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推理能力的有效策略
2022-02-05刘海英
刘海英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推理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维方式还不成熟,教师应该把握教材中的推理知识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推理意识,养成在学习和生活中思考推理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推理能力 策略
一、数学推理能力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推理能力是学生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比较等提出数学猜想,再给出证据去确认猜想正确与否的一个过程。其中,提出猜想是指合情推理,证明猜想是指演绎推理,教师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再通过演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求真精神。因此,教师在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二、在教学情境下进行推理猜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学生对课程的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结合课程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推理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的思维,确保学生探究思路更加明确、清晰,只有让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质疑意识,才能够产生推理的动力。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两只乌龟想要测量谁的房子大,大乌龟的房子是正方形的,小乌龟的房子是圆形的,两只乌龟在一次比赛中测量的爬行速度相同,他们分别沿着正方形和圆形的房子爬行,哪一只乌龟的爬行速度最快?”有的学生认为是小乌龟,有的学生认为是大乌龟。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进行引导:“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和哪些因素有关?”并让学生动手剪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然后让学生将圆形对折,学生会发现折线两边的半圆大小是完全相等的,并且半圆由曲线和直线两个部分构成,曲线比直线部分要长,经过直观的对比,学生开始思考圆形的周长具体应该是多少。如有学生认为,将圆的直径前后相连就能够获得一个正方形,然后就可以将圆形连接起来,从而推理出“圆的直径等于它的外切正方形的边长”这一数学现象。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推理的方法也更加得当。
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环境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情境中可以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化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三、构建沟通知识的桥梁,促进推理能力的挖掘
在进行演示推理前,教师必须按照一定流程或者是相关依据,才能顺利进行推理任务。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演示推理能力,能帮助学生在采集、选择、处理数学问题时,快速找出和问题相关的主要信息。
如在教学“四边形内角”时,如果教师不重视思维转化环节,将导致学生在推理上一直无法得出相应结果。四边形内角和,是借助长方形和正方形相互关联的内角进行运算得出实际结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验证中,四边形不能根据推理方式得出实际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四边形内角,引导学生分析和验证二者实际关联,如图1 所示。
在常规四边形所有内角相互证实,利用对等方式进行转化,从而形成“三角形内角和”“四边形内角和”的两种方式。另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学生以往学习过的基础知识,利用思维转换的方式将四边形切换成两个三角形,在已经得知一个三角形和为180°的情况下,将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得出360°的结果,教师通过转化的方式能帮助学生在问题验证上得出有效结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转化构思。
四、在新知中教给学生推理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点还应该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教学实践活动,然后优化教学流程,构建科学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可以通过数方块的形式,让学生推理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的正确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将平行四边形剪开拼接成长方形,然后对教学过程展开推理讨论。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可以知道拼接成的长方形和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这样就能够验证学生之前的猜想,从而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运算法则、公式、定理时,教师需要进行推理教学,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推理的过程,从而真正地理解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推理带来的成就感。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推理和分析问题,从而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思考理解数学知识,从而不断提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五、在原有知识中提升推理深度
在教学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对知识点的推理,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够形成良好的推理习惯。因此,教师应该将学生的推理能力延伸到以往所学习的知识点中,从而实现推理的纵向发展。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文具剪刀和卡纸两个同样大小的梯形。然后,教師带领学生讨论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计算公式,以此推导梯形的面积,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互相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并尝试不同的探究方式,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教师问:“你们能将制作的梯形拼成其他平面图吗?”学生踊跃回答出三角形、长方形、菱形等答案。然后,教师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他们动手实践。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观察所拼图形和梯形的关系,然后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把思考的过程和动手操作的过程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做到学以致用。如教师可以在原有的知识中提升推理的深度,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和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演示和操作,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运用思维导图提升推理能力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通过语言讲解数学知识远远没有通过直观的图像讲解更有效果。通过思维导图,教师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也能够注意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知识点,所以,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比较图形面积”时,教师可以通过交流讨论环节,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然后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系统地归纳和总结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七、挖掘知識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解知识点,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教师应该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数学知识具体化。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点之间有直观的联系。同时,在学生学习知识点后,教师可以结合以往所学到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然后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寻找推理点,并多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口述的方式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如学生在提出一个观点之后,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教师不需要学生准确无误地说出推理过程,但是要让学生表述得条理清楚,用词得当、符合逻辑。这样一来,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数学推理的方法,而不是简单、机械地套用数学公式,死记硬背数学理论知识。
八、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猜想,教给学生推理方法。此外,教师可以在原有知识中提升推理深度,运用思维导图提帮助学生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萍.方法、实践,两手抓——有关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1(5).
[2]莫延蓉.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解决问题教学——以“用除法估算解决问题”教学为例[J].青海教育,2021(3).
[3]许川.魔幻数字背后的数学文化——浅谈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与渗透[J].家教世界,2021(8).
[4]纪晓芳.巧推理 变核心——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探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3).
[5]曹爱婷.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霍家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