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观念和实践标准确保宏观部署落实到位
2022-02-06
主持人: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解读会议精神称,稳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为突出的关键词。要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必须坚持稳中求进,防止急于求成。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必须加强统筹协调,既要防止出现合成谬误,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起来造成负面效应,还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制定实施政策,都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实践标准,遵循经济规律,以实践效果来检验政策的成败优劣。对于以上解读,您作何理解?经济工作会议是对新一年工作的宏观擘画和方向指引,对于各层级各领域主体在落实会议部署时应把握哪些关键点以保证宏观部署不走样不变形?谈谈您的想法建议。
张德勇:稳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为突出的关键词,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的主线,各层级各领域主体在落实会议部署时都应时刻牢记并付诸实践。
第一,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经济发展是最根本的基础。在三重压力影响下,2022年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因此必须群策群力、心无旁骛把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摆在重要位置,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统筹内需与外需,既要扩内需也要扩外需,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第二,必须避免急于求成。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需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因势利导、审时度势、因时因地制宜。比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但近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搞“碳冲锋”,有的搞“运动式减碳”,这些都不符合中央的要求,有违客观经济规律。
第三,必须避免“单兵突进”。经济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有的甚至牵一发动全身。比如,房地产业规模大、链条长、牵涉面广,在国民经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都占有相当高的份额,对于经济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系统性影响。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下,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防止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因此,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要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全盘谋划、科学决策和实施。
第四,必须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要有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项政策的出台,需要瞻前顾后,特别是要有后续预案进行无缝衔接。对某些行业的治理,在加强规范其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疏导工作,不仅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出口,也应为行业从业人员转岗再就业或转型再发展构筑新舞台,从而为稳增长、稳就业落实政策保障。
林江:对于以上解读,我的理解是,其一,实现稳中求进目标,需要长期、系统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然而,拥有长期观、系统观的地方政府官员较为缺乏,为了追求任期内的政绩最大化,会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急功近利的做法,而中央加强监管的政策信息传达下来了,为了保“乌纱帽”,又会采取激进的“一刀切”的做法,从而给地方经济带来较大的伤害,“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应该是对上述做法的一种提醒。当然,这里所说的有收缩效应的政策,并非是地方官员想要做的,而可能是地方官员在没有深刻领会中央政策精神以及没有对地方经济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所作出的机械式的反应;其二,“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的提法很精准,诚然,一些看似合理的局部领域的政策组合实施后却会带来负面效应;而有些政策的整体目标看似合理,但是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实施,由于不同部门的理解不一致,工作落实的程度不同,最终可能让基层单位和企业感到不胜负荷。因此,中央才会强调在新时期各级政府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实践标准,要求各级政府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其三,各层级各领域主体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时,应该注意要有从全局把握会议的精神,例如,如何理解“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八字方针,需要邀请专家对相关的公务人员进行政策解读。此外,要保证宏观部署不走样不变形,还需要建立良好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相关的沟通和协调机制的建立应该不存在技术障碍,更重要的是各级部门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和精神来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叶青:以双碳工作为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这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能源电力不产生碳排放,不计入能耗总量。这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表现。原料用能,指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产品不作为燃料、动力使用,而作为生产产品的原料、材料使用,加工成别的产品。如石油化工中用石油生产化纤、烯烃等产品,油未燃烧产生碳排放,因此不计入能耗总量。2017年8月,作为分管能源统计的笔者,带队到中韩石化调研。他们强烈要求,要改变对乙烯生产用原材料作为能源消费的问题。在武汉市统计局能源处的帮助之下,我写了《乙烯生产原材料作为能源消费统计值得商榷》的社情民意信息。“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也称,“原料用能就是煤化工、石油化工,它(能源产品)转化为原料了,它并不是100%排放二氧化碳到空气中,一般只有20%(排放),80%是转化成原料。但是燃料用能排放的都是二氧化碳,所以统计上要把它们分开计算,管理部门要考核,这些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这种转变,有以下几大利好。一是对煤化工、轻质化工业等来说,新增项目用能受能源消耗总量控制的部分大幅下降,化工龙头有望重启成长。二是为了防止原料供应短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三是为了稳定以原料为基础的一系列工业品的价格,不会出现大规模通货膨胀。
李华:无论是稳字当头,还是稳中求进,都意味着要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只有宏观政策稳,才能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遵循经济规律,加强统筹协调,因此就政策组合形式而言,政策联动和政策配合,比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极为重要。就政策进程而言,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能采取政策“急刹车”;就政策周期而言,政策目标要清晰,着眼于稳增长的逆周期政策与着眼于调结构的跨周期政策要有机结合。政策组合要讲求配合,防止单打独斗导致的任务叠加,也要防止政策合成导致的效果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