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智慧地铁背后的“智慧大脑”
——记上海市“智慧工匠”、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供电分公司副总经理郭志

2022-08-27陈恒杨

上海工运 2022年4期
关键词:工匠运维供电

陈恒杨

从1993 年至今,上海已有19 条地铁线路处于运营中。作为全球规模第一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上海地铁承载了每天1100 万人次的出行,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总量70%。

郭志称自己为“老供电人”,从设备管理部经理到总工程师,再到如今的副总经理,从业16 载,他一直以来坚持的初心是:确保千万上海市民能准点乘坐地铁出行。经历了地铁大发展到如今繁荣的时代,他与地铁共成长,一步步冲破地铁维修供电技术种种桎梏,带领团队设计出“上海地铁维保供电智能运维管控平台”,突破了人力所触达的尽头,极大优化了地铁维保效率,推动地铁维保供电系统大跨步踏进了数字治理新时代。

智慧赋能供电,确保地铁“生命之源”不断

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城市的交通生命线,保证地铁运行通畅和市民出行安全,对于这座城市和千万市民是十分重要之事。让地铁供电系统良好运转,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地铁维保供电人员的重大责任。

郭志告诉记者,在每座城市的地铁开通运营前,供电设备都会早一步进入投运状态。可以说,电是地铁运行的“生命之源”,稳定的供电系统是列车和车站正常运行的前提。

如今,上海地铁线路越开越多,网络越铺越广,数量越来越大,这对供电设备的保障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供电分公司目前管辖着1103 座变电站、2449.32 余条公里的接触网(轨)设备。这是什么概念?变电站体量相当于国家电网上海市南、市北两家供电公司管辖的设备体量总和;接触网(轨)设备体量相当于3 倍左右的上海地铁运营里程。而且,这一数据还在持续不断增加……

与日俱增的出行载客量,如此庞大的供电体系,依靠原本人力监测和故障后修理的传统运维检修模式,根本难以应对。“如果等出现故障后再进行检修,必将引发地铁交通停滞,影响几百、几千,甚至上千万人的正常出行。怎么办?”郭志说,这就是推进地铁运维供电智能化发展的必要性。

从1.0 到3.0,他是地铁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2006 年,郭志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上海地铁维保供电分公司,成为一名供电专业维护技术人员。那一年,上海地铁才开通了6 条线。十几年来,上海地铁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时期,从6 条线扩展到19 条线,地铁供电也跃入智能化发展时代。

在这其中,郭志带领团队在技术上锐意创新,持续提出和改进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方案,由点及面,实现了地铁维保供电系统从1.0 到3.0 的转换升级。他们自主实现了一号线直流开关控制系统的升级、轨道交通电流监测系统软件的应用、供电智能运维平台的建设三大突破。

进入岗位不久时,郭志遇到了第一个“卡脖子”的技术难题。2010 年,作为上海最早建设的地铁系统,一批上世纪80 年代投运的地铁1 号线直流开关控制系统硬件停产,造成牵引设备无法正常有效运维,而其安装、调试都由外国工程师来操作。彼时的郭志当机立断,带领团队重新编写软件代码,通过一次次模拟仿真试验,直到达到使用标准,最后制订现场改造方案,整个过程历时两年,完成了上海地铁1 号线30 套直流开关核心设备的国产化改造。

没过几年,郭志遇到了第二个瓶颈。日益递增的客流量,会因为不同线路、区段、时段的客流变化,对供电系统负荷的实时控制带来挑战。为此,郭志又自主研发了一套轨道交通智能负荷在线监测系统,完成了客流出行的密度和空间的灵活调度,郭志把这套在线监测系统称作眺望整个电力系统负荷安全的前方“哨所”。这套软件不仅获得了相应专利,在交通行业也是首创。出现供电设备故障时,维护人员可以借助这些“哨所”,评估故障对地铁用电的影响程度,并快速识别和判断故障原因,给故障的应急处置提供正确且有效的指导。

如果说,此前的工作是解决了设备运维工作中具体某个点的问题,那么,从2017 年开始,郭志带领团队进行智能运维平台的搭建,正是为供电运维体系整体转型而设计的一套全面解决方案。智能运维平台的运用,在故障诊断、缺陷甄别、应急响应等方面较传统运维效率足足提高了24 倍,大大提高了设备状态检测效率和准确度。“一个最直观的数据就是,2021 年一整年没有因为电源设备故障出现运营事件。”他说。

“举例来说,原先检修人员接到设备跳闸、短路的信号后,会立即赶往现场实地检查和确认详细信息。但是现在,在开关设备出现故障后,各类设备过程状态信息都可通过远程调取,故障录波数据还可以读取故障过程前后的关键数据变化。”郭志还提到,今年4 月以来因疫情封闭管理,人力无法进入地铁站操作,更凸显了智能运维管控平台功能的先进性和必要性。“我们检修人员不需要到现场,通过数据远程传输,就可实现实时监测、实时预警,确保关键电源系统在应急状态下安全可靠。

智慧工匠引领,打造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

“智慧工匠是被赋予新时代使命的工匠。”前不久,刚刚被评为上海市2021 年度智慧工匠的郭志提到,要想深刻改变行业的格局,则需要彻底转变一些固有传统的检修思维,打造一批具有智能化思维的新兴人才。

近期,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供电分公司正在筹备一个人才培养的项目。他们打算以工作室为中心,通过课题培养带头人的方式,建成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供电专业科创中心,构建供电专业全网络的实训资源体系。目的是通过发挥智慧工匠的传帮带功能,培养更多年轻的智慧工匠,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向高创新、高技术方向发展。

郭志作为这个“科创中心”项目的领头人,负责策划其整体发展体系。“科创中心势必成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据他透露,新建成的“科创中心”将企业、工作室及高校结合,组织轨道交通供电重大项目的科研攻关,开展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并促进专业成果转化落地。

谈及“智慧工匠”的荣誉,郭志认为这是公司党政、工会的支持和鼓励落在实处的表现。供电分公司向来重视发挥劳模、工匠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培育选树身边匠星。在智慧工匠郭志前,还培育了上海市劳模1 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2 名,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1 个。

不仅如此,公司工会还将劳模、工匠的榜样辐射效应发扬光大,大力开设“云课堂”“工匠说”“大师技术公开课”和“解码供电”等在线网络辅导课程。在提高员工的培训积极性的同时,发挥劳模、工匠以及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教育培训的作用,通过邀请工作室带头人开展技术类必修课程以及日常生产隐患排故等课程的直播或录播,成为了企业职工带教的新模式。

工会也在职工队伍的技术技能培育以及岗位创新扶持上下了十足功夫,关注先进操作法评选、金点子征集、劳动竞赛以及技术创新等活动。并且主动为职工岗位创新成果申请专利,为工作室申报创新专利27 项。多项职工创新工作法和创新成果获市级奖项和公司奖励,郭志告诉记者,他的创新成果专利申请也包含其中。

据供电分公司工会主席堵家玺介绍,下一步,工会将牵头成立“郭志智慧工匠工作室”,以师徒带教的模式,从技术技能后备人才库中,选拔接触网和变电专业骨干人才作为工匠后备培养梯队。针对在团队中比较突出的一批生产技术骨干,对照上海市劳模及上海工匠的培育选树标准,量身定制培养策略,积极准备,力争在“十四五”期间为供电专业培养更多劳模工匠。“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郭志希望,自己作为第一个智慧工匠代表,能够带出更多智慧工匠。

猜你喜欢

工匠运维供电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战洪魔保供电
运维技术研发决策中ITSS运维成熟度模型应用初探
工匠神形
风电运维困局
杂乱无章的光伏运维 百亿市场如何成长
工匠赞
基于ITIL的运维管理创新实践浅析
2050年澳大利亚或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