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环境育人背景下 市域乡村教育振兴机制建设与实践

2022-02-04李庆华

现代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育人学校教育

□ 李庆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乡村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潍坊市积极进行全环境育人理念下的乡村教育学有优教机制建设与实践。全环境育人是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集成、凝练与补充,突出目标效果、价值观念和行为实践,翻建传统教育的主体、客体关系,[2]突出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相互融合,构建家庭、社区、学校及网络社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的育人场域“立交桥”,突出每个育人场域个性化、协同化作用发挥。

全环境育人背景下乡村育人机制的建设与实践,旨在形成以乡村学校为育人主场域,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环境高度融入的“学有优教”育人机制。学有优教是指学习机会优先、学习环境优质、学习过程优化、学业成绩优良,“优”即优先、优质、优化、优良,简言之就是让人人优先享受优质的教育,在不同的领域实现个性化发展。

一、“学有优教”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进入新时代,我国已基本解决了“学有所教”问题,但“学有优教”问题仍需要进一步解决。[3]潍坊市乡村学校面广体量大,分布于十多个县市区,区域内、区域间发展极不均衡,乡村学习资源、乡村教育环境、乡村教育质量、乡村信息化程度等不能满足乡村孩子成长需要,也不能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

(一)乡村环境资源开发滞后于城市,不能满足乡村孩子成长需要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乡村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对教育的期望也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乡村教育的使命感随之增强。但是乡村教育一直发展在城市教育的边缘,乡村教育资源开发不充分,尤其是网络资源利用不到位,加之家庭资源、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与信息化资源融合度不高,课堂建设、课程研发都明显滞后,城乡育人品质差距明显,乡村教育发展特色化、个性化不突出,不能满足乡村孩子成长需要,导致“乡不美、教不精”。

(二)乡村教育机制建设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乡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乡村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分支,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托底工程。乡村孩子关爱机制、乡村课堂教学改革、家校社共育融合、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成为乡村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但受乡村分布地域影响,乡村学校布局零散、管理不规范、信息接受迟缓、教师的教育视野与育人技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对特殊群体孩子关注不够,师资流动性大的现象客观存在。创新乡村学校办学机制,拓宽乡村学校育人通道,规范乡村教师队伍管理是乡村教育发展所需。

(三)乡村教研平台创建专业性不强,不能满足乡村学校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时代给乡村教研带来机遇,传统教研路径也受到极大的挑战。[4]加之乡村环境参差不齐,乡村学校个性化发展成为“主旋律”。但是乡村学校行政化管理重于专业化研究,导致专业化研究水平不高,而乡村学校办学个性化、特色化又依赖于对自身办学优势和劣势的研究和分析。更新办学理念,创新育人路径和策略,必须加强乡村教育教学研究,提高专业化水平。就目前来看,乡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师思考力和研究力不强,用昨天的办法教育今天的孩子的现象;教师普遍存在信息化水平不高,新时代教育资源不会用、用不好的短板。提升乡村学校研究水平迫在眉睫。

二、“学有优教”机制建设的内容

近年来,潍坊市在全环境育人理念下,整合社会、家庭等力量,发挥自身优势,边实践,边研究,聚焦针对如何做到学有优教,学有优教机制建设涵盖哪些内容等维度,基于问题导向,深刻剖析乡村教育发展基因,直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师资队伍老龄化、专业发展盲目化、资源开发无序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立足课程开发、课堂建设、教研教改、技术支撑等四个支点,优化机制策略,创新发展路径,对城市、乡村育人环境和资源进行结构化统整,依托乡村资源本土优势,以学校育人场域建设为主,家庭、社会环境等育人场域建设为辅,实现“师资配置精进化,课程设置精准化,课堂建设精细化”,实现城乡教育互鉴互通。

(一)探索关爱乡村学生模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很多乡村孩子已经进城入学,农村学校学生大多是不得不留住在乡村的孩子,他们受到家庭经济状况和家长工作情况的制约,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基于此,潍坊市一直致力于实现乡村学校适龄儿童控辍保学常态化清零,不断健全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持续开展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情况摸排,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的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不失学辍学、应入尽入。在每学期开学前后集中开展控辍保学行动,学校在开学前了解学生返校准备情况,对不能按时入学的逐一落实原因,严防辍学新增反弹。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度和学情会商制度,健全“班主任包班、育人导师包生”工作机制,严格学生日常请销假制度,及时做好有辍学倾向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健全依法控辍治理机制,完善用法律手段做好劝返复学的工作举措。

针对乡村家庭环境状况等等不一、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应入尽入只是迈出第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关键在如何帮扶乡村孩子完成学业,使每个孩子受到适合的、良好的教育。潍坊市对症下药,对家庭环境不良的学生进行精准帮扶,不断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对脱贫享受政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等家庭学生继续落实各项资助政策。从固定渠道加强与民政局、乡村振兴局、退役军人事务局、残联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对各部门认定的低收入人口学生、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烈士子女、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等纳入资助范围,予以重点资助。突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等重点群体,着重加强学业、生活和心理指导关爱,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定期组织义务教育适龄残疾儿童摸底排查,根据鉴定结果,对具备教育接受能力的,要通过普通学校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落实义务教育政策。支持接收5名以上残疾儿童的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建立随班就读资源教室,配备专兼职资源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早期评估与干预制度,开展一校一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加大乡村教师队伍综合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乡村教育最大的堵点在“教师下不去、学生留不住”,改善乡村教育的根本在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潍坊市多措并举,做好乡村教师队伍全面保障,精准做好乡村教师引进。全面落实城乡教师统一编制标准、农村学校按照班师比核编、上浮5%机动编制、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等政策。加大乡村教师补充力度,制定2022—2025年乡村教师引进计划,补充乡村学校急需紧缺学科教师。精细化促进教师素养提升,加大乡村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开展乡村教师定期轮训,由县级财政全额保障培训费用。鼓励以县为主,与师范院校建立合作培养机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对乡村教师培养。建立城乡一体化教研机制,成立乡村学区特级教师工作室。对口完善乡村教师激励,落实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以县为单位制定乡村教师交通、走教补助政策,全面落实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艰苦偏远生活补助等政策。每年推选100名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和100名青年教改先锋,建设100处乡村青年党员教师先锋岗,带动更多乡村教师扎根基层奉献乡村教育。加强乡村教师住房保障,探索推行乡村教师“住城下乡”制度,鼓励县市区在城区、镇区规划建设乡村教师家园。高标准建设乡村教师周转房,保障乡村教师教有所居、安居乐教。

(三)构建乡村教育协同发展的“立交桥”

乡村资源多元共融。潍坊市充分发挥现代乡村环境优势,坚持课题化、项目化、平台化启动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教育强镇筑基行动,强化教研力量支持,提高镇驻地学校教育质量,辐射带动农村学校发展。加快多彩乡村课程开发,充分利用地域农业、渔业、畜牧业、手工业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区域特色课程。实施教育信息化提升行动,办好用足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实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全覆盖。加强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组织优质校结对帮扶乡村薄弱校,推动城乡教育协同发展。

职业教育协同共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潍坊市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固本强基计划。统筹推进省示范性及优质特色中职学校建设工程,涉农中职学校达到省级规范化办学标准。加大涉农专业建设力度,推进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开展“一校一品”职业培训行动,鼓励支持职业院校立足区域乡村产业需求,开发专业特色鲜明的职业技能培训包,增强受训人员的就业创业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形成职业教育乡村普及的“潍坊模式”。

学校结对资源共享。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指出: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选取办学水平高、师资力量强、社会影响大的学校与偏远乡村中小学结对共建,通过教师交流、管理人员跟岗、学校互访等共建形式,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在学校管理、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校本研修、校园文化等方面建构和突破,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潍坊市积极推动月度现场联合教研活动,为结对学校搭建平台商定交流教师学科结构和活动安排,加大优秀学科教师资源共享,对师资短缺的学科可通过教师跨校走教等方式,确保开齐开全课程。积极推进教学教研一体化;具备线上教研条件的,要经常性开展线上联合教研。采取线上同步课堂、同课异构等形式输送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通过遴选一批优秀教学设计、课件、试题、作业设计等方式,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库;根据特色活动课程需要,共享图书室、功能教室、运动场、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研学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增强育人活动成效。

三、“学有优教”机制建设路径

聚焦“学有优教”机制建设的内容,坚持系统设计、全面推进、综合施策、有机联结,挖掘乡村教育振兴爆破点,锚定十大工程,以“党建领航工程—强镇筑基行动—市县督学‘1+1’帮扶—家校社协同共进”为“中心脊轴线”,以“乡村学校美丽工程+办学效能提升计划、乡村校长星链工程+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多彩乡村课程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计划”构成“首翼—中翼—尾翼”线,形成模式创新、特色鲜明、学有优教、以教兴乡的乡村教育振兴“潍坊路径”。

图1 “学有优教”机制建设的“潍坊路径”

(一)中心脊轴线

1.实施党建领航工程

为确保思想统一,集中优势力量,潍坊市不断加强乡村学校党的建设。一方面,按照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要求,建强乡村学校党支部,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另一方面,搭建先锋模范示范岗,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工作实绩评选优秀乡村学校党建品牌。其次是强力推进乡村学校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与深入实施“三红工程”紧密联系,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再次是通过“四会一章程一核心”完善乡村学校现代治理结构,多渠道加强党务、校务公开,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

2.实施强镇筑基行动

立足省教育厅强镇筑基行动要求,关注到各镇街发展情况,首先加大县域统筹力度,用好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事制度、育人机制等改革举措,提升乡镇驻地学校办学水平;其次是凝心聚力深化乡村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初中学校(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县级统管和小学、幼儿园镇村一体化管理,加强师资交流,优化资源配置;再次是突出高位发展,实施县域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计划,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畅通乡村学校人才成长通道,保障乡村孩子平等发展机会。

以省教育厅确定的寿光市羊口镇、青州市邵庄镇、临朐县蒋峪镇、昌乐县红河镇四个省级试点镇和市教育局确定的昌邑市北孟镇、高密经济开发区、安丘市大盛镇、诸城市昌城镇四个市级试点镇为首批试点镇,按照“一镇一方案”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多样性、示范性。突出全域提升,用足用好市、县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由镇驻地学校辐射带动其他中小学、幼儿园,提升域内整体办学质量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均衡发展。大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各项激励政策,加强引进、培养、职称评聘、绩效评价、评优树先、监督退出等全链条管理,夯实人才基础。鼓励改革创新,统筹用好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事制度、育人机制等各领域改革举措,系统发力,统筹推进强镇筑基“潍坊行动”。

3.实施市县督学“1+1”帮扶行动

为将行动落到实处,将创建乡村教育振兴全环境育人实验区成效纳入对县级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加大对乡村学校优质均衡督导评估力度。深化督学责任区改革,建立市级督学和县级督学“1+1”包靠乡村学校制度,市县督学每月一次到学校开展工作,直接面对校长教师,实现督学指导、问题反馈、困难解决一体化。落实常态化和过程性督导,加强社会力量监督,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注重典型示范引领,及时总结推广乡村教育振兴先进经验、先进做法、先进典型。严格落实县级政府财政投入主体责任,坚持财政投入向薄弱地区、乡村学校、弱势群体倾斜。乡村学校、幼儿园安保、生活服务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所需资金从县级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严格落实乡村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补助经费标准。

4.实施家校社协同共进工程

全环境育人的根本在于协同共进,抓好家庭教育专业化队伍、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家长课程建设,引导家长科学育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建立全员全覆盖家访制度,列出家访台账和日程,每班每学年至少要开展一次全覆盖的家访活动。实施家校(园)共育乡村学校种子教师万人培育计划,持续深化市县级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持续开展乡村中小学寒暑假托管,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托管服务质量,切实解决乡村学生假期看护难题。发挥乡村中小学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作用,实现乡村学校场馆设施、教学师资、图书资源等资源共享。建设了一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习所”“村史博物馆”“乡俗文化和工艺传承室”“留守儿童关爱之家”“流动电影放映室”“现代农业梦想园”“乡村书屋”“复兴少年宫”“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等公益场所,提高乡村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常态化开展“父母大讲堂”“家庭教育乡村行”等活动,校校实现“教育惠民一码通”、开设一部24小时服务热线、配备一个家长接待室、建好一个“家长驿站”。

(二) “首翼—中翼—尾翼”线

1.首翼

实施乡村学校美丽工程。强镇筑基的落脚点在学校,为确保强镇筑基策略实效,一方面结合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整合社会、家庭各方教育资源,突出并装备学校育人场域,切实提高校内教育资源使用效率,适当撤并办学质量低、生源持续萎缩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由县级人民政府从严组织实施。调动社会多方力量保障学校学生午餐、校车服务,防止因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困难。精细化办好规划保留的乡村学校。另一方面,常态化开展中小学校“五清三提”行动,突出做好学校教室、办公场所、宿舍、食堂、厕所卫生清理,着力实现校园绿化提质、美化提效、文化提升,努力争创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温馨校园。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室内外墙壁、宣传橱窗、数字屏幕、移动展板等,结合乡村学校实际,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建强文化育人主阵地。

实施办学效能提升计划。学校美丽工程的内涵在办学效能的提升。基于学校育人实效需求,研究制定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模型,实施强校扩优行动,深化一校长多校区改革,推动集团化办学,完善区域、城乡、校际协作发展机制,推进优质办学资源共享。深化城乡教育共同体机制,推动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发展,实现一体办学、协同发展、分类评价、综合考评。探索区域间教育协作机制,建立跨县域间教育协作关系,推动教研、人员、资源等交流沟通。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成立乡村学校发展联盟,突出发挥市特级校长引领作用,每名特级校长帮扶2—3所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引领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对乡村学校办学质量、乡村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机制,组织专业评价机构、评价团队,开展教学、教研和管理评估诊断及过程监管指导,评价结果与学校整体评价、校长职级考核挂钩。深化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以系统化、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科学实施,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2.中翼

实施乡村校长星链工程。校美学优、学有优教的关键在校长。为提高乡村校长专业素养,突出加强乡村校长盘活资源和改革创新能力,一方面遴选、培育一批优秀青年校长到乡村学校任职,优化乡村校(园)长队伍年龄结构。加强乡村名校长培育选树,在潍坊市特级校长、名校长建设工程中对乡村学校予以倾斜。用3年的时间,培养和培训一批品德高尚、信念坚定、理念先进、治校有方的镇驻地校长、园长队伍,带动乡村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将特级校长支持引领乡村学校发展情况纳入校长职级评定内容,选优配强乡村校(园)长队伍,有序推动中小学校(园)长、副校长交流轮岗。深入实施乡村校(园)长治校育人能力提升工程,构建包括任职资格培训、能力提升培训、高级研修培训在内的系统化、课程化培训体系,提升乡村校(园)长专业化水平。

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为确保青年教师“引得来、留得下、用得好”,首先,积极推进落实乡村教师招聘录用、职称制度、绩效工资、层级发展、安居工程、关爱举措等一揽子激励机制,落实《关于实施有条件放开县市区教师编制改革的若干措施》,优化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加大乡村学校中青年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力度,每年选树100名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和新招聘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其次,推广联片教研模式,选择基础较好的乡村学校建立学科教研基地,辐射周边学校开展集体备课、课例研讨、同课异构、学情会商等活动,实现共建共享。再次,市县教研部门成立乡村学校教学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推动学科领军人才在乡村学校建立工作室,组建乡村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合作联盟,以学区为单位开展送教助研。

3.尾翼

实施多彩乡村课程建设工程。多年来,潍坊市注重乡村教育课程个性化培育,以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开齐开全开好音体美课程为基准,鼓励特色化实施中小学德育、劳动教育,本土化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始终坚持课题化、项目化、平台化推进乡村课程改革,突出“一县一品、一校一案”开发特色乡村课程,评选优秀课程案例。同时鼓励发挥研学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等乡土资源育人功能,充分利用地域农业、渔业、畜牧业、手工业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耕读教育、职业体验教育,因地制宜打造综合实践基地和研学路线,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实施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计划。乡村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潍坊市在深化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完善潍坊教育云平台的基础上,印发《潍坊市信息化教学工作指南》,实施乡村学校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实现乡村学校“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切实保障乡村信息化工作实效。开展“潍教智享”活动,积极打造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集体备课、授课、数字化仿真实验等特色教学模式,提高乡村学校教学和管理水平。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持续推进编程课程、人工智能常识、STEAM教育,深入推进乡村中小学校积极创建潍坊市智慧校园,建立“教育云平台+同步课堂+大数据”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探索教研课题网上共研共建。2023年底前,实现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在乡村学校全覆盖。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育人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