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增加受众为基础发挥国漫教育性
2022-02-06侯一凡
□侯一凡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动漫产业作为新兴的创意密集型产业成为了文化领域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以自己的独特性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爱好者。如今正值我国国漫蓬勃发展的重要节点,国漫产量日益上升,但随之而来的是动画质量参差不齐、对国内青少年受众群体吸引力有所下降等问题。与此同时,日漫在中国动漫市场仍占据有一席之地,在文化交流的同时,日漫对中国的文化输出具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在青少年之中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主流。这就使得增强国漫吸引力,发挥国漫教育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对此,从内容喜好、创新建议、文化偏好等方面对不同年龄阶层的青少年群体发放了问卷,试图从中探究如何更好地发挥国漫的教育性。
一、问卷调查情况
在研究样本的选取方面,为了限定亚文化传播的消费族群,同时符合中日动漫的现状,选择25岁以下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两个层级:12岁以下为少年,12岁至25岁为青年。问卷以投放网络问卷“问卷星”展开线上填答为主,以街头采访等方式为辅进行调查,其中有效问卷201份,女性103人,男性98人,少年与青年人数较为平均,调查反馈数据较为客观。
问卷数据表明,在调查的人群中,喜欢日漫的有83%,其中78%为青年,可见日漫在中国动漫市场占有多数观众,其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可见一斑;认为配乐会影响动漫喜好的占89.1%,由此可见经常被忽视的配乐其实对动漫的吸引力有着重要作用。在是否认为动漫对自己的成长有教育意义时,72%的答卷者选择了有,在是否认为动漫的题材与教育性有关时,64%的答卷者选择了有,在什么类型更对自己有教育意义的问题中,治愈类型占比最高,在八个类型中占30%,这三个问题的数据表明在青少年的视角下动漫对其是有教育意义的,动漫的题材影响教育性的大小。所以,如果想要更好地发挥动漫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意义,最重要的是增强国漫的吸引力,增加国漫受众,同时要仔细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教育性融入到故事中去。
二、增强国漫吸引力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增强了国漫吸引力,增加国漫受众,国漫含有的教育性才有用武之地。增加国漫受众的唯一道路就是提高国漫的吸引力,对此结合问卷调查显示,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合理定位观看人群。问卷数据显示,两个层级的观众数量基本相等。但纵观近些年来我国的动漫产出,大多数依旧是将观看人群定位在了12岁以下,比如早些年间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和近些年间的《熊出没》系列。其中不乏有好的作品,但一些国漫出品方因为将自己的定位放低就降低了动漫剧本的要求,使得国漫出现了情节老套,画面过于幼稚,甚至动漫情节逻辑不通等问题。大多数公司将目标放在低龄动漫上,不仅造成了低龄动漫产业供过于求,内容千篇一律,还导致12岁以上青年的观看需求得不到满足。反观日本,日本的动漫定位明确合理,并且多数都并非只针对低龄人群,而是可以达到全民共赏的效果,如《名侦探柯南》《蜡笔小新》等。日本动漫即使是看似针对小朋友也不避讳加入深层次的内容,这样就出现了一部动漫在不同年龄段都可以反复观看的现象。
(二)注重动漫专业性。在问卷调查中90%的人表示画风、配乐会影响自己的观看意愿。因为日漫产业强势入侵,国内青少年的画风偏好已经偏向于日漫中的二维形态,对于人物的形象也偏向于美型,这是现状,但并不是说国漫就应该按照日漫的画风去描摹,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甚至在调查中大多青少年表示更愿意看到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风,但最重要的是要保证画面质量。国内画面最大的问题是画风粗糙,幼稚,甚至有些名义上借鉴国外画风却忽视了与动漫剧本的相融性造成画面违和,比如经常出现的日本高校女子的校服穿在国内高校女生的身上,这造成了严重的违和感,这些都是在提高画面专业性上应当注意的。谈及音乐,问卷中有89.1%的人表示配乐会成为影响自己动漫喜好,适当的配乐会烘托氛围,让观看者有沉浸的观影体验。日本在动漫配乐这一方面有很强的专业性,这与日本动漫有专业的音乐制作人关系密切,这就使得日漫的配乐更加细致,能够呼应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动漫还善于运用民族乐器来创作,比如《龙猫》中的“风之甬道”就有鼓、木琴等民族乐器,配合着歌唱的童声,营造出了日本乡间特有的祈福式的音乐。国漫中的配乐,大多是借用现有流行音乐,这样一来不要说形成自己的特色,连契合动漫情节发展这一基础要求可能都无法做到。对于此,国漫可以学习日本,在注重打磨音乐的同时在配乐中加入中国民乐,配以流行乐曲,甚至也可以和戏曲进行搭配融合。
(三)打破“国漫文化局限”。国漫文化局限论是指国漫一味地在传统文化中游走,不去结合时代的东西,不能有所突破。早期国漫主要是以照搬民间故事、经典名著为主,如《三国演义》《论语》《西游记》等,随着时间的发展,国漫市场已经有了对此类故事的改编创新,比如《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转世》,这些动漫作品在收获好评的同时确实起到了领头先锋作用,但弊端是国漫自此将视线着重放在了神话传说上,这导致了神话IP的滥用,以孙悟空和哪吒为主要人物的国漫数不胜数。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动漫的创作却仅仅停留在对传统神话故事的改编和对古典文学著作的演义上,普遍存在着“吃老本”的现象,神话的滥用使得观众对此审美疲劳,与此相对应,科幻、现实题材却是一大缺失。而日本在此方面确实做的很好,日漫的选题多种多样,有和神话相关的《夏目友人帐》,也有和日本俳句文化相关的《超译百人一首歌之恋》,与体育竞技相关的《排球小子》,以及与科幻相关的《红辣椒》等。国漫题材的单一性使得其吸引力显得单一,同时,IP的泛用也使得此类作品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影响力减弱。
三、发挥国漫教育性的对策
想要发挥国漫的教育性,就要先明确一点,即动漫是在寓教于乐中发挥其教育性的,如果只是简单的说教,那就成为了教育短片而非动漫。
(一)明确内容,潜移默化。一部动漫只有明确了主题才能围绕着主题创造出相应的内容。举例说明,《进击的巨人》主题是与巨人的抗争,那么围绕此主题,动漫必然会出现有关反抗,战争,成长等的元素,这些元素随着情节发展一一展现,通过画面中战斗的惨烈场面,男主成长前后面对事情的不同表现,或者是周围人对男主关心或是冷漠的态度,都会对观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或是对反战的决心,或是体会到人性的善恶,这些对于青少年来说都是充满教育意义的。只有明确了讲述的内容,观看者才能明确接收信息。国内一些制作者想要讲述的东西过多,却导致动漫内容不明,结构松散,信息混杂,观者不能沉浸其中。只有明确内容,观众才能够接收到制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在观看的时候更加快速的投入进去,潜移默化地受到动漫的影响。
所以说想要发挥一部动漫的教育作用就需要有明确的定位,如果要传达国家体育精神,就可以以排球、兵乓球等作为题材;如果要发扬传统文化,可以以围棋比赛、服饰创造为主体;如果要弘扬爱国主义,就可以将消防员的日常生活作为描述对象……明确内容并不是说要死板的一一对应,我们可以在一部动漫中增添其他的元素,就像《围棋少年》展现的不止是围棋的魅力,也展现了主人公坚毅不认输的精神。元素是可以融合的,但不能主次不分、混乱不明。
(二)寓教于乐,价值输出。这里的创新强调将教育性融入进动漫之中,国漫创新性的缺失造成了其中教育性与娱乐性相分离。动漫对观众的教育性是在故事发展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国漫忽视了这一点,许多国漫不是无厘头的搞笑,就是将道理和故事分开,不能做到二者很好的融合。在此着重分析第二种,当今许多国漫已经有意识将深刻的内容加入情节当中,但似乎是担心观者看不出自己的意图,就在动漫结尾直白的讲出来。根据问卷调查,当道理被陈述出来时,对青少年而言不仅少了自己探索、解码的乐趣,还让他们有一种被说教的感觉,这使得动漫变得枯燥,失去了最初的乐趣,并没有发挥动漫寓教于乐的长处,再者这样安排容易激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画蛇添足导致其中的教育性得不到发挥。这一点可以借鉴日漫,如同样是定位少年群体的《哆啦A梦》,动漫并没有直白地讲述每一集的主题,但通过主人公大雄的表现和结局,孩子们可以明白做什么是正确的,做什么事是错误的,不必言说,道理自在其中。除了道德情感上的道理和价值观,通过动漫传达科学知识也并非不可能,试看前段时间大火的《工作细胞》,动漫讲述了细胞在人身体里的工作原理,让观看者直观了解了每个细胞的工作,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呼吁人们健康生活的作用。最后,“大团圆”式的传统观念使得国漫的结局总是主角团队感化恶人获得胜利,这不仅疏忽了悲剧带给人的心灵的触动,有时候也显得不切实际,或许大胆的结局更能引起青少年对整个事件的思考。
四、结语
在各国争相进行文化输出的现在,动漫作为青少年群体中有着重要影响的文化产业,必须发挥其教育意义,为青少年进行正确的精神引导。虽然现如今国漫依然有很多不足,但在不断地创新与探索中,国漫必将开拓出自己的道路,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为文化产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