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审计单位如何配合审计工作
2022-02-05廖万霜
廖万霜,彭 博
(广东海事局,广东 广州 510260)
一、从“高”站位,提高认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一)从思想上重视,积极接受审计监督。2018年中央审计委员会组建后,审计成为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方针、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仍有个别单位为防止查出问题,千方百计“捂盖子”,审计影响被限定在被审计单位很小的范围里,且对待审计处罚、处理重视程度不足,影响了审计的公正性,降低了审计效果。对此,被审计单位应进一步提升审计认识,深刻理解审计作用,了解审计职能定位,自觉接受审计监督,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积极主动进行审计整改,促进审计发挥监督作用。
(二)从认识上深化,准确理解审计目标。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经济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审计监督的本质是检验经济活动主体是否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有序的活动,发现和揭露问题不是审计的终极目标,其最终的目标是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促进单位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因此,“审”与“被审”的根本利益一致,目标相同。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既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又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审计机关需要被审计单位的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功能;而被审计单位需要借助审计力量才能及时发现和防范问题,进一步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改善管理水平。
(三)从整改上落实,扩大审计结果影响。强化审计的权威性非常必要。被审计单位应正视审计提出的问题,客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强化整改落实责任,坚决做到标本兼治,举一反三,加大审计结果运用,维护审计的严肃性。
被审计单位应建立审计问题整改督导跟踪机制,对审计反映的典型性、倾向性问题认真研究,完善有关制度机制。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整改不到位的或者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要建立严格的追责问责机制。同时,审计结果和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应纳入被审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的内容,把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和奖惩领导干部、安排重大项目以及分配预算资金的重要依据。
(四)从法治上保障,履行被审权利与义务。依法审计是审计的最高原则,审计只有依照法律规定的内容和程序进行,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质量,法律规范实际上是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架起的制度沟通桥梁。被审计单位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审计权力,及时全面履行审计义务,承担不履行审计义务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才能配合做好审计工作。
二、从“深”沟通,强化交流,提高审计监督效能。
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被审计单位的积极支持和配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缘于良好的沟通交流,因此“沟通交流”在审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求同存异促和谐。沟通交流的前提,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被审计人员若与审计人员观点不同,一定要保持镇静,充分听取对方的意见,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案,求同存异。
善于倾听抓关键。审计沟通实质上也是一种博弈,当审计人员提问时,被审计人员要认真倾听,深刻理解问题的关键,深入思考问题的根源,回答问题时,要关注业务的全流程,了解事情的全过程,且不可简单应付。
专业交流通俗化。审计人员可能来自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与其沟通时,应尽量使用通俗语言,简单明了。过多使用专业术语可能会造成沟通的障碍,达不到沟通的效果,降低工作效率。
坚持学习强素质。 随着审计人员队伍素质的持续提高,其依法行审,廉洁从审,坚持原则,自我约束的意识不断增强,审计沟通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变化。被审计单位人员要不断学习沟通技巧,提升沟通技能,建立良好的沟通理念,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专业素养,与时俱进。
三、从“精”组织,积极配合,确保审计监督效果。
随着审计力量的加强,审计广度和深度的加深,审计不再是单纯的财务收支检查,而是对被审计单位整体经济活动的大“体检”。被审计单位应高度重视,多措并举,确保审计监督效果。
第一,重宣传,强引导,统筹协调审计配合。被审计单位应加大正面宣传、做好动员,消除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对审计的抵触和对立情绪,积极主动地配合审计,坚决执行审计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审计工作。从单位层面建立领导协调机制、信息报送反馈机制,确立牵头部门,明晰主要任务和相关要求,指定专人负责审计期间各项任务。注重工作任务的全面性、多面性,提升全局观、大局观,注重单位内部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横向沟通,提升审计整体效果。
第二,重质量,讲实际,完整准确反映情况。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往往从财务资料入手,通过询问、调查问卷、查阅单位资料等方式,延伸至单位业务层面乃至整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评判单位的整体发展。因此,被审计单位应高度重视审计资料的提供。各部门需要对照审计要求提供的资料清单,对应职责分工提前准备相应资料,尽可能地分门别类准备充分,整理成册,方面审计人员查阅。在提交资料之前,必须认真检查,确保资料的真实完整、及时有效、数据准确。
第三,重书面,促交流,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审计通知书、问卷调查、审计取证单、审计报告及其征求意见稿等是审计人员利用书面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对此,必须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审计现场结束至审计报告反馈阶段,被审计单位应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主动就报告中的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结论、审计决定等与审计单位进行充分的交流,并形成书面反馈意见。书面反馈意见要从审计提出的问题入手,从单位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环境进行分析,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全面地陈述事实,有理有据地反映问题,并提出相应意见和改进措施,及时完成整改,以确保审计效果,促进审计效能提升。
第四,重长效,固机制,促进单位长远发展。因受审计抽样和审计固有风险的限制,通过一次审计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完全揭露。被审计单位只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将制衡机制、授权审批机制等嵌入单位日常管理活动中,实现“控制关口”前移,自觉遵守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明晰权力边界,强化权力制约,扎紧扎牢制度笼子,减少自由裁量权,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才能及时防范和发现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屡审屡犯”问题,从而降低审计查出问题的概率,促进单位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