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与实践指向
——以我国中部地区为例
2022-02-04□何灿
□ 何 灿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教育发展的目标。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转化的过程,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1]。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使得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2011至2021年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62.3%增长到88.1%;幼儿园从16.28万所增长到29.28万所;专任教师从131.56万人增长到319.10万人。然而,从我国教育现阶段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学前教育仍然是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农村学前教育更是发展不足,严重制约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本研究以我国中部地区为例,分析了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并试图据此探索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指向。
一、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契机
(一)国家政策引领发展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2月颁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是我国关于教育现代化最新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行动指南。《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以农村为重点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具有了国家站位的意义。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2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等目标前后相呼应。这些重要文件的颁布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升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完善农村学前教育公务服务网络,有助于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财政投入保障发展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财政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大幅增长。据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显示,2020年全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2532亿元,比2011年的416亿元增长5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从2011年的2.2%提高到2020年的5.9%。同时,2020年全国学前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12954元,相较于2019年增长9.14%,在各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中增幅最大。在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上,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超过1700亿元。另外,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显示,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大幅增长,并且超半数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向农村。政府的财政投入为实现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经济保障[2]。
(三)信息技术助力发展
实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教育信息化进入全新的2.0时代,农村学前教育信息化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互联网、白板投影、信息化教学平台、视频监控等数字化信息技术开始进入农村幼儿园,为农村学前儿童的学习提供了现代化学习方式和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消弭城乡儿童之间的“数字鸿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加强农村学前教育信息化,可以进一步加快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二、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获得显著发展。《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显示,农村学前教育规模稳步增长,幼儿园数量逐渐增多,普惠性幼儿园比例逐年提升;财政投入持续增加,超半数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向农村;农村幼儿教师规模不断扩大,学历层次逐渐提高[3]。尽管农村学前教育事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仍面临较多问题。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中部地区有我国多个农业大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选择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中部六省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对近5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分析,并结合对湖北省A县农村幼儿园的部分调研结果,剖析了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经费投入长期存在缺口
教育投入反映教育现代化的保障水平,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和生均教育经费是衡量教育投入的两个重要指标。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方面,2015年至2019年间,农村学前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有所下降。2019年全国农村学前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48.56%,不足一半。但中部地区这一比例达到61.01%,其中安徽省最高,为69.72%,超半数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向农村(见表1)。虽然中部地区超半数学前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向农村,但是学前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明显不足,与其他各级教育和世界学前教育先进水平相比明显偏低。如2019年湖北省A县基础教育总投入12862万元,其中学前教育投入1067万元,占比仅为8.3%,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得不到充分的经济 保障。
表1 农村学前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
在生均教育经费方面,2015年至2019年间,农村学前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但增速较为缓慢,且支出水平明显偏低(见表2)。具体来看,全国农村学前生均教育经费从5269元增长到8754元;中部地区农村学前生均教育经费从4254元增长到7134元。其中,江西省增速最快,5年间增长了近一倍,2019年农村生均教育经费达到10826元,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而山西省增速缓慢,5年间仅增长了1851元;河南省农村生均教育经费最低,2019年仅为4500元。中部地区省域之间差异较大,区域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制约着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
表2 农村学前生均教育经费(单位:元)
(二)教师专业素养整体不足
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是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教师学历是衡量教师专业素养水平的重要因素,常用指标是“专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以2020年为例,中部地区农村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平均占比75.90%,其中江西和湖北占比分别为68.10%和65.28%,明显低于中部平均水平(见表3)。从全国范围来看,2020年农村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81.05%,这一比例相较于往年有较大的提升。然而,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大部分成员国对学前教育专任教师的最低学历要求为本科,有些国家甚至把学历要求提高到硕士及以上,部分国家要求为短期高等教育(类似于专科)。相比之下,我国学前教育专任教师的学历明显偏低,而农村学前师资这一问题更是突出[4][5]。通过对湖北省A县农村幼儿园的调研也发现,A县农村幼儿园幼儿教师学历偏低,合格率不高,专业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有赖于高学历和高素养的幼儿教师,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急需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和相对稳定的幼师队伍。
表3 农村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三)教育质量总体偏低
教育现代化呼唤高质量教育发展。从结构性质量和过程性质量来看,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堪忧。一方面,从结构性质量来看,农村幼儿园生师比较高,影响保教活动的开展质量。教育部《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规定,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幼儿数与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分别不应高于12.5∶1、15∶1、17.5∶1,平均生师比不应高于15∶1[6]。虽然2016年至2020年间,农村幼儿园生师比逐年降低,但是比例依然偏高(见表4)。具体来看,2020年中部农村幼儿园平均生师比为19.00∶1,远高于国家标准,其中湖南省这一比例达到21.67∶1,中部各省之间差距较大;全国农村幼儿园平均生师比为19.03∶1,形势也不容乐观。通过数据对比可知,农村学前师资配备依然存在缺口,急需大量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表4 农村幼儿园生师比
另一方面,从过程性质量来看,农村幼儿园课程和一日生活安排缺乏科学性,“小学化”倾向明显。通过对湖北省A县农村幼儿园的调研发现,A县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小学化”倾向,具体表现为:一日活动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幼儿的游戏得不到保证;教学形式单一,以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幼儿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教学活动内容以学拼音、识字、做算术等小学一年级课程为主,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评价方式上以考核为主,主要考核幼儿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保教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化”倾向是当前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上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会给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7][8][9]。
(四)城乡发展不均衡
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要求。从生均教育经费和教师学历两个方面来看,当前中部地区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首先,从整体趋势来看,2015至2019年间,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明显(见表5)。以2019年为例,中部城市学前生均教育经费为10860元,农村学前生均教育经费仅为7134元,农村地区学前生均教育经费远低于城市地区,其中湖北省城乡学前生均教育经费差异高达6655元。从全国范围来看,2019年全国城市学前生均教育经费为14882元,农村生均教育经费为8754元,差异也高达6128元。由于长期以来存在城乡二元分割的发展模式和教育制度,使得城市与农村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存在较大差距,教育投入不公平现象明显,严重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
表5 生均教育经费城乡差异(单位:元)
另外,在教师学历方面同样存在较大差异。从数据可知(见表6),2016年至2020年间,我国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学历逐年提升,但是城乡依然存在差距。以2020年为例,中部城市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平均占比86.94%,农村幼儿园这一比例为75.90%,其中湖北省教师学历差异最为明显,相差近20个百分点。从全国范围来看,全国城市地区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0.76%,农村幼儿园为81.05%。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到,教师学历存在一定的城乡差异,城乡师资配置不均衡。
表6 园长和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城乡差异
三、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指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以农村为重点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到2035年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要实现学前教育现代化这一战略性目标,还需从多方面推进。
(一)继续扩大农村普惠性教育资源
通过加强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积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形成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的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学前教育有质量地普及。
第一,发挥公办园在提供普惠性服务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发展公办园,保持政府举办的幼儿园相当比例,提供保基本的公共服务,发挥公办园对其他各类幼儿园的公益导向作用,尤其是抑制民办园盲目扩张和过度逐利行为,是保证学前教育普惠性的压舱石[10]。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力度,将“双50%以上”(即公办幼儿园占比50%以上和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0%以上)作为建设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的考核指标,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公益普惠”的水平;对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由政府兜底举办公办园;改建中小学闲置校舍为幼儿园,在乡村小学附设幼儿园或学前班;落实每个乡镇至少要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第二,大力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不仅可以减轻地方政府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财政负担和压力,还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投资学前教育,缓解农村公办幼儿园学位紧张的局面,满足公众对质优价廉的学前教育的需求,为更多的适龄农村幼儿提供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普及化,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实现[11]。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认定、扶持与监管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减免税费、以奖代补、免费提供场地、选派公办园教师任教、名园输出管理、免费培训、享受公用事业减免费用、教研指导等支持方式,鼓励和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着力将普惠性民办园在民办园中的占比提升到80%,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二)构建合理的农村学前教育投入与保障机制
以公益和普惠为价值内核,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将普惠性作为农村学前教育投入的根本原则,构建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保障机制,在继续加大对公办园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12]。
第一,明确和落实政府在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的主体责任。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难以实施以社会和市场为主的模式,需要政府承担起主导责任,构建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政府要明确学前教育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占比,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在农村贫困地区,要建立政府投入为主、集体经济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和家庭适当分担成本的投入与保障机制;对财政不足的地区,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加大统筹和转移支付力度。
第二,建立健全涵盖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内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坚持以公益和普惠为投入的价值内核和依据,打破常规的“财政仅投向公办园尤其是政府及教育部门办园”的旧观念。重点加大对各类性质的普惠性幼儿园的投入力度,解决农村幼儿园日常运转和教师基本待遇保障问题,保障财政惠及所有入读普惠性幼儿园的儿童。同时,在制定相关标准与制度时,应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实行制度化的倾斜。
(三)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学前教育是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第一步,但学前教育的普及必须以质量为前提。有质量的普及才能发挥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消除贫困的积极作用,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和相对稳定的幼师队伍是提升农村学前质量的关键。
第一,通过多种途径补给农村幼儿教师数量的缺口。通过增加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指标,为农村幼师队伍建设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积极推进“优师计划”,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一批高素质幼儿教师。加强对中小学并校后的富余教师进行转岗培训,多途径补充学前教育师资。继续推进“国家特岗教师”计划,增加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指标,引导、鼓励和培养更多的毕业生进入农村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
第二,提高教师待遇,以减少教师的流失。当前,农村学前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在于教师流动性大,师资队伍不稳定[13]。师资队伍不稳定,会增加教育成本,且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农村幼儿园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稳定师资队伍。首先,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参照义务教育实施生活补助政策和公办园教师工资水平来合理确定民办园教师工资收入。其次,落实农村幼儿教师的编制和职称等问题,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探索幼儿教师编制单列管理,把幼儿教师编制从中小学教师编制中单列出来,并增加农村幼儿教师编制比例。
第三,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专业能力是保证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农村幼儿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专业能力不高,无法满足教育现代化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加强对农村幼师的职前和职后培训,进一步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全面提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七大专业能力和水平[14]。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逐渐纠正农村幼儿园教学普遍存在的“小学化”倾向。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实施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建立科学保教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育方法,摒弃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与规律。
(四)促进城乡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的发展模式和教育制度导致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学前教育公平问题突出。实现城乡学前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学前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实现城乡学前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要在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发挥城市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开发和利用农村自身的资源优势。
第一,发挥城市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活动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可以为城乡幼儿园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共享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充分发挥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幼儿园的办学水平、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在今后的建设中,需进一步扩大结对帮扶范围,并根据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结对关系。积极发挥帮扶幼儿园的引领示范作用,对被帮扶幼儿园从教育理念、幼儿园管理、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扶,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挖掘农村本土教育资源。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既不能以发达地区为目标和范本,也不能局限于完全依靠自身的封闭性思维,而是要积极探寻农村教育的优势和劣势,并且尽可能多地彰显其优势[15][16]。农村幼儿园在自然资源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教育理念的落后,乡土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挖掘已有资源,有利于促进资源的整合,弥补农村幼儿园在资源配置上的不足。首先,以农村环境与自然环境为内容,开发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起源于丹麦的森林幼儿园是把自然资源融入幼儿园教育的成功典范,森林幼儿园模式受到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广泛认可。农村幼儿园可以借鉴森林幼儿园的理念,把自然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开发本土化园本课程。着力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和资源运用能力,把草地、农田、水渠、果园等自然元素融入园本课程,充分发挥花草树木、果蔬农牧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体验、探索和发现,在“活教育”中获得成长。其次,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幼儿兴趣与能力的游戏材料与环境。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方式,由于缺乏科学的幼教理念,当前农村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倾向明显,幼儿的自主游戏得不到保障。农村幼儿园可以学习借鉴“安吉游戏”,挖掘农村自然资源,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因地制宜开发符合幼儿学习需要和兴趣的各项活动,给予幼儿自发探索、自主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