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百年三个维度的延伸和展开

2022-02-03雷厚礼

贵州社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谱系中国式建党

雷厚礼

(1.贵阳人文科技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1921年以来的100年,既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脚步之声,又保存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文化的价值精髓。伟大建党精神既是党100年脚步的历史见证,也是共产党人精神文化精髓的实践亲历。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高举奋斗之旗、聚集斗争之力、铸牢振兴之魂、夯实道路之基、共鸣强国之音,生生不息,繁衍不止。这100年,不仅赓续延绵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性升华,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而且演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的系统性推进,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优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现有成果进行了多方面探讨。但对其百年演进引起的精神、理论、实践的变化却论及较少。伟大建党精神虽提出于建党100周年之时,但其精神的穿透力、理论的牵领力、实践的改造力却从党成立之时即已彰显,并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形成了三个维度的延伸、展开的升华态势,这种态势还在延续之中。

一、精神之维:延展了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时代性升华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既领导人民进行着伟大的社会革命,又自觉开展着伟大的自我革命。在两个伟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伟大建党精神赓续延绵、生生不息、繁衍不止,形成了内在统一、前后相承、缀连一体、涵养后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谱系熏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寄予希望和未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并鲜明了他们的政治本色、整体形象,影响着党的历史,决定着党的生命,关系着党的未来。

2021年9月下旬,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宣部公布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第一批)。[1]这一谱系既包括建党之时的建党精神;又包括革命年代的井冈山、苏区、长征、遵义会议等17种精神;也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两弹一星”、雷锋、焦裕禄等12种精神;还包括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载人航天、劳模(劳动、工匠)等9种精神;更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科学家、探月等8种精神。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梳理还在继续,还会陆续推出。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吴德刚2021年3月7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中曾透露:“过去几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地区和领域形成的革命精神,总共有91种。[2]还要继续研究和梳理。这些精神,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彰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

作为一种革命、先进、与时代发展要求合拍、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历史注定其有传承、延展和发散的必然性。不论是革命时期的17种精神,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29种精神,它们都明显带着伟大建党精神的胎记,有着伟大建党精神的烙印,流淌着建党精神的血脉和基因。

树高千丈总有根,万里江河皆有源。百年精神谱系的根在伟大建党精神,源也在伟大建党精神。因其深深扎根于人民实践的肥田沃土,而成就了绿树成荫、叶茂枝繁这一百年精神谱系的参天大树。也正是伟大建党精神奔流不息,一路吸纳,发展壮大形成了缀连一体的精神谱系,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千秋大业,成就了人民生活的幸福美满。

伟大建党精神与百年精神谱系在实践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中国共产党建党,是因为清朝康乾盛世后国家内忧外患交织,封建社会日渐衰落。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军事、资本、文化连续不断地侵入,中国政治被控、经济受掠、文化遭辱,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而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民族、人民蒙羞受辱遭难,文明蒙尘精神受挫一蹶不振。救亡图存、复兴中华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神圣使命,也成为一批批革命志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始终不变的执念。“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3]3。辛亥革命的失败,更使一些曾经血气方刚、决心改天换地的斗士也“陷于消沉、悲观以至绝望的境地,他们对现状充满愤懑,牢骚满腹,使酒骂座,结果仍一筹莫展”。“有的退入书斋,终日在故纸堆里爬梳,借以排遣自己的烦闷;有的削发为僧,遁迹山林”[4]。苦闷、彷徨、徘徊、绝望成了当时一些曾经的斗士的写照。

但此时,另一些初步接受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洗礼的人,却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炮声的鼓舞下,开始了中国道路的新探索。这些人就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他们被誉为当时“知识界领袖、新思潮明星、政治革命先驱”[5]。这些人,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在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以及在日本、法国等国留学生中开始建立党的早期组织。1921年7月,毛泽东等来自这些组织的代表聚集上海举行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次大会在组织层面、实践层面、理论层面都形成了重大成果,精神层面的重大成果——伟大建党精神——更是璀璨夺目、耀眼世界。

百年党建,既坚持和发展了建党之时的组织、实践、理论三大成果,又在实践目标上始终保持和发展着伟大建党精神与精神谱系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集中体现为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华民族的复兴。伟大建党精神是“二为”的总体要求,精神谱系是“二为”实践的一个个灿烂结晶,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人物上的具体体现。伟大建党精神是精神谱系之源,精神谱系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流,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延绵赓续、演绎延展、繁衍演化、缀连一体的果。回眸100年历史,没有伟大建党精神,就没有党的“两个伟大革命”的光辉实践,也不可能有一串串明珠般璀璨夺目、光照中国近现代史的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催生了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世代繁衍,百年精神谱系实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性升华。

二、理论之维:延展了马克思主义“两化”理论系统性创新

伟大建党精神是一种鼓舞人们探索真理、坚持真理,在真理的大道上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精神。它创立于建党之初,成熟于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进行“四个伟大”的伟大实践,是精神文化、理论文化与实践文化不停互动的过程。伟大建党精神,既为中国共产党特有,又因其人民性而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共有;既因政党组织的政治属性而具有与其他党政治上的相似性,又因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相结合而具有中国特征、中国风格的特殊性。正如有学者指出,它是一种“精神体现”“精神之光”[6]。“精神体现”在于中国共产党既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也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精神力量使伟大建党精神及其延绵赓续、发展繁衍形成的精神谱系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政治引领力;真理的力量则集中体现为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强大的思想号召力、理论感染力,鼓舞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两个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两化”的正确理论。

伟大建党精神是十月革命给中国共产党送来马克思主义后的产物,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探索,解放思想,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历史之问、世界之问、未来之问的创新结果。“五问”是一个永不停止、常问常新的过程。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两化”理论成果,在这种不停地回答中不断形成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视为伟大建党精神演绎创新催生的结果。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7]。100年来,伟大建党精神既延绵赓续繁衍派生出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又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两个结合”中,演绎创新催生出马克思主义“两化”的理论体系,不但结束了建党之前思想家们“在黑暗中摸索”的苦闷与焦虑,而且引导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用自己的创新理论科学地回答了和回答着“五问”。

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8]的历史任务,将伟大建党精神及其演化派生的精神谱系升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理论,又将其旗帜鲜明地写在自己的纲领上,形成了以回答“中国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等主要内容的科学理论,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外来的民族压迫,废止国内的封建主义的和法西斯主义的压迫,并且主张在推翻和废止这些之后不是建立一个旧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而是建立一个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9]1056;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0]。这些理论是中国共产人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的伟大成果,也是将伟大建党精神及其演绎派生的精神谱系升华凝炼的产物。这些成果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精神的激励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发挥政治优势与思想理论伟力,领导人民战胜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系列严峻挑战,建立和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党的八大适时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新任务新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开展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开始了“走自己的路”的探索。其间尽管走了一些弯路,经历了不少挫折,但党依然未改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初衷。并在上下求索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尊重价值规律,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8]等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又“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3]5。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矢志不渝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人格力量,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力量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道德力量,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8]作为主要任务,共产党人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斗志,更加坚忍的毅力,更加清醒的头脑,“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又独树一帜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深了对“什么是”和“怎样建”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面对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认识和科学回答了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后,“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11]537。我们处在“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9。面对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8]“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7],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两个结合”,以正在做的新实践为中心,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两化”中努力回答好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历史之问、世界之问、未来之问。

面对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在新发展阶段,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形成新发展格局;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生态文明之路;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7]。坚持时代是出卷人,共产党人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坚持在时代不断演进,所出之题内涵不断更新的情况下,不断提高面对时代之问、回答时代之问、答好时代之问的本领,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引领时代的发展。

面对人民之问,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看淡个人得失、看开功名利禄,时刻以党和人民事业为重,始终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生死相依、命运与共”[7]。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3]11,“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13]。坚持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甜在一起,始终保持血肉联系,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

面对历史之问,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我们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11]141历史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度之往事,验之来事,从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从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中、从变幻莫测的全球风云中清醒分析演变机理,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带领人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书写了中华民族的恢宏史诗,使山河岁月,换了人间。

面对世界之问,中国共产党以兼济天下的宽广胸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深刻回答“人类社会何去何从”这个根本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一再向世人宣告,“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在实施“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中,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休戚与共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矛盾重重、纷争不断的世界,在“和而不同”中谋求“天下大同”,共筑超越差异与分歧的价值同心圆。

面对未来之问,中国共产党决心“在新时代前进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答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个基本命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广大人民群众从百年党史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从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14];“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3]17;“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11]141。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又以“十个明确”进一步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对100年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70多年执政规律和建设规律的最新认识,形成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原点和逻辑起点。这些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是一个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以史为鉴的党,一个站在大历史观、大世界观,大格局观的高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深刻回答。是“香的”“活的”[9]331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三、实践之维:延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整体性优化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3。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观,既有经济上的强盛,也有精神上的组织上的重构和制度上的重建以及实现道路的整体性重塑、优化选择,更有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等全面性要求。今日的民族复兴,实质是一个凝聚力量、全民动员,形成核心价值与共同意志、全民共识语境、全新道路选择的复兴。这是一个用伟大建党精神之要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理论统一全党思想、鼓舞全民奋斗的过程。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激励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指引下,带领全国人民不断选择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不断创新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呈现为从最初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到新中国成立进行“一化三改”过渡到走自己的路,再到吸取曲折失误偏差经验教训进行改革创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之路,发展到小康社会建成而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人对这条道路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质量互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站在不同视角对同一实践进程的两种表达。站在中国历史进程的视角去表达100年来中国发展的道路,这是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是以大中华历史观认识形成的复兴观;站在世界历史进程的视角表达100年来中国发展的道路,这是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是以世界整体观一体观形成的道路观。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年来追赶世界,以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探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百年奋斗的最大实践和历史主题,也是“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8]的最大实践和历史主题。这100年,尽管有曲折,有不如人意,但总体上缀连一体、连续不断、前行未止,呈现为四个相互衔接、各有重点、选择优化的历史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9]1081的民族复兴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是共产党人历史觉醒后走自己的路的第一次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至1921年的80年间,一批批为了民族复兴的中国人,接连进行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君主立宪、总统共和等各式各样的道路选择,尽管千辛万苦,不屈不挠、前仆后继,但“都失败了”[15],人民和民族的命运并未改变,东方依然“从属于西方”[16],曾经辉煌的中国并未能复兴,而是继续衰败凋零,沦为符合西方资本要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给历经半个世纪探索失败,问道无门、寻路无果的中国先觉醒一代指明了新的道路:建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的共产党;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民族的复兴;“变中国为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的国家”[17]。为此,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其胜利给中国带来了希望,但不久希望变失望,胜利果实被国民党右翼势力抢夺,为北伐冲锋陷阵、英勇奋战的大批共产党人惨遭屠杀。鲜血和生命教训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有自己的武装,枪杆子才能出政权,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胜利,这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党的七大在肯定这条道路的同时指出,胜利后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9]1081。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共产党革命的近期目标是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把中华民族的发展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机统一,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3]4,这是中国历史的伟大飞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统一的历史新纪元的开端。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次结合”[18]557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带领人民找到了从“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改造到民族复兴与四个现代化相统一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18]557。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党提出:“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19]的工作基调,推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迈进。1953年6月,又提出“一化三改”为基本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适时开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全民所有制,把农民、手工业者等改造成集体所有制。到1956年底,“一化三改”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党先后提出了不同内容的“现代化”。如1954年提出建设“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20];这年9月提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1956年,毛泽东同志关于“十大关系”[21]的理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执政条件下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是“第二次结合”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1957年,党提出建设工业、农业和科学文化“三个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1964年,提出建设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的社会主义强国。但由于党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和偏差,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偏航,甚至“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8]。但尽管如此,它仍然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同时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国防工业也“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8]。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纠正自己的偏差和失误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开始了对“什么是”“怎样建”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既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制度基础。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22]163,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表达;同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前首相、工党领袖詹姆斯·卡拉汉时指出:“我们提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23]632;1980年,中共中央干部会议提出,要“在今后二十年内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22]241;1982年,党的十二大要求:“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3]231。这里有两个非常明确的命题:“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对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什么路和怎样走这一中国之问、也是当时世界之问的明确回答。这说明,中国走现代化的道路是肯定的,但它不是苏式也不是西式现代化,而是“中国式”现代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从此,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努力目标。这条路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开始,以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全面展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将改革重心由农村转为城市,将改革重点拓展至多个领域。1983年,邓小平在接见外籍专家谈话时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思想,他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23]257。党的十三大将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化为“三步走”建成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这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布局。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又一目标,进而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集为一体,形成“五位一体”现代化的初步布局。这是中国“第二次革命”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它使“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转变”[24]“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25]“实现了发展的历史性跨越”[26],“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3]6。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始了新的探索。在赋予伟大建党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两化”理论新内涵的同时,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作为大会的主题,并在重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目标的同时,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正式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1]1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四个现代化基础上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它对之前的现代化具有制度保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对外开放、民生、国防、人的发展等九方面进一步细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指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则对这些目标进行了实化和量化,进一步刻画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目标样态,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更加完善、目标更加清晰、方式更加有效、世界影响力更加深远。

建党10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13-14。从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加受到世人关注。正如有学者指出,这是一条“理论创新之路”“人民至上之路”“独立自主之路”“走向世界之路”[27]。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讲话时,将共同富裕提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首位,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8]。这说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是一条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之路。这是党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8]的第一次全面回答。对这三个时代课题的回答,拓展了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提升了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新高度。

伟大建党精神、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马克思主义“两化”创新理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个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前三者都属于精神也就是意识的范畴,第四者则是实践也就是物质的范畴。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创造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演绎繁衍出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延伸升华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外延;同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两个结合”,在“结合”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两化”理论的创造和创新;创新和创造最根本、最重要、最突出的是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的百年推进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两化”理论,并不断为伟大建党精神增添着新的内容,演绎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共生共育体系。其演绎演化都永远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历史之问、世界之问、未来之问的路上。

不论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二个百年,还是相较于建党的第一个百年,征程都已开启。相较于第一个百年的艰辛,第二个百年将更加复杂。“五问”之内容将更多,难度将更高。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百年,将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时期,也将是两种制度、两大体系的较量期,甚至有可能成为两种制度、两大体系的决战期。共产党人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做好第三次、第四次乃至N多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在结合中既要着眼“黑天鹅”频飞、“灰犀牛”乱撞、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又要以大局为横坐标,大势为纵坐标,审时度势,把握主动;还要以精神力量为支撑,以物质基础作底气,以制度保证为根基,坚定谋全局的战略定力;更要以势待时,以时取势,厚积成势,突出塑胜势的策略活力,积蓄战建备的斗争实力,凝聚总体战的人民伟力,“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29],并在这种确保中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升华延伸,推进马克思主义“两化”成果的创新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化完善。

猜你喜欢

谱系中国式建党
神族谱系
中国式民主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