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是当前经济的重中之重
2022-02-06赵福昌
●赵福昌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两个百年目标的承前启后之年,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可以说今年是政治经济上关键时段,“稳”是经济的重中之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经济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这是基于国内、国外,政治、经济等多因素的科学判断和部署,对于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多因素影响叠加经济压力非同一般
(一)经济运行总体不确定性依然较大
1、国际上看,经济复苏不确定性较大。疫情有效防控下的经济复苏本来就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比如美国,经济虽然复苏了,但是从物价看面临的挑战更为突出,2021年11月CPI高达6.8%,创40年来新高;同时,大宗产品价格暴涨以及产业链、供应链方面的约束,叠加新冠病毒变种,乃至贸易摩擦等影响,使全球经济仍面临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2、国内看,经济有序复苏,但压力堪忧。一是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虽然成效显著,但多项宏观指标都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疫情以来我国通过有效防控疫情,经济复苏态势可喜,但是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都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就结构看,比如固定资产投资,到2021年上半年,房地产是复苏的重要支撑,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恢复程度都与疫情前水平有较大距离。进出口总体态势良好,疫情期间表现超出预期,但是其中重要的支撑是疫情影响下的居家办公及卖方订单增加,随着国外日益实现“群体免疫”,进出口强势支撑因素将受较大影响。总需求的各因素都不乐观。二是从2021年经济运行的态势看,三季度经济降速过快。由于上一年基数、经济复苏以及大宗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2021年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前高后低,一季度18.3%,二季度7.9%,三季度4.9%,虽然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完成没有问题,但是,从经济增速的趋势看,三季度降速过快,使未来面临压力突出。
(二)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压力
经济总体运行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和2021年经济增速数据的逐季回落,预示着背后有比较大的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形势做出了科学判断,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进入202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
1、主动调控和被动约束叠加导致需求收缩。疫情反复与房地产调控对需求影响明显,到2021年上半年,在疫情背景下经济的复苏中,房地产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房住不炒的要求,2021年虽然出于稳经济的考虑对于上半年的调控有适度放松,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重启依托房地产来稳经济,由于其他需求尚未跟上,不依托房地产稳经济,挑战仍很大;同时,大宗产品价格上涨特别是煤炭价格上涨带来的“拉闸限电”等约束,都使需求面临收缩压力。
2、双碳目标和产业链供应链问题对供给带来较大冲击。一是部分地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时将中长期目标执行短期化,能耗双控政策执行简单化,导致了供给冲击,加剧了能源品价格上行,冲击中下游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二是芯片等供应链问题,给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
3、加强相关领域的监管和整顿影响预期。基于各领域的规范发展要求,2021年对互联网、教培、房地产等行业加强了监管和整顿,这是非常必要的动作,但是在经济下行期叠加整顿,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微观主体的预期有所转弱。
4、从2022年任务看稳经济面临压力比较大。一是2022年是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期。供给侧结构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创新发展态势不断强化,新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是因为基数尚小,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有限,2022年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从房地产和出口转换到消费、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接续力量,新动能中的科技制造和绿色投资短期内还难以完全取代旧动能,因此阶段性的经济压力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二是推进治理中多目标冲突给经济带来压力,部门“个体理性、合成谬误”的问题仍然突出。治理推进的过程中,强化生态环保要求与经济发展目标不协同,如“猪周期”和“拉闸限电”,都给经济带来一定冲击;再比如曾经出现的财政防债务风险、银行防金融风险,单个看都没有问题,但是叠加起来,就会给经济带来难以承受的紧缩压力,等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三是叠加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市场机制因素叠加大宗产品就涨价,PPI大幅上涨而CPI相对稳定,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处在中下游端的中小微企业格外值得关注。
鉴于政治要求及上述经济数据表现和面临的压力,“稳”就显得格外重要。正如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三)政策本身也面临挑战
宏观政策之间如何协同,单兵突进的效果空间越用越窄,多部门协同的空间如何打开,响应监管、考核政策如何回应性落实,切实提升国家治理的协同效果,会面临不小挑战。财政保证支出强度和新减税政策,与财政政策可持续性要求,如何兼顾,是政策执行的一个难点。财政政策的效果,短期与长期的结果,如何保障落实,从广度上说,这不仅是财政部门的责任,更是业务部门的责任,如何形成部门合力,也是落实政策的一个难点;从深度上说,这是对国家治理各领域深度把握的要求,规律性认识不到位,行动上就难以到位。财政政策要求多目标的关系处理,如专项债宏观稳经济目标与债务自求平衡目标的把握,如何建立内生的良性处理机制,度上如何拿捏,也是一个难点。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把握的重点
财政政策作为两大宏观政策之一,在稳经济中责无旁贷。“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2022年的主基调是提升效能、更加精准和可持续,2021年是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相对而言延续提高效率和可持续的提法,但强调精准性和结构性。根据宏观形势的新特点,积极财政政策要有效对冲“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
(一)宏观政策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宏观政策强调的首先是要“稳”。财政政策总量上要稳健有效,突出精准性和可持续性,精准性体现的是财政紧平衡下政策空间的有限性约束,要精准;可持续是对有效的要求,既要突出政策短期救急,也要强调政策效果的中长期可持续,避免过于依赖短期化的对策措施,同时,也要兼顾代内、代际之间平衡性,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更要注意避免“饮鸩止渴”的举措。具体而言,要保证支出强度,较此前的“适度”提法显得约束性更硬;要出台新的减税政策,包括到期减税政策的延续和新的减税政策;基础设施支出要适度超前,要持续过紧日子,严格财经纪律,同时坚决杜绝隐性债务的增加,顾及了财政可持续性和财政风险防控。
(二)积极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
要充分重视当前及2022年经济运行压力的严峻性,充分认识经济压力的结构性特点。第一,宏观政策总量上要保持必要的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突出减税、增支、提绩效,统筹结余资金、赤字空间和优化结构提升效益,做好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调节的有机衔接,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意总量的宽松,加大稳经济的力度;同时,切实做好宏观政策之间的协同配合。第二,宏观政策要提升政策的实效,突出稳经济的结构性要求。强化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投资要注意增加有效投资,加强智慧城市、5G和互联网等新基建投资;支出要注意补短板、提升支出效果。第三,支出结构上,压减一般,保障重点,要强化过紧日子,提升支出效率和效益,切实提升绩效。第四,财政投资要注意适度超前性,着力稳经济、稳预期。第五,做好稳经济与防风险的有机统筹,坚决杜绝地方隐性债务增长。
(三)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稳健
稳健主要体现在正确把握当前形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一是正确理解把握当前形势,国内外因素、经济运行自身规律、短期冲击与长期体制机制约束、政策调控难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当前经济压力非同一般,超过以前。
二是要注意“先立后破”的新要求。过去我们对破和立的辩证关系把握不够到位,有些“破”没有新的“立”为基础,导致经济不稳,甚至带来问题,如过去的“猪周期”和2021年的“拉闸限电”问题,都有这方面问题。先立后破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突出要求,从次序上给改革和任务落实提出了要求,是需要格外注意的。
三是提升治理能力,强化政府间部门间协同。稳经济要确保各部门、各级政府落实责任,避免出台紧缩性政策,形成合力;进一步要求部门间的协同,不同的政策部门出台政策要相互支撑,而不要相互掣肘,避免“个体理性、合成谬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