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的历史演进与新时代内涵*

2022-02-04林雅华

广东社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文明

林雅华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结合”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页。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不仅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更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创新品格。尤为重要的是,它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坚定的历史自觉与充沛的文化自信,大大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视野,建构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全新文化叙事。在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将自身的百年历史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大历史贯通起来,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①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6页。,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4页。。这种历史的贯通与接续,不仅激活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文化血脉,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也使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叙事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团结动员,走向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建构。这一立足中国具体实践、时代发展要求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文化叙事,闪耀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的历史使命与文化使命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与文明向度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总体而言,我们要从三个维度对其进行阐释解读。首先从历史维度重新梳理“第一个结合”与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的历史探索;其次从理论维度深入阐发“第二个结合”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的理论内涵;最后从文明维度接续展望“两个结合”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的文明指向。

一、历史维度:“第一个结合”与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的历史探索

自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来,晚清以降的知识分子为探寻救国之道上下求索。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行富强之策。但甲午海战的惨败,让这场基于器物层面的变革宣告失败,也让维新派的政治变革走上历史舞台。在这其中混杂着守旧与革新的不同面相,也酝酿着冲决一切旧思想网罗的文化冲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揭橥民主共和思想大旗,撼动了封建专制王权的制度根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最终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然而,封建复辟与军阀混战的政治乱局,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孱弱,同时也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破产。随后,陈独秀以《青年杂志》引领思想界之先声,意欲以文学之革命推进社会之革命与政治之革命。一场思想文化变革的浪潮开始席卷全国。在这场浪潮中,诸多西方理论在中国的大地上交织博弈,震荡着旧中国的思想版图。1919年1月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所遭受的屈辱,激发了中国民众反对帝国主义、改造腐朽落后中国的强烈情绪。与此同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一战之后凋敝的欧陆文化,对单向度的工具理性、科学主义产生了质疑,进而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与文化弊端进行了深刻反思。在国内外矛盾的激发与“催化”下,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了分化。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影响了越来越多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条不同于欧美国家的革命路径与全新的文化叙事由此徐徐展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高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迈上了寻求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历经艰难曲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不能教条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此前的失败与挫折都缘于“缺乏深刻的革命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1页。。中国的革命必须从中国具体的国情出发,要“对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10页。有深入了解。此后,中国共产党将目光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1页。的正确革命道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中国的革命气象为之一新。1938年毛泽东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明确宣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由此可见,“第一个结合”诞生于中国革命长期而复杂的具体实践中,其强烈的时代性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文化叙事直接指向革命组织动员,并作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8页。当然,要想充分发挥这一文化叙事的功能,必须依靠一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深入民众进行创作。因此,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3页。只有真正走入人民大众的生活,走入广大工农兵的真实生活,才能创作出政治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优秀作品,“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1页。这一文化叙事确实如同拿着笔的军队,以革命的星火燎原之势,有力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条件。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过三大改造与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基本确立,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与工业体系也得以形成。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铺展的情况下,如何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不仅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为此,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57页。在其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依据新的社会实际,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策略。体现在文化叙事层面,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⑥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页。。这一文化叙事在革命动员的基础上,拓展出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全新维度。正如毛泽东所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⑦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29页。在其指引下,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了勃勃生机,社会主义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也得以有效建构。但遗憾的是,随着意识形态工作的日益泛化,这一文化叙事遭遇重大挫折,对中国此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那么,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同志提出,首先要破除迷信。因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⑧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页。其次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的“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页。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从文化叙事的角度来看,文艺挣脱了此前模式化、简单化的政治语境,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正如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所言:“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3页。文艺应当依据新的时代需求,努力“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③《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社论)》,《人民日报》1980年7月26日,第1版。,为实现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服务。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与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也得以不断提升。如何正确认识文化的价值属性与市场属性,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总体文化格局?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④《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49页。的文化方针。他强调:前者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属性,要通过文化作品传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凝聚社会共识;后者则显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艺术追求和市场价值,要不拘一格地推进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以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提升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的激烈博弈中,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文化与政治外交的融合也日益显明。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⑤《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3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62页。的文化叙事,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充沛的文化动力与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⑦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页。。这一伟大历史性飞跃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⑧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8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日益显明之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叙事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就是从革命叙事、建设叙事和改革叙事走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叙事。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发展绵延不绝,在诸多磨难与挫折中始终能够浴火重生,所依靠的正是作为中华民族“根”与“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这套文明叙事的底色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激活与新生。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⑨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页。这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叙事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传统之间具有内在的贯通性。这一深刻的历史自觉进一步催生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强劲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⑩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页。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顾百年奋斗历程,展望新的赶考之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历史使命与文化使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意味着政治、经济与军事力量的全方位提升,更意味着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这一复兴必然要求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寻求更深层次的文化动力,这就是“第二个结合”在建党百年的重要讲话中得以提出的理论背景。

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的历史探索,基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也基于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大势与时代发展浪潮的深刻洞察。只有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不断更新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叙事,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才能确立中国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时代方位,也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持。

二、理论维度:“第二个结合”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的理论内涵

在上述历史梳理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从“第一个结合”走向“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内在要求。这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递进关系,而是依据时代主题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而呈现出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的演进为理解这一关系提供了清晰的观察视角。文化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动员武器,变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最终凝聚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它实际上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内涵被不断扩大,“中国具体实际”内部所蕴含的文明意义也被不断揭示。任何一种伟大文明的复兴,都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始终运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与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之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对中国具体实际的理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是在现实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不断深化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具体实际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力量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激发中不断得以酝酿深化,共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因此,从历史上看,虽然中国共产党此前并未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但不论是在理想追求层面还是在实践品格层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都有着内在的相通性,并最终在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话语得以清晰表达。要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的理论内涵,必须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理论相通性。

就理想追求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政治关怀中蕴含着强烈的救济天下苍生的理想追求,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闪耀着璀璨光芒的解放全人类的理想追求有着内在相通性。

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分析与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剑锋直指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问题。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产劳动,更同自己的类本质以及他人之间产生了异化。当商品交换与货币成为异化劳动的中介之后,整个人类都在抽象化的交往中进入了异化世界。只有将人从形形色色的剥削和奴役,尤其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中解放出来,才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因此,无产阶级应当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以先锋队意识武装自己,联合起全世界的无产者,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①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页。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具备这样一种强烈的济世情怀。从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关怀来看,正心诚意进而追求道德完善是建构君子人格的基础。但是,这种道德修养功夫不仅是个人寻求生命意义的手段,更是建构社会共同体的重要手段。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②〔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25页。,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从自我道德修养出发,推动整个社会道德秩序普遍建构的理想追求。宋人张载流传千古的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③〔清〕黄宗羲著;〔清〕全祖望修定;缪天绶选注:《宋元学案》,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66页。,就是以诚意正心来接续“道统”,以格物致知来推进“学统”,以致仕为政来实现“政统”,最终由“内圣”走向“外王”。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它所表达的是君子士人以天下为己任、救济天下苍生的理想追求。

可以说,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解放使命,还是中国传统的济世情怀,都蕴含着高远的理想追求。这二者之间的结合,让那一大批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苦苦探索的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成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建立起严密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最终承担起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所以,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表现出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追求,始终强调历史的使命感而非政治的利益性。正如毛泽东所言:“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页。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时刻,他进一步提到,“我们现在需要造就一大批为民族解放而斗争到底的先锋队,要他们去领导群众,组织群众,来完成这历史的任务。我们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我们要为完成这一任务而苦战到底。”⑤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2页。1939年,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儒家的修养功夫进行了更为深度的融合。他借孔子、孟子、子思、范仲淹等人的思想,回溯了中华文化“勇毅”“刚健”“慎独”的精神传统,对共产党员的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接续传统士人“舍生取义”的使命担当,另一方面要在艰苦的革命实践中,磨练心性,锻造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经过这两重理想追求的汇合熔铸,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得以最终呈现:“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建设新中国而永不退缩,勇往直前,要坚决地为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奋斗到底!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不是为了自己的家,而是为了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家,牺牲一切。”⑥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19页。

就实践品格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丰富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这与崇尚践行、知行合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相通性。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并非一种在写在书本上的学说理论,而是一种依靠千千万万活生生的人,共同投身创造的行动。因此,人的解放,绝不能从语言、精神、思想等抽象领域入手,而必须从现实入手,也就是从具体的物质社会实践入手。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应该看到,历史的真正动力……最终的动力来源是革命、是实践,而绝非批判。”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这一实践的唯物主义塑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面貌,也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动指南。从十月革命开启的社会主义探索,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风起云涌,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发展,无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行关系的思考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左传》有云“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319页。,《尚书》也记载“非知之艰,行之为艰”②〔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38页。,这些早期文献显示了中国传统思想中朴素的唯物主义因子。孔子以降的儒家思想进一步推动了以身践履的实践观。在孔子看来,君子的道德修养,不仅是对道德原则的概念认知,更是对道德实践的亲身践履。因此,他强调“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③〔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34页。朱熹以降的宋明理学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将道德认知与实践认知加以融合,强调“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④〔宋〕黄士毅编;徐时仪,杨艳汇校:《朱子语类汇校》(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01页。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则进一步确立了知行不可分离,“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⑤〔明〕王阳明撰;邓艾民注:《传习录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95页。的实践观点,最终奠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知行合一”的实践传统。

可以说,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观,都蕴含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意识。这二者之间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例如,在中国革命历经艰难曲折之时,它让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意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⑥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唯有挣脱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才能显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真理性,也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躬身践行的理念。换言之,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实践,都是在具体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下所展开的实践,它“不是抽象的,必须结合着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⑦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09页。当然,这一“实践”不仅指向现实的革命斗争,同时也指向中国的历史文化。因此毛泽东进一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产生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实事求是”的实践观,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表达。《矛盾论》《实践论》《老三篇》等作品都带有这一表达的深刻烙印。尤其是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以极富辩证意味的文字阐明了这一实践观的具体应用:“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⑧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页。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这种内在相通性,才能以“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⑨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的具体实践,不断推进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更为积极地探索“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路径,运用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来诠释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不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都鲜明体现了这一结合的时代特点。“小康”“和谐”“以人为本”不仅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更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也得以不断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叙事也展现出了更为丰厚的文明内涵。

2012年习近平提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3页。这一论述拓展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的历史空间,显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刻的历史自觉。在2014年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强化了这一历史自觉,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身份。“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②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3页。这一历史主体性与文化弘扬者身份的确立,进一步激发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2016年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第一次以党的理论话语将“文化自信”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6页。与其他三个自信相并列。不仅如此,“文化自信”还被赋予了更为深邃的内涵,被视为贯穿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动力源泉。正如习近平所言,“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9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就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华文化立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就此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结果。“第二个结合”深刻揭示了“第一个结合”内在的文化密码与文明内涵。正是因为如此,习近平才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正式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建构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全新文化叙事。

三、文明维度:“两个结合”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的文明指向

通过如上梳理回顾,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演进,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激活更新。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所展示的历史维度与理论维度。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文化叙事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拓出了更为深广的文明向度,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所怀抱的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想追求。

作为现代化的先行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和话语霸权,垄断了现代化的解释权,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更将西方的价值观与制度模式视为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然而,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立在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党派政治、资本至上的发展逻辑之上。它的对内剥削制造了资本家与工人间的对立冲突,导致两极分化;它的资本扩张引发了殖民掠夺与不间断的战争,导致“丛林法则”。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71页。。环顾当今国际局势,各种矛盾冲突更为复杂严峻。数字化浪潮的高速演进,引发了新一轮的全球竞争。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全球经济不平等的趋势日益凸显。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横扫欧美发达国家,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震荡性后果。伴随全球政治经济结构的重组以及国际间矛盾冲突的升级,“逆全球化”思潮正不断加剧亨廷顿意义上的“文明的冲突”。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进一步显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和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弊端——在重大危机关头,“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难以形成有效应对疫情的团结意识与集体信任;“经济优先”与“资本至上”则导致西方社会的危机从经济层面蔓延到社会政治层面,进而更深地影响到了文化与价值层面。

在此境况之下,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人是否只能被视为追求私利的“原子化个体”?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这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话语逻辑,正是资本主义文明危机的症结所在。他们当前所遭遇的困境,并非一个短时的表面危机,而是一个深刻的结构性危机。它在加剧全球治理困境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全球治理变革与国际秩序重塑的紧迫性。“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②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6页。不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在滚滚向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的快速崛起及其所开创的崭新现代化模式,正在解构几百年来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与国际治理体系。不论是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23页。的协调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理念;还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普遍正义;坚持和平稳定,反对零和博弈、霸权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方向……都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关键词,同时也是应对当今世界问题的重要思想话语。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丰富内涵,书写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全新文化叙事,彰显了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想追求。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在他看来,当今世界人类的命运彼此相连、彼此依存。面对不同文明之间的纷争,不应兵戎相见,而应积极对话,消泯冲突,共同跨越“修昔底德陷阱”。这就需要世界各国携起手来,重新倡导社会意识和公共意识,共商、共创、共建一种新的全球治理体系。2017年习近平在全球政党大会上,化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一家”“美美与共”的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④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6页。,更为诚挚地向世界各国表达了中华文明的和平理念,更为深入地阐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35页。从根本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同于传统西方的霸权理论与寻求政治均势的国际秩序。它强调以“和而不同”的理念,探索合作共赢的可能路径;倡导“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⑥习近平:《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6页。的互动交往;摒弃“冷战思维”,建立互帮互助、包容互惠的伙伴关系;秉持互学互鉴的诚意,建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①《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23页。的发展格局。当世界人民携起手来,彼此尊重文明差异,寻求文明争端的最佳解决方案之时,就可以“共同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奋斗。”②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8页。这样一套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③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页。的文化方案,极大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的文明内涵,也为世界治理体系的变革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思路。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它所具备的强大的文化感召力与现实影响力,一方面来源于传统中国“天下一家”的文明传承,另一方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设想。

从中国的文明传承来看,《周易》有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④〔明〕来知德:《周易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96页。天地万物的化生遵循宇宙自然之道,天下和平的理念是天与人之间相互感化而成就的理想。遵循和平、追求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理念。“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⑤〔元〕陈澔注;金晓东校点:《礼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48页。的仁爱情怀则是中国能够塑造“天下一家”文明格局的基础。不论是朱熹所说的“天地万物,本吾一体”⑥〔明〕王阳明撰;邓艾民注:《传习录注疏》,第159页。,还是张载所说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⑦〔清〕黄宗羲著;〔清〕全祖望修定;缪天绶选注:《宋元学案》,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47页。,都大大突破了血缘、地缘、族缘等方面的限制,强调了超越族类、超越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尚书》中所记载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⑧〔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第18页。,则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由己及人、从家族到国家,再推之天下万邦的普遍关怀。正是这样一种开放、包容、兼爱、协和的文明传统,才能将天地万物、人间万民、世间万邦全都纳入“天下”的秩序体系,进而推动中华文明五千年不间断的流衍与传承。在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天-地-人”三者相互贯通,“万物”尚且可以“一体”,不同的文化族群更是可以建立起普遍的文明共同体。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厚文明底蕴。

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想来看,西方的现代文明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古今之变。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霍布斯的《利维坦》,终结了古希腊基于德性的政治共同体传统和中世纪基于上帝之爱的宗教共同体传统,推动西方社会进入现代民族国家时代。在马克思看来,这样一种为逃避霍布斯的自然恐惧而建立起来的现代民族国家,虽然挣脱了自然的束缚,摆脱了“自然共同体”,建立起了“国家共同体”。但是,这种共同体内部却充满了权力斗争与丛林法则,无法满足人类对真正共同体的向往,只是一个“虚假共同体”。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与人的异化现象,使得资本的增殖扩张取代了人的生存发展。尤其是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不仅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更造就了霸权主义的世界秩序,进一步显示了这一“虚假共同体”的弊端。只有将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彻底消灭剥削与压迫,才能推翻这一“虚假共同体”,建立起一个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到那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0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了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理论的精髓,着力在人类的当下发展中,超越权力政治的狭隘逻辑、超越民族国家的利益分歧、超越“零和博弈”的囚徒困境,建立起一套新的文明方案。

就此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一家”的大同理想,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追求。这二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在世界文化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当下人类发展的困境提供了重要的文明话语。从文明的视角来看,一个伟大文明的复兴必然呼唤一种全新的现代文明发展模式。近代中国所遭遇的文化危机,让传统文明格局与天下秩序发生断裂,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发生中断。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内在力量,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与中国发展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超凡的理论勇气,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它“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96页。,而是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奠定了“共同富裕”的经济模式,践行了“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更建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追求,最终实现了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跨越。这一非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资源,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构想走向了现实。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一全新的文化叙事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博大的文明胸襟与深刻的文明关怀。

结 语

从“一个结合”走向“两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三重维度的具体显现。在这一叙事中蕴含着奔腾不息的源头活水,其中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还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正是由于这些思想资源的相互融通,彼此促进,才能让中国共产党以不变的初心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历史飞跃;才能让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不断激活更新中国的文化传统,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滚滚向前的强劲动力;才能让中国共产党在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关怀,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美好愿景。正如马克思所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③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叙事以其丰厚的历史积淀、深刻的理论内涵以及高远的文明情怀,书写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定的信仰答卷。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文明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请文明演绎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漫说文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