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文化建设的实践思考
——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公益乐学项目为例
2022-02-04张桂华
张桂华
加强职工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工会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职工文化不仅多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讲话中,而且被写进党和国家的多个政策文件,并在《中国工会章程》中有明确的阐述。在一定意义上讲,职工文化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工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2014 年3 月,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在回归公益、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创设了公益培训品牌项目—公益乐学,经过多年的发展,该项目从原先市宫现场活动和线上线下小规模粉丝社群,逐步发展成为以市宫为“中心宫”,向区宫复制、推广,向产业局、大型企业、基层工会以及新型就业群体覆盖延伸的运作模式;投入资金规模从年不足10 万元,增加到每年全市各条线(含自筹资金)1000 万元左右;服务人次从200 多人,增长到年服务5000多场次、30 多万人次的规模。现以公益乐学为例,谈谈新时代工人文化宫在推进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实践做法。
工人文化宫推进职工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职工文化是职工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体现,是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凝聚职工奋斗力量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工人文化宫在推进职工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新的要求。首先,在理论武装方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更重。二是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任务更重。三是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把正方向、引领思想的任务更重。职工队伍的新情况新变化要求工人文化宫进一步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职工,多维度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职工群众学习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其次,在典型引领方面。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开展职工文化工作的价值取向,也是鼓舞职工群众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团结凝聚广大职工群众为上海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作出新的贡献,工人文化宫要进一步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党的精神谱系重要内容阐释好、传承好、发扬好,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激发职工群众干事创业热情、投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实践。第三,在品牌打造方面。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根据青年职工、产业工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差异化需求,工人文化宫要进一步聚焦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力打造“中国梦·劳动美”系列职工文化品牌,把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职工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运用职工喜欢和熟悉的时尚元素、话语体系,探索带有“工”字特征、体现“工”字内涵、彰显“工”字精神的优秀职工文化项目,构建“工”字特色职工文化精品库,不断丰富职工文化精准化、订单式、多层次产品供给。第四,在平台搭建方面。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加快工会网上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工人文化宫要进一步适应互联网传播和分众化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展职工文化渠道平台,结合工会融媒体建设搭建覆盖广泛、功能齐全的网上职工文化服务平台,不断推动职工文化与新技术、新模式、新媒体有机融合,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制作和供给能力,精准把握职工需求,提升职工参与度和满意度,推动职工活动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构建职工文化网上网下同心圆。第五,在阵地建设方面。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新时代职工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上海市总工会关于进一步深化工会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其中都要求工人文化宫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阵地建设,不断推动职工文化深度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公益转型发展,拓展工人文化宫展示展陈、培训教育、文化体育等功能,打造新时代“工人的学校和乐园”;加强市区工人文化宫、产业局文化阵地、党群服务中心的联动,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筑牢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职工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助力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
面对一系列的改革任务及新要求,新时代如何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全员参与的职工文化,如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打造新时代职工文化建设的品牌项目,成为新时代工人文化宫推进职工文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工人文化宫推进职工文化建设的新实践
近年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积极探索职工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路径,其文化品牌项目公益乐学作为市工人文化宫推进职工文化创新的重要抓手,积极应对新时代新要求,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瞄准职工的核心需求,创新文化配送的模式、内容和形式,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覆盖广泛、资源集成、服务共享的职工文化服务体系,实现2021 年市区工人文化宫两级课程服务6980 多场,服务职工36 万多人次,创历史新高。
一、以“吃螃蟹”勇气,推动职工文化内容创新
一是百门课程形成五大菜单。公益乐学紧扣职工需求,不断开发新课、充实课程库,从300 多门课程中,精选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百门精品课程,在全市范围内首次推出“红色传承、职场赋能、传统文化、乐学科普、心理舒压”五大主题菜单。“红色传承”主题菜单中《取舍之间:百年党史中的智慧与力量》,给职工以精神启迪;“职场赋能”主题菜单中《白领Talkshow 口才训练系列课》教授演讲技巧,提升个人自信;“传统文化”主题菜单中《海派文化讲座》,展现海派文化魅力……菜单式的主题课程配送深受职工们的热烈欢迎与广泛好评。
二是劳模工匠打造工会课堂。公益乐学紧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首创将乐学课程、劳模讲课、工匠讲课“三课同步”,打响“工”字品牌。譬如与上海工匠、古琴演奏及制作非遗传承人杨致俭合作推出《古琴正年轻》艺术导赏大课堂,对古琴艺术进行普及导赏;与上海工匠顾惠明木艺工作室合作推出《榫卯结构与木艺体验》系列课程,在学习木工技能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与匠心传承,为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引领更多职工争当新时代劳动模范、能工巧匠。
三是重点人群进行资源倾斜。围绕主业主责任务,公益乐学主动跨前一步,向非公企业、新就业群体倾斜。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先进行服务覆盖,将其吸引过来、组织起来、稳固下来,为实现组织覆盖、工作覆盖打下坚实基础。2021 年,市级定向为非公企业配送课程590 多场,服务非公企业场次占比达37%以上。市区两级专向快递物流、护工护理、物业保安、家政服务、保洁环卫、网络平台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配送课程100 多场,制作《心肺复苏与AED 的操作》线上科普课程等,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美好精神生活共同体。
二、以“钉钉子”精神,推动职工文化平台创新
一是大调研把握职工新需求。制定《公益乐学项目创新发展大调研实施方案》,采取实地走访、调研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全市16 个区工人文化宫、产业园区、基层工会等32个教学点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广泛向各教学点、非公企业等发布调研问卷,收回3500 多份调研问卷,为项目创新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新平台实现管理全闭环。开发“智能管理平台1.0 版”,从需求提出到落地、课程开发到实施、师资遴选到匹配实施全流程跟踪、大数据分析、数字化统计。以一课一码形式对课程、师资、服务进行动态评分,实现对课程及服务质量的有效监督。2021 年平台共收集2.5 万多份问卷,统计显示职工对公益乐学课程总体满意度达96%以上。
三是新渠道打通最后一公里。2021 年8 月,公益乐学成功接入上海市一网通办,让职工文化服务更高效、更便捷、更精准,走出工会“内循环”,融入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大格局”。职工(市民)能在随申办APP、支付宝小程序等移动端便捷、顺畅地预约课程。初期,共计223 人次通过一网通办成功预约56 场课程,好评率100%。
三、以“一盘棋”格局,推动职工文化体系创新
一是线下课堂打造新课“试验田”。充分发挥市工人文化宫0 公里地标作用,公益乐学现场版推出每月一主题特色课程,如三月“魅力女性”、五月“劳模工匠”、十月“乐学亲子”,吸引众多职工走进文化宫,不断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线下课堂变身新课“试验田”,招募入围的课程经过试课、优化、审核后纳入课程库,按需配送至基层,成为好课精品的“蓄水池”。
二是线上课堂成为发展“新引擎”。公益乐学结合节日特点,于春节、劳动节等推出“宅家乐学”线上课程。通过材料包寄送到家、视频课线上跟学的形式,让职工居家体验《新春旗袍香囊》《鲁班锁与六宫格木艺雕刻》等课程。2022 年初,公益乐学紧追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一墩难求”的热点,邀请上海工匠郁慧在元宵节当晚推出《匠心是甜的》直播课,教授学员制作西点“冰墩墩”“雪容融”雪媚娘,当日直播观看量数千人次,获数万人次点赞。在上海疫情防控最吃紧的关头,公益乐学第一时间推出“疫”起乐学主题系列线上活动,如精心挑选12 门精品课程,确保居家办公24 小时在线,对接企业版约课需求;联动区工人文化宫推出《“疫起乐学”肌群练习》《舌尖乐学—宅家抗疫的仪式感》《宅家乐动—太极提升免疫力》微课堂,三篇专题推文视频点击率均超2.5 万多人次,总计观看突破8 万多人次。
三是市区联动构建文化“生态圈”。近年来,公益乐学逐步发展成“1+16+X”的运作模式,市宫“中心宫”的作用不断发挥,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断增多。首先,在制度建设上先行先试,制定规范化系列文件,确保公益乐学品牌形象,提升教学点质量和运营管理能力。其次,在典型做法上复制推广,各区工人文化宫根据自身特点效仿创建一批区级特色的“学堂”,如:静安区宫的“静宫学堂”,杨浦区沪东宫的“百领学堂”,长宁区宫的“长宫快乐学堂”等。第三,在活动项目上共建共享。市工人文化宫与徐汇区宫教学点联动,推出“庆祝教师节 永远跟党走”专场活动,《意式咖啡拉花》《茶艺茶道》等课程一抢而空;与长宁区宫携手推出“有爱就是团圆”特别活动,结合非遗古法《花草灯》、民族雅乐《江南丝竹导赏》等课程,为非公楼宇职工,营造“他乡即故乡”的温暖氛围。联合松江区推出《拓印》《松江布》等区域特色非遗课程。构建了立体化、多元化、圈层式职工文化服务“生态圈”,让职工人人好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工人文化宫打造职工文化服务的新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应当履行职责功能,发挥自身优势,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大力发展职工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职工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因此,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将把公益乐学打造成精神文化富裕的“上海模式”实践样本,成为吸引职工群众的磁石、宣传劳模工匠的平台、弘扬职工文化的旗帜,不断推进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文化服务“三级阵地全覆盖”改革思路的落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树立“大服务”观,实现自我更新
公益乐学将进一步丰富内容、活跃形式、创新载体,在原有基础上拓宽“教学面”,延伸“服务链”,构建“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精准对接职工需求,研发一批新课程,拓展一批“工”字特色的新主题菜单,譬如:与市委党史研究室合作建立“乐学红色传承”讲师团,打造高融合师资专家库,以“建党精神”为纽带,“串珠成链”将“三种精神”接力相传。与劳模工匠合作研发“跟着劳模学精神”“跟着工匠学技艺”原创课程,提供“职工在哪里,文化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广覆盖、集约化、精细化课程服务,逐步建立能精准服务不同职工群体、能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分层分类课程体系,以“大服务”迈出职工文化建设新步伐。
二、树立“大协作”观,实现内部互通
将公益乐学作为打通部门壁垒、实现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内部资源整合的重要抓手,利用项目组织、资源、人才的优势,结合自身灵活、机动、百搭的特点,为项目插上翅膀,变身“职工文艺轻骑兵”。如:与“传统文化直通车”合作,搭载传统文化的车轮,让公益乐学走进工业园区、企业楼宇、生产车间;与“劳模工匠志愿者大学堂”合作,搭载劳模先进的宣讲,让职工群众在聆听“三种精神”后,亲自动手体验匠心、践行初心;与各类主题展览合作,公益乐学原创拍摄的品牌公开课,作为线上展示精品课亮相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展览平台;开展公益乐学十年回眸主题展,总结时光轴成长足迹,展示新时代丰硕成果。在互联互通中激活发展潜能,在互融互补中深化工人文化宫改革,发挥“行走的文化阵地”作用,以“大协作”取得职工文化新成效。
三、树立“大群团”观,实现系统迭代
以公益乐学为载体,在上海市总工会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上海市、区工人文化宫的联动,进一步加强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联合,实现文化服务资源的优势互补。在“1+16+X”运作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1+16+X+Y”的互动体系。其中“X”是市宫在现有教学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党群服务站、非公企业如叮咚买菜等拓展,将工会阵地向党建阵地、群团阵地、大众阵地延伸,实现共建共享、共进共赢,让职工文化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闪亮名片。其中“Y”将由上海16 个区工人文化宫,按照市级公益乐学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断开发新的教学点,将教学点向园区职工服务站、楼宇职工服务点、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延伸,向劳模工匠职工创新工作室、爱心妈咪小屋、职工书屋延伸,实现联动发展、职工受益,让公益乐学“飞入寻常职工家”,以“大群团”展现职工文化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