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差异适能”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22-02-04徐荣光
□ 陈 涛 徐荣光
进入新的时代,教育公平、公正、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着力研究的主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标志。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适应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乡村学校“差异适能”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的欠缺。课程是学校落实育人工作的有力载体和坚实阵地,乡村学校能够落实好国家课程。在开发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由于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大工程,课程建设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与复杂性,要求教师全方位地参与、支持,更需要教师的高超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这些对乡村学校来说,是重大挑战,导致学校有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难有科学的课程体系,无法有效发挥育人效果。
乡村学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差异的欠缺。研究表明,学生因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在兴趣、动机、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教育需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校情、学情存有不合拍现象,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特长等没有得到良性发展,教育的公平及其价值没有得到全面体现。
乡村学校教学策略不够完善。教师发现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但是如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落实、从什么角度入手、重点关注的内容是什么等没有形成体系和统一的认知。
乡村学校学生评价的单一性。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很大程度依靠于教师的评价,评价是反馈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的表现。常态教学对评价学生以考试成绩为指标,教师评价往往出现语言单调、空洞、笼统,缺乏激励性和趣味性。课堂教学评价意识淡薄,部分教师不能适时进行评价,整堂课中对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习结果没有只言片语的肯定和鼓励;也不能对做得不够好的孩子给予善意的提醒和要求,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即使有评价,方式也非常单一,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赏识和尊重的评价基本缺乏。这样的课堂沉闷、压抑,学生显得拘谨、被动,课堂的有效性较低。
二、乡村学校“差异适能”教学改革设计思路
“差异适能”教学是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目标、设计、方法策略、评价等全方位开展基于学生差异的教学,重建适合的课程,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实现素养水平的提升,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差异适能”教学改革主要通过“两个层面,四条主线”开展。
(一)两个层面
1.“学生差异发展的基本结构及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类别”研究
第一层面的研究侧重于学生差异的基本结构和同质与异质学生不同的学习所需,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利用好学生差异并寻找如何发展学生差异。
2.“构建差异发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研究
第二层面的研究侧重于教师在对所教班级学生摸清差异结构与分布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并针对不同学生“对症下药”,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对症下药”。
(二)四条主线
一是构建适合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多维度建设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加强教师授课的规范性、科学性。
二是改变课堂形态,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改进。加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分层作业等关注学生差异的研究,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提升能力。
三是强化教师“差异适能”教学策略的提升。教师通过学习培训、校本教研、同课异构等活动开展,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成长,提升教学策略。
四是构建多元多维评价体系,激励共同发展。尊重学生差异,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三方面研究评价体系,指导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规范性,加强学生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
三、乡村学校“差异适能”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差异课程体系,引领学生智慧成长
李希贵说:“构建以学生成长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找到孩子可以伟大的地方,帮助他们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走。”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构建适合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从多个维度开发学生的潜能与特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学校实际和师生成长需求,加强对教材的梳理研究、教学方式的变革、课程整合化实施,打通教师研究教材和使用教材的通道,形成更切合学校育人目标、更关注核心素养的宜教宜学的整合版学科课程,真正实现减负增效。设置学科差异化课程,保障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落实各学科渗透课程,便于学生知识在课堂内完成外延,达成办学目标及育人体系。健全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运作机制,优化课程设置,规范课程管理。学校创设开发多样化校本课程,围绕“和而不同,各美其美”校训和“身心健康、品质优良、学力扎实、情趣高雅”培养目标,开发了“成长树”课程体系,打造“培根工程”“育干工程”“润叶工程”三大课程系统,国学、素养、创新、博雅等9类课程群落,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行选择相应课程,实现探索求知、汲取能量的“幸福成长”。
(二)改变课堂形态,关注学生差异
华国栋教授强调:教师从学生的差异出发设计教学,一定要随时调整教学,来适应学生,使学生从不适应到适应,从而学会学习。[1]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差异。在预设环节中,充分了解并利用学生已经具有的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进行备课;了解所有面对的学生的层次水平,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并针对这些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考虑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所有学生同时起步、各有发展。认真分析学生的现实认知发展水平和能力,做到化难为易,面向全体,关注个体,为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合理匹配教法,满足学生差异。在日常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完全做到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比较困难。如果我们一方面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另一方面多掌握一些活动方式,并将二者合理匹配,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和练习的安排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精准分层辅导,发展学生差异。为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课外实施针对性辅导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针对性辅导使学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及时得到解决,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这样有针对性的辅导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从而实现差异发展。
设置分层作业,体现学生差异。要设计有层次的作业,如可以安排必做题和选做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能够融会贯通,有能力完成选做题。而且选做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只要能完成模仿性的练习和稍有变化的题目就可以了。这样的作业设计灵活性比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学习情况进行选择,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我们注意用较多的时间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指导,促其获得成功;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而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外学内研,强化“差异适能”教学策略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学校除进行多次“差异适能”教学培训外,同时组织教师分批到寿光市世纪学校东城校区、圣城中学等学校参加同课异构和大教研活动。通过外出交流学习,分享全市优秀的教学管理经验,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提升教学质量的信心和决心。开展“师徒结对”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举行“一人一堂课暨课堂教学大比武”竞赛,全体教师参与授课、同科评课议课过程,对课堂进行交流研讨,从而达到共同提升进步的效果。加强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实施教研组组长负责的学校同科大教研、各级部备课组组长负责的同科小教研、校长亲自主抓的反馈教研活动。强化评价和指导,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同时在合作中受益,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引领互助并进。学习,不仅要关注学习者建构自己的、有意义的理解的需要,还要重视群体学习与同伴合作的价值。[2]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风格组建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活动,并进行动态调整。可采取“差异组合式”,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或以兴趣为基点,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选择自己中意的小组,便于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特长,从而收获学习的愉悦和进步的快乐,更好地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弹性分组教学为了兼顾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根据教材采取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让所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不同要求的学习活动,确保各有所得。
(四)实施多元多维评价,激励共同发展
于漪说:“建构有效师生互动,让每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发光体。”意思是说,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在评价学生时,不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而是多方面考查学生。[3]既考查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又考查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等。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在设计评价内容时,进行了更加具体的细化,把评价分为五大领域:学习态度和意志力;逻辑分析;观察、实验的技能、表现;基础知识理解;对知识的应用。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体系中采用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教师评价采用“等级+评语+口头”评价。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其行为方式、情绪表现、思维类型、语言表达等,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不断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及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成长记录,关注差异策略的有效性。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差异,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奋斗目标,让他们建立成长记录袋,使学生对自己在一个学期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与学生一起对其中收集的材料作出解释,帮助学生学会反思,为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衡量教学策略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