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百年探索与前瞻启示

2022-02-05

甘肃理论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王 梅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进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阶段面临不同的世情、国情、党情,领导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心也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因而,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对外开放思想与实践,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不断重申,“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114,并首次提出“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新理念[1]337。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性地解决了各类对外开放问题,有利地维护了我国对外经济建设的安全和发展利益。

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百年探索(1921—2021)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百年探索是阶段性、有梯度地向前发展的过程。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应对风险与挑战的实践中,深化了对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开放发展之路。笔者以我国对外经济工作实际取得的成果为依据,将百年探索过程进一步划分为了三个历史时期,以此来考察我国对外经济发展从低水平、低速度到高质量、稳定增长的奋斗历程。

(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萌芽和准备阶段(1921—1978)

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早期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自立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对外经济发展方针[2]31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此方针指导进行对外经济的建设,在对外经济交流、对外关系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保障了我国革命战争的顺利进行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任务的完成,同时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外经济探索的实践主要表现为加强赤白贸易,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将工作重心由城市逐渐转向农村,在这一过程中与共产国际逐渐失去了联系,无法在军事和经济上获得国际的援助。国际援助的断联加之国民党政权建立后的多方封锁,导致了中央苏区贸易流通阻滞,物资严重匮乏。为满足人民需求以及军事供给,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发展苏区工业和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建设[3]133。随着中央苏区对外贸易工作的开展,中央外贸局、江口外贸局、赣江办事处等多个机构逐步建立,实现了中央苏区与外界物资的交换。这意味着党领导革命根据地的军民,依靠自身的力量,突破了白区敌人的军事“围剿”、经济封锁和交通管制,为中央苏区经济注入活力,守住了革命的本钱。并且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指导方针。

延安时期,毛泽东更是深刻地认识到中国革命既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还要寻求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并提出了引进外资促进中国战后经济发展的设想[4]393,但由于多方限制这一设想并未得到实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苏为鉴,着力发展重工业,相继完成了三大改造,取得了“一五计划”的胜利,经济发展本应走上“快车道”。但随着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反右运动扩大化、“大跃进”以及自然灾害的突发,国民经济发展遭受了严重的挫折,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并未完成。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我国开始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探索工业化建设的道路,利用五年时间落实八届九中全会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独立自主地干农业干工业干技术。到1965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有了恢复和发展,财政收支结余高达7亿元,为改革开放铺垫了一定的经济基础[5]71。1966年,国内爆发了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崩溃的边缘,但此时国际形势出现转折,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开始转变对华政策。我国抓住时机,积极处理和日本、美国等经济大国的关系,为国内经济走出去提供了外交上的战略准备。国内经济发展受挫,但国家外交方面的突破为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也为1978年改革开放打开国门走出去、引进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早期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指导对外经济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思想与实践成果。但在探索的后期,国内“左”的思想盛行,中国社会开始以阶级斗争为纲,并未将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加之二战后我国对外经济开放受制于“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限,外部环境簸荡不安,这对我国经济建设工作造成了双重迫害,使得对外经济发展一度陷于停滞状态。总体来看,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缓慢,仍处于萌芽阶段,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这一时期党在经济对外开放中做出的宝贵探索。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发展与深化阶段(1978—2012)

进入新时期,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伴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一思想路线的提出,我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在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引下,我国的对外开放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从1978—1991年,以沿海区域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到1992—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再到2001-201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迈入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阶段,完成了从初步探索到逐渐深化和成熟的发展历程。

1.1978年至1991年,以沿海区域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随后1979年7月和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自此,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逐步建立起来。1984年5月,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更大程度上引进外资,开办新兴产业。同年10月份,我国把对外开放确立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1985年设立长三角、珠三角等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放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建立中国内陆面积最大的外高桥保税区,加强对外金融贸易的交流,进一步拓展了经济特区的功能。从1978年至1991年,历经13年的时间,我国对外开放的空间布局由点到线再到面,完成了以沿海区域开放为重点的初步探索任务。

2.1992年至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

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我国掀起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高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经济活力,这为引进外资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自此,我国吸引外资的数额飞速增长,进出口贸易额度也显著提升。1992年以前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度还不足10亿美元,到2000年已经增长为41亿美元,实现了质的飞越[6]602。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也由1992年的9120亿元增长到了2000年的39273亿元,翻了4.3倍,实现了飞速增长[6]586。这一阶段,我国主要采取“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国内经济的对外开放发展,开放的范围也由沿海向内陆深入推进,在全国范围内拓展了对外开放的空间布局。总体上来看,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数额与外商直接投资数额之间的差额巨大,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3.2001年至201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逐步迈入历史新阶段

2001年12月11日,历经15年的艰苦谈判历程,我国成功加入了WTO,加快脚步融入全球贸易体系,这一事件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历程中的又一关键节点。我国自入世以来,以更加主动的态势融入全球贸易规则体系,不断下调关税税率,放开外贸经营权,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1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已经完全兑现,并且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正朝着“领跑”的态势前进。这一时期我国实行“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到2011年,中国的全球贸易排名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第32位跃升到全球贸易十大贸易伙伴的第一位,充分体现了中国“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新战略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中国社会发展围绕着“改革”与“开放”两大主题协同推进。在经济对外开放层面,历经三个小阶段,完成了从初步探索到逐渐成熟的转变,形成了渐进式、有梯度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使我国逐渐走上了“富起来”的道路。到2013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货物贸易大国,货物贸易总额高达4.16万亿美元[7]329。虽然,这一阶段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受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等影响,产生了波折,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总体发展态势迅猛,呈现出发展水平由低到高、发展速度由缓到快再到高速的向好态势。

(三)新时代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12—)

新时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谱写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破题之策。到2021年,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对外开放水平很高的国家之一,正蹄疾步稳朝着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迈进。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探索,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大踏步追赶上欧美等发达国家,但发展的质量问题逐步暴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创新推动外贸发展,以此来破解对外经济发展中“质”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捕捉到外贸在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的关键地位,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进博会上,明确提出要“促进外贸创新发展”,发动外贸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中的引擎力[8]291。在习总书记的指引下,我国从多维度入手,挖掘对外贸易中创新带来的新鲜力量。通过开放战略、开放格局、开放规则的革新,中国逐渐从全球化的融入者转变为引领者;从“单向开放”转变为全面开放;从接受国际规则到推动完善国际规则的转变。

建设开放型经济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程,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是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核心问题。为此,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对外开放度,实施多向度开放。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指引下,中国对外开放事业得到了整体推进,在实践与思想方面也得到了双层动员,对外开放范围逐步扩展到经济、文化、生态、政治、社会等领域。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随着中国在世界市场参与度的增高,新时代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发展必须要兼顾本国特色和国际共性,既要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熟稔国际规则,为自己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自2012年起,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的总体调度下,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速度开始走向平稳,如果以进出口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中国的对外开放度,2020年中国对外开放度为31.57%,已达到对外开放程度很高的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百年探索的历史逻辑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在应对风险与挑战的实践中,不断调整经济对外开放的方针与政策,以适应变化发展着的现实状况。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百年历史进程,作为一种可被认知的逻辑运动,呈现出特定的历史规律,即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历史逻辑。这为新时代中国开放型经济框架的建构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决定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相关政策变迁的根本因素

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9]633实行经济对外开放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动态变化的精准把握以及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认知。

其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矛盾运动,以及由此构成的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我国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之路。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对外发展的道路,关键要看这条道路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对外发展的历史性课题。近代以来,如何在落后国家自主发展对外经济,是摆在中华民族和人民面前的一项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之路为解决这一历史性课题提供了全新选择、开辟了广阔前景。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道路绝非偶然的,而是一种符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历史必然。一方面,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都存在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着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确立和实施。由此,我国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对外经济政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对外经济政策、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对外经济政策和新时代的对外经济政策。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决定了各个时期对外经济政策的性质。虽然各个时期对外经济政策的具体形式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且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百年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了,面对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工作必须找准方向、找对道路。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发展道路,才能不断破解时代发展的难题,在解决社会现有矛盾的过程中迎接新的更高层次的矛盾,实现国家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其二,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演变,决定了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趋势,形成了反映不同时代需求的具体的对外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实践的整体前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矛盾尖锐,为保障革命战争的顺利推进,毛泽东同志设立外贸局,逐步打破“白色政权”的封锁圈,给军民生活及战争物资需求上好“经济保险”。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英美等国严酷的经济封锁,如何改变落后农业国的面貌,成为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一大批有志青年开始探索中国发展之路,将国家发展寄希望于工业化的道路,国内一切工作包括对外经济,都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新的变化。为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现状,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对内推行改革,对外走开放的路子,以满足人民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大踏步发展,“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对应实际,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这也就决定了新时代党领导经济对外开放的战略要因时而变,把“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强调“质”与“速”并行,且突出“质”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更不仅决定或影响其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而且推进或延滞对外开放政策实践的进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对时局的演变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不断发展,不断成熟。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方针和政策,不断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优化,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思想与实践也因此得到了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二)为人民谋利益是推动中国坚定不移走经济对外开放发展道路的根本动力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领导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0]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决捍卫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在战火中奋斗、建设中突破、改革中前进的定盘之星。

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经济对外开放工作的推动者,必须尊重人民群众在我国经济对外开放中的主体作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1]135,在经济对外开放工作中,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广泛的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度。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始终是高度一致的,自1921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过了一百年的风雨历程,创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两大奇迹。在自下而上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人民群众迸发出了惊人的智慧,铸造了“小岗精神”“特区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丝路精神”等伟大精神品格。新时代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急人民群众所需,集民智、聚民心,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推动开放型经济建设工作的落实。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经济对外开放伟大成就的直接受益者,为人民谋利益是推动中国坚定不移走经济对外开放发展道路的根本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党领导人民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12]167。因此,经济对外开放并不是为了开放而开放,为人民谋利益,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才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主要目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中央苏区与敌占区发展贸易,到建国后与苏联合作进行156项工程建设;从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特区的创办、“引进来”方针的实施到新时代高水平体制型开放的构建。党领导经济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方针依据国情变化不断调整,灵活应对新变化,但“为了谁”“依靠谁”的中心轴始终没有变,人民始终是党进行对外经济开放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

综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不断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的发展。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就是为了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发展对外贸易,就是为了发展国家经济,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民谋利益始终是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参考依照和价值遵循。

(三)由对立对抗走向互利共赢是对外经济交往关系演变的基本走向

由工业革命和技术核心催生的世界经济全球化,赋予了世界经济开放的底色。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与外界隔绝,关起门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由此,经济关系或者对外经济关系已广泛存在于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引领中国经济走上了对外开放的正确道路。在百年的探索与实践中,中国对外经济关系逐渐从对立对抗走向互利共赢。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外经济交往关系的演变始终是贯穿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重要主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激烈的民族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形成了敌我对抗的关系,这突出表现在抗日战争期间中日之间对立对抗的关系上。基于这一认识,党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发展方针。虽然,在抗日战争后期,为了发展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党积极调整对外经济方针,开始着重推进中美经贸关系、中法经贸关系的建立,但这一阶段中国对外经济交往关系发展取得的成果甚微。新中国成立后,基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时代背景,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受制。这一时期,我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进行国际交往,与亚非拉等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对外经济关系,同时与美、日等国的关系日趋缓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之间的对抗关系开始缓和,合作共赢成为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共同诉求。在这一阶段,中国逐步确立起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利用三十年的时间取得了璀璨的成就。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始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世界经济交往中去。回顾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100年来的峥嵘岁月,党领导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在对抗中不断寻求突破,在合作中不断寻求发展,到如今,我国已经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逐步完成了从规则的适应者到引领者的转变。实践证明,包容互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历史和现实一再昭示,由对立对抗走向互利共赢是对外经济交往关系演变的基本走向。对立对抗的歧路是走不通的,只有走合作共赢的康庄大道,才能共同应对世纪疫情的挑战,抵抗住经济逆全球化的错误潮流,从而激发世界经济活力。中国始终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则“待人”“待己”,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促进大国关系的全面均衡发展,不断深化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伙伴关系。未来,中国将投入更大的力量,积极推动建立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三、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百年探索的前瞻启示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百年光辉历程,也是实践和理论交相辉映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中蕴藏着开启未来的密码。当今中国在世纪疫情的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这对我国经济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应对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的挑战,以更坚实的步伐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早日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奋斗,我们必须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调整对外经济政策,把握好改革的时度效,为全面开启新的征程指明方向。

(一)强化思想引领,切实发挥党的掌舵领航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8]355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百年来取得的光辉成果,是在党的正确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成就的,是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中获得的,离不开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努力。当前,正值中美战略竞争当口,逆全球化逆流风行,中国要想更快更好的构建起更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经济对外开放工作掌舵领航,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步调一致向前进。

其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对外开放的理论和实践中运用辩证法和唯物论的观点处理问题。例如: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科学认知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务实行动推动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建设;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以问题意识破解新时代对外开放面临的“发展”难题;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论,协同推进国内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工作开展。其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断推动对外开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对外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指引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完成了革命、建设、改革岁月的阶段性使命。新的发展阶段,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为指引,进行新一轮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过了一百年的奋斗历程,取得了对外开放的光辉成绩。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当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相关理论能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创新,破除对外开放中的发展难题,关键就在于能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能不能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并把二者科学统一于对外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去。

(二)明确行动计划,务实谋划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布局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十四五”规划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全体人民推动新一轮的开放型经济建设,就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一要“干在实处”。“天下之事,皆成于实”,要把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贯彻到实践工作中去,落到实处。“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已经同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197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3]14,切实以“共建、共商、共享”为原则,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带动起来,密切了邻国之间的友好联系。二要“走在前列”。为了助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陆续宣布了一系列新的开放举措,包括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营商环境,大幅降低1449种日用消费品、1585种工业品等商品进口关税,将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税率分别降到13.8%和6%,实现进口抗癌药全部零关税”[14]。据统计,2020年我国的营商环境上升至第31名,未来将继续为世界各国提供更优质的外部环境。同时,中国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将加快构建国际化、法制化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适应多种形式的贸易自由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未来,中国将以更加务实的行动投身于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做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贡献者,努力提升自身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三)健全开放机制,协力构建全球经济治理新体系

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矛盾开始滋生。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世界市场的宽度、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拓展,各国经济发展不可避免要与其他国家发生联系。但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各国在参与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存在明显的不公。随着世界各国生产力的不断调整,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对建立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新体系的渴求增加。

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化的治理。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一直试图倡导建立新的全球治理体系,以改变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旧秩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主张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联动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新体系,包括完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完善贸易治理体系、完善能源治理体系等等,以期推动全球治理朝着公正合理、平等对待的方向前进。“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经济的繁荣昌盛需要各国携手共建,同样,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也需要各国携手共同治理。当前世界经济存在的许多“病症”,需要各国建立起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建全球治理新体系,为世界经济疏通“淤血”,扫清“症结”。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