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精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作用探析

2022-02-05陈改玲

甘肃理论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抗疫共同体中华民族

李 达,冯 坤,陈改玲

(1,2,3.西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30)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赴民族地区进行调研,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的民族问题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并多次对该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论述、对构建路径做出部署,将其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措施不断推进。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迅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展开了对其理论基础和形成逻辑的广泛研究。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并将其建构路径与增强文化认同和构建共同精神家园相结合。2014年12月,党中央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3]。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4],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明确部署,标志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宏观探索阶段向具体实践阶段进行飞跃。

从2020年初开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治理能力面临严峻考验。面对如此灾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一系列科学决策,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积极响应,全民投入抗疫之战,各地保卫战陆续取得胜利,展现出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民族力量。在这场生死考验之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再次向世界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各民族的团结之力,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在全球抗疫、人类生死相依的背景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抗疫实践和弘扬抗疫精神之中,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有效途径。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及建构要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实现新发展理念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必须一以贯之。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2016年在重庆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稳定工作连着千家万户,宁可百日紧,不可一日松”。2021年,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抵御各种分裂、不稳定思想的渗透。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我国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生活交往日益密切,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深入人心。然而,破坏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因素仍然存在,西方的某些霸权势力,不断尝试以“民主”“人权”为借口,对我国进行分裂活动。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言,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面对国内外较为复杂的形势,各民族群众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自觉抵御各种破坏稳定团结的行为与思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顺应时代变化是党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工作也开拓了新的局面,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全力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应随着具体问题的变化与时俱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纲”“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为民族工作指明方向。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指导思想,更要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不断缩小发展差距,解决民族问题,回答时代之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5]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实现铸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6]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共同的理想与目标,需要积蓄各民族的力量才能得以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增强各民族的自信心、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和内生动力。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要最大程度地依靠群众,各民族、各地区齐心协力,为国家稳定发展、各民族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无穷伟力。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进退的大家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的论述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用“大家庭—成员”“成员—成员”来描述中华民族同各民族、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生动地解释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并表明中华民族的历史由56个民族共建共享。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各民族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7],表明在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各民族儿女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地检验与深化。“三个离不开”简明扼要表达出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阐释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进退的大家庭。

“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核心。“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民族工作、民族交流交融交往的现实存在所决定的共同体思想和观念形态在人脑中的反应,其概念的核心在于认同感和归属感,主要包括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这与“五个认同”的内容完全对应一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和情感之本,是各民族对国家、执政党、文化、制度的认同。对文化的认同是最为广泛和深层次的认同,可分为对中华共有文化的认同、各民族文化互相认可与赞许。民族认同也包含两层意蕴,对整体性的“大家庭”中华民族的归属、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和认可。政治认同包括对权利、政党、体系、制度、理论等政治要素的认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而言,对于民族工作的实践而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是最核心的政治认同。因此,“五个认同”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涵的深刻诠释,也是对民族工作的总体指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对“多元”和“一体”的关系及两者的功效做出深刻解释。在肯定费孝通先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理论的同时,综合对新形势的判断,更加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一体性。“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这要求在民族工作中,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尊重差异、增进共同也成为民族工作的新任务和新形势。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所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8]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即深化共同体意识。

从概念层面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意识”是一个哲学范畴,在这里不做过多赘述。分析孔亭教授关于民族理论的十余篇文章,可以较为准确地理解“共同体”和“中华民族”的概念与界定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他强调这里的共同体已经超越了空间和由人组成的集合体,而表现为特殊的社会关系[9]。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华民族”从聚合体逐步转变为整体性概念,中国公民的“民族化”特征淡化,中华民族的“政治性”特征凸显。[10]“中华民族是现代公民以国家主权为核心凝聚而成的政治共同体……”[9]由此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就包含共同体的意味,在尾缀再加入共同体是否构成重复?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董慧教授表示这两者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更加突出中华民族命运与共、举国同心的共同体属性[11]。正如斐迪南·滕尼斯所提到的,共同体应当是生机勃勃的有机体,“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复合概念更加突出中华民族不是由单一民族组成的静止的机械的集合体,而是动态的共同发展的相互依存的统一有机体。综上所述,学者们似乎更加强调“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概念。

从实践层面来看,在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路径时,把共同体理念作为理论支撑更为准确且更好把握。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费孝通先生曾表示,中国在2000多年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当中,一体性和内在联系都不断加强,但是人们并不能自觉地认识自发形成的一体性和自在联系,姑且可以称其为自在的民族。当有真正威胁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外部力量出现时,当帝国主义入侵边疆时,中华民族利益的整体不可分割性就被国民自觉地认清了,此时可以称为自觉的民族,所以中华民族成为自觉的民族只有短短的百年历史[12]219-221。黄兴涛表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基本意涵在早期的政治实践中有重大的转折和摇摆[13]。且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政治术语其内涵和组成单元方面一直存在着争议。只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公民才属于中华民族的成员?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具有爱国情怀的海外侨胞是否应该考虑在内?这些问题在学术话语体系中并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如果以中华民族为核心概念去考虑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恐怕会有偏差。共同体理念本身具有凝聚个体团结、促进集体主义的正确导向功能,探析抗疫精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作用,可以简化为其与共同体理念的结合。

三、抗疫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

伟大抗疫精神所表现出的人民性、一体性、开放性同样是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保障人民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者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些高度的契合,是抗疫精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理要素和必然条件。

(一)人民性是两者的价值遵循

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从两个方面诠释人民性的深刻内涵:第一,一切为了群众;第二,一切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实现目标的决定性因素[14]。“抗击疫情是为了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15]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在考验着各国治理能力的同时也为世界人民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民主提供了现实遵循。与西方国家提出的“群体免疫”政策不同,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人民生命”与“经济发展”面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全国按下经济发展的“暂停键”、建立方舱医院、减免患者医疗费……践行了“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16]的承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必须依靠各族群众,必须从各族群众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物质决定意识,对各民族群众经济物质的保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17]“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各民族人民的幸福、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调动各族人民参与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为抗击疫情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重大突破夯实社会基础、群众基础。

(二)一体性是两者的总体方向

“举国同心、命运与共”“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两者所包含的民族一体性不言而喻。“血与火的共同抗争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18]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在生死考验之下,民族凝聚力自发加深,共同的灾难记忆增强了各族民众对中华民族“一体性”的理解与认同。各族人民作为抗疫的主要力量,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抗疫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最新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四个共同”均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全民一体”的具体阐释。从毛泽东指出,中国人站起来了,我们的民族站起来了,表明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同一性开始,我国就将一体性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与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着重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一体性的践行与发展。面对两个大局,面对全球性疫情灾难,各民族汇聚力量,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三)开放性是两者的必然要求

“流行性疾病不分国界和种族,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合作抗疫的论述表明,世界范围内的一切民族都是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抗疫阻击战中,必须树立开放共享的理念,任何一个民族、地区未实现病毒“清零”,整个世界将处于危险之中。作为一个负责任敢担当的大国,中国秉持休戚与共、开放合作的理念,将国内的疫情情况、病毒的研究结果、疫苗的研发等第一时间向世界公布与共享,汇聚全球的力量为抗击疫情而奋斗,将爱好和平和追求大爱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理念相融合,展现出我国的大国担当和开放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19]。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和各类资源,在实现现代化、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各民族应秉持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向前,让中华民族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弘扬抗疫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遵循、总体方向、必然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除此之外,两者的不断推进均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以“共同体”理念作为桥梁,在弘扬抗疫精神的视域下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是新形势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最优路径。

四、抗疫精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作用

抗疫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发展时期,为实现人民幸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而提出的有关国家治理的具体理念。抗疫的实践经验、抗疫精神中“以人为本”“各民族团结奋斗”“命运与共”的科学内涵,为抗疫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结合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一)弘扬抗疫精神构建利益共同体

迈克·华尔采在《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评》一文中表示,社群公共利益是一种相容性的公共利益,即新成员的加入不会让老成员的利益受到缩减,且最重要的两个内容不外乎“安全”和“福利”[20]。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过程中,更要时刻关注各民族对于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对于生活的高层次追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族人民最基本的公共利益即生命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在不了解病毒致病机理的情况下,各族人民陷入恐慌,身心饱受折磨。许多患者由于心里害怕,隐瞒病情频繁在外活动,导致疫情在多地暴发。我国迅速反应发挥出良好的国家治理能力,果断承担起保护各族人民生命安全的责任与义务,派遣专家和运输物资进入全国的疫情地区,许多地区还开展了疫情心理咨询的服务,从身心两方面保障人民的健康与安全。国家的整体调控是抗击疫情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但是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单靠国家的力量很难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各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的交往日益频繁,如果不能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病情清零,各地区的疫情很可能卷土重来。此时,生命健康就成为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面对重大危机时,各民族的一体性和关联性会进一步加深。在疫情危机来临之时,各族人民对自己以及他人生命健康的需求,使地域和血缘的界限彻底打破,建立起生死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在疫情最为危险的时刻,民族八省区向湖北分批次输送医疗队总人数达到5500人以上(云南省1156人、贵州省1259人等),物资援助更是数不胜数,其中云南各地区更是降低运价全力保障湖北物资运输工作,抢运支援物资达到5000吨以上。西藏地区虽然没有受到疫情的冲击,但是依旧关心祖国各地的抗疫工作,派出3名业务精干、专业对口的医护人员携带大量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急需物资赶往湖北参与一线战斗,并捐献便于携带、营养丰富的耗牛肉50吨。其他地区也将本地区的特产及抗疫急需物资运往湖北。各族人民将个人利益融入到公共利益当中,为“清零”的目标而持续努力。

利益共同体的构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只有当生理需求(即生命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和生活需求(尊严的需求、求知的需求、审美的需求)同时得到保障时,社会才会处于稳定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需求日益广泛且这些需求必须多民族多行业共同合作才能得到满足。构建利益共同体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在重大危机和重大事业中不断加深,抗疫精神的形成过程就是利益共同体不断建构的过程[21]。

(二)弘扬抗疫精神构建身份共同体:强化“五个认同”意识

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联系融合。同时,国家的基础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弱化,民众对国家身份的认同出现危机。为消除此种危机,增强民族团结,我国提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有关民族工作的政治主张,均在理论上对构建身份共同体提出要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中国仅用三个月时间就控制住核心区域的疫情,并为身在中国的外国公民以及外国友人提供一系列的免费服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三年以来,“外国月亮圆”的理论逐渐消失,在华的外国人对中国的防疫举措更是赞不绝口,从行动上增强了国民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抗疫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化“五个认同”的过程,就是提升所有国民向心力和归属感的过程。

第一,弘扬抗疫精神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在民族国家时代,国家承担着为各民族提供“安全”的基本职能[21]。从疫情开始到全民抗疫再到取得抗疫阶段性胜利的过程当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科学的部署,领导各部门及全体工作人员积极投身到抗击疫情的工作当中,并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抗疫精神凝聚着人民对国家的信任与依赖,在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中,人民体会到我国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性质,国家在抗击疫情和抗疫精神中以民为重的行为与观念直接转化为人民对国家的认同。

第二,弘扬抗疫精神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抗击疫情的实践过程极大增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全国各族人民互帮互助,在解决各自地区问题的前提下,不断地向更为严重的地区输送物资和人力。抗疫精神是在新时代实践中凝练出的先进文化,“举国同心”的理念经过检验后更加深入人心,各民族成员在实践中逐渐加深对其他民族和中华民族的了解,认识到各民族的关系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中华民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不断加强。

第三,弘扬抗疫精神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群体社会而言,相似的文化符号、行为规范、价值目标等是族群区分“我们”和“他们”的重要依据,文化认同则是族群形成的基础并在不断地坚固族群关系,具有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功能。对我国而言,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其立身之本,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思想动力。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浓厚的历史家国情怀,对于自身民族参与的历史创造会产生心理上的趋同,将共同参与的民族划分为“我们”,对共同创造的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抗疫精神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也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具有共建共享的特征,弘扬抗疫精神的过程就是增强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过程[22]。

第四,弘扬抗疫精神增强各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灾难来临之时,中国共产党对抗疫战争进行统筹、布局、调控、实践,既是抗击疫情的领导核心,更是抗疫战争取得胜利的最大优势和最强保障。广大党员为了维护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党员同志身先士卒,深入到最危险的地方,搭建起群众与国家沟通的桥梁。李文亮(满族,中共党员)是眼科医生,在工作中感染新冠肺炎,救治无效最后牺牲;林芳雯(彝族,中共预备党员)是供电局调度员。疫情期间为基层供电,连续工作在一线,最后突发脑溢血牺牲;王烁(汉族,党员)是主管医师,在调查疫情防控情况的过程中,车祸牺牲……各民族的党员与群众真正成为一家人。抗疫精神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使命。弘扬抗疫精神有助于巩固党群关系,增强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第五,弘扬抗疫精神增强各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开始,就是两种制度被不断比较的过程。各国在抗疫中的表现和所取得的成效,使得天平逐渐向社会主义倾斜,在抗疫过程中我国国民的生命和生活得到双重保障,人民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显著提升。在实效性中,各族人民深刻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决策的正确性,各民族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不断增强[23]。

(三)弘扬抗疫精神构建价值共同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是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也是各民族不断萃取共同价值的过程。共同的历史进程、相似的生活环境、相通的文化浸染,使得中华民族形成积极向上、稳定和谐、互惠互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特殊的形式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引领人们的目标走向,具有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各民族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功效。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与国民的普遍认知、内在情感、行为自觉相结合,才能激发群众在思想上的认可、在行动上的统一,从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共同的行动指南。在我国抗疫实践活动中,各民族命运与共、守望相助,充分展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作用和强大合力。

疫情突然来袭,全国上下经历了短暂的慌乱与调整,很快进入备战状态,从一线城市到乡间小路,从民族八省(区)到非民族地区,全国民众关注疫情、科学防控、积极治疗。党中央统揽全局,各部门听从指挥,广大群众积极配合,各民族人民的生命健康得到保护,经济发展平稳运行。“武汉加油”“中国必胜”“中华民族复兴”成为中华儿女心底最强烈的呼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积极决策的态度和强力有效的行动与西方国家放任自由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取向在此次战役中得到生动诠释,各族人民对祖国的信赖不断加深。

疫情突然来袭,党中央迅速做出反应,提出科学防疫、依法防控的理念。生命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呱呱落地的婴儿还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不管是中国公民还是外来人员,只要踏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和尊严就会得到保障与尊重。在患者最多、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刻,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保证每一位患者不论身份都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救治,治疗费用国家承担大头,个人压力缓解甚至得到免费救助。从中央到地方坚持依法决策、依法防控、依法管理并与社会基层自治相结合,坚持疫情面前人人平等。各族人民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中,身体与心理健康都受到了应有的保障,各民族对共有制度和法律的信赖不断加强。

疫情突然来袭,全国各族人民汇聚成强大的抗疫力量,展现出勠力同心、聚沙成塔的大爱情怀和大局意识,构建起“民族地区——非民族地区”的互助关系、“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非少数民族”的融合关系[24],此时中国公民“本民族成员”和“中华民族成员”的双重身份被打破,每个人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便是中华儿女。所有人都在为抗疫实践而努力,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在抗疫一线奋斗,民生企业响应着“不发国难财”的号召,疫情期间不涨价,普通人员秉持着“不给国家添乱”的理念,不出门不聚会,中华儿女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为他人贡献力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在疫情期间发挥着强大的作用,成为抗疫取得胜利的基础,各民族成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更为坚定[25]。

五、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新时代党领导民族工作的主线,对其实现路径的研究与实践必须持续进行。三年来,抗疫工作成为所有中华儿女最为关注的大事件。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积极的引导,可在抗击疫情和弘扬抗疫精神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通过促进利益共同体、身份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的建构,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抗疫共同体中华民族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画”说抗疫
爱的共同体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