王制度,两国蜡条舞也随之步入民间。

三、“一带一路”语境下中泰蜡条舞研究的现实意义

在“一带一路”坚持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的推动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民族文化的交流得到了空前发展。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与周边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作为一项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规划相适应的重大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课题,在中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全面的应用和开展。[9]从文化的视角来推进现代国家、民族之间的互利合作,是一种新的文化观,也是开创新历史、发展新文化、造就新繁荣的重要立足点。[10]这种多元文化观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灵魂,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是博厄斯倡导的“文化相对主义”的具体实践,也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强盛所带来的文化自觉。随着国家倡导并大力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如何在文化多元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图3:《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中的蜡条舞图示

跨界族群比较研究和区域性族群文化关系研究,已经成为目前重要的学术发展趋向。中国与泰国的交往历史悠久,现如今泰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上国家之一,两国的交往必将迈入崭新的阶段。孟连与清迈的蜡条舞是中泰地缘群体共享文化资源的典型案例,由两国历史发展脉络来理解蜡条舞的文化变迁,有助于增进两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与民间互动。同时,该课题丰富了相关学科的研究资料,体现出在“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作为中国民族音乐学学者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价值。

孟连与清迈的蜡条舞同属傣族南传佛教舞蹈文化圈。透过蜡条舞的文化变迁,可以看出两国在宗教发展和政权更替等方面有着相似的命运,体现出文化政策对音乐文化的必然影响,这也是理解两国蜡条舞中异同点的关键所在。“一带一路”语境下的中泰蜡条舞研究是世界音乐研究的学理体现,有利于考量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适应性,并具有顺应政策发展和填补学术空白的现实意义。

注释:

[1]Ramkhamhaeng(1237-1298),泰国历史上五大帝之一。

[2]泰语,意为舞蹈。

[3]孟连傣族土司任命的专司文艺的官员。

[4]《元史·地理志四》有“木连路军民府”记载,“木连”即孟连的同名异写。

[5]泰国清迈城、老挝琅勃拉邦城、中国景洪城和缅甸景栋城并称兰纳王国四大城市,后在历史流变中,分属于四个国家。1296年兰纳王朝的孟莱王(Mengrai)从旺功甘迁都清迈,并于1338年将帕尧并入兰纳。

[6]陆泓、王筱春、朱彤:《云南孟连土司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7]萨兰萨瓦迪·翁素恭,《兰纳历史》,因陀罗出版社,2008年,第175页。

[8]Taksin(1734-1782-),汉名郑信,又被称为郑昭、披耶达,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开国君主。

[9]杨民康:《专题: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第2期。

[10]范晓明:《“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文化交流合作路径探讨》,《统一战线与“一带一路”:2019统一战线前沿问题研究文集》,2019年,第203-212页。

猜你喜欢

土司傣族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