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导、归因与动能: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三重意蕴

2022-02-05林依彬

实事求是 2022年1期
关键词:医疗卫生总书记制度

林依彬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健康观在当代中国视域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科学论断,立足中国现实,扎根中国实践,因应了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逻辑旨归。人民健康事关全面小康的巩固与持续,事关国家发展稳定大局。深刻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对于从学理上构建原创性的人民健康理论,推进现实中的人民健康实践,实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蕴的先导性: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立场诠释的有机结合

(一)对健康定位的新把握: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标识

人民健康不仅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价值追求,也是检验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1](P100)社会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一个有机融合的联合体,社会文明的进步体现着社会建设的成果与产出,社会文明的发展目标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息息相关。[2]实现了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个人健康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基本要件,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逻辑旨归,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健康与国家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紧密相关。如果健康水平、患病救助、传染性疫病控制等得不到很好解决,不仅损害人民健康权益,也使得社会付出高昂治理成本。这是因为,在社会结构中,社会是由个人、家庭、村社、社区、社会组织等要素组合而成的集合体,个人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社会安定与个人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民众还在为健康问题所烦恼,又何谈家庭幸福与社会安定,更谈不上社会进步与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讲的,生活问题“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在满足“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的前提后,才能摆脱“生存”问题的困扰,才能完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创造历史”。[3](P531)建党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拥有健康的身体、心理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也是人民健康事业的价值取向。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在党的领导下,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展现了强大的预警、防控和纠治能力,用“防护网”“隔离墙”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4](P172)

(二)对健康功能的新认识:人民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人民健康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和内心呼唤,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5](P370)明确了人民健康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布局中的基础地位,揭示了人民健康在发展进程中的应然逻辑;另一方面,人民健康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质量和效果,是小康社会得以全面建成的根本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5](P370)人民健康决定发展的水平,坚持协调、平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必然要基于人民健康这一逻辑前提。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从更高层次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人民健康事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归旨,才能不断为人民健康事业注入新的动力,才能更好实现人民健康事业的愿景目标。关于发展的本质和意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发展过程的集合体,前进的发展是终究会实现的。毛泽东也认为“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6](P301)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7]人民健康与发展具有互动联系的逻辑意涵。健康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能否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衡量发展水平高低的一把标尺。可见,人民健康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只有人人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灵,才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质言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仅是党性宗旨的集中体现,更是使命责任的现实观照。健康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必须把人民健康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做到用发展的最新成果惠及人民健康,用发展的力量维护人民健康,把人民健康贯穿发展的始终,彰显党的初心与使命,推动人民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对健康目的的新阐释:人民健康是党的人民立场的集中诠释

从人民健康的目的论意义上,保证人民健康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旨归。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指数逐年攀升,尤其是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健康效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敏锐观察到人民健康事业所面临的双重考验,包括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与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考验以及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的考验。这一系列考验使得人民群众对“生命质量”“健康安全”更为关注与重视。如何有效应对考验和破解难题,成为当代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必须解答的关键性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党的人民立场,强调要将保障人民健康视为一个系统工程,运用系统观念来破解制约人民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增强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使得人民健康的理念与现实紧密对接。“系统工程论”的提出,为谋划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理性化解矛盾与考验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

坚持人民健康为人民的政治立场,不仅要破解制约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还要解决长期困扰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具有深厚人民情怀的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健康的普遍期盼:“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1](P101)这也为以提升健康效能为主要目标的卫生健康政策供给与资源投放明确了重点着力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体系,为人民健康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考中,为确保不因重大传染性疾病而影响人民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把疫情防控斗争视为“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始终秉持人民立场,用实际行动履行“对中国人民健康负责”“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维护人民健康福祉”“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的庄严承诺,[8]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和人民至上理念,同时也彰显了一个国家对待生命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追求。

二、价值意蕴的归因性:体现了人民健康事业政治价值、思想价值、社会价值和现实价值的四维统一

(一)人民健康事业政治价值:坚持党对人民健康事业的领导

人民健康事业是党中央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新形势下人民健康工作作出的制度性、系统性、全局性安排。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人民健康事业是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增强人民获得感的根基性事业。因此,人民健康事业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加快医疗卫生健康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落实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保险制度,落实“医药分家”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历史顽疾,并且引导人民群众转变健康理念与生活方式,从“看病吃药”转变为“自我保健”,优化就医环境与健康环境,统筹做好健康服务与健康保障。尤其是要建立健全医疗卫生健康领域法律规章,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精神融入到国家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重点抓好与人民健康保障密切相关的制度机制建设。由此,必然要求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进行精确解读与精准把握,一方面,要具备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思维,加大务实性、规范性、惠民性政策制度供给。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回应,加强政策落地与执行力度,不断增强战略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监管意识,确保人民健康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的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党委和政府要承担起责任与义务,用发展的眼光和全局的视野推动人民健康优先发展,这也体现了人民健康、党的领导、国家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彰显了党的领导在人民健康事业中的引领地位,阐明了人民健康与国家发展内在逻辑,昭示了保障人民健康是国家发展的价值定向。

(二)人民健康事业的思想价值:确保人民公平正义地享有健康权益

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平等享有发展成果的价值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9]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仅是党的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推进包括人民健康事业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的必由之路。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民群众只有在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态下工作和生活,才能源源不断为改革发展提供智慧与动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公平正义可以“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9]《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设想建立一个新社会,从而代替那个存在剥削、压迫、阶级的资本主义旧社会,在新社会中,将形成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没有剥削、阶级和压迫,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构成全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10](PP1~3)这就意味着,每个人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权利的前提是社会能够保持基本的公平正义。人的自由发展不仅包括人的自我能力的发展与实现,还包括人的各种需要的最大化满足,比如健康需要、心理需要、安全需要、文化需要、人的自我实现需要等,其中,健康需要是民众想要平等获得一切权利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性、基础性要件,从这个意义上讲,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指向是满足人民健康需要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国特色人民健康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在人民健康领域,必然要求站稳人民立场,随时倾听民声、回应民需,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强化法治手段和宣教手段运用,努力把公平正义观纳入人民健康的整体系统中,不断促进医疗卫生健康领域普遍公平正义的实现,保证人民能够平等享有健康权利,维护健康权益的公平正义。实际上,从近年来一些三甲医院主院区搬迁到主城区之外,使得在城区以外居住的民众能够平等享有医疗健康服务,体现了公平正义观在人民健康领域的不断强化,也表明了公平正义观在人民健康领域的不断具体化。由此可见,只有在公平正义的思想理念指导下,人民健康事业才能获得发展保障,全社会才能建立起覆盖全面、配套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三)人民健康事业的社会价值:在人民健康制度体系中彰显制度理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特征,“制度文本的具体规定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11](P110)良好的制度可以与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融合与恰切的共存,发展人民健康事业离不开制度的支撑,增强制度理性,建构有机协调的准则、规范和制度,对人民健康事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制度重在执行,要防止制度空转、制度偏离、制度侧重、制度失位等制度困境发生。[12]对于人民健康事业来讲,制度空转主要表现在医疗健康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与制度目标不匹配;制度偏离主要表现在制度无法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制度侧重主要表现在本应全体人民公平获得的健康服务与资源被社会强势者挤占;制度失位主要表现在一些健康领域或治疗环节缺乏系统性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无法得到全面保障。因此,要围绕人民健康事业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制度理性,完善制度评价机制,夯实制度基础,防止制度空转、偏离、侧重、失位等情形发生。

其次,要增强制度的社会属性。中国特色医卫健康制度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构建公平可及的医疗健康制度也是党的一贯主张与追求,尤其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只有中国做到了“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从出生不久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都不放弃”,[4](P174)展现了中国人民健康事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宏大叙事,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多方赞誉。健康是人民从事社会生产与获得美好生活的基础,把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将健康融入各项政策,使全体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健康服务、健康环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属性所决定的,也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相区别的鲜明标志。

第三,要增强制度的情感关切。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供给,不仅要依托科学先进的医疗健康设备,还要激发医疗健康工作者的内生源动力。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扩散期间,正是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13]为疫情形势基本遏制、防控形势不断好转奠定了根本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尽快出台关心关爱一线医务人员的政策措施”,[4](P108)在发挥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方面,要统筹做好薪资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制度保障,把制度建设融入“关心关爱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等一系列工作中,[5](P373)增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就医疗健康工作者自身而言,“打铁必须自身硬”,要在医德、医术、医风等方面加强锻造,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就国家和社会而言,医疗健康工作者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技术难度大、责任担当重,要为医疗健康工作人员在薪资水平、从业环境、技能提升、职业发展、压力应对、社会认可度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不断增强医疗健康工作人员职业认同感与职业荣誉感,在全社会宣传弘扬尊医、敬医、爱医的社会理念,引导人民群众建立情感认同,正确对待医患关系,同时,要采取“零容忍”态度,依法加大对涉医违法犯罪事件的惩处力度,建立良好的医疗健康服务秩序,为医疗健康工作人员提供安全稳定的从业环境保障。

(四)人民健康事业的现实价值:全社会共同参与是实现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

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样态具有“多元化”“异质化”“社会化”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党委、政府、市场和社会形成强大合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社会参与的复合健康治理格局,实现人民健康事业的“人民共建共享”。[1](P102)健康关乎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质量,保障人民健康就是尊重客观规律的集中表现,不仅要发挥党委把方向、谋大局的领导作用,更离不开动员社会积极参与以及市场主体的资源补充,政府的主导作用要更多体现在政策规划、筹融资平台、服务体系搭建和医疗健康人才培养等方面,以保障人民健康事业的合宜发展。[14]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资源禀赋、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各不相同,直接影响着医疗卫生健康资源的供给效能,以地区财政为主要供给的政策设计,使医疗、健康资源以及资深人才向大城市、中心城市集聚,致使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差异性始终存在。为缩小因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造成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差距,就要实现政府和市场两个维度的动态平衡,比如,单纯依靠政府力量满足不了的人民健康需求,可以通过市场加以调适,国家要积极调整健康治理逻辑,积极向市场投放健康治理政策,完善引入市场资源机制,引导市场补给健康资源,体现健康资源供给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但也要注意“收”“放”平衡,不能一味强调市场的作用,防范市场的“逐利性”造成非理性行为发生。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差异,合理制定市场准入条件,为市场提供健康资源建立政策保障。同时,国家积极发挥“动员”“整合”优势,拓展人民健康的实践视域,动员全社会有益力量参与进来,充分调动社会与个人的参与积极性,加强对市场供给健康资源的公众监督,把共建共享的价值理念贯穿其间,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献力、人人分担、人人尽责,推动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人民健康事业目标实现。

三、实践意蕴的动能性:建构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发展路径

(一)深化医药卫生健康改革方向,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痛点难点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强调公立医院的市场化与产业化改革,医疗机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传统的“三级”诊疗制度被打破,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机制与医保制度的强力约束逐渐消失,分级就诊制度就此消亡。[15]突出表现为,财政支持和医疗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大医院集中,造成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不均等,有的三甲医院甚至“一号难求”,出现了大量因就医需求无法满足而产生的投机行为和负面效应,不仅给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造成了严重困难,而且日渐成为实现人民健康发展目标的“中梗阻”。习近平总书记秉持改革创新价值理念,深入思考制约人民健康发展的困境、问题与出路,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融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决策过程,为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痛点难点盲点问题、实现人民享有健康富足生活,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可行道路,也为世界范围医疗改革提供了“中国参照”。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论述中明确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性、纲领性、前瞻性意义的体制机制创新路径,在体制创新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强“四个创新”,[4](P102)在理论、制度、管理、技术等方面建构创新图式。在制度创新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健全完善“三个制度,一个体系”,三个制度包括: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一个体系是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医疗卫生健康领域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刻把握,并以此为重要轴线,辩证分析、追本溯源、兼顾全局,以高超的政治决断和社会治理智慧,坚定“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信念,将“标本兼治、辩证施治”的治理思维应用到统筹协调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构“修正—完善—创新”改革逻辑,消弭困扰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完善、更加便捷、更加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努力让每个中国人都拥有健康体魄。

(二)统筹医疗、医保、医药“三驾马车”,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发展人民健康事业要契合独具特色的中国场域,要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进程,要与国家意志紧密联系,要体现人民健康事业的“基础性地位”。[4](PP171~172)从一定意义上理解,中国场域就是对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时空网络。就现阶段的人民健康事业发展而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核心关键出路。为此,要加快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加强体现人民健康事业基础性地位的体制机制建构,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民健康制度谱系。

医疗方面,一是完善医疗服务“全覆盖”制度。发挥中国特色医保制度优势,推动城乡医疗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覆盖广泛的乡镇级、村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医疗资源投入、分配、供给、流通等环节的公平正义,有效解决困扰基层百姓健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乡村、重中心轻边缘、重沿海轻西部”问题,确保实现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与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分配和供给的平衡与协调。二是建立健康“守门人”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健康“守门人”理念,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健康“守门人”制度的重要支撑。坚持“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思路,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突破口,深度调整服务模式、就医理念、就医秩序,用制度性措施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为人民健康提供既安全可靠又物美价廉的精准服务,解决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医保方面,一是深化全民医保制度。实现全民医保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治理原则的实践导向,是体现社会主义医疗卫生制度优越性的逻辑起点。确保人人享有充分的医疗健康保障,人民能够以愉悦健康的身心实现对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健康工作的现实关切。二是完善医保配套制度供给。要在全民医保体系建设中,完善医保整合、异地结算、医保筹资、医保支付、医保经办、健康保险等配套制度机制,为全民医保制度落地提供体制机制支撑,这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精神内涵。

医药方面,一是建构现代医院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存在管理粗放、以药补医、信息孤岛等问题,尤其在编制、人事、薪酬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提升现代医院经营管理视角出发,创新提出“要加快建立现代医院制度”,并且以“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作为指导医院管理与规范医疗行为的指导理念。[1](PP112~113)二是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医院事务要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政府作用重在宏观掌舵,应把主要精力聚焦于方向性、指导性、政策性、规划性、监管性制度建设,把握宏观、微观制度体系的平衡与协调,有效实施宏观增效的“加法”、微观减负的“减法”,把医疗秩序、就医环境、医事服务、诊治费用等作为监管重点,提高人民群众就医的舒适度、放心度和满意度,与此同时,减少对医院人事、行政、薪资等事务性工作的介入,让医院在人才引进、薪资分配、职称评定、人员流动等方面形塑现代医院管理特征。

(三)坚持“基本”与“非基本”医疗健康服务并重,更好满足人民健康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将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划分为“基本”与“非基本”两类,深刻把握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统筹解决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直接和现实问题。当然,“基本”与“非基本”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可以相互影响与塑造的。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要体现政府实践范式的转型与创新,更多体现行政责任与行政效能的统合,落实领导、保障、监管和社会宣传责任:一是发挥行政领导作用,加强行政一体化管理,推动有效治理;二是发挥支撑保障作用,财政预算要充分保障好、服务好、满足好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三是发挥行政监管作用,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就医环境等方面加强管理,要维护好医疗秩序,解决好医患矛盾;四是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避免文本误读,不能只言片语理解“基本”两字,“基本”并不等于“简化”“单调”“低端”。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同样也能有竞争与多元,要推动域内资源“再生产”,全面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满足不同人群多层次、全方位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1](P10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人民群众对卫生医疗健康的需求逐渐由防病治病向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是健康优先发展策略的集中体现,但如果仅仅单纯依靠政府的资源供给,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显然是不足以完美支撑社会整体需求的。为此,必须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发挥市场在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领域的资源配置作用,积极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满足差异化健康需求创设政策空间,鼓励有医疗技术、保健能力、社会责任感的社会资本进入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领域。政府要加强理念创新、政策创新、渠道创新,履行好“裁判员”角色,加强对医疗卫生健康市场的监督管理,明确市场主体责任,防止市场逐利行为引发医疗卫生健康领域伦理风险,尤其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做到“依法从业”“依法售药”“依规诊疗”,严厉打击非法行医、非法售药、非法诊疗等严重侵害人民健康安全的违法行为,创造安全可靠有序的医疗卫生健康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四)培育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建立“防”“治”“控”系统观念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防患于未然的预防理念自古有之。习近平总书记汲取中华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精华思想,提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的深邃洞见,尤其是发生特大疫情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改革完善疫病预防控制体系”,[5](P172)发挥预防的关键作用,在政策投放中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形塑了习近平的人民健康观鲜明特质。实践证明,预防对于全民健康具有显著的边际效用递增效应,并且能够减少因病致贫的发生概率,是维护人民健康正常水平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也是推动“健康中国”整体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维度。强调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是当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这也为当代人民健康事业发展明确了基本方向。因此,要加快预防观念与健康体制机制的整合步伐,把预防为主的方针贯穿到健康体制机制中。现实中,要加强预防与健康正向逻辑关系链条的解读,转变以“治疗”为中心的健康理念,加强预防监测与疫病监控,建立“防”“治”“控”辩证统一的系统观念。同时,要汲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抓早抓小”的智慧经验,重点关注突发急性传染病、重大传染性疾病、传统流行重大疾病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4](P173)把“防”“治”“控”系统观念贯穿到健康治理全流程各环节,建构顺应健康发展规律的健康治理环境。

为了更进一步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要推动人民健康由“疾病诊疗”向“健康管理”的现代转型,平衡预防、医疗与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预防为主”的观念贯穿到全面健康事业中,一是从青少年抓起,做好青少年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免疫规划,通过接种疫苗有效控制传染性疾病发生。同时逐步调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筑牢防控传染病的关键屏障,[1](P106)为青少年家庭接种疫苗免除经济后顾之忧。二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继承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爱国卫生运动是新中国的伟大创举,对于人民群众的卫生防病的习惯养成和素养提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疫情防控斗争经验,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与加强社会健康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明确其要为“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提供重要支撑,[4](P175)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将预防观念引入基层治理领域,立足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治理,强调既要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又要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把健康的理念与精神体现在城市、村镇、社区、单位、学校、家庭等方方面面。三是明确健康权利与健康责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健康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尽管世界各国对于公民健康的保障水平各异,但各国都有一个基本共识:公民追求健康的权利是一项基本人权。维护公民健康权,不仅是国家发展、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建设所应承担的战略责任,也是公民个人在维护健康、保持健康方面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维护公民个人健康不仅要依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16]社会整体联动要求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承担起健康责任,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分享、人人共享”的整体性健康概念,把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贯穿到公民的健康权利保障与健康责任的兑现中来。

(五)发挥传统中医药比较优势,实现中西医融合互补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中医药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医倡导的健康养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可以产生正向的“催化反应”,往往能够为人民健康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初期,在新冠肺炎疫苗尚未研制成功的一段时间,中医药在重大疫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向世界展示了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中华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民族瑰宝,中医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预防、养生、系统、和谐的健康文化,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相比于中医在诊断、治疗等过程中,讲求对疾病的辩证施治、一人一方,西医高度依赖医疗设施设备对人体的数字或图像描述,不仅限制了医师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给患者和国家带来一定经济负担。尤其是在应对传播影响快的重大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特殊疾病时,西医更是暴露出控制乏力、响应不足的短板与局限,更有在疾病预防与健康养生领域所表现出的缺席与失语。[17]

中医倡导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顺应自然”“标本兼治”等健康价值观,能够有效弥补西医诊疗在健康观念中的话语缺失,推动当代中国人民健康事业建树整体观、和谐观、系统观的健康理念。为此,加强中医药传承、中医事业发展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等显得尤为紧迫,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些方面作过一系列精辟论述,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要重视关系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建构。长期以来,中医药事业受传统观念影响,相关法律法规滞后,政策保障后劲不足,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标准体系与中医药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不相匹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加强法治建设、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出发,“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1](P115)二是重视中医药“走出去”“同发力”战略实施。“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中医药事业与国际现代医疗健康产业融合共进,形成中医药体系与国际医疗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为中西医有机结合为人民健康造福提供发力空间。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人类健康共同体所阐述的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思想,不仅能够有效指导健康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在供需两端建立一种稳态多维的平衡结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健康保障的选择空间,而且能够促进中医健康养生观的价值回归,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医疗观,把预防和养生作为维护良好健康状态的基本手段,更好弥补当前医疗资源供给侧与需求端之间的矛盾。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所体现的这三重意蕴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和逻辑贯通性。理论意蕴是先导,价值意蕴是归因,实践意蕴是动能。这三重意蕴统一于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承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彰显了人民健康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从而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动力源泉,这也要求我们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精神贯穿到人民健康事业全部活动中,通过立足中国实际,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必将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全面、更优质、更公平、更充分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最终实现人民健康“目的善”“价值善”“实质善”相统一的目标追求。[18]

猜你喜欢

医疗卫生总书记制度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