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95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2022-02-06陈利馥蔡阳阳
□韩 慧 陈利馥 蔡阳阳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消费信贷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衍生出如蚂蚁集团中的“借呗”“花呗”等互联网信贷产品。而“95”后大学生在高GDP、低出生率的大环境下,享有远高于其他人的可支配资源,是移动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网络消费也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消费渠道。微商和共享经济时代则更是将消费金融发挥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迈克尔·所罗门在《消费者行为学》中指出我们在不同场合下利用产品界定自己的身份。李静认为消费粘性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葛凯认为民族消费主义远不只是提供代理或自由的产生机制,它也把严厉的限制强加给个人。弗洛姆谴责消费主义,他认为工业社会正把人变成贪婪的消费机器。鲍德里亚认为,随着商品经济时代的发展,“物品”这一概念发生了内涵型的转变。因此贯穿于鲍德里亚整个消费理论中的,是关于“符号”的建构。大学生们也很重视符号消费。李永铨认为高端商品最重要的不仅在于品质的出众,每个品牌背后的文化象征也至关重要。孔凡尧认为蚂蚁金服通过支付宝结合大数据分析,将对客户信息精准辨别的能力运用在借贷关系上,通过助贷和联合贷款让互联网贷款不断增长。
二、“95”后大学生消费的行为现状及特点分析
本文基于在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工学院、常州大学等高校采取问卷星发放的问卷,问卷包括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男女比例1∶2)、年级、月支出等基本信息;以及消费的水平、用途结构、方式等相关信息;以及支付方式主要是信贷消费的用途、使用频率相关信息。调查中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8份,其中有效问卷498份,问卷回收有效率达到99.6%。问卷设置了学院、专业、年龄、性别等控制变量,且调查人群为常州本二高校内大学生的不同群体,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代表性。被调查者分布的特征是:45.7%为男生,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7%、20.7%、27%、25.3%。此次调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调查结果真实可信,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常州市内的高校大学生目前的消费状况。
(一)关于大学生消费水平的研究。消费水平和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经济来源主要有父母长辈的零花钱和自己赚钱。问卷结果显示,平均月支出并未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呈现非线性关系。58.13%来自家庭;28.75%部分来自家庭,部分勤工俭学;9.38%来自家庭,部分助学金(助学贷款);仅有3.75%全部来自自己。中产阶级(1,000~1,500)占据49.6%,消费行为较为活跃,且几乎全部来源于家庭。可以看出,现代大学生生活费的来源不仅是单一的家庭给予,正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并存,还有兼职收入、理财收入、奖学金等。问卷结果显示,总共40%左右的大学生每月可支配收入可由自己赚取。厘清经济水平与经济来源,可以有效评估和划分不同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二)关于大学生消费结构的研究。本文按消费目的分类标准将“95后”大学生的消费类型分为生存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和发展资料消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生存资料消费主要以吃饭和穿衣为主,饮食花费费用600~1,000元的比重占到61.25%,而每月用于购置衣物的花费费用500以上的仅占比6.56%,大学生恩格尔系数较高。发展资料的主要消费目的在于大学生提升自我的需求。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提高,学生需要准备更多的课外考试、考证,由此产生参考书目和辅导班的费用花销;另外,数据显示,近些年大学生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占比也有小幅提高,34.21%的大学生选择使用花呗进行套利保值,资金投资。还有些大学生选择的原因多出于操作便捷,并非看重收益。
(三)关于关于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研究。王转利认为在数字经济的形势下,这种新动能将促使“货币数字化”“无现金交易”等迅速发展为未来的新趋势。现代信贷平台在短时间内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超越自身支付能力的支付上限,因此超前消费现象明显上升。数据显示,62.81%的大学生选择信贷进行超前消费,而花呗在其中更是占比52.5%,而京东白条占比9.38%、信用卡占比9.06%、分期乐仅占3.44%。问卷调查的四款产品中,花呗当月花下月还没有利息,其他三款产品各有其利息率,由此可见,花呗在大学生超前消费工具选择中占比如此之大的原因是大学生超前消费方式、途径选择的理性。大学生超前消费现象虽有,却并不十分严重,只是出于超前消费与传统思维相悖,所以总是引人关注。本文以超出自身现金流50%为标准划分超前消费,数据显示超过此比例的大学生通常无法按期还款。由此发现,大学生无力还款、超前消费比例仅占到8.23%,与普遍认知不尽相同。
(四)关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研究。本研究由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需求心理表现出非单一层次和跨层次的特点。胡娟发现“95”后大学生不同于以往,在日用品的选择上也较注重质量,但多数并不具备鉴别质量的能力,因此出于独特的消费心理在消费行为上表现出了较强的从众效应。但大学生在服装消费领域较为感性,这种感性主要源于朴素的实用主义观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并且,男女由于性别差异,在消费心理上的表现也截然不同。以恋爱消费为例,男生的餐饮等生理需求消费极大高于女生,而女生的尊重需求消费(自己和男朋友的彩妆消费)又远高于男生。部分大学生消费具有享乐、虚荣、从众心理,还是存在过度追求奢侈品消费等不合理现象。
三、“95”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知识获取途径单一,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低。一是“95”后大学生了解信贷知识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或是周围人的普及,由此对市面上熟知的信贷平台的总体了解较为浅显。二是由于防范意识未牢固树立,大学生并未形成使用信贷产品前了解产品性质和条款的消费习惯,据统计,约92%的大学生在使用花呗,京东白条等信贷消费产品时并未认真研读过合同,也并未了解过违约后果,因此可能会引发巨大的信贷风险,导致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侵害等一系列问题。
(二)市场监管制度不够完善。消费信贷平台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许多不良信贷平台以聚焦低门槛为宣传手段,利用大学生求便心理进行网络诈骗。因为多数大学生在使用信贷产品时只关注其经济性与便捷性,不能依靠自身经验与学识分辨清楚合法合规的信贷平台与不良信贷平台之间的差异,因此带来了极大的财产损失甚至造成心理创伤,危害大学生人身安全,同时也严重损害了网络信贷环境。借贷平台良莠难辨,大学生分辨能力有待提高。
(三)文化类消费扁平化,高层次文化消费较少。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95”后大学生在诸如欣赏歌舞剧、艺术展览,拓展技能的学习消费等有助于促进个人发展的高层次消费上支出甚少。旅游消费、学习消费、网络消费在每月具体的消费支出中均有涉及,文化消费形式呈现多样化。但其文化消费的目的主要出于娱乐或者被动消费的状态,而不是源于对个人发展的愿望。可见,“95后”大学生在对文化消费方面的认知仍有局限,文化消费扁平化,未实现高层次自我实现消费。
四、“95”后大学生消费的合理化建议
(一)培养财务规划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未来大学生数量将越来越多。他们将是具有稳定且较高的经济收人者,所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事关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如今少数大学生对借贷存在的风险不清楚,并未形成使用信贷产品前了解产品性质和条款的消费习惯,还缺乏消费计划和记账意识,极易产生情绪性消费和冲动消费。因此,应当加强大学生理财观念,提升自我素养。
(二)信贷平台应提高贷款准许年龄。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狂欢购物节、明星直播带货、短视频植入广告、up主推荐奇葩玩具和零食等形形色色的营销宣传,让大学生在娱乐的潜移默化下不断消费,超越自身支付能力的支付上限,超前消费现象明显上升。而信贷平台为了盈利,贷款产品门槛较低,凭借身份证就能贷款,根本不管贷款人是否有还款能力、也不查征信。信贷平台应运用大数据选择贷款、鉴别贷款,根据大学生年龄,提高贷款准许年龄,增加门槛。
(三)高校应加大对学生信贷知识的教育。高校要及时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以便做到精准帮扶。各级辅导人员应多给予人文关怀,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让学生一旦发生资金困难,能够主动寻求资助,避免学生“因贫而贷”。大学生已经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且受到高等教育,具有理性判断的能力,而裸贷校园贷也只是极少数而已。据调查65.7%的大学生用花呗是为了保证充足的现金流,其中,15.32%的同学会把钱投入基金股票获取收益,而用花呗满足日常开销。
(四)政府应规范校园贷款市场。市场监管制度不尽完善,消费信贷平台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多数大学生在使用信贷产品时只关注其经济性与便捷性,不能依靠自身经验与学识分辨清楚合法合规的信贷平台与不良信贷平台之间的差异。于是许多不良信贷平台以聚焦低门槛为宣传手段,利用大学生求便心理进行网络诈骗,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危害大学生人身安全,同时也严重损害了网络信贷环境。政府应规范校园贷款市场,资金向优质平台倾斜,最终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行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