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劳”词义补释
2022-02-03付建荣
付建荣
唐刘禹锡《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齐和之宜,炮剔之良,暴炙有阴阳之候,煎烹有少多之取。挠劳以制驶,露置以养洁。”例中的“挠劳”费解,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云:“挠劳:未详。”(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036页)今按,“挠劳”应读作“挠捞”,表“搅捞”之义。“挠”表“搅动”义,《广韵·豪韵》:“挠,搅也,呼毛切。”《齐民要术》卷八“作酢法”:“尖量曲末,泻著饭上,慎勿挠搅。”“挠搅”同义连文,挠”即“搅”义可证。
“劳”字各义项置于文例均不契,实为“捞”的省旁借音字,义即“捞取”。“劳”与“捞”同音,可得借用。《读书杂志·管子第四·小匡》“牺牲不劳”,王念孙按:“古无‘捞’字,借‘劳’为之。”检敦煌写本文献,“捞”字每借“劳”为之。如《敦煌变文校注·难陀出家缘起》:“难陀家内长吹(炊)七瓮之香饭,所有神通直交(教)劳尽。”又“劳尽难陀七瓮饭。”又《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劳鱼放火,焚烧山林。”例中的“劳”字,张涌泉、黄征均校作“捞”。
“挠劳”还有作“挠捞”的异文例证,东汉安世高译《佛说处处经》:“复持一盂水著海,水中挠捞之,明旦往取故水去。”失译附东晋录《那先比丘经》卷上:“时诸小象走居前入水饮。饮已,于水中走戏,挠捞水令浊恶,象王不能得清水饮。”两例中的“捞”字,《大正藏》校勘记并云:“宋本、宫本作‘劳’。”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二“挠捞”条释曰:“呼高反,下路高反,《声类》:‘挠,搅也。’《方言》:‘捞,取也。’”上揭异文例证及辞书释义,足可证明“挠劳”即“挠捞”,表“搅捞”之义。“挠劳”又见于《齐民要术》卷七:“黍熟,以净席薄摊令冷,块大者擘破,然后下之。没水而已,勿更挠劳。”此例“劳”字,萧旭推测“劳,字或作捞”(《群书校补》,广陵书社2011年版,第1411页),曹海东《“蓝搀”释义辨补》一文亦持此说,极是。
本文“挠劳以制驶”句中的“挠劳”,亦当读作“挠捞”。刘禹锡另在《刘宾客嘉话录》卷下云:“方书中有‘劳薪’,亦有‘劳水’者。扬之使水力弱,亦劳也。亦用笔心,笔亦心劳,与‘薪劳’之理一也,皆药家之妙用。”可见,唐代药家在熬制药水时,确有“扬之使水力弱”之“劳”法。扬水必先以器捞取水,反复取水扬之,如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劳水八升,此水以杓扬之一千过。”据此,本例“挠劳”的具体词义,当指用杓反复搅捞药水并扬之,以控制沸力之迅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