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的思维阐释*

2022-02-05朱联平

实事求是 2022年1期
关键词:治党纪律总书记

朱联平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 基本理论和党史党建教研室 江苏 南通 226000)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P437)一个政党要保持永久生命活力,一刻也不能离开科学的理论建构思维。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理论思维的构建和引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2](P181)“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3](P112)“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3](P165)“强化纪律执行”,[2](P52)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集中论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积累和理论积淀的思想成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及党建治理模式提供了理论遵循。党的核心领导、政治统领、制度协同和纪律规制的理论思维要素,内涵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主体架构之中,构成了领导坚强、方向笃定、策略科学、目标明确的现代治理体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现实逻辑与思维自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并自觉遵从的现实信仰,更是新时代强化党的建设的重要法宝。

一、核心思维:“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核心思维是维护权威、服从领导的自信与自觉。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崇高政治使命追求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其“正当性的信仰”赋予她合法性的领导权威。[4](P322)回顾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维护权威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马克思、恩格斯无论是在领导欧洲工人运动还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中,都始终强调维护权威的必要性。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夺取政权以后,都要始终维护无产阶级专政的权威,从而利用这个权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新政权。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党是有高度统一意志的革命的党、战斗的党……党一定要有领袖,有领导核心。”[5](P222)“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6](P3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P16)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深刻揭示,具有深刻的逻辑机理:

其一,顺应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自毛泽东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党的核心领导的不同表述,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的进一步重申,体现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性传承。语句虽短,却是对党的性质的高度总结和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切实反映。中国共产党拥有这样的政治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近代中国社会,政党的产生一度如“过江之鲫”,但众多政党仅是昙花一现。中国共产党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脱颖而出,不仅因为她是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组织纪律严明的、具有崇高理想目标的最先进的政党,更在于自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2](PP10~11)正是在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才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有资格、有能力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切问题,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和政治担当。当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基础上,强调“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7](P65)把这一政治要求写入党的历史决议,更加突出了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对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二,提升党的组织力和领导力的现实要求。党的组织力和领导力,简言之,就是组织群众、凝聚人心的能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内嵌着集中、统一、凝结的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先进性所内含的组织、引领和动员特质,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契合相通,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进步力量,而且是社会前行发展的合格组织者、领导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8](P772)从孙中山慨叹近代中国“人心涣散,民力不凝结”一盘散沙的境况,[9](P398)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动员组织群众,发出“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10](P928)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独有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变,我们党要继续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重大挑战、风险、阻力、矛盾等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更加需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形成党与其他各种政治力量的“众星捧月”效应,才能更好地提升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其三,实现国家强起来的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为了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踏遍荆棘、历尽曲折,终于找到一条取得革命成功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为了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虽有失误,但依靠党的领导智慧和自我修复能力,开展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破除思想上与体制上的种种障碍,终于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正确领导。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时曾英明指出,革命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12](P1438)“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3](P51)在即将实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坚信党的领导,才能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取得新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强调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的铿锵之语,凝结了我们党一个世纪奋斗不息的历史结论,这就是: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是中国人民走向强起来的政治保障。必须将这个政治要求内化于心,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新的辉煌。

二、统领思维:“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统领思维是有把控大局、引领方向的战略意识。政党的根本属性是政治性。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一切建设皆归属于政治建设。把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突出和回归了政党的功能属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思维路径,[2](P94)必须强化政治建设在管党治党中统领作用这一思维逻辑。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与正确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实践。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启者、推进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航者、伟大使命的自觉担当者。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党的领导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当代中国,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变形走样,走上歧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就会变质、变色、变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苏东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纷纷改换门庭的结局已经得到证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面临的一系列考验也给了我们重要警示,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事业,中国共产党永远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中流砥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心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捍卫者。

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中的角色地位,清醒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二者须臾不分、水乳交融的关系,树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决维护党的权威领导的认知,只有这样来理解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才是有意义的。以此为前提,再来透视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更加客观具象化地把握政治统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避免政治概念上的泛化,才能提高政治统领思维的科学认识。

从经典理论的视角诠释,突出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列宁曾针对性地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因为我在以前就听到过这种对我‘从政治上’看问题的非难,听到过这种非常荒谬的、完全不应当由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讲出来的话。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13](P407)毛泽东鲜明指出:“技术与政治不应脱离,思想政治是统帅,政治又是业务的保证。”[14](P27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讲政治,是补钙强骨、防止得“软骨病”的政治保证,[15](P40)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共产党不讲政治还叫共产党吗?”[16](P51)

从历史经验的视角审视,突出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是我们党从事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强调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17](P268)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8](P458)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继续提出“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6](P166)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首次提出“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新时代命题。[19](P419)政治是党引领人民实现不同时期历史任务的思想灵魂,是有效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顺利前行的力量保证。

从现实实践的视角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时刻准备迎接新的考验与挑战,迎接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四个伟大”中,党的建设起决定性作用。我们要把党建设好,使党成为领导人民抵御各种风险与考验的主心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用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其他各项建设。

三、协同思维:“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协同思维是兼顾全局、多方共治的策略构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体现了党的建设的策略运用与协同思维。协同思维是综合全面、灵活多样和主从相辅的行动策略,集成“总的力量”达至功能最大化,求得问题解决和目标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过程中,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要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时发力。[20](P481)其重大作用在于,极大地增强管党治党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效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制度监督规约功用,让制度治党推进党建工作“一盘棋”,把制度协同优势转化为联合治理效能,充分释放制度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同发力的整体作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策略,是党的建设理论中保障机制的创新发展。

其一,制度建设协同推进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历史经验启示:小治治事,中治治人,大治治制。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大治的问题,必须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让健全完善的制度渗透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从严治党,就要把制度建设提到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和协同性的高度,彰显制度治党功能,产生制度治党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19](P355)而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的成效,无不关涉党内健康政治生态的养成,每一项建设都需要制度的约束性、规范性及强制性共同推进来完成。将制度贯穿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中,彰显“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全面”性要求,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综治性与协同性。

其二,聚焦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毛泽东为思想建党开辟了正确路径,邓小平为制度建党作出了重要贡献。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都反映了党的建设的时代诉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实践与理论创新,在锻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均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时代作用。当今世界,党和国家的思想意识形态日益受到挑战,在一些法规制度仍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制度治党以及制度治党融合思想建党的新理念,强调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党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实践新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21](P16)“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21](P18)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同步推进,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在方法论上的思维创新,显示了党的建设的重点性与协同性。

其三,制度治党的关键是依法依规治党。制度发力,关键要靠法律法规的协同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法治治党的协同理念,如“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2](P52)“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P30)“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2](P53)等等。深入推行依法治国,关键要从依法治党开始:在党内,要建立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在党外,要建立以宪法为根本依据的法律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22](P119)扎牢制度的笼子、补齐制度短板,必须以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为底线支撑,形成制度治党的刚性力量。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拥有坚实的制度保障,确保全面从严治党的协同性与实效性。

四、铁纪思维:“强化纪律执行”

铁纪思维是法纪如山、坚定服从的律令自觉。所有政治组织都靠纪律维护,而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纪律要求更严格,这是其肩负的崇高政治使命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23](P17)重视党的纪律建设是我们党的政治传统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为了“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2](P52)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24](P18)“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2](P52)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23](P29)尤其要“强化纪律执行”。[2](P52)这就更加强调要把党的纪律挺在前面,着力强化纪律执行的政治力度和政治效果,通过党的自我革命,实现“铁的纪律”和“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鲜明治党目标。[2](P47)

纪律治党是制度治党的内在要求。制度一般呈现系统性、抽象性等特点,党纪党规则是具体、细化的制度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所强调,“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25](P9)不仅要“把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8](P62)还要“各派驻机构强化监督执纪”。[26](P206)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无论是因为‘法盲’导致违纪违法,还是故意违规违法,都要受到追究”,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25](PP86~87)显然,执政党实现“打铁还需自身硬”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转变,把党的纪律挺起来、执行到位是关键中的关键。

其一,遵守和执行党纪,关涉党的事业兴败。纪律问题无小事,党的纪律无不牵涉政治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在根据地依靠电台发出“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号令,[27](P254)全党遵从号令、听从指挥,军民团结、步调一致,最终赢得了革命胜利。历史已经证明,党的纪律和政治是紧密相关的,一个政党的纪律直接影响着政党的政治生命乃至国家政权的得失。强化党的纪律建设,就要针对现阶段党纪存在的主要问题,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纪律建设的首位。

其二,强化执纪力度才能取得从严治党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党的纪律、强化党纪执行的讲话有很多,综括起来就是:严明党纪,提升党纪执行力,发挥党纪效能,达到管党治党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25](PP4~5)不仅要扎紧制度的笼子,更要抓牢党纪党规的笼子,使党的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另外,有了党纪,还必须无条件地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身为党员,铁的纪律就必须执行。”[25](P4)“执行党的纪律不能有任何含糊,不能让党纪党规成为纸老虎、稻草人,造成‘破窗效应’。”[25](P79)对违反党章和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的,绝不能放过,要实行零容忍,确保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规。

其三,驰而不息正风肃纪,进一步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2](PP6~7)反腐已经实现了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党中央“打虎”“拍蝇”“猎狐”的决心坚定不移,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意志坚如磐石,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从“正在形成”到“已经形成”,经验宝贵,成果来之不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要进一步夯实“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成果,[2](P510)驰而不息地强化党的纪律建设,形成政治生态的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结语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党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重要武器的先锋战士,三者体现了革命策略、斗争手段和政治方向的相互促进、须臾不分的联动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不断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需要不断赋予党新的建设性思维,坚持不懈地探索、认识和把握党的建设规律,筑牢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石。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的核心思维、统领思维、协同思维和铁纪思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的实践积累和思维建构,是推进党的建设事业和实现党的目标任务的理论武器,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思维成熟的显著标志,是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表现,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注入了稳固的思维力量。

猜你喜欢

治党纪律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依规治党之“规”的范围界定*
彭绍辉:违反群众纪律最可耻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履行代表职责 落实治党责任
渔歌子·治党从严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习近平同志制度治党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