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探索
2022-02-06□郑懋
□郑 懋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专业课要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1]。一直以来,思想政治课程对大学生德行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对其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专业课教师,因此应充分调动起专业课教师,每一门课程都讲思想政治每一个教师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极力发挥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单打独斗的局面,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合力发挥作用,做到全面深入地、切实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全方位育德育人的目的。
二、课程思政的要义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与思想政治割裂开来,教师讲解完专业课程之后另外加入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这种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还有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轻专业、重思政的理念,于是花大量时间和篇幅去讲思想政治,少量时间讲专业知识,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那么,课程思政是什么?课程思政,它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需要正确看待和理解它。它需要教师挖掘各门课程本身含有的思想政治元素,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门课程教学的有机统一。这样,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可以通过学习各门课程得到巩固和提升。以各门课程为载体,润物无声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课堂,培育出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
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英美文学课程的必要性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三年级必修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英国和美国各个时期的文学流派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阅读和赏析英文原著的能力,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学习英美文学课程有助于将课程中的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视野和品德教育,与“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不谋而合、如出一辙的。因此,将思想政治理念融入教学,英美文学这一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必机械地、教条地进行思想政治理念的灌输,而是通过一个问题、一个评论或是一个故事融入思想政治理念。依靠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教材中的各个章节合力发挥育人的功能。此外,英美文学课也是一部英美文明史和思想史,是以英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内核的课程,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盲目的崇拜感和认同感,如此一来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其中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的共性和差异,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他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将思想政治理念融入课堂,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提升道德修养水平。
四、思想政治理念融入英美文学课程的尝试
英美文学课程中所涉及的经典著作向广大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能培养其语感,锻炼其思维,陶冶其情操,提升其文化修养。仔细分析其中的作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思想政治理念的融入。
(一)实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英美文学中的一些著作是能借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比如:托马斯·佩恩的《美国危机》。《美国危机》以战报的形式写成,记录了独立战争的每一个生死关头,是独立战争中最鼓舞人心的作品。特别是其中的经典选段“Tyranny,like hell,is not easily conquered;yet we have this consolation with us,that the harder the conflict,the more glorious the triumph...”[2]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时,除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托马斯·佩恩语言的力量和魅力,还应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美国的独立战争不禁会让人联想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教师可以配合一些历史图片和英雄事迹来讲述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中国人民如何向世界展示了视死如归、坚韧顽强、浴血奋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战精神的。讲完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生长在新时期的大学生应当怎么做呢?教师安排小组讨论,让小组代表发言表达小组的思想观点,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我们要爱祖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要坚决维护中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等等。这就很好地让学生重温了抗战历史,树立了舍己为国的雄心壮志。再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是典型的“美国梦”的追求者,在道德沦丧的社会和纸醉金迷的时代,盖茨比奋力追逐财富和爱情,他的悲剧早已注定,他所追求的美国梦必然破灭。教师除了讲述这些知识以外,可以将美国梦和中国梦进行比较,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念的渗透。如:中国梦和美国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是谁?中国梦的直接受益人是谁?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了解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梦,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梦,是共赢的梦,是对“美国梦”的超越。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就得到了增强和提升,此后便会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实现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除了爱国主义教育之外,学习英美文学这门课程还能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的教育。比如,在学习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时,书中提出的十三种美德就值得学生认真领会。本杰明·富兰克林为了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提出了十三种应该遵守的德行:节制、缄默、秩序等等,这些美德的养成对他人生的成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以十三周为一个周期,十三周对应十三种美德,每周专注于一个美德,他每天晚上都会审视自己,用本周的美德及时检查自己的言行。当自己不再犯错时,基本上这种美德就形成了。最后,这十三种美德成为了他拥有的美德。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就这十三种美德让学生进行自查,看看自己拥有哪些美德,在哪方面自己还做得不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除了这些美德,还有哪些美德值得人们追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哪些?如何发扬中华美德?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就中华之美德,教师可以让学生效仿富兰克林自审的做法,一个学期结束之后,让学生提交一份品德完善情况表。这样一来,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中华美德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同时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理念也得到了巩固和加深。
再如,在讲解爱伦·坡哥特式小说或是霍桑的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性中的恶。教师可以提出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或辩论。之后教师要总结:人性有善的一面,同时也有恶的一面,恶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没有必要回避人性中的恶,要认识它,认清它。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需要用理智、道德及法律的手段对人性中的恶进行约束和惩治。在学生正确认识人性中的恶之后,他们便能更好地扬善抑恶,树立起一个健康且积极的人生观了。
(三)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学习英美文学,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比如在学习英国散文作家培根的“Of Friendship”(《论友谊》),英国诗人彭斯的“Auld Lang Syne”(《友谊地久天长》)时,这些文学作品能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友情在人们生命中的意义。在谈到著名小说“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和“Jane Eyre”(《简爱》)时,他们会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是谁也不必依附谁,各自独立又深情对望,爱情应该是男女双方平等、和谐、亲密和真挚的人际关系。在谈到“Robinson Crusoe”(《鲁冰逊漂流记》)这部作品时,学生看到鲁滨逊身上那种顽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他们就会懂得要在逆境中学会勇敢,要用智慧和勤奋去克服重重困难,直至胜利。在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时,学生能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无论是《威尼斯商人》中足智多谋、成功令安东尼奥脱险的散发着新女性光辉的鲍西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不屈服于封建家长,为追求爱情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哈姆雷特》中将个人复仇上升到为国家、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忧郁王子哈姆雷特,都让学生为之欣喜、震撼和动容。在欣赏华尔华兹、柯勒律治、拜伦、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创作的诗歌时,学生能感受到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讴歌。诗歌中的音韵之美,意象之美和思想之美能够点燃学生内心炽热的情感,产生极大的审美共鸣。其实,能够融入思政理念的英美文学作品远不止这些,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研读这些作品对学生而言不仅能拓展视野,开阔胸襟,还能涤荡心灵,陶冶情操,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极大的帮助。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英美文学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只要从英美文学创作背景和作品思想内容上仔细研究,认真分析,就不难找到与课程思政教育相关的结合点,从而对学生进行较全面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的德才兼备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